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1

公共政策公信力研究图书

SSAPID:101-2887-7959-19
ISBN:978-7-5097-760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从公共政策公信力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公共政策,在理论上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展我们的研究思路,更深入理论“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基本理论,也大大丰富公共政策理论体系的内容,更有利于在实践中采取逐步完善的措施应对与防治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现象的发生,使公共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真正实现既定政策目标,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反腐倡廉理论教育丛书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政府公信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对政府公信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1.政府公信力的定义

    2.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3.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三)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研究的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3.系统分析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二)中国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三)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内涵

    1.公信力溯源

     (1)我国古代对“信”的阐述和运用

     (2)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信任”

    2.公信力的界定

    3.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内涵

  二 公共政策公信力的理论考察

   (一)公共政策公信力的理论分析

    1.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2.公共政策公信力的特殊规定

   (二)公共政策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1.社会契约论与公共政策公信力

    2.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政策公信力

    3.协商民主理论与公共政策公信力

    4.社会资本理论与公共政策公信力

  三 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的重大意义

   (一)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二)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能够有效地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三)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有助于政治的稳定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四)公共政策公信力有助于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

   (五)较高的公共政策公信力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第三章 公共政策公信力体系构建

  一 公众要素

   (一)公众认同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2.有助于弥补政策过程的有限理性缺陷

    3.有助于公民权的发展

   (二)我国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确立的可行性

    1.我国实行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政府现代运行机制,是实现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间互动的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起和强化了公众的认同意识

    3.政治民主化的快速进展使公众认同与公共政策走向融合成为必然

    4.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促使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互动的实现

   (三)当代公共政策未能充分体现公共利益的主要表现

    1.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2.公共政策的公平目标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3.公共政策决策模型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二 公共政策价值理念

   (一)确保共同的善

   (二)确保政策正义

   (三)确保政策效率

   (四)还要注意政策的道德价值

  三 公共政策主体绩效

  四 公共政策质量

   (一)公共政策质量的评价标准

    1.正当性标准

    2.技术性标准

    3.界定明确性

    4.资源的配套与支撑

    5.价值的选择与取向

   (二)公共政策质量的影响因素

    1.客观存在的宏观环境

    2.政策问题

    3.政策行动者

    4.科学技术

    5.政策资源

 第四章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

  一 公共政策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二)社会民众的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四)转型时期大量涌现出来的社会失衡现象

  二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基本内涵及社会危害

   1.侵害政策的正当性

   2.损害政府权威

   3.破坏稳定的社会秩序

   4.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会严重破坏信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5.导致政府正当性受质疑

   6.导致政策信用下降

  三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分析维度

   (一)公共政策主体公信力危机

   (二)公共政策价值公信力危机

   (三)公共政策程序公信力危机

   (四)公共政策有效性公信力危机

  四 公共政策主体公信力危机的表现

   (一)公共政策主体公信力危机

    1.政策制定的垄断

    2.公共政策参与主体参与不足

    3.公共政策不能充分代表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利益

    4.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威遭受质疑

    5.政策参议主体的虚化与弱化

   (二)公共政策价值公信力危机

    1.价值、价值观与政策价值

    2.价值取向及政策制定者的价值体系

    3.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及其功能

    4.公共政策价值公信力危机

   (三)公共政策程序公信力危机

    1.非制度化的政策议题触发程序

    2.存在过多的议程设置问题

    3.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

    4.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

   (四)公共政策有效性公信力危机

 第五章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 从宏观角度看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利益诉求引发政策表达困境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但并未凸显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公共权威世俗化,传统政治权威弱化

   (四)对公共权力制约监督的弱化

    1.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体系

    2.公共权力制约监督的乏力

   (五)公共政策环境因素影响公共政策公信力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环境

    5.自然生态环境

    6.网络时代对公共政策公信力带来的冲击

    7.国际环境

  二 从微观角度看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成因

   (一)公共政策主体自身存在缺陷

    1.公共政策主体的认知能力差

    2.政策主体政治觉悟低,受利益驱使

    3.政策主体在权力配置上存在的沟通和协调障碍

    4.政策主体的政策认同度不高

    5.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及手段不当

    6.政府形象有待提升

   (二)公共政策本身的问题

   (三)公民政策参与的局限性

    1.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策参与的不足

    2.社会转型时期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非正当的政策参与

    3.公民政策参与的不足或过度参与可能导致政策公信力危机

    4.公民参与机制缺失,渠道不畅

   (四)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

    1.利益集团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因

    2.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公信力下降

 第六章 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西方公共政策主体公信力危机:少数利益团体控制政策议题、公民政策参与危机

    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民主政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导致公众政策参与能力低下

