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2010)

SSAPID:101-2888-2365-28
ISBN:978-7-5097-2011-0
DOI:
ISSN: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三部文化遗产蓝皮书,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完成。 第三部文化遗产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这与2008年的主题“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2009年的主题“文化遗产关系民生大计”相比,由虚渐实,更加注重事业发展阶段性的总结,且描绘了“十二五”期间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愿景。 本书顺承了2008年、2009年文化遗产蓝皮书的基础理念、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也有若干新特点:第一,顺应了时势——2010年蓝皮书以李长春同志文化遗产日署名文章为指引,注重以五年为阶段来总结事业发展情况,并探讨了新时期判断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的“四个好”终极标准;第二,呼应了“大”势——今年的蓝皮书在内容安排上,突出一个“大”字,不仅从大文化遗产体系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特别关注了大遗址,而且提出了文化遗产事业实现行业管理“统一、规范、高效”的发展方向;第三,增强了可读性——根据各方反馈对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并通过“说明书”等新形式向读者说明了如何将蓝皮书定量分析的成果与文物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化遗产蓝皮书
编 辑:王琛玚;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Abstract

 中文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编委会

 主题报告

  第一章 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

   1 有关文件展望的“十一五”前景综述

   2 对文物系统完成“十一五”期间相关工作的定性总结

   3 对文物系统完成“十一五”期间相关工作的定量总结

    3.1 数据来源说明

    3.2 投入方面

     3.2.1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实现快速增长

     3.2.2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3.3 产出方面

     3.3.1 体系和法规建设提速明显、成效显著

     3.3.2 管理水平总体有一定提升

     3.3.3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继续扩大

    3.4 保障方面

     3.4.1 法律法规

     3.4.2 体制机制

    3.5 其他工作

   4 在规划完成情况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教训总结

    4.1 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的经验总结

     4.1.1 加大经费投入并加强管理

     4.1.2 加快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4.1.3 加大保护成果的惠民力度

    4.2 事业发展问题总结

     4.2.1 “十一五”以来经费投入总量和增速较显著增加,但仍显不足

     4.2.2 文物系统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急需提高人员专业素养

     4.2.3 财政投入规模扩大的同时经费使用效率问题凸显且经费管理有待加强

   5 基于“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新形势 展望“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经验总结

    1.1 经验总结

     1.1.1 事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能力在增强

     1.1.2 与民生关联进一步提高

     1.1.3 事业发展水平在提高

    1.2 从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角度对新形势的分析

   2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总结分析

    2.1 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2.1.1 直接贡献

     2.1.2 间接贡献

     2.1.3 全部贡献

     2.1.4 投入产出分析

    2.2 博物馆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2.2.1 直接贡献

     2.2.2 间接贡献

     2.2.3 全部贡献

     2.2.4 投入产出分析

    2.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遗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2.3.1 景区分类

     2.3.2 经济贡献

   3 “十二五”期间加大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方向

    3.1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3.2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4 小结

  第三章 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经验总结和前景分析

   1 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内外环境和热点问题

    1.1 管理角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1.1.1 内外环境解释

     1.1.2 内外环境构成的事业发展新形势

     1.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适应

    1.2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1.3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的热点问题

   2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模式分类和案例分析

    2.1 改革模式分类和相关案例代表性分析

     2.1.1 改革模式的分类

     2.1.2 案例的代表性

    2.2 案例分析

     2.2.1 事业体制改革的北京案例

     2.2.2 敦煌研究院完善管理体制的案例分析

     2.2.3 工作机制创新的“红岩联线”案例分析

     2.2.4 大遗址建设管理体制的大明宫案例分析

    2.3 总结

   3 宏观体制改革对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前景

    3.1 宏观体制改革对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3.2 “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前景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分析

   1 从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概况

   2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的GAP分析

    2.1 “十一五”期间文物系统文博单位量的变化

    2.2 GAP分析方法的调整之处

    2.3 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水平的GAP分析

   3 GAP分析结果在相关“十二五”规划中的应用

    3.1 GAP分析结果的应用方式

    3.2 GAP分析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初步考虑

   4 小结

 技术报告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及国家公园建设情况

   1 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现状

    1.1 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概念阐释

     1.1.1 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1.1.2 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外延

    1.2 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体系概述

   2 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发展动向

    2.1 统一、规范、高效的发展方向

    2.2 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

    2.3 相关法规的动向及其与文物系统管理的关系

   3 文物系统相关管理体系的发展及问题

    3.1 大文化遗产体系的建设进展

    3.2 当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3.2.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问题

     3.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改进方向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算

   1 基本测算方法说明

   2 文化遗产对国民经济贡献

    2.1 直接贡献

    2.2 间接贡献

    2.3 全部贡献

    2.4 投入产出分析

   3 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3.1 直接贡献

    3.2 间接贡献

    3.3 全部贡献

    3.4 投入产出分析

   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遗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4.1 从文化遗产角度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4.2 计算方法和结论

