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05

“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图书

SSAPID:101-3108-8562-90
ISBN:978-7-5201-3283-1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作 者: 熊必俊 郑亚丽
编 辑:史晓琳;赵冉;廖晨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前言

 第一篇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在灰色浪潮冲击下

   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头号问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延缓老龄化的初步措施

  第一部分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一 一段时期后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不足现象

   二 供养系数上升,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三 离退休人员增多和退休金支出加大,社会养老保险不堪重负

   四 适时提高退休年龄,调整年龄结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保证

  第一部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对老龄化挑战

   一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

   二 对缓解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不利影响的设想和建议

  第一部分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可能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一部分 社会老年学的探索与构建

   一 社会老年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社会老年学理论的探索与构建

   三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充实和加强学科建设

  第二部分 用“动态人口红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第二部分 拓宽思路,探索创新,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

   三 用“动态人口红利”审视和预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 对于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解读国内外关于“人口红利” 之窗关闭制约经济发展的论断

   三 “静态人口红利”的科学性引起学术界质疑

   四 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用“动态人口红利”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走出仅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判定“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

   二 学术界对“静态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质疑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动态人口红利”应对老龄化挑战

  第二部分 用人的全面发展延长“人口红利”

   一 延长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劳动资源

   二 提高人口素质,缓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不利影响

   三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优化年龄结构,延长“人口红利期”

   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五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范围内适当调高总和生育率,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六 试行“弹性退休制度”,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人口红利期

   七 鼓励老年人参与发展,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第二部分 “动态人口红利”理论与政策建议,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误区

   “人口红利”的界定

   老龄化的矛与盾

   “动态人口红利”之窗

  第二部分 判定“人口红利消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原理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原理揭示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本质联系

   长寿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全新引擎

   用“动态人口红利”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条件下,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

   三 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动态人口红利”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解读国内外界定和使用的“人口红利”

   三 “静态人口红利”的科学性引起学术界质疑

   四 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动态人口红利”实现人口老龄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关于申报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创新的报告

 第二篇 开发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延长动态人口红利,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第一部分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迎接老龄化挑战

  第一部分 科技进步、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再就业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加大了老年人再就业的必要性

   二 科技进步与老年人再就业的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 老有所为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

   一 关于老有所为

   二 关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

   三 有关老年人才开发的几个理论与认识问题

   四 国外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开发的动向

   五 对促进老有所为和开发老年人力人才资源的建议

  第一部分 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发老年人才资源,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重才尚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人才

   三 我国面临人才缺口的挑战

   四 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对我国的特殊意义

   五 关于老年人才有待澄清的几个问题

   六 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是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从起步到发展的30年

   一 我国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起始阶段(1978~1985年)

   二 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对象和内容的扩展阶段(1986~1990年)

   三 由个体行为向有组织行为发展的转变阶段(1991~1993年)

   四 老年人才资源开发步入正规化和法制化阶段(1994~1996年)

   五 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良好机遇时期(1997~2007年)

   六 在老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仍然需要开发老年人才资源

  第一部分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生产性老龄化”,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解读当前国内外使用的“人口红利”

   二 用“静态人口红利”审视老龄化挑战的科学性的观点引起学术界质疑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动态人口红利”促进生产性老龄化,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解读国内外对“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界定

   二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

   三 国外学术界对“静态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质疑

   四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增添动态人口红利

  第二部分 老年人在儿童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一 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二 老年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三 老年人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制定新世纪老龄行动计划,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

   一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任务与特点

   二 行动计划着眼于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确认老年人不仅是财富,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四 提倡积极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 启示

  第二部分 积极老龄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呼唤“积极老龄化”

   三 中国提倡积极老龄化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实例分析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积极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

   一 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面临老龄化挑战

   二 老年人是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的资源

   三 实现积极老龄化为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服务

  第二部分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一 国际组织关注性别平等问题

   二 当前还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三 我国老年妇女的特点和权益保障问题

   四 对实现性别平等,保障老年妇女权益的建议

 第三篇 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居

  第一部分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的天赋人权

   一 生存权是老年人最根本的人权

   二 保障老年人生存权的首要条件是保障老有所养

   三 儒、墨、道、法诸家有关敬老养老的论述选介

  第一部分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二 社会养老保险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三 三种模式的效益比较