   (二)西方公共政策价值公信力危机:政策认同危机

   (三)西方公共政策程序公信力危机:信息公开不充分,程序公正性不足

   (四)西方公共政策有效性公信力危机:政策效率低下

  二 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的消解

   (一)重新激发公共机构活力,系统构建政府信任的政策框架

   (二)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克服政策参与主体的单一性

   (三)倡导政治社会化,强化公民对政策价值的认同感

   (四)建立竞争、开放性的政策制度,提高政策程序透明度

    1.合同生产

    2.直接生产

    3.特许生产

    4.凭单制

   (五)探索“中间路线”,提高政策绩效

 第七章 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一 强化政府公信力

   (一)转变行政理念

   (二)树立并突出政府权威

   (三)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的绩效

   (四)强化政策公信力的法律基础

  二 优化与提高政策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一)优化政策主体的素质

    1.公共政策主体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2.公共政策主体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3.公共政策主体还应具备一定的反馈调节能力

   (二)提升政策主体执行力

    1.公共政策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完善政策执行者的知识结构

    3.实现准确的政策认知

    4.不断提升政策执行者的思想境界

    5.不断改进政策执行方法

    6.树立执行理念,落实政策到位

    7.加强沟通,搞好协调

  三 重塑公共政策价值基点

   (一)社会公平价值取向的实现

    1.民主决策是体现公平原则的基础

    2.健全法制是实现公平原则的保证

    3.责任政府是维护公平原则的核心

   (二)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落实社会公平

    1.把公平原则作为决策的价值基础

    2.把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组合作为执行政策的价值目标

    3.把社会公平理念贯穿于政策评估的整个过程

  四 规范公共决策程序及完善公共政策体制

   (一)规范公共政策程序,确保政策的科学化

    1.充分把握全面且有用的信息,确立正确的政策目标

    2.要有规范的政策过程规则

    3.制定可行的公共政策方案

    4.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明晰性及可操作性

    5.对决策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择优

    6.应实施公共决策方案并进行反馈

   (二)完善公共决策体制,从制度上保障决策的有效性

    1.加强公共决策中枢系统在决策中的作用

    2.强化公共决策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决策信息机制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

    4.加强公共政策咨询系统的作用

    5.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6.强化政策责任追究制度

  五 健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一)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1.强化公民参与意识

    2.注重公民参与能力的培养、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二)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1.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整

    2.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推陈出新

    3.公共协商制度的合理运用

   (三)塑造良好的政治价值观,培育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

   (四)构建公民参与的监督和救济体制

    1.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各种监督制度的作用,从而保护公民的参与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

    2.强化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行政的监督意识

   (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中介作用

  六 优化公共政策环境

   (一)完善公共政策政治环境

   (二)完善公共政策经济环境

   (三)改善公共政策文化环境

 第八章 理论研究拓展: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

   (一)内容指向的公共性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二)网络舆情的资源整合性

   (三)网络舆情的冲突性和控制力度的弱化

   (四)网络舆情的隐蔽性和群体性

   (五)网络舆情的互动性

  二 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三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影响

   (一)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公信力提升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明确公共政策公共性价值取向,从而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

    2.网络舆情能够消解公共政策主体的公信力危机

    3.网络舆情有助于公共政策程序的推进

    4.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二)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公信力提升的负面影响

    1.网络“双刃剑”的影响

    2.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削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3.假民意造成公共决策的失误,进而影响其有效性

    4.政府网络管理滞后

    5.网络政策参与的不平等性

  四 规范网络舆情、提高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具体策略

   (一)政府要树立正确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

    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

    3.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培训

   (二)完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体制和机制

    1.重视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建立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网民留言办理制度

    2.定期有效地与媒体进行沟通,建立并完善与媒体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机制及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3.组建一支网络舆情汇集、分析、研判和预警的队伍及相应的机构,建立一支素质高、具备应急能力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团队

    4.政府部门要高度关注网络热议问题,筛选、追踪网络热点事件

   (三)加大对互联网的技术及资金投入

   (四)完善网络立法和执法,规范网络舆情内容

    1.加强网络立法

    2.加大网络执法力度

   (五)扩大网络中的公众参与

    1.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吸纳网络民意

    2.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网络民意

    3.应当重视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网络民意参与

   (六)加强网络教育,提高网民素质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2.政府还应注重培育网络舆情主体政治参与素养,规范网络舆情主体的政治参与行为

    3.将网民参与、专家论证和调查研究相结合

  五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

   (一)政府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

    2.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

    3.有效防止社会危机的爆发

   (二)政府监督网络舆情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模糊

    2.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

    3.网络舆情监督机制不健全

    4.网络舆情监督程序需完善

   (三)政府有效监督网络舆情的具体对策

    1.加快立法,确保网络舆情监督有法可依

    2.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3.完善机制,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六 “新意见阶层”与公共政策

   (一)“新意见阶层”及其崛起

    1.“新意见阶层”的概念

    2.“新意见阶层”崛起的背景和历程

    3.“新意见阶层”的特点与优势

     (1)“新意见阶层”具有开放性和直接性

     (2)“新意见阶层”具有即时性和复杂性

     (3)“新意见阶层”具有广泛性和交互性

     (4)“新意见阶层”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二)“新意见阶层”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新意见阶层”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

