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1

中国行政模式的特征图书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ministrative Mode in China: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SSAPID:101-2967-0392-37
ISBN:978-7-5201-199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行政模式中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从整体主义的视角对中国行政模式的建构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理论探索。本书认为,行政模式是一国政府在其历史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为了实现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职能,在政府的行为过程中融合行政文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制的总和。书中勾勒了整体主义视角下行政模式研究的基本框架,为理论界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的行政模式、构建中国的行政理论提供了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尉鹏阳
编 辑:周琼;张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摘要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中国行政模式的研究与述评

    1.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批判和行政模式的转变

    2.服务型行政模式

    3.其他行政模式

     (1)回应型行政模式

     (2)生态型行政模式

     (3)人本行政模式

     (4)变革背景下的行政模式

    4.对中国行政模式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整体主义的研究与述评

    1.西方视野中的整体主义思想

     (1)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2)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

    2.中国视野中的整体主义思想

     (1)整体主义的内涵和概念

     (2)中国整体主义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3.对整体主义研究的述评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概念

    1.行政模式

    2.整体主义

    3.整体主义与极权主义

    4.整体主义与集权主义

    5.整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二 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方法:整体主义研究方法

    2.其他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系统分析方法

     (3)行政生态研究方法

     (4)规范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创新

 第一章 行政模式的整体主义研究框架

  第一节 中国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一 中国整体主义本体论:关系本体论

   二 中国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 中国整体主义价值论

    1.“群”的概念

    2.义利之辨

  第二节 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理论假设

   一 人性的假设

    1.关系人的假设

     (1)行政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

     (2)行政人员和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有必然关系,其身上带有传统思想的烙印

     (3)行政人和周围的行政组织、行政系统以及其他行政人员时刻处于相互联系中

    2.道德人的假设

   二 行政系统循环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的假设

    (1)循环性

    (2)开放性

    (3)稳定性

   三 行政人员“完整性”获得的假设

  第三节 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思路

   一 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基本原理

    1.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的交流和动态平衡

    2.整体主义是一种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的方法

    3.整体主义是一种有价值判断的研究方法

   二 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1.一国的行政组织形态是本国历史、文化诸要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2.整体主义研究方法有自身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3.整体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指导行政学实践

 第二章 行政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特征

  第一节 行政文化中整体主义特征的形成

   一 对宇宙和世界的终极认识

   二 从“天理”到“伦理”的理论延伸

  第二节 传统行政文化的特征:以整体主义为视角

   一 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

    1.行政管理建立在分工和制约的基础之上

    2.行政管理要注重化解矛盾,以整体和谐为最终目标

   二 行政过程中重视“德治”

    1.行政方式:道德是行政治理的重要手段

    2.行政主体: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

    3.行政理念:符合道德原则

     (1)等级和依附的观念

     (2)奉献和自律的观念

    4.行政客体:被动服从

  第三节 整体主义行政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冲突及调适

   一 整体主义行政文化和现代官僚制度的冲突

   二 整体主义行政文化的自我调适

    1.行政改革和整体主义行政文化

    2.传统整体主义行政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

    3.整体主义行政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行政组织的整体主义特征

  第一节 行政组织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等级贵族治理模式

   二 宗法制的衰落

   三 分封制的衰落

  第二节 行政组织机制的整体主义特征:中央集权

   一 中央集权实现的历史背景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整体主义辨析

   三 整体主义特征对当代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

    1.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2.现实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

  第三节 行政组织机构的整体主义特征

   一 古代中国行政层级的演变历史

   二 当代中国的行政层级改革

   三 行政层级变化体现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规律及启示

    1.注重领土、人口、地理等传统因素的影响

    2.处理好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矛盾

    3.考虑中国的行政传统:中央集权国家

  第四节 中国的巡视督察制度

   一 古代巡视督察制度的发展历史

   二 古代巡视督察制度的特点和流弊

   三 中国共产党巡视督察制度对古代巡视督察制度的借鉴

   四 巡视督察制度的整体主义分析

    1.整体主义之下的“关系人假设”是巡视督察制度产生的文化根源

    2.地理和历史因素是巡视督察制度形成的外部行政环境

 第四章 行政行为的整体主义特征

  第一节 整体主义文化下行政行为的生成

   一 行政行为生成过程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1.行政行为生成过程的客体——行政人员