   四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五 退休金的标准

   六 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部分 社梁乡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 社梁乡的基本情况

   二 艰难的历程

   三 “养”“为”结合,以“为”促“养”的社梁模式

   四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 社梁模式的启示

  第一部分 养老是通过代际经济交换实现的

   一 社会交换理论与代际经济交换学说

   二 年龄分层与代际经济交换

   三 代际经济交换是实现育幼养老的有效途径

   四 养老育幼的代际交换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第一部分 关于我国老年人贫困问题的研究

   一 预防和消除老年人贫困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 我国贫困老年人口基本状况

   三 贫困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

   四 贫困老年人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五 各省贫困老年人脱贫的前景

   六 对我国预防和消除老年群体贫困问题的建议

  第一部分 中国养老基金缺口及对策研究

   一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知多少?

   二 “先老未富”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先天不足”

   三 退休年龄不变将导致预期寿命延长的优势变劣势

   四 提前退休使养老基金缺口雪上加霜

   五 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公共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

   六 杜绝提前退休和适时延长退休年龄

   七 适时延长退休年龄与年轻人就业

  第一部分 老龄化时代的居家与社区养老格局

   一 老龄社会呼唤养老社会化服务

   二 为什么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

   三 居家养老需要以社区助老服务为依托

   四 有计划地调整和规范机构养老服务

  第一部分 以高度责任感为老年人营造安度晚年之家

   一 老龄社会呼唤养老机构

   二 进一步认识发展养老机构的作用和意义

   三 以老年人为本,与时俱进,发展养老机构产业

   四 发展养老机构产业的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第二部分 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一 保障老有所养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不能满足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设想

  第二部分 老年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一 老年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二 进展与共识

   三 争议与分歧

   四 经验与启示

  第二部分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一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是老龄化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三 发达国家公共养老保险如何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挑战

   四 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是我国保证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第二部分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一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统筹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 建立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共识和理论依据

   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

   一 解读国内外对“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界定

   二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

   三 国外学术界对“静态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质疑

   四 用“动态人口红利”建立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部分 以人为本设计和建造老年住宅

   一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老年人的住宅需求

   二 “住有所居”是老年人的基本人权

  第三部分 老年人住宅

   一 老年住宅的社会功能是保障老年人的“安居乐养”

   二 按照人口属性和基本需要设计老年人住宅和居住环境

  第三部分 以人为本建设老年宜居城市

 第四篇 发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策划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 促进老年人参与发展,缓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三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促进老年人参与发展

  发展老年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坚持积极老年教育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 应对老龄化挑战需要老年人的参与

   二 坚持积极老年教育观,为新时期老年人参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 坚持积极老年教育观是老年人全面发展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保证

 第五篇 老年产业

  以人为本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

   一 老龄社会呼唤养老社会化服务

   二 重视发展“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

  以人为本发展老龄旅游产业

   一 发展老龄产业为老龄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老年旅游——我国老龄产业的后起之秀

   三 我国老龄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发展老龄产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老龄产业

   二 要加强发展老龄产业的理论和市场研究

   三 有关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发展助老服务产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 以人为本,发展助老服务产业

   二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和医疗的社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需要

   三 发展老年教育和文娱体育活动,为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

   四 组织老年人参与发展,为实现“老有所为”服务

   五 发展助老服务产业,为老龄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老年长期照护产业

   一 老龄社会呼唤老年长期照护服务

   二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老年长期照护产业的发展及先例

   三 发展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产业,为老龄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篇 敬老、助老、孝文化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敬老观

   一 佛教

   二 基督教

   三 伊斯兰教

  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实作用的研究

   一 孝文化是构建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 去伪存真,对于“愚忠”“愚孝”的否定

   三 弘扬孝文化在构建和谐老龄社会中的作用

  加强国学研究,弘扬孝贤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 重才尚贤是治国富民之本

   二 孝贤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 我国历史上敬老、养老、助老的礼法制度和典仪

   二 老龄社会呼唤社区和敬老助老志愿工作者服务

 第七篇 发展老年体育运动和科学养生保健事业,发挥长寿红利的正能量

  老年体育经济学初探

   一 老年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意义

   二 开展老年体育运动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三 开展老年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赡养比

