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图书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after Earthquake

SSAPID:101-3228-6526-22
ISBN:978-7-5097-552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治理大致分为乡村治理和城镇治理,而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减贫。本书从两个维度来呈现乡村治理这个主题,一是从个人与国家关系下的农房重建、地震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工作方法对灾区乡村治理的作用以及灾后乡村出现的多元治理等方面探究灾后社会治理,二是通过案例解剖还原灾后乡村治理与减贫的场景,以保存历史。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卓
编 辑: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上篇 理论探索

  第一章 灾后社区扶贫模式

   1 灾后社区扶贫模式的概念和内容构成

    1.1 社区扶贫机制

    1.2 社区扶贫理念

    1.3 社区扶贫对象

    1.4 社区扶贫内容

    1.5 社区扶贫方法

    1.6 社区扶贫投入

   2 灾后社区扶贫的主要成效

    2.1 重视扶贫对象参与,强化社区扶贫基础

    2.2 运用适宜工作方法,创新社区扶贫途径

    2.3 建设有力扶贫队伍,抓住社区扶贫关键

    2.4 广泛链接社会资源,确保社区扶贫投入

   3 灾后社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3.1 灾后社区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社区型扶贫NGO与政府在公共领域里的权责边界尚未达成共识

     3.1.2 社区型扶贫NGO难以满足灾后生计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综合需求

     3.1.3 灾后社区扶贫出现小群体凝聚和社区裂变的趋势

     3.1.4 社区型扶贫NGO的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3.2 完善灾后社区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3.2.1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政策支持,保障社区扶贫可持续进行

     3.2.2 采取多样化的扶贫方式,积极拓宽社区扶贫范围

     3.2.3 强化扶贫对象合作意识,促进扶贫社区和谐稳定

     3.2.4 推进社区扶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社区扶贫专业性

  第二章 个人与国家关系视角下的农房重建

   1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人类学中关于住居的研究

     1.2.2 乡村治理相关的研究

      1.2.2.1 20世纪早期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1.2.2.2 20世纪后半期对乡村治理的研究

      1.2.2.3 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

     1.2.3 农房重建相关研究

     1.2.4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1.3 研究方法

   2 田野地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经济水平

    2.3 历史沿革

    2.4 地震大事记

    2.5 选择这个村子的理由

   3 原址重建

    3.1 维修加固

    3.2 加固变重建

    3.3 家与户

    3.4 合与分

    3.5 建筑成本与满意度

    3.6 重建中社会组织的介入

    3.7 小结

   4 统规自建

    4.1 修建方式

    4.2 房屋的户型

    4.3 建房的仪式

    4.4 建房与社会关系、习俗

    4.5 面子洋盘与内部空虚

    4.6 小结

   5 统规统建

    5.1 征地与划拨土地

    5.2 宅基地的选择

    5.3 资金的构成

    5.4 聚居与生产、生活

    5.5 房屋的变迁

    5.6 小结

   6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社会工作对灾后社会建设的作用研究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综述

