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2

通往善治之路图书

The Road to Good Governance

SSAPID:101-3261-0158-25
ISBN:978-7-5097-9954-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涂明君
编 辑:高启;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一

 序二

 引言 熟悉而陌生的现代化

 前言

 导论 治理的逻辑

  一 社会的组织系统理论

   1.社会的组织性

   2.组织理论的系统论原点

   3.组织社会学的内核是社会系统论

  二 组织的机制与制度

   1.机制的结构性与可重复性

   2.机制与系统内稳态互为因果

   3.制度的一般定义及三种属性

   4.个体反应—行为机制—社会制度

  三 社会组织机理及程序性管理

   1.四种机制:自然、本真、正式、实践

   2.社会组织机理:机制与程序互动

   3.程式统治及其演变

   4.程序管理的现代性兴起

  四 现代治理的机理

   1.新制度主义机制与自主程序

   2.基于开放系统论的现代治理

   3.程序治理的价值与局限

   4.中国的求索及系统治理的提出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程式治理

  一 以科举制为典范的程式化治理

   1.科举制度的程式化演进

   2.八股程文:程式化管理的结晶

    (1)三级考试

    (2)程文、八股文

    (3)阅卷和判分

   3.科举程式与现代程序的异同

    (1)皇权高于科举法程

    (2)科举程式钳制个人自主性

   4.程式化统治的皇帝—官僚政治

  二 一体化礼法为正式机制的程式社会

   1.礼与法是中国传统程式的根源和载体

   2.礼法一体化程式社会的基本框架

  三 礼法程式(统治)的自然性、强制性、僵化性

   1.循序渐进程式对自然机制的顺应——礼法程式的社会心理溯源及其自然性

   2.宋明理学与程式的理性化、道德化——礼法程式的理论强化及其强制性

   3.程式统治型社会的僵化性与脆弱性——礼法程式社会的僵化、死亡与重建

 第二章 第一次现代化催生程序治理

  一 第一次现代化及程序治理萌芽

   1.太平天国拜上帝会程式的失败

   2.洋务自强*机制与理学程式的内在冲突

   3.戊戌变法中革命与改革均缺乏足够的正当性支持

   4.第一次现代化初兴与“程序”孤现

   5.早产的共和国与准程序宪政的寤生

  二 新文化运动回归一体化的旧结构

   1.新文化运动早期程序的泛化

   2.自由主义个体按程序进化的好人社会

   3.革命党以普遍主义真理复兴传统结构

 第三章 革命与建设

  一 破和立都很决绝的现代革命程式

   1.布尔什维克化对规矩的“教条”化

   2.亚洲式社会制度—根据地—民族形式—中国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视革命斗争为天道

   4.斗争步骤的灵活性和革命程式的决绝性

   5.现代中国1949年以前的治理观

  二 从革命纲领转向建设纲领的初步探索

   1.新民主主义建设纲领与程序化建设小高潮

   2.类理学程式向自然常识机制的回归

   3.在人定胜天的治理中被负面看待的程序

   4.意识形态—经济二元模式中的程序种子

 第四章 “科学的春天”与“系统热”

  一 在“科学的春天”里程序转向

   1.科学革命与真理冲破“两个凡是”

   2.科技现代化下的类理学程序转向

   3.改革开放初期程序的实用工具性

   4.人治、法治的调和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 “摸着石头过河”渐进改革与系统论学习进化机制

   1.邓小平与陈云“摸着石头过河”的异同

   2.“摸论”的实质是稳步地改革制度

   3.控制论与调节制度

   4.“初级阶段论”对程序转向的初步提炼

   5.邓小平的有限自治与稳定治理

 第五章 从“依法治国”到“制度化”民主政治

  一 市场经济机制的两个面向:依法治国与关系网社会

   1.程序渐进对跨越休克的胜利与革命的转义

   2.市场经济机制催生依法治国方略

   3.中国式自由主义对类理学机理的侵蚀

  二 制度形成的两个维度:正式制度与潜规则

   1.“以德治国”重拾道德一体化组织机理

   2.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政治

   3.制度建设、现代管理学和治理理论

 第六章 科学系统观与治理现代化

  一 科学民主法治程序与异化权力的缠斗

   1.以科学为天理天道的社会组织机理

   2.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指向程序机制

   3.科学天道下的程序观欠缺主体自主性

   4.被强势权力和“弱势”道德绑架的程序

   5.程序异化与社会的系统性危机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蕴含与系统本性

   1.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为治理之本

   2.治理的系统本质及推进方式的系统性

   3.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自治—系统治理

    (1)从换届选举看治理现状

    (2)执政党、政府与选举工作领导小组

    (3)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改进

 结语与展望:法治国与德润身互补的系统治理

 后记

《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5。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日本外务省:《事项四 日佛协商一件》。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共文献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Ashby,W. R.,“Principles of the Self-Organizing Dynamic System”,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1947).

Barnard,C.I.,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Berger,Peter L. and Thomas 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7).

Bernd Marin,Generalized Political Exchange:Antagonistic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ed Policy Circuits(Westview Press Inc,1991).

Bernd Marin,Governance and Generalized Exchange:Self-organizing Policy Networks in Action(Campus Verlag,1991).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II:Lifeworld and System(Boston:Beacon,1987).

Haines,V.A.,“Biology and Social Theory:Parsons’s Evolution Theme,” Sociology 21(1987).

James G. March,Ohan P. 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The Free Press,1989).

James N.Rosenau,Ernst-otto Czempie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Jan Kooiman,Governing as Governance(SAGE Publications Ltd,2003).

JanKooiman,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SAGE Publications Ltd,1993).