   四 开展老年体育运动有助于减少医疗开支,增加储蓄投资,扩大再生产

  发展老年体育运动,迎接人口老化挑战

   一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前景

   二 发展老年体育的作用和意义

  老年人与奥运参与

   一 北京市老年人积极参与奥运

   二 老年人参与奥运既是享受基本权利,又是履行光荣义务

   三 老年人参与奥运是办好“新奥运”和把北京建设成国际化体育城市的需要

   四 老年人参与奥运是建设“新北京”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需要

   五 老年人参与奥运是办好“人文奥运”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健康长寿与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 健康长寿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二 发展老年健康产业,促进健康长寿和经济发展的论述和建议

   三 发展老年健康产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判定人口红利消失”是个“伪命题”

   一 长寿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二 长寿有利于提高人类发展指数

   三 长寿有利于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延长“人口红利期”

 第八篇 其他

  序言

  在院党建工作会议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在劳动者“盛世千叟宴”上的发言

  繁荣中老年艺术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建设和谐文化,繁荣中老年艺术事业

  善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老有所为,参与发展

  人到老年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长寿是福

  我亲身经历的开国大典、建国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大庆

   一 隆重的开国大典

   二 空前盛大的国庆十周年

   三 在纽约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祝游行

张文范等:《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萧振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华龄出版社,2000。

熊必俊:《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冯贵山主编《迈向21世纪老龄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顾鉴塘:《中国为老服务产业政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0。

田敬科、张同春:《建立健全老年法律体系》,华龄出版社,2000。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李宝库主编《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华龄出版社,2002。

田雪原:《老年人口学和中国人口老龄化》,《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

联合国《1950~205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2002。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老龄化——应对》,2006。

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田雪原等:《老龄化——从“人口赢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张一德、袁伦渠主编《劳动经济学概论》,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革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老龄化——应对》,2006。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三版),熊必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裴晓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郭熙宝主编《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熊必俊:《用“动态人口红利”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9日。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年经济学》(第三版),熊必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熊必俊:《用“动态人口红利”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9日。

熊必俊:《用“动态人口红利”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 领导参阅》2012年7月5日。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老龄化——应对》,200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

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田雪原等:《老龄化—从“人口赢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年经济学》(第三版),熊必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裴晓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革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第一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美国人口普查局:《一个人口老龄化的世界》,1987。

美国人口情报资料社:《1988年世界人口资料表》。

康国瑞:《人力资源发展及运用与退休》,台湾编译馆,1982。

张一德、袁伦渠主编《劳动经济学概论》,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宏观——198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5期。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第一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朱传一主编《科学技术与美国就业问题》,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

〔法〕亨利·纪尧姆:《未来方向报告〈使法国取胜〉中的几个主要观点》,《国际经济评论》1987年第5期。

《华尔街日报》1983年5月2日。

〔美〕理查德·弗里曼:《劳动经济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79。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

〔日〕黑田俊夫:《人口老龄化对策的方向与战略》,在1988年日本老龄化问题专家会议上的演讲。

日本《长寿社会对策大纲》,1986。

〔日〕清水传雄:《老年人口的雇用与就业》,《经济学人》1986年第2期。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滕一龙:《在全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研讨暨表彰会上的讲话》,《神州夕阳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李立新:《为退管企业保驾护航》,《中国老年报》2001年6月26日。

蔡勇卿、安春蓓:《21世纪老年学——老龄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熊必俊:《建立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熊必俊:《发挥特长优势培养栋梁之材》,《中国老年报》2001年10月8日。

熊必俊主编《老有所为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崔建国:《可持续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吴畏:《21世纪:中国人才危机》,《苏南科技开发》1999年第6期。

熊必俊:《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老人与发展研讨会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人民出版社,197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胡锦涛:《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才人事工作》,1998年2月13日在学习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2月17日第3版。

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苗枫林:《中国用人史》,中华书局,2004。

陆学艺主编《21世纪的中国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熊必俊主编《老有所为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崔建国:《可持续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第2期。

无畏:《21世纪:中国人才危机》,《苏南乡镇企业》1999年第11期。

陈至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求实》2004年第1期。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尚贤(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辞典》,《君道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胡锦涛:《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才人事工作》,1998年2月13日在学习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2月17日第3版。

熊必俊:《中国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回顾与展望》(第3卷),《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至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求是》杂志2004年第1期。

