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9

行进中的思考图书

Reflections While Marching in Progress: Selected Essays on Education and Reform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SAPID:101-3188-9833-06
ISBN:978-7-5097-645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学校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组成特辑,以示该校教学改革的风气和精神。书中收录的60篇文章,分为教学改革与理论探讨、专业建设与质量提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反思与创新五大类,从各个角度描述了首都师范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相信对学校本科教育进一步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助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建设
编 辑:张倩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序

 教育理念创新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 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二 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构筑人才培养有力支撑

   三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保障

   四 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营造人才培养良好环境

  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 师范大学应该首先实现通识教育

   二 关于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从欣赏知识到欣赏心智

    (三)激活早已潜在的发展机遇

    (四)网络时代的通识教育

   三 小结

  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首都建设

  当代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借鉴

   一 大数据教育观

   二 开放教育观(MOOC教育观)

   三 学本教育观

   四 协同教育观

  市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一 审时度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 改革调整,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

   三 “以学生为本”,形成育人合力

  历史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 确立“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

   二 营造“追求真知、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

   三 严格要求,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 创造宽松而又有利于发展的学术环境

   五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使用

  专业建设中的本科教学改革理论与思路

   一 专业建设目标

    (一)规范建设内容是专业发展的前提

    (二)培养实践能力是专业发展的目标

     1.专业素养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根本

   二 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思路

    (一)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管理制度的改革

     3.课程建设的改革

     4.实践教学的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初探

   一 业务素质

   二 心理素质

   三 公关素质

   四 道德修养

   五 教育素质

   六 个性化培养

  关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状况的研究

    (一)深度总结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经验

    (二)聚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二 高度重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缺失”的原因

    (二)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方面

    (三)立足当代教育新理念重新审视小学教育

   三 直面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问题与挑战

    (一)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三)了解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意识与能力问题

    (四)小学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问题

   四 注重初等教育学院文化的大学化建设

    (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院的使命

    (二)大学文化: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小学教师的沃土

  新形势下提高学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 对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反思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 依据《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重新建构学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四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提高见习、实习的实效性

    3.系统设计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提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4.充分利用校外名师资源,营造人才培养的学术氛围

     5.有效发挥实践教学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丰富学院文化生活,为学生能力成长和展示提供活动平台

   五 改进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

   六 建立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

   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八 学生工作配合教学工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教师教育改革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新世纪一流教师

   一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二 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三 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设想

  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

   科学选择发展路径

   关注体制改革的独特内涵

   抓住学术建设的新契机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一 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大学+教育学院”体制

    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 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1.构建面向实践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2.增加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课程质量自由选课

    3.突出教师教育的“临床”性质

    4.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反思性

  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

   一 把教育创新落实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二 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

   一 增强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感

    1.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加速课程改革

    2.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加速课程改革

   二 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尝试

    1.相关课程间的界限趋于软化

    2.课程设置应当为培养目标服务

    3.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可以促进课程改革

    4.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和整体性

   三 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措施

    1.精心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2.建立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制度,扶持和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寻找中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轨迹

   一 政治实践建构了教育实践

   二 植入取代了生成

    (一)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

    (二)用工具理性代替沟通理性

    (三)用体制改革代替关系调整

   三 改革与发展的非同步性

    (一)强调外部干预忽视内部建设

    (二)强调跨越忽视发展的连续性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 背景与概况

   二 机遇与挑战

   三 策略与举措

  管理模式要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

   1.招生方案

   2.课程设置和管理方案

   3.下校实践管理——“阶段目标管理模式”

   4.校内日常管理

   附录:“物理师范特色实验班”管理方案

    (一)招生

     1.招生对象

     2.招生人数

     3.招生方式

     4.招生时间

    (二)组织方式

     1.校内

     2.校外

    (三)课程管理

    (四)下校实践管理——“阶段目标管理模式”

    (五)校内日常管理

  高师《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

   一 引言

   二 教学内容优化

    (一)教学内容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旧、偏、繁突出,时效性较差

     2.内容宽泛,探究性不强

     3.与中学教材的结合不够紧密

    (二)重点教学内容分析

     1.全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

     2.全球经济活动空间分析部分

     3.地理大区部分

     4.国家地理部分

     5.世界热点部分

    (三)教学内容优化

   三 教学方法及形式探索

    (一)主要教学方法分析

    (二)教学方法优化

     1.案例式教学

     2.对比式教学

     3.问题式教学

    (三)教学形式调整

   四 结论与讨论

  英格兰的教师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英格兰的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二)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