    2.行政行为生成的主体——行政组织

    3.行政行为生成的内容——整体主义文化

   二 整体主义文化的政治化过程

    1.对统治权威的认同

    2.对等级秩序的认同

    3.对个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

   三 科举制度和整体主义文化的制度化过程

    1.科举制促使整体主义文化逐渐成为盛行于官僚组织的行政文化

    2.整体主义文化通过行政组织制度化

   四 整体主义思想的行为化——整体主义文化的外化

   五 结论

  第二节 行政人员价值观上的整体主义特征

   一 执政为民

   二 清正廉洁

   三 捍卫政治道德

  第三节 行政人员行为动机的整体主义特征

   一 传统行政人员的行为动机:内圣外王

   二 当代行政人员的行为动机:为人民服务

  第四节 行政人格的整体主义特征

   一 “内圣外王”下的理想型行政人格

   二 “等级秩序”下的依附型行政人格

   三 “抑制创新”下的稳定型行政人格

   四 整体主义文化对传统行政人格的塑造

 第五章 行政机制的整体主义特征

  第一节 行政文化和行政组织的关联机制

   一 自然地理机制

    1.水文

    2.地形

   二 经济机制

  第二节 行政文化与行政行为的关联机制

   一 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塑造机制

    1.行政文化对普通社会人的社会化

    2.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的社会化

   二 行政行为对行政文化的反馈机制

   三 行政文化和行政行为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行政模式维系机制之一:激励机制

   一 行政激励机制的整体主义特征:以道德激励为主

   二 行政激励机制对行政模式的维系

  第四节 行政模式维系机制之二:保障机制

   一 行政保障机制的表现形式

    1.行政对社会价值的维护

    2.行政对公共事务的最大化介入

   二 行政保障机制对行政模式的维系

  第五节 行政模式维系机制之三:控制机制

   一 行政控制机制:内外部控制

    1.内部控制机制

    2.外部控制机制

   二 整体主义视角下对内外部控制机制的评价

  第六节 行政模式维系机制之四:动员机制

   一 动员机制的构成与特点

    1.动员机制的构成

    2.动员机制的构成形式

    3.动员机制的特点

     (1)历史惯性

     (2)周期性

   二 动员机制对行政模式的影响作用

    1.塑造了服从权威和道德的行政文化

    2.强化行政层级控制

    3.弱化行政改革动力

   三 新时期动员机制的发展和挑战

    1.动员机制与新时期行政目标的调和冲突

    2.动员机制的基础没有削弱

    3.动员机制的对象和路径发生改变

   四 动员机制的前景分析

    1.转型期动员机制仍会发生作用

    2.动员机制的边际成本推演:越来越高

    3.动员机制逐步让位于法权治理

 研究总结和展望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展望

 Abstract

什么是行政模式?能否对行政模式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国内很多学者试图将国外的公共行政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但遇到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带来的诸多困难。近年来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中国行政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并致力于扎根中国土壤,使研究体现中国气派。本书基于整体主义的视角从行政文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机制几个方面对中国行政模式进行建构。本书认为所谓行政模式是一国政府在其历史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为了实现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职能,在政府的行为过程中融合行政文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制的总和。在这个概念中,行政文化是行政模式的核心和灵魂,行政组织是行政模式的表现形式,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外在表现,行政机制是行政模式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要素。西方语境和中国语境下的整体主义都体现了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则和倾向,但二者又不完全一致,原因是两种整体主义的本体论不同。西方整体主义持“实体本体论”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本源是一个实体。从这种本体论推演出的整体主义虽然重视整体的作用,但是建立在对个体性质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个人主义”的影子。而中国的整体主义持一种“关系本体论”观点,这种本体论认为世界起源于不断变化的关系性假设——“道”。在关系本体论的影响下,中国整体主义在方法论上对万事万物的理解都是通过“关系”,而非“个人”。个人的完善必须通过社会,个人完善自己的方式是“修身养性”,道德成为调节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将“道德”引入关系使本体论和价值论事实上成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应在和存在成为同一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并且以此构建中国的行政模式:行政文化中整体主义特征的形成经历了对宇宙和世界的终极认识,以及由天理向伦理延伸的两个阶段。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特征决定了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以及行政管理过程中重视“德治”的观念;中国行政组织的整体主义特征是中央集权和行政层级繁多,中国复杂的国情和集权的需要使行政组织中出现行政层级和行政幅度、分权和放权两大矛盾,中国的巡视督察制度就是调解这种矛盾的机制;在整体主义文化影响下,行政人员的行政动机、价值观都体现出相应的特征;整体主义行政模式中,除了行政文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还有维护行政系统运转、保持组织稳定的行政机制,行政机制包括激发行政人员潜能的激励机制、保障权力运作的保障机制以及控制权力方向的控制机制。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汉书》,中华书局,196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5。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

高亨注译《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沙少海、徐子宏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7。

闫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新事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新原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俸禄》,中华书局,1984。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解释》,三联书店,1998。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

骈宇骞译注:《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11。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6。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

(东汉)徐干:《中论·民数》,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1。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余顿康:《周易现代解读》,华夏出版社,2006。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张帆:《“行政”史话》,商务印书馆,2007。

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赵振宇、田立延:《激励论——发掘人力资源的奥秘》,华夏出版社,1995。

朱风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奥〕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人民出版社,2012。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美〕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小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2008。

〔美〕刘易斯·A.科赛:《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法〕莫里斯·韦迪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何锡章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高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6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李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