张屹山等:《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珍藏版),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老龄化——应对》,2006。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郭熙宝主编《经济发展 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年经济学》(第三版),熊必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裴晓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美〕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年经济学》(第三版),熊必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熊必俊:《“动态人口红利”理论与政策建议——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东方早报 “上海经济评论”》2012年9月25日。

田俊荣:《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人口红利拐点已现》,《老年文摘》2013年1月31日。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3。

李旭初、刘兴策主编《新编老年学词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卷四),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张文范等《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UN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

《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2002。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2002。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的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课题组:《法制建设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2月13日。

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熊必俊:《关于我国老年人口收入的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增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王德禄、蒋世和:《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论语》,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

朱熹注《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熊必俊、郑亚丽:《老年学与老龄问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瑞典〕阿萨·林德伯克:《福利国家的极限》,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报告第297号。

〔波兰〕约瑟夫·帕耶斯特卡:《波兰经济改革的前景》,《经济学译丛》1987年第6期。

傅华中:《社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田雪原、熊必俊:《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基础》,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1989。

《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

〔匈牙利〕亚诺什·科尔内:《矛盾与困境》,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

国际劳工局:《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

USSS Administration, 1997,2003.

许涤新:《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张一知:《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与改革》,《社会保障研究资料》1986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时正新主编《中国生活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特困老人状况与对策建议》,2002。

何保全:《四川省城乡特困老人状况抽样调查情况分析》,《老龄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杨铁生等:《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城乡老年人中的贫困问题——黑龙江省城乡贫困老年人状况调查的报告》,《老龄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甘肃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甘肃城乡贫困老年人状况调查和对策建议》,2002。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张文范等:《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郑功成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熊必俊:《退休年龄与可持续发展》,《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郑功成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

李本公:《解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社会导报——中国老龄》2006年第11期。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7。

刘长茂主编《人口结构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中国劳动部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994。

李明开、熊必俊主编《人口老化与老年社会保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张文范等:《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老龄化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熊必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学研究》,《中国老年学研究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2001。

《全国第六次入口普查公报》,20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王德禄、蒋世和:《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

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保障出版社,2004。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赵殿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之路》,《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演讲材料》,2010。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李旭初、刘兴策主编《新编老年学词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裴晓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熊必俊:《“动态人口红利”理论与政策建议 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2012年9月25日。

田俊荣:《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 人口红利拐点已现》,《老年文摘》2013年1月31日。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美〕戴维·德克尔:《老年社会学》,沈健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3。

〔美〕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1986。

张仙桥、洪民文主编《住宅社会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熊必俊:《论人口老龄化与建设人本住宅和亲情社区》,《住宅与房地产》2004年第2期。

王德禄、蒋世和编《人权宣言》,中国求实出版社,19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

宋原放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李剑华、范完九主编《社会学简明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张文范等:《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邬沧萍:《漫谈人口老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美〕戴维·德克尔:《老年社会学》,沈健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王德禄、蒋世和主编《人权宣言》,中国求实出版社,198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美〕 戴维·德克尔:《老年社会学》,沈健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周浩礼、胡继春主编《社会学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叶乃滋:《现代老年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谢联华、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年旅游将成为老龄产业的支柱型产业》,《中国社会导刊:中国老龄》2005年第11期。

刘韬、甘源:《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中国社会导刊:中国老龄》2005年第11期。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美〕戴维·德克尔:《老年社会学》,沈健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周浩礼、胡继春主编《社会学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叶乃滋:《现代老年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年旅游将成为老龄产业的支柱型产业》,《中国社会导刊:中国老龄》2005年第11期。

刘韬、甘源:《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中国社会导刊:中国老龄》2005年第11期。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国外老龄信息摘编》,2009。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3。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汝信主编《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王殿卿主编《东方道德研究》(第四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孝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苗枫林:《中国用人史》,中华书局,2004。

汝信主编《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王殿卿主编《东方道德研究》(第四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汝信主编《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周亚勋、张纪仲主编《中国长寿大典》,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何金铠、高殿芳主编《新编老年百科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熊必俊主编《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2002。

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华龄出版社,2003。

中国老龄协会:《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

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苏〕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王濂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谢联辉、宋玉华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华龄出版社,1998。

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苏〕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王濂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