   二 英格兰新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一)成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

    (二)新教师的培养途径

   三 PGCE及其实施

    (一)PGCE的内容与实施

    (二)PGCE的管理与评价

    (三)PGCE的奖学金

   四 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制定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二)明确对培训者的要求

    (三)重视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院校合作对教师培养的作用

  新课程的不确定性与高师课程设置改革

   新课程的不确定性特点

   新课程不确定性特点对师范生素质的挑战

   针对新课程改革不确定性特点,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设想

 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重视教学 写好教材 安贫乐道

   一

   二

   三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 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二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三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一)必修基础课程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四)选修类课程

  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

   一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重视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重视建设和使用高水平教材

    (四)重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并重

   二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成效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二)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了教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3.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精品意识

    (二)科学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

    (三)制定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

   一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含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二)案例教学法的含义解析

   二 法学教育改革呼唤案例教学法

    (一)实践性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迎合了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创新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要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师生应当具备最基础的专业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案例

    (三)课程设置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显示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Gaussian软件在H2分子的结构和价键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 H2分子的结构和价键理论及其传统教学方法

   二 基于Gaussian软件辅助教学的探讨

    1.Gaussian03对H2分子进行势能面扫描

    2.描绘H2的能量曲线

    3.计算并显示电子云分布

   三 结束语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 宗旨:夯实基础,守正出新

   二 目标:几个能力的培养

    1.文学现象的发现能力

    2.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文学特征的把握能力

    4.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

   三 手段与内容:弥补缺失,强化训练

    1.背诵、赏析、使用工具书——基本功与基本素质的训练

    2.探究式学习方式——问题意识训练

    3.扩大阅读,触摸理论——学术史意识训练

    4.写作论文,重视规范——课题研究训练

   四 效果与思考

    1.学生的主观反映和相关评价

    2.学生课业与试题分析

    3.有关首都师范大学“教学双推进”计划的思考

  做教练型教师

   一 教练技术的产生和核心原理

   二 教练技术应用于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教练技术应用于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可行性

    (二)教练技术应用于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必要性

   三 教练技术在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案设计中体现“教练思维”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教练技巧

   四 应注意的问题

  波谱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一 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引入学科前沿

   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效

    (一)结合板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实际运用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加强教学中的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课外实践,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建设网络课堂建设,突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

   四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一 恢复与重建(1978~1984):研究范式架构与转换

   二 改革与探索(1985~2003):研究内容的拓展与重构

   三 繁荣与共生(2004~):学科体系的确立和支撑

  构建课程建设体系 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一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 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体系

    (一)校级课程建设

    (二)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

    (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四)校级探究式本科课程建设

    (五)双语课程建设

    (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三 课程建设与优秀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组件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组织与实现

   一 “组件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2)课程案例结构与框架

   二 “组件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组织与实现

    (一)入门:什么是组件地理信息系统

     (1)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2)不需要专门的GIS 二次开发语言

     (3)大众化的GIS

     (4)成本低

     (5)功能强大

    (二)解惑:什么是编程

    (三)理解:组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

    (四)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应用问题

   结论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一 引言

   二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三 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特色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延伸模块化,形成分层次课程体系

    (三)多目标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

   四 结语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在生态旅游教学中的应用

   一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一)根据内容关联情况划分知识点

    (二)依据“内容—目标”的对应关系确定教学目标

   二 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一)与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媒体选择及呈现方式

    (二)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发挥不同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效能

     1.呈现事实(客观性)

     2.创设情境(情境性)

     3.提供示范(示范性)

     4.解析原理(原理性)

     5.设疑思辨(探索性)

   三 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一)确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内容和类型

    (二)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恰当应用

   一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的必要性

   二 处理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1.要合理运用,注重实效

    2.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致力于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三 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

    1.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

    2.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

    3.将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四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应从师范生做起

  关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 创新教学内容是基础

   二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

   三 学科建设是重要支撑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初探

   一 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有效性研究方略探微

    (一)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树立精品意识 创建精品课程

   一 回顾与启示——精品建设的嬗变之路

    (一)课程创建的实践阶段

    (二)课程申报的组织保证

    (三)课程申报的谋略技巧

    (四)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二 思考与展望——课程建设的新规划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 适应形势,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二)优化课程形式