Jepperson,R.L.,“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W. W. Powell and P. J. Di Maggio(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Jessop,B.,“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1998).

Niklas Luhmann,Social System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R. A. W. Rhodes,Understanding Governanc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Renate Mayntz,“Modernization and the Logic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n:John Child,” Michel Crozier,Renate Mayntz et al. Societal Change Between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dershot,GB:Avebury,1993).

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First Published in 1951,Newedtion Published by Routledge,1991).

Vasudha Chhotray,Gerry Stoker,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Palgrave Macmillan,2010).

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ay(1992).

W. Richard Scott,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Ideas,Interests,and Identities(SAGE Publications,Inc,2013).

〔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澳〕迈克尔·R.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郝方昉、崔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比〕普利高津:《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曾庆宏等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美〕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向民、段洪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美〕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格致出版社,2008。

〔美〕博曼、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陈绍禹:《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奋斗》,1931年2月。

成思危:《制度创新是制度的核心》,《读书》2008年第10期。

〔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李日章、梁捷、王利译,新星出版社,2008。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方立天:《论南顿北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郭沂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冯友兰:《新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高申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高华:《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民国档案》1991年第4期。

高华:《毛泽东与1937年的刘、洛之争》,《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德〕格哈特:《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2007。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日〕加加美光行:《现代中国学的新范式:共同行动论的提倡》,张玉林译,载《中国研究》2007年第5~6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日〕加加美光行:《现代中国学の方法》,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2006。

〔日〕加加美光行:《再论竹内好与方法论的范式转换》,载《现代中国学方法论》,张玉林译,日本爱知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2006。

〔日〕加加美光行:《逆説としての中国革命-〈反近代〉精神の敗北》,东京书店,1986。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8。

〔美〕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何刚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胡适:《实验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年4月15日。

胡适:《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黄嘉树:《个人集权的障眼法——二评李登辉的假民主》,《人民日报》1996年3月14日。

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

黄钟:《吴敬琏:决策公开化的一个良好开端》,《物资流通研究》2000年第11期。

纪坡民:《宪政与“立国之本”》,大风出版社,2007。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季卫东:《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3辑,中国政法大学,2004。

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蒋惠岭:《不存在冲突的三个“至上”》,《法制资讯》2009年第6期。

金峰、樊雷:《控制论与制度改革》,《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第3期。

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新星出版社,2005。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10。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金观涛:《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

金观涛:《“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从〈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谈起》,《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4期。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II·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中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第35号,1919年8月17日。

李惠国:《全国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上讨论的一些理论问题》,《哲学研究》1978年第4期。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

李林:《关于“三个至上”的法理思考》,《中国司法》2009年第5期。

李友梅、孙立平、沈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苏联〕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党史博览》1986年第1期。

沈云龙主编《大中华杂志》,文海出版社,1935。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刘大椿:《科学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刘海年、李林:《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刘劲杨:《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刘青峰、岑国良:《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刘青峰:《胡适与现代文化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刘青峰:《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

刘式训:《使法刘式训致外部法日协约似有干涉我边务意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二○三。

〔德〕鲁曼:《法社会学》,宾凯、赵春燕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评论员:《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人民日报》2001年2月1日。

〔美〕马奇、〔挪〕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张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吉林出版集团,2013。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钱庠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5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1986年第 l期。

强远淦、林邦光:《试论1955年党内关于合作化问题的争论》,《党史研究》1981年第1期。

〔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

〔美〕R.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美〕塞尔兹尼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与草根组织:一个正式组织的社会学研究》,李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石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稿经过》,《人民政协报》2010年7月29日。

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

〔美〕司马贺:《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武夷山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美〕斯科特、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载《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孙万国、泰伟斯:《第一次天安门事件再探:毛泽东时代末期的精英政治与危机应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

涂明君:《程序化的哲学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涂明君:《程序化与中国现代化》,爱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涂明君:《程序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述略》,《全国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峰论坛》,2008。

涂明君:《从刘劭〈人物志〉看才性说的个人观》,《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涂明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程序化”“执政”》,《ICCS现代中国学ジャーナル》2010年第1期。

涂明君:《从思想建设到“五位一体”》,《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涂明君:《关于“不折腾”的三点体会》,《侨乡论坛》2008年第5期。

涂明君、李佩琼:《改革开放30年的程序化建设历程》,《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涂明君、戚璇、岳玲:《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涂明君、岳玲、戚璇:《科学管理源流考》,《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王小强:《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大风出版社,2006。

〔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苏文:《不要民粹主义,但能要“精英主义”吗?》,《读书》1997年第10期。

苏文:《山重水复应有路:前苏东国家转轨进程再评述》,《东方》1996年第1期。

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吴江:《“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理论动态》1977年第1期(创刊号)。

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西蒙:《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粲译,科学出版社,1986。

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0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许纪霖:《激进与保守的迷惑》,《21世纪》1992年6月号。

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

〔日〕绪形康:《当代中国的“公正”与“正义”》,《激荡中的世界与中国:面向现代中国学的构筑》,ICCS爱知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2004。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

闫健编:《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武汉出版社,2010。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俞可平、黄平、谢曙光、高健:《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俞可平:《中国政治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

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张占彬:《破水前行:改革开放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央高层决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2011。

张志明:《从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国:为人民民主奋斗八十年的中国共产党》,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赵紫阳:《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1987年3月21日。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止庵:《史实与神话:庚子事变百年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朱新明、李亦菲:《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祝总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与大智慧》,《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刘青峰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数据库(1830~1930)》(试用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四库全书》电子版。

“中国共产党基本文献库”。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