   5 小结

  第三章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总结和方向分析

   1 文化遗产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管理体制机制变化

    1.1 文化遗产“规则”环境的改善

    1.2 文化遗产管理运行机制的变革

     1.2.1 资金机制的变化

     1.2.2 监督机制的变革

     1.2.3 经营机制的变革

     1.2.4 存在的问题

    1.3 小结

   2 文化遗产事业的新问题及新认识

    2.1 文化遗产事业的新问题

     2.1.1 公益功能发挥不足

     2.1.2 经济功能发挥无序

     2.1.3 管理矛盾处理乏力

    2.2 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新认识和热点问题

     2.2.1 对文化遗产管理问题的新认识

     2.2.2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热点问题和基本认识

   3 改革的分类和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3.1 分类

     3.1.1 资源属性的分类

     3.1.2 管理模式分类

    3.2 案例代表性分析

   4 案例的深入分析

    4.1 事业体制改革的北京案例

     4.1.1 改革措施

     4.1.2 组织形式变革的合理性

     4.1.3 小结

    4.2 敦煌研究院完善管理体制的案例分析

     4.2.1 改革措施

     4.2.2 政府供给模式的必然性

     4.2.3 分区、分类开发的合理性

     4.2.4 科研和科技的重要性

     4.2.5 小结

    4.3 工作机制创新的“红岩联线”案例分析

     4.3.1 改革措施

     4.3.2 整合资源连锁经营

     4.3.3 部分业务市场化

     4.3.4 小结

    4.4 大遗址建设管理体制的大明宫案例分析

     4.4.1 基本管理方式

     4.4.2 大明宫与兵马俑的管理体制比较

     4.4.3 大遗址经营机制的改革方向

     4.4.4 大遗址社区机制的完善

     4.4.5 小结

    4.5 小结

   5 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方向

    5.1 文化遗产事业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

    5.2 文化遗产事业内部机制的变化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评价

   1 从管理水平角度看“十一五”期间

    1.1 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水平

    1.2 从管理水平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工作概况

     1.2.1 “十一五”期间文物系统博物馆的发展概况

     1.2.2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发展概况

    1.3 基于管理水平角度的风景名胜区与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差异分析

   2 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水平评价——基于GAP分析

    2.1 对照文化遗产事业相关文件的工作完成情况分析

    2.2 构建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2.2.1 完善GAP分析方法的初步考虑

     2.2.2 选取GAP分析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2.2.3 构建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2.3 2009年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情况的GAP分析

     2.3.1 不可移动文物的相对保护需求等级

     2.3.2 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水平相对等级

     2.3.3 不可移动文物的人员管理空缺

     2.3.4 不可移动文物的资金管理空缺

     2.3.5 不可移动文物教育功能发挥方面的空缺

     2.3.6 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空缺

   3 GAP分析与相关“十二五”规划的衔接

    3.1 GAP分析的结果和启示

    3.2 GAP分析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

 评估报告

  第一章 评估报告对现实管理工作的意义

   1 评估工作的现实意义

    ——评估报告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反映

    ——评估报告是对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大量数据的逻辑梳理和提炼总结

    ——评估报告是各省寻找投入冗余和产出缺口的决策参考

    ——评估报告是各省发挥相对优势的指导依据

    ——评估报告是衡量各省发展效率变化的直观工具

   2 各地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及改进方向

   3 将评估报告成果应用于实际管理的方法

    3.1 评估报告成果运用思路

     3.1.1 2009年评估工作回顾

     3.1.2 评估报告使用说明书

     3.1.3 评估报告使用的案例说明

      1.案例分析

      2.案例二:陕西

     3.1.4 评估报告与文物系统内其他的评估、评选办法的比对

  第二章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

   1 投入状况对比分析

   2 各省“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状况

    2.1 以文化遗产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财力投入状况

    2.2 以文化遗产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平均人力资源状况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

   1 效率评估的工作基础

    1.1 效率评估的技术路线

    1.2 效率评估的基本方法

    1.3 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

    1.4 效率评估的偏好改进

    1.5 效率评估的步骤安排

   2 2008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2.1 2008年自由偏好下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2.2 2008年专家偏好下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2.3 社会各类偏好下2008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静态效率

     2.3.1 经济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2.3.2 教育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2.3.3 科研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2.3.4 保护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3 2009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3.1 2009年自由偏好下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3.2 2009年专家偏好下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3.3 2009年社会偏好下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

     3.3.1 经济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3.3.2 教育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3.3.3 科研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3.3.4 保护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

   4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的对比分析

    4.1 2009年与2006年的对比分析

    4.2 2009年与“十五”期间的对比分析

   5 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动态效率计算

    5.1 2007~2008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

    5.2 2008~2009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

   6 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排名情况

  第四章 评估报告结论

   1 对“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的总体评价

   2 对“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的总体评价

   3 对“十二五”改善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和发展效率的建议

    3.1 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

    3.2 加紧文化遗产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3.3 各省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