    (三)拓宽课程资源

   二 转变思路,创新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扩大国防教育普及面的电化教育法

    (二)增强国防教育鲜活性的典型教育法

    (三)提高国防教育感染力的形象教育法

    (四)促进国防教育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法

   三 完善措施,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进一步做好选拔军事教师的工作

    (二)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三)注重坚持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

  浅议“双语教学”的界定、目的及模式

   一 “双语教学”的界定

   二 “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 双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

   一 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舒展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三)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

     1.关注师生互动合作的实践形式,尤其要重视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2.把握互动合作的分组原则和成员规模

   二 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问题导引

    (二)尊重差异

    (三)贴近生活

    (四)关注生成

  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

   一 大学“交往教学”模式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大学交往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二 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基本程序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三 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试验对象

    (二)基本步骤

    (三)交往教学活动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交往

     2.课后与教师交往

     3.学生在课外的其他交往

    (四)交往教学模式的效果

  动态测验的理论在外语测试中的应用

   一 引言

   二 动态测验评介

   三 实验方法

    (一)被试

    (二)材料

    (三)程序

   四 结果与讨论

    (一)动态测验成绩的组间差异

    (二)动态测验的分离作用

    (三)动态测验的预测力

   五 结语

 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 明确学校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二 构建和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架

    (一)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复合型人才智能发展

    (二)推进课程体系的基础化、综合化、结构化,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四)实行主辅修制,扩展学生专业范围与知识结构

    (五)丰富非教学培养途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 结语

  本科生眼中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择此问题的原因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确定

    2.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3.访谈提纲的设计

    4.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

   三 研究结果

   四 效度检验

  结合虚拟仪器技术构建光电信息实验教学平台

   一 虚拟仪器课程与实验室建设及教学实践

   二 光电信息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可视化教学

    (二)加强实验预习环节

    (三)淡化实验结果,注重影响因素讨论

   二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实验内容生活化,提高实验兴趣

    (二)实验内容微型化、绿色化

    (三)实验手段多样化

   三 结语

  理论实践有机结合法:地质地貌课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创新

   一 教学大纲为本,突出学科特点

   二 课堂理论讲授为基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三 野外实证考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四 制定了客观、完备的学生野外实习考核指标

   五 运用多种野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知、创新能力

   六 重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七 潜移默化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二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调整与更新

   三 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四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 实验考试的改革与措施

   六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七 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计划

  G-Telp口试对校本机助口语考试的启发

   一 引言

   二 机助口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三 解决方式的探索

   四 结语

  如何保证“课外阅读”的量与质

   一 教学方式与成效

    1.“读书会”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

    3.把课外阅读与课业成绩联系起来

   二 保证“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教学管理探索

  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学籍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二 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权限不够明晰,有些环节存在管理真空

    (二)人力投入相对不足

    (三)学生管理软件有待改进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推进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三)不断改进教务管理软件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于大学生对教学工作评价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一 大学生对教学的总体评价

    (一)大学生对教学的总体评价不高

    (二)通过学生评价看教学中的问题

     1.对教学的直接评价

      (1)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教师较少

      (2)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师不多

      (3)创新能力的培养——介绍学科前沿信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教师很少

      (4)大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程的评价

     2.对教学的间接评价

   二 分析与对策

    (一)社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二)高校自身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1.高等学校应严把质量关,力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2.引进一流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适当放松人员定编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控制师生比例

     6.进行个性化培养,开设有广度和深度的课程

     7.开设学习指导课,建立学习咨询机构

     8.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历史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实施与问题思考

   一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

   二 成绩与问题

    1.成绩

     (1)升学和出国

     (2)科研和获奖情况

     (3)其他

    2.工作中的问题与修正

     (1)历史学院对“拔尖人才”工作的中期检查

     (2)关于历史学院2010级“拔尖人才”学生的调整

     (3)历史学院“拔尖人才”期中考核情况分析(2010级)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五个一暨五个早”工程工作案例探究

   一 现状分析

    (一)学习适应问题

    (二)生活适应问题

   二 把握新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情况

    (一)大学新生的生理特征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

   三 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与目标

   四 新生入学教育“五个一暨五个早”工程工作案例探究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第一日,师生家长见面日——清雅北二早相识