      1.3.1.1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简要回顾

      1.3.1.2 国内社会工作相关研究综述

     1.3.2 灾害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1 国外灾害社会学发展史

      1.3.2.2 国内自然灾害研究的相关综述

     1.3.3 “5.12”震后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综述

    1.4 概念界定、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1.1 社会工作

      1.4.1.2 社会建设

      1.4.1.3 灾后社会建设

     1.4.2 分析工具

     1.4.3 研究方法

   2 清平乡、社工站与灾后重建

    2.1 清平乡的简要描述

    2.2 清平乡灾后重建的总体情况

     2.2.1 农房重建基本完成

      1.原址重建

      2.统归自建

      3.统归统建

      4.加固维修

     2.2.2 基础设施主体基本完工

     2.2.3 产业恢复缓慢

     2.2.4 家庭负债累累,生计重建滞后

    2.3 社工站与灾后重建

   3 社会工作对灾后社会建设的作用

    3.1 社会工作在灾后社会建设方面的显—正功能

     3.1.1 社会工作增强了村民对灾后新建社区的归属感

     3.1.2 社会工作补充了当地的助人体系

    3.2 社会工作在灾后社会建设方面的潜—正功能

     3.2.1 社会工作促成了次级群体的生长

     3.2.2 社会工作推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建设

    3.3 社会工作在灾后社会建设方面的潜—反功能

     3.3.1 社会工作功能的冲突唤起了部分群众的不公平感

     3.3.2 社会工作功能的局限降低了少数群众对社工的认同感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地震对灾区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社会关系的网络研究

      1.2.1.1 弱关系与强关系之辩

      1.2.1.2 社会资源理论

      1.2.1.3 “结构洞”理论

      1.2.1.4 小结

     1.2.2 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

      1.2.2.1 “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

      1.2.2.2 在“差序格局”中前进

      1.2.2.3 关系社会学

     1.2.3 关于社会关系重建的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2.1 社会网络分析法

      1.3.2.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3.3 概念及操作

      1.3.3.1 社会关系

      1.3.3.2 问卷设计

      1.3.3.3 无结构访谈

   2 研究过程

    2.1 走进清平乡与幸福家园

     2.1.1 关于清平乡

     2.1.2 关于幸福家园

    2.2 样本介绍

     2.2.1 问卷样本

     2.2.2 访谈样本

   3 地震前的社会关系分析

    3.1 以血缘、地缘为主的社会关系

    3.2 亲与邻

     3.2.1 亲人构成社会网络的最内层

     3.2.2 邻里关系是内层网络的有效补充

    3.3 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

     3.3.1 乡村里的业缘关系

     3.3.2 利益与人情的较量

     3.3.3 小结

   4 地震发生时的社会关系分析

    4.1 亲人的凝聚

    4.2 邻里的互救

    4.3 社区的整合

     4.3.1 与村级权威的社会关系

     4.3.2 弱关系的有效替补

     4.3.3 小结

   5 地震发生后的社会关系分析

    5.1 亲人关系是最为稳固的社会关系

     5.1.1 宏观视野下亲人关系的强化

     5.1.2 微观视界下亲人关系的解构

     5.1.3 亲人关系的重构

    5.2 邻里关系的解构与建构

     5.2.1 旧邻里关系的解构

     5.2.2 新邻里关系的重构

     5.2.3 延续旧邻里关系的倾向

     5.2.4 邻居关系的总体表现

    5.3 社区的社会关系

     5.3.1 与村级权威的社会关系

     5.3.2 弱关系的持续支持

     5.3.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清平乡的亲缘关系

     6.1.2 清平乡的邻里关系

     6.1.3 清平乡的社区关系

    6.2 社会关系特点

     6.2.1 自生性强,建构性弱

     6.2.2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6.2.3 人情与利益的双重行为导向

    6.3 震后社会关系的变化

     6.3.1 强关系数量减少,而强度增强

     6.3.2 弱关系在数量和广度上均有所增加

     6.3.3 新型社会关系的介入

    6.4 地震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机制

     6.4.1 环境机制

     6.4.2 资源机制

    6.5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灾后农村社区多元治理的实践与反思

   1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会组织

     1.3.2 农村社区治理

     1.3.3 灾后农村社区

      1.3.3.1 农村社区

      1.3.3.2 灾后农村社区

     1.3.4 合作社

    1.4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1 农村社区治理相关研究

      1.4.1.1 国外相关研究

      1.4.1.2 有关中国农村治理的研究

      1.4.1.2 文献小结

     1.4.2 农村社会关系与农村社区治理

      1.4.2.1 社会关系分析

      1.4.2.2 农村社会关系与农村社区治理

    1.5 研究设计

     1.5.1 代码说明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3.1 个案研究法

      1.5.3.2 深度访谈法

      1.5.3.3 文献研究

      1.5.3.4 问卷调查

   2 项目入村的前前后后

    2.1 项目的由来和机构基本情况

     2.1.1 项目的由来

     2.1.2 项目的实施机构

      2.1.2.1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1.2.2 汶川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1.3 实施机构基本情况对比