     (1)倾听“新意见阶层”意见,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2)重视“新意见阶层”能够增强政策制定的民主性

    2.“新意见阶层”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

     (1)“新意见阶层”表达主体的局限性及其对公共政策制定的负效应

     (2)“新意见阶层”中的信息复杂性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的不良影响

     (3)非理性化的“新意见阶层”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正确利用并合理规范“新意见阶层”

    1.扩大“新意见阶层”利益表达主体范围

    2.增强领导者的网络执政能力,广泛吸纳“新意见阶层”的意见

    3.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新意见阶层”与其他民意表达的互补

    4.加强“新意见阶层”利益表达的法制化建设

    5.构建网络道德体系,引导“新意见阶层”理性发展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7]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5。

[10]张胜军:《公民参与: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汪翔等:《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13]陈宪:《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4]汪翔等:《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5]朱崇实、陈振明:《公共政策: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宁骚等:《公共政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7]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余致力等:《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务》,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

[19]贠杰:《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0]徐仁璋:《公共行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1]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人民出版社,2002。

[22]王传宏、李燕凌:《公共政策行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3]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4]周树志:《公共政策学——一种政策系统分析新范式》,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25]刘斌、王春福等:《政策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26]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孙大雄:《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杨帆:《利益集团》,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9]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0]陆学艺:《21世纪的中国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2]〔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3]林毅夫:《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4]王天意:《网络舆论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35]〔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6]〔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

[3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8]刘文富:《网络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

[39]〔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

[40]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1]彭宗超:《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2]〔以〕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3]〔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5]郑也夫、彭泅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46]王良主:《社会诚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7]〔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

[48]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49]〔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50]〔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

[5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2]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6]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7]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8]刘超、胡伟:《论当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9]韦春艳、王琳:《我国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及消解对策》,《党政论坛》2009年第3期。

[60]王琳、漆国生:《网络舆情视域中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治理》,《理论月刊》2011年第2期。

[61]张道刚:《公共决策的公信力何在》,《决策》2006年第12期。

[62]丁煌:《浅谈政策有效执行的信任基础》,《理论探讨》2005年第5期。

[63]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64]陈潭:《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5]张康之:《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66]吴永生:《公共政策内容的正当性探析》,《理论探讨》2004年第6期。

[67]温淑春:《公共政策运行的基石:公众认同》,《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68]梁丽萍:《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的互动与融合》,《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7期。

[69]张康之:《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70]张康之:《宏观政策分析的价值尺度》,《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4期。

[71]张康之:《公共行政的伦理把握及其取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2]王国红:《试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认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73]丁煌:《关于政策执行的若干基本问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74]丁煌:《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75]张旭霞:《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年第

[76]吴永生:《公共政策内容的正当性探析》,《理论探讨》2004年第6期。

[77]张康之:《公共行政:朝着追求公正的方向》,《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78]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正当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79]蒋健:《公共政策正当性的来源与制约因素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0]吴永生、王飞:《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基于制定程序的视角》,《理论探讨》2006年第7期。

[81]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2]王飞:《公共政策合法化:两种主体的博弈》,《理论导刊》2008年第8期。

[83]林红:《冲突控制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困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4]张凤合:《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的政策空间》,《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5期。

[85]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6]李春明、张玉梅:《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87]王文波:《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山西大学,2004。

[88]欧阳君君:《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及误区防范》,《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89]林毅夫:《初次分配中就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人民日报》2007年4月28日。

[90]杨丽、朱强:《网络政治参与和民主型社会构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91]邢玲、高信奇:《西方公共政策正当性危机及消解对策》,《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92]崔晶:《公共性、公正性、连续性——公共政策公信力的三大支点》,《中国商情(下半月)》2010年第4期。

[93]陈锦文:《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认同的现实困境》,《长白学刊》2012年第4期。

[94]陈潭:《旁听、听证与公共政策民主》,《理论与探讨》2003年第6期。

[95]詹国彬:《政策失败因素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96]马风光:《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失灵现象及对策》,《统计与决策》2001年第12期。

[97]耿国阶、孙萍:《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发展》,《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8]马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9]樊灵芝:《信息补偿:新媒体时代的政策公信力重塑之道》,《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100]宁国良、罗立:《公共政策公信力:构建政府信任的重要维度》,《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

[101]宋玉波:《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分析》,《求实》2004年第7期。

[102]欧阳向旭:《发达民主国家的信任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3期。

[103]孙萍、许阳:《论协商民主理论视阈下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

[104]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党政论坛》2007年第5期。

[105]文新良:《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6]韩兆柱、王磊:《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人大研究》2004年第3期。

[107]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08]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109]李嘉丽:《互联网舆情的法律监管》,《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6期。

[110]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新闻界》2009年第3期。

[111]张仲涛:《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