     2.第一周,师生面对面恳谈周——全员育人早参与

     3.第一月,学风建设促进月——浓厚学风早营造

     4.第一学期,集体观念强化期——和谐氛围早养成

     5.第一学年,成长足迹回眸年——人生规划早奠基

    (三)工作特点与成效

  首都师范大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与改革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首都师范大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 首都师范大学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健全合理的首都师范大学课外体育锻炼领导班子

    (二)加强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

    (三)确保体育教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四)培养体育骨干参与组织管理

    (五)健全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

    (六)建立评价课外体育锻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 结束语

  对2010~201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女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分析与研究

   引言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测试项目

     1.测试项目

     2.测评指标及权重(2007年评价标准)

    (三)测试仪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测试法

     3.统计分析

   二 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二)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三)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四)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分析

   四 结论

   五 建议

  青年教师教学管理基本模式研究

   一 引言

   二 原因分析

   三 青年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指导管理

    (二)制度管理

  首都师范大学理科青年教师教学现状研究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理科青年教师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基本情况

    (二)理科青年教师教学总体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青年教师教学情况的院系差异

   三 启示和措施

  论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因素

   一 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理论基础

    (四)回归结果

   二 回归结果分析

    (一)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差异

    (二)主观因素的作用

    (三)英语高考成绩的影响

   三 结论

201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学校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组成特辑,以示该校教学改革的风气和精神。书中收录的60篇文章,分为教学改革与理论探讨、专业建设与质量提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反思与创新五大类,从各个角度描述了首都师范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相信对学校本科教育进一步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助力。

[1]《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北京,2004~2007。

[2]北京大学校友网。

[3]《新东方精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

[4]李开复:《与未来同行》,人民出版社,2007,开复学生网(www.kaifulee.com)。

[5]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

[6]复旦新闻网,2006~2008。

[7]德鲁·福斯特:《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哈佛大学校长就职典礼演讲辞》,2007。

[8]《复旦通识教育论坛》,2008。

[1]李小牧:《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

[2]卢致俊、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教育与职业》,2006。

[3]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评论》,2005。

[4]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8。

[1]赵鹏:《高职专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自评估》,《旅游学刊》,1999,S1。

[2]田喜洲:《转变旅游教育思想 提高旅游教学质量》,《重庆商学院学报》,1999,S1。

[3]张树夫、侯国林:《知识经济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旅游科学,2000(1)。

[4]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华东经济管理》,2000年6月。

[5]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月。

[6]王伟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10月。

[7]茅燕萍:《关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Z1。

[8]董淑霞:《旅游业的全球化与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5月。

[9]钱永兰、袁书琪:《对当前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5月。

[10]张多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探讨》,《旅游科学》,2001年2月。

[1]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8~102页。

[2]徐文彬:《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2期;姜玉琴:《盘点与反思:我国学者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第53~61页。

[3]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第13~21期。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25~30页。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

[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

[1]刘捷:《教师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康,李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洪宇:《未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http://www.edu.cn/20010823/207537.shtml。

[5]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陈健民、杨中芳、赵志裕、伊沙白:《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社会学研究》,2001。

[6]袁祖社:《新思维方式的实践——生活维度及其“现代性”祈向——马克思人学理论变革的实质》,《理论学刊》,2004。

[7]陈海静:《反思美学中的实体论思维》,《学术研究》,2002。

[8]《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首都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

[2]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苏婷:《培养社会“抢手”的师范生——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1日第3版。

[4]《国外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13日。

[5]顾明远:《21世纪教师教育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世界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赵媛、陆亚中:《〈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载《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5~108页。

[3]葛岳静、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活动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7~111页。

[4]仇奔波:《我国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再认识》,《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第98~105页。

[5]娄昭、李宪荣:《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93~96页。

[6]王晓文:《高师〈世界经济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福建地理》2001年第1期,第52~54页。

[7]沙润:《我国高师地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44~47页。

[8]樊杰、许豫东、陈澄等:《中国的地理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结构》,《地理研究》2001年第5期,第527~536页。

[9]Li Chunfen.Reform and Teaching Quality—Exemplification of 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2,12(4),pp.344-347。

[10]刘德生、蒋长瑜、贾旺尧等:《世界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24~26页。

[11]黄京鸿:《当代地理学发展与〈世界自然地理〉课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第106~112页。

[1][2][3][4][5][6][7]Teacher Training Agency.Qualifying to teach—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for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S].London:TTA Publication,Aug. 2004.7.8-9.10-13.16.17.18.15.