    2.2 项目的实施地

     2.2.1 X村的基本情况

      2.2.1.1 X村概况

      2.2.1.2 地震之后的政府重建

     2.2.2 H村的基本情况

      2.2.2.1 H村概况

      2.2.2.2 H村的灾后重建

     2.2.3 项目实施地情况小结

    2.3 项目的基本过程

     2.3.1 X村项目实施的基本过程

      2.3.1.1 X村项目的申请背景

     2.3.2 H村项目实施的基本过程

      2.3.2.1 H村的项目申请

      2.3.2.2 项目的实施过程

    2.4 项目实施的过程小结

   3 桎梏下的搅动

    3.1 被搅动的社会关系

     3.1.1 血缘/地缘关系上的业缘关系

      3.1.1.1 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网

      3.1.1.2 新的业缘关系的建立

     3.1.2 两村社会关系变化的相同点

      (1)内部社会资本的挖掘

      (2)外部社会资本的培育

     3.1.3 对传统权威的动摇和挑战

      3.1.3.1 对父权的动摇

      3.1.3.2 对传统政治权威的挑战

      3.1.3.3 小结

    3.2 难以摆脱的桎梏

     3.2.1 被“收编”的合作社/互助组

      3.2.1.1 村两委——国家权力的象征

      3.2.1.2 “依附—使用”关系的形成

     3.2.2 “精英”的合作社

      3.2.2.1 精英——最后的获利者

     3.2.3 普通农民的有限参与

      3.2.3.1 普通村民的跟随参与

      3.2.3.2 “理性人”的“见好就收”

     3.2.4 小结——合作社/互助组权力核心与原有权力核心的耦合

    3.3 小结

   4 结论和讨论

 下篇 案例研究

  第一章 宁强县玉泉坝村“5.12”灾后重建案例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执行地点

     1.宁强县情及受灾情况

     2.玉泉坝村情及受灾情况

    (二)项目缘起

    (三)项目执行机构

     1.陕西妇源汇与宁强妇源汇简介

     2.项目负责人员

    (四)玉泉坝村扶贫现状

     1.“5.12”地震前玉泉坝村扶贫掠影

     2.“5.12”地震后玉泉坝村的扶贫

      (1)政府扶贫工作

      (2)精英的参与

      (3)NGO的扶贫活动

   二 项目的实施

    (一)寻找替代生计

    (二)建立社区发展基金

    (三)修建卫生厕所*与灰水处理系统*

   三 扶贫主体对比分析

    (一)政府扶贫特点

     1.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以政绩为导向

     2.有政策的长期保障

     3.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较粗

     4.政策透明度低

     5.行政性的手段伤害部分贫困户的利益

    (二)社会组织扶贫特点

     1.软硬件结合,以软件为主,投资规模不大,覆盖范围有限

     2.以社区需求为导向

     3.采用社区参与式的工作方式

     4.工作细致深入,扶贫对象瞄准度高

     5.资金来得快,来源广,但缺乏长期的保障

   四 结论与讨论

    (一)经验和教训

     1.以社区需求为向导,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

     2.合作优先,恰当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3.以诚相待,与社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4.注重培养本土力量