    3.4 创新思路,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步伐

  特别关注一 文化遗产事业投入产出比分析说明

   1 前言

   2 算法调整说明

   3 计算结果的应用范围

   4 今后进一步完善算法的思路

  特别关注二 从国家公园体系的角度看待大遗址项目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 前言

   2 对当前大遗址项目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的判断

   3 从国家公园体系的角度看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4 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前言 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

 法律声明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之年,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值此推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瞻前顾后”进行相关工作总结和展望。2010年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这与2008年蓝皮书的主题“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及2009年蓝皮书的主题“文化遗产关系民生大计”相比,由虚渐实,更加注重事业发展阶段性的总结,更加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仍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组成,延续了“主题报告统领全书”、“技术报告解释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共同为主题报告提供支持”的体例,保持了“定位明确、突出主题、体例延续、关注变量”的特色。课题组不仅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见长的特点,还辅以诸多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说明书,系统、具体并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十一五”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经验、新问题,使文物系统的管理者能从延续的体例中了解到各省在“十一五”期间的“此起彼伏”并能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使有兴趣的读者能从多样的案例中了解到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上的“千姿百态”并能发现这个事业的确关系“国计民生”。具体来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精细化”都在“十一五”期间与时俱进,且这种进步的方向有了高屋建瓴的指示——李长春同志在2010年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指明了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大目标和新方向。以此为标准,蓝皮书按如下线索组织了2010年的研究成果:“十一五”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和社会给予文化遗产事业极大的关注,并加大了投入力度,文物系统也将投入更高效、更全面地转化为教育、科研、经济方面的产出。但相对“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之处凸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以及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文化遗产事业公益价值和经济价值全面、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此,需要总结各方面力图实现“规范、统一、高效”的行业管理的改革经验,并从管理水平角度找出文物系统内部提高相关行政资源配置效率的“短板”,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经验制度化、将“短板”补齐。按照此线索,作为文化遗产事业“鸟瞰图”的主题报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状况,对“十一五”相关规划中所列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尽可能用定量的数据去评判定性的任务完成情况。结果发现,“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规模在超常规地扩大,事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有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这些方面都较好地完成了相关规划目标。总结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制定相关“十二五”规划目标时就有据可依了。第二章定量描述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有了突破,大文化遗产体系开始更全面地、更大幅度地惠及民众,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本章在沿用前两年蓝皮书核算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有了“五年”这样一个时间段的总体回顾,且将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大头”——文物旅游——进行了单列计量,使2010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旅游局签订的《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的重要工作——《全国文物旅游发展报告》——有了依托。按照李长春同志文化遗产日署名文章的精神来衡量,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仍有不少潜力可挖——这需要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第三章分析了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创新的问题。先总结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难点,然后通过若干文物系统改革热点案例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改革方向。“十一五”期间,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范围以及保护和利用的统一,成为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蓝皮书通过北京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敦煌研究院完善管理措施、重庆“红岩联线”工作机制创新以及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案例,从不同层面解答上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创建遗产管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行业管理体制提供成功的经验。第四章围绕提高管理水平“做文章”。课题组继续使用GAP分析方法,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单位,完善了GAP分析的指标。分析表明,我国文物系统亟须调整相应的行政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相应地区文物事业发展的要求。从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出发,可将GAP分析的结果与文物工作中的文物修复、人员队伍结构、资金投入及其利用效率、信息化设施配备以及展览举办等工作挂钩,更易于达成“研以致用”的目标。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水平,还与文物系统内部行政资源的配置方向有关。为此,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地形图”的评估报告结合年度主题,根据李长春同志文化遗产日署名文章精神进行了相关创新。首先是在指标体系权重安排上按李长春同志文章精神突出了经济功能,其次在时间范围和评估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同时力求“尽量三贴近、保持科学性”,更加侧重于解读评估报告的实际运用方法,在可能产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都辅以案例说明。通过定量分析、DEA方法以及对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整体分析,对“十一五”期间遗产事业的发展作出评估:投入角度,我国对文化遗产事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与之伴随的是更多的经济投入,并保持着快速增长;效率角度,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较高,而技术进步较差,进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变化不一的局面。考虑到评估报告是蓝皮书技术性最强的部分,根据往年各方面的反馈,评估报告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了“深入浅出”:增加了“说明书”,使评估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能结合起来;每一章的小结,都详细论述了评估结果对各省现实情况的指导作用。总之,2010年的蓝皮书力争使相关研究能更好地“研以致用”,对文物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用,对文物系统制定相关规划有用,对旅游系统以及关心文物旅游的读者有用,并使广大有兴趣的读者发现这是一本让他们对文化遗产事业更有兴趣、“不虚此读”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