[8][10]Routes into Teaching[EB/OL].http://www.teach.gov.uk/Recruit/thetrainingprocess/typesofcourse/postgraduate/pgce.aspx,2005-06-14.

[9]School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Manchester.PGCE Secondary Programme Handbook for trainees on the Mathematics Course[S].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4-05.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仁》,《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第79~8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长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05~109页。

[1]陈萍:《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王根顺、孟子博:《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7。

[3]刘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吴筠、黄汉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

[5]张萍、宫小飞:《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

[6]崔文顿、石磊、杜希民:《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支持》,《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7]韩泽民、高立红:《强化精品意识,狠抓“规”“实”“新”》,《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8]孙锦茹:《实施精品课程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理科教育》,2006。

[1]〔美〕罗伯特·斯蒂文斯:《法学院》,阎亚林、李新成、付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第71页。

[2]Robert Steven.Law School: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1850’s to 1980’s[M].The 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1983:102.

[3]赵颖、王明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6期,第72页。

[4]蒋明华:《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第85页。

[5]赵宏、郭建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

[6]李龙、邝少明:《中国法学教育百年回眸》,《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第5页。

[7]贺卫方:《中国法学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03页。

[8]朱景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第313页。

[9]潘国和等:《中外法学教育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第33页。

[10]霍宪丹:《不解之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证》,法律出版社,2003,第14页。

[1]薛峰、吴锦屏:《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传统普化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化学》,1996,11(1),第36~38页。

[2]闫晓琦、于庆水、孙波、尚贞锋:《计算机辅助作图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第117页。

[3]庞承新:《计算机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1期,第78~84页。

[4]苟兴龙、李容:《Photoshop 在绘制化学结构图形中的应用》,《化学教育》,2003,24(5),第29~30页。

[5]王后雄、谭英:《Gaussian98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大学化学》,2005,20(2),第36~38页。

[6]顾云兰:《CS Chem3D和Gaussian 98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6),第102~104页。

[7]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90~95页。

[1]马自力:《清淡的歌吟——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诗人心态》,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第11~12页。

[2]袁行霈:《守正出新及其他》,《中国大学教学》1999年第6期。

[1]韩威、魏搏、蔡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9期。

[2]朱红、闫广芬:《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高校教育管理》,2012。

[3]欧阳彦琨:《教练技术在大学生生涯指导中的应用》,《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S1。

[1]邓英芹、刘岚、邓慧敏:《波谱分析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

[2]陈洁:《“波谱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57页。

[3]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80页。

[4]许招会、王生、彭云:《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化学教育》2006年第6期,第35页。

[5]Dudley,H.W.,Fleming,I.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Organic Chemistry.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2008。

[6]郭长彬、陈晓红、易翔、郭宗儒等:《布洛芬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化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841页。

[1]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3页。

[2]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第16~25页。

[3]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措施有:一是尽快使那些调离了教学岗位而又不能用其所长的理论课教师归队。二是迅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立即着手招生为全国高校培养理论课教师。三是每年选留一些毕业生,充实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师资队伍。参见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考察》,《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第147~150页。

[4]王安有、尚明瑞:《论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流变》,《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第3期,第51~54页。

[5]冷柏生:《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42~46页。王惠德:《哲学教学要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5期,第1~3页。

[6]高放:《教学重点的转移与知识更新》,《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第24~26页。

[7]岳冰:《教学改革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第19~20页。

[8]吴树青:《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第77~80页。于乐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第42~46页。严维同:《高校政治理论课若干教学原则的探讨》,《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2~7页。陆莉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第5~6页。施文魁:《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几点认识》,《辽宁教育研究》1982年第4期,第83~85页。

[9]李秀林:《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第66~68页。吴特青:《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学科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第103~105页。

[10]娄殿鹤:《提倡调查研究 教好政治理论课》,《中国高等教育》1981年第7期,第46~47页。高钟山:《做好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资料工作的体会》,《江西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4期,第72~7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2~10页。张友仁:《更多着眼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第14~15页。

[11]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5页。

[1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创新》,《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2期,第32~34页。陈平:《面向新世界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及其意义——从传统灌输模式到学生主体模式》,《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第101~104页。罗国基、付胜国:《“两课”主体教学模式新探》,《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第90~93页。赖纯胜:《“两课”教学接受教学模式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第35~38页。韦志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两课”教学的现代化》,《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65页。