    (二)面临的挑战

     1.项目资金不足

     2.社区发展基金的持续性面临风险

     3.替代生计方式无法摆脱市场风险

    (三)展望未来

  第二章 北川县新川小区社区活动中心案例

   一 项目背景和机构简介

    (一)项目执行点基本情况

     1.地震前后北川县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震后的新家园——新川小区

     3.新川社区服务中心

    (二)北川羌魂文化传播中心

     1.机构简介*

     2.机构组织架构

     3.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开展项目介绍

   二 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准备阶段:社区的选择和进入

    (二)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的内容

      (1)社区文化建设

      (2)社区服务

      (3)社区大型活动

     2.项目取得成果

    (三)项目的跟进与延伸:社区扶贫的新起点

   三 结论与讨论

    (一)社会组织在社区重建中具有的相对优势

     1.项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2.规范、专业、高效的工作模式

     3.良好的风险预防机制

     4.多元的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

    (二)面临的挑战

     1.资源短缺

     2.能力不足

     3.人才匮乏

    (三)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分阶段逐步扩大项目服务范围

     2.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机构能力的专业性

     3.加强团队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三章 汶川县席草村灾后可持续生计发展案例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执行地点

     1.席草村所在地——汶川县三江乡

      (1)汶川县三江乡简介

      (2)三江乡的重建背景*

     2.地震前后的席草村——政府层面的脱贫致富

    (二)项目执行机构*

    (三)项目实施背景

     1.项目实施主体——从基层政府到社会组织

     2.由社会组织开展的其他项目

   二 项目的实施

    (一)实施前期——从外来人的合作社到“我们的合作社”

     1.40多次家访——我们不是来发补贴的

     2.记录圈舍情况,初步培养科学的养殖习惯

     3.10月例会暨技术培训会

     4.合作社来了新成员

     5.青年草根精英的成长

      (1)青年草根精英——王波

      (2)青年草根精英——王家荣

      (3)青年草根精英——罗华刚

     6.“我们的合作社”——村民开始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1)2011年12月里的年终总结

      (2)2012年是合作社的新纪元——合作社开始回归

     7.实施前期的小结

    (二)实施中期——合作社的初步发展

     1.第二次脱温孵化前的准备

     2.义集卖鸡蛋——从农村社区扶贫到城市社区扶贫

     3.第一批雏鸡破壳——攻克第一个技术难关

     4.土鸡品尝会暨合作社孵化场的启动仪式——一次有效的外部资源链接

    (三)后期实施计划

     1.完善孵化场,扩大养殖规模

     2.拓宽销售渠道,保证市场

     3.提高合作社成员能力,促进合作社发展

   三 结论和讨论

    (一)项目取得的成果

     1.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收入

     2.实现了社区居民的增能和赋权

     3.带动了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

     4.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养殖热情

    (二)项目的展望与挑战

     1.项目资金的不连续性

     2.科学养殖技术比较匮乏

     3.销售渠道狭小,市场不能保证

     4.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

    (三)项目取得的经验

     1.重视扶贫对象的参与和能力的提高,是社区扶贫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

     2.发掘和培养草根领袖,是社区扶贫得以成功实施的动力

     3.多项目的互相配合和促进,是社区扶贫得以成功实施的坚实保障

  第四章 都江堰龙池镇震后社区学校建设案例

   一 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震前龙池

    (二)灾祸连绵

    (三)凤凰涅槃

   二 执行机构的前世今生

    (一)热爱家园简介

    (二)项目缘起

    (三)投入新家园项目

   三 项目实施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内容

     1.自组织的能力培养

     2.“社区学校”之“三大课堂”