〔美〕W.理查德·斯科特等:《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徐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美〕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风笑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安乐哲等:《〈道德经〉与关联性的宇宙论——一种诠释性的语脉》,《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

白锐:《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行政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蔡立辉:《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陈强:《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视角:从整体主义到半整体半个体主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谌林:《整体主义时代“人的依赖关系”》,《学术交流》2013年第3期。

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2期。

程娅静:《传统整体主义思维的哲学思考》,《软件》2012年第8期。

崔雪丽:《行政模式由压制型向回应型转变中的相关问题——对公民参与与国家行政权力的认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崔迎军:《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石及其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戴昌桥:《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的历史演化及其特质——基于人性假设视角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丁世俊:《列宁论“职业革命家”》,《党建研究》1990年第2期。

董亚男:《回应型公共行政模式对行政正义的契合与实现》,《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

方雷:《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的范式构建与应用层次》,《文史哲》2012年第6期。

付春:《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郭济:《大力加强方法论研究切实提高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全国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草)》,《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2004。

郭培贵:《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郭小聪、肖生福:《中西行政学研究方法论建设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何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胡杨、白云笑:《试论我国服务行政模式的选择》,《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

华仁康:《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演变》,《沧桑》2011年第1期。

黄爱宝:《从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行政构想看生态行政创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黄思思:《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略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5期。

黄文艺:《论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

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姜丽萍:《中国整体主义思想的溯源及现实意义》,《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24期。

蒋硕亮:《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赖瑞和:《唐代使职的定义》,《史林》2012年第2期。

李金泽:《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与中国社会的法化》,《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李祥俊:《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探求》,《阴山学刊》2006年第6期。

李昕:《社会转型中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昱祺:《社会学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知识经济》2012年第11期。

刘俊生:《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刘晓虹:《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西方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学术界》1999年第6期。

刘晓虹:《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吕明灼:《义利之辨:一个纵观古今的永恒主题》,《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马卫东:《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文史哲》2013年第4期。

毛桂荣:《“行政”及“行政学”概念的形成:中国与日本》,《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

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史哲》2009年第1期。

欧阳萍:《生态人类学中的历史研究法》,《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潘云勇:《从秦官制的变革看秦统一的原因》,《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彭校:《从“和而不同”看周代的政治体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潘杰:《古人治水与民族精神》,《国学》2011年第8期。

齐明山:《公共行政模式的变革——走向人本行政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邱实:《我国生态行政模式建设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24期。

任晓林:《从多重跨越到多元共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特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芮国强:《行政学方法论:内涵与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9期。

孙建伟:《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基于〈中庸〉文本及其诠释著作的考察》,《江汉论坛》2015年第2期。

田智、罗俐琳:《对中西伦理思想中整体主义发展的思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王岩:《冲突·契合·超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比较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建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尉鹏阳、孟令轲:《行政人格的塑造是行政体制改革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科技智囊》2015年第12期。

尉鹏阳、孙津:《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及当代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夏伟东:《论西方个人主义》,《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6期。

萧伯符、汤建华:《法家思想体系论略》,《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谢庆奎、杨宏山:《对我国地方行政层级设置的思考》,《红旗文稿》2004年第4期。

徐邦友:《入世后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创新》,《行政论坛》2002年第1期。

徐邦友:《社会变迁与政府行政模式转型》,《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薛明扬:《论唐代使职的功能与作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杨宽:《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

杨胜利、李波:《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杨恕、王欢:《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吗?——与叶自成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

杨伟涛:《论集体主义原则对整体主义思想的超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杨正香:《从早期历史看中国和西欧历史的走向》,《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

周晓虹:《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有关经典社会学发展的一项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张永缜:《权力本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理论导刊》2001年第2期。

张羽佳:《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及其当代困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1989第2期。

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张康之:《论组织运行中的控制悖论》,《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张康之:《走向现代化的行政价值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张美、袁建锋:《服务行政模式对官僚制的借鉴与超越》,《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2期。

张荣明:《西周地方行政制度辨析》,《烟台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张淑君:《生态行政模式下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创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赵绢明:《论以德治为基础的服务行政模式》,《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郑迎春:《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辨析》,《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第5期。

仲崇盛:《论人本行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曾狄:《“政治人”假设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陈世香:《行政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

李传军:《管理主义政府模式的终结》,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

谢伟峰:《从血缘到地缘: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

修卿善:《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变迁及其模式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1。

朱颖慧:《行政激励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范式》,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3。

邹洪凯:《党内监督科学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张金山:《先秦儒家和谐管理思想》,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2012。

Dornad.J.Munor,Individualism and Holism:Studies in Confucion and Taoist Valus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85).

Herbert Spancer,Social Statics(New York:Robert Schalkenbach Foundation,1954).

Robert Dahl,“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ree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1947).

Salamon,Lester M.ed.,The 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John M.Brjson,Barbara C.Crosby,Laura Bloomberg,“Public Value Go-vernance:Moving Beyond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Pu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4(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