[13]潘亮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反思对话录》,《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第53~57页。陈经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回顾与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15~119页。吉培坤:《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回顾与反思》,《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1~14页。杨千樸:《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反思》,《中国高等教育》1990年第2期,第11~14页。

[14]杨力行:《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另一种思路》,《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第5期,第23~26页。

[15]周玉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反馈调控》,《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93~97页。陈晓明:《对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现状的调查分析》,《扬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第99~102页。李生校等:《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与学的调查分析》,《绍兴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第48~52页。萧金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广度、精度、深度及力度》,《黄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37~41页。

[16]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218页。

[17]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第59~63页。

[18]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第2~4页。

[19]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16~25。

[20]顾海良:《思想认识新基点,教育创新新平台》,《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第15~18页。

[21]冯国芳:《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新机制》,《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64~66页。夏从亚:《关于“两课”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87~88页。

[22]张耀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11期,第8~10页。

[23]徐维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关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第58~60页。

[24]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1页。

[25]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就有以下几种叫法:“政治课”“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教育课”“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俗称“两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

[1]郝平、李瑞麟、应时彦、陈国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301~304页。

[2]宋关福、钟耳顺:《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8年第4期,第314~317页。

[3]ZeGraph官方网站:《ZeGraph相关介绍》[EB/OL].[2011-05-09].http://www.zegraph.com。

[4]张宏群、史悦、安裕伦:《Com GIS 技术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2~84页。

[5]盖玉收、施法中:《组件式GIS助阵航空信息管理》,《软件世界》2003年第3期,第106~108页。

[6]百度百科:《编程》[EB/OL].[2013-04-15].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htm。

[7]胡卓玮:《组件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与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第127~129页。

[8]百度百科:《案例教学法》[EB/OL].[2012-1-16].http://baike.baidu.com/view/703601.htm。

[1]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7期,第136~137页。

[2]赵珊、刘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设计》,《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23期,第226~227页。

[3]吕秀琴:《GIS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第5期,第174~176页。

[4]马卫红、倪晋平、田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1期,第99~100页。

[1]谢幼如等:《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1期,第44~48页。

[2]谢幼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设》,《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第28~31页。

[3]李定荣:《媒体教学理论的螺旋式发展》,《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第9期,第47~48页。

[4]田至美:《北京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段美和时序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44~147页。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景中、彭翕成:《数学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左传波、李蓉、王鹏远、张景中:《动态解析中考数学压轴题》,科学出版社,2011。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1]周士平、张林军:《国外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对开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启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前景广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7月29日。

[3]陆剑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页。

[5]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6期。

网络资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46878.htm。

网络资源:http://www.curtis.edu/html/10000.shtml。

[1]张军利、问鸿宾:《普通师范院校国防教育有效机制初探》,《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2]张正明、章涵恺:《从几个侧面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张纪生、樊仁杰:《关于构建师范类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新模式的思考》,《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朱芳转:《高等师范院校国防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9期。

[5]徐惠:《论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国防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1]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出台,决定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加〕M.F.麦凯,〔西〕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http://english.cersp.com/zhuanti/200605/613.html。

[4]朱浦:《双语教学的定位、分类、任务和模式》,《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年第3期。

[5]何全旭等:《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6]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http://www.edu.cn/20020226/3021146_4.shtml。

[7]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What is Bilingual Education? http://www.proenglish.org/issues/education/beindex.html.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高文:《教学设计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

[3]转引自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

[7]〔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

[9]李本华:《朗之万的启示》,《江苏教育》,2002。

[10]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1]李希贵:《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人民教育》,2004。

[12]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何立婴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人民教育》,2004。

[1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

[15]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三联书店,1994。

[1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

[1]Bachman,L.F.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lack,P.J. & D.Wiliam 1998a.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5(1):7-74.

[3]Black,P.J. & D.Wiliam 1998b. Inside the Black Box[M].King’s College London School of Education.

[4]Brown,A.L. & R.Ferrara 1985. Diagnosing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A].In J.V.Wertsch(ed.). Cultur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Vygotskian Perspectives[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73-305.

[5]Budoff,M. 1987. Measures for assessing learning potential[A].In C.S.Lidz(ed.). Dynamic Assessment[C].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pp.173-195.

[6]Campione,J.C. & A.L.Brown 1987. Linking dynamic testing with school achievement[A].In C.S.Lidz(ed.). Dynamic Assessment[C].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pp.82-115.