     3.公益接力

     4.日常活动

     5.项目变机构

    (三)项目取得的成果

     1.执委会能力提升

     2.项目的多方位辐射

   四 结论与讨论

    (一)经验和教训

     1.多元扶贫主体的多方位保障

     2.参与式扶贫方法的相对优势

     3.注重社区自组织的培育,重视“人”的重建

     4.志愿者组建的机构优势

     5.理念与实效的两相结合

    (二)面临的挑战

     1.人力资源的有限性

     2.较难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3.项目在当地生计重建中的力不从心

     4.机构设置的负面影响

    (三)展望未来

  第五章 绵竹大天池村银杏树苗示范种植案例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简介

     1.四川省绵竹市情及受灾情况*

     2.天池乡情及受灾情况*

     3.大天池村情及受灾情况

     4.天池乡灾后救援及恢复重建情况

    (二)项目执行机构——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简介

     1.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简介

     2.机构组织架构

     3.机构主要工作人员简介

      (1)中心主任陈锋简介

      (2)驻站社工小周简介

   二 绵竹大天池银杏树苗示范种植项目

    (一)项目缘起

    (二)项目组织与管理

     1.合作社成员招募、构成及分工

      (1)合作社成员招募

      (2)合作社成员构成及分工

     2.合作社运作模式

     3.合作社收益分配

    (三)项目简评

   三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经验和教训

     1.多元扶贫主体,实现互利共赢

     2.集体参与合作,降低农户风险

     3.培养社区领袖,促进NGO本土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政府的潜在矛盾

     2.社区小群体风险

     3.项目资金保障不足

     4.项目期长,未来收益待定

    (三)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 彭州市灾后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案例

   一 项目背景

    (一)联合办时期

    (二)四家机构强强联合

    (三)绿根的成长

   二 项目内容

    (一)项目持续——白水河社区

     1.延续社区活动中心

     2.维护和发展白水河艺术团

     3.物业管理培训

     4.电脑培训

     5.学校根与芽小组活动

    (二)项目复制点——三沟村

     1.进驻三沟村

     2.基础设施建设

     3.组建艺术团

     4.猕猴桃培训

     5.物业管理培训

     6.农家乐培训

     7.电脑培训

   三 结论与讨论

    (一)经验和教训

     1.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

     2.以社区需求为项目导向

     3.注重本地力量的培养

     4.优秀社工掌舵

    (二)面临的挑战

     1.处于项目起步的三沟村扎根尚浅

     2.项目运行较为滞后

     3.绿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展望未来

  第七章 绵阳市钧天古乐团社区文化建设案例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执行地点基本情况

     1.文昌故里——梓潼县*

     2.西坝村

    (二)钧天古乐团简介

     1.钧天古乐团简介

     2.机构组织架构

      (1)钧天古乐团董事长周明贤

      (2)钧天古乐团副董事长、团长吴容

      (3)钧天古乐团副董事长黄祖政

     3.绵阳市钧天鼓乐团发展历程

   二 “携文昌文化进社区,共谱家园新乐章”项目

    (一)项目的申请

    (二)项目的实施

     1.对梓潼文昌镇西坝村社区腰鼓队、秧歌队的捐赠

     2.文昌文化进社区系列演出活动完成了12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演出

    (三)项目取得的成果

     1.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

     2.传承传统文化并宣扬真善美,达到了文化教化的功能

     3.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4.扩大了剧团演出的收益范围

   三 结论与讨论

    (一)项目主要的经验

     1.针对当地群众的主要需要开展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2.充分开发当地资源,扩大项目受益范围

     3.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开发、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4.不断学习,具有良好的对扶贫基金会的宣传意识

    (二)面临的问题

     1.缺乏项目经验,项目管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局限于中老年人的兴趣团体,团队建设还有待加强

     3.项目成果扩大和巩固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三)建议

 序言

中国社会治理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乡村治理,一部分是城镇治理。其实城市和镇的治理还有区别。中国社会治理的根子和出路在乡村。乡村治理总体上属于政治领域,乡村治理研究的意涵多数是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是在社会变革。在实务领域,切入乡村治理的路径以环境保护及环境治理为主,并以此来唤醒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直至公共权益保护意识。切入乡村治理的另一个路径是减贫,借此可促进公民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识,期望其实现自力更生、合作共赢。“5.12”汶川地震之后,尤其是在灾后重建的中后期,一些继续留守在灾区开展实务的社会组织在沿袭乡村治理的上述路径之外,也使用了新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将减贫推进到乡村治理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权益及其分割。本书从两个维度来呈现这个主题,一是从个人与国家关系下的农房重建、地震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工作方法对灾区乡村治理的作用及灾后乡村出现的多元治理等方面探究灾后社会治理;二是通过案例解剖还原灾后扶贫与乡村治理的场景,以保存部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