[7]Feuerstein,R.,P.S.Klein & A.J.Tannenbaum 1991.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Theoretical,Psychosoci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M].Tel Aviv:Freund Publishing House Ltd.

[8]Feuerstein,R.,Y.Rand & M.B.Hoffman 1979.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Theory,Instruments,and Techniques[M].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

[9]Guthke,J.,J.F.Beckman & H.Dobat 1997.Dynamic testing:Problems,uses,trends and evidence of validity[J]. Educational and Child Psychology 14(4):17-32.

[10]Knutson,J.S. 2005. The Effect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Individualized Practice Guided by Formative Evaluation on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ho Have Not Made Adequate Progress in Early Reading Instruction[D].Ph.D Dissertation.Eugene:University of Oregon.

[11]Hawkins,J. & M.Honey 1990. Challenges of Formative Testing:Conducting Situated Research in Classrooms[M].New York:Center for Children and Technology.

[12]Heaton,J.B. 2000.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3]Hughes,A. 2000.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4]Sternberg,R.J. & E.L.Grigorenko 2002. Dynamic Testing:The Nature and Measurement of Learning Potentia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Swanson,H.L. 1996. Swanson-Cognitive Processing Test[M].Austin:Pro-Ed.

[16]Tzuriel,D. 2000.Dynamic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Educational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2(4):385-430.

[17]Tzuriel,D. & R.Feuerstein 1992.Dynamic group testing for prescriptive teaching: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reatment[A].In H.C.Haywood & D.Tzuriel(eds.). Interactive Testing[C].New York:Springer-Verlag.pp.3-37.

[18]Vygotsky,L.S. 1978.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毕路拯、胡佩诚、吴平东、玉井宽:《计算机心理动态测验方法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1期,第781~782页。

[20]范兆兰、叶浩生:《动态评估: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挑战和超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24~128页。

[21]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03~108页。

[22]王穗苹、陈新葵、张卫:《动态测验:当代智力测验的新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第50~53页。

[23]徐浩、文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与学生学习风格的适配原则》,《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2期,第25~27页。

[24]严进、李劲松:《计算机模拟动态心理测验》,《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第301~305页。

[25]张丽锦、盖笑松、方富熹、方格:《儿童认知发展动态测验》,《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6期,第651~657页。

[26]张连仲:《Formative assessment:An educational view》,第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年5月。

[27]朱新秤:《能力动态测验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第49~53页。

[28]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行动方案(2007~2010)。

[2]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2003。

[3]杨肇夏等:《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中国高教研究》,2003。

[4]刘曦红:《试论在就业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才之路》,2007。

[5]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解树青、王光义:《对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滨州师专学报》,2002。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杨钋、林小英编,陈向明指导:《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李峰:《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4期,第111~112页。

[2]朱竹青、朱荣华:《提高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3期,第109~112页。

[3]易兵、谭正德、党丽敏、桂陆军、宋欣荣:《微型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教学浅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第10期,第139~141页。

[4]金钦汉:《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1]李建武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周竞学等:《理工科实验教学的内涵、功能及其类型》,《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3期,第71~73页。

[3]罗建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101~104页。

[4]李振键等:《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2期,第1~4页。

[1]Bachman,L.F. 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rown,G & G Yule. 1983.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申雅娟:《新托福口语测试与PhonePass英语口语能力测试系统之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30~233页。

[5]文渤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探讨》,《外语界》2000年第3期,第57~60页。

[6]张蓉:《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36~138页。

[7]邹琼:《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水平测试模式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第132~137页。

[8]邹为诚、包晓凤:《语言交际,社会角色和口语水平测试——评美国G-Telp口语标准化测试》,《外语界》1995年第3期,第50~53页。

[1]黄依群、肖欢:《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0期。

[2]李旸、孟大伟:《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6期。

[3]王建平:《浅析健康教育在高校新生中的重要性》,《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第21期。

[4]黄蔡芹:《浅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刑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第12~16页。

[1]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EB/OL](2009/12/23),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5/info1261559968796165.htm。

[2]雷三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思考》,《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93~95页。

[3]彭斌、黄成林、王亚玲:《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分析》,《中国林业教育》 2009年第1期,第6~9页。

[1]程书肖、李仲来:《教育统计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第251~266页。

[2]吴国富、安万福:《微型机对话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程序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7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