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3

从桂省到壮乡: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壮族研究图书

From Guangxi Province to Zhuang Homeland: A Study of Zhuang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a Modern State

SSAPID:101-2876-9232-99
ISBN:978-7-5097-965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这两大事件为研究切入点,从政治、知识社会学、族群意识三个维度分析“民族结构”问题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会心理、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借助“民族话语”来实践的,国家在广西地区建立国家认同的同时,壮族的知识生产实践也构建起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这不仅会对广西民众的心态层面产生一定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和政治动员潜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卢露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代序 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 西方学者研究述评

   二 我国学者对民族识别的再思考

   三 壮族的识别和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一)民国时期的研究回溯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回溯

    (三)“壮化”与“汉化”论——有待深化的解释模式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历史背景: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变下的广西

  第一节 中央王朝对广西的建制治理:从荒裔之地到南国屏藩

   一 自东向西

   二 恩威并施

   三 南国屏障

   四 两个变数

  第二节 登上民国政治舞台的新、旧桂系

   一 旧桂系的“桂人治桂”

    (一)在抗法战争中被激发的民族意识

    (二)联省自治背景下的“桂人治桂”

    (三)无法立足的文人省长

   二 新桂系的“建设广西、复兴中华”

    (一)以“三民主义”为信仰,加入北伐事业

    (二)践行“三民主义”,建设现代化的模范省

    (三)“武化”的广西

    (四)现代化道路的几个限制

   三 新桂系的“现代化”实践与民族观

    (一)“中华民族观”和“特种部族”论

    (二)“特种教育”

    (三)新生活运动

 第三章 从省到自治区:国家政权建设的维度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广西经验

   一 壮族人口的历史发展

    (一)民国时期壮族人口数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壮族人口的变化趋势

    (三)壮族人口的分布特征

   二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观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桂西北地区的革命运动

    (二)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

   三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成立

    (一)中央民族访问团——来自祖国母亲的问候

    (二)阶级矛盾与传统民族关系

    (三)阶级斗争与土地改革问题

   四 从桂西壮族自治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始末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

   五 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干部

  第二节 社会历史调查背后的国家政治

   一 历史背景:剿匪和社会主义改造

   二 民主改革与“抢救”调查

   三 “十周年大庆献礼”

  第三节 民族成分调查:从模糊到清晰的身份边界

   一 “壮”和“瑶”的指称与识别工作

   二 广西壮族的“布越”支系与贵州布依族

 第四章 知识社会学维度:从僮人到壮族

  第一节 传统语境中的壮族:从“撞”到僮人

   一 壮族称谓的历史变迁

   二 “迁徙说”与“土著说”

  第二节 壮族的知识生产与实践

   一 “五个社会阶段论”下的壮族历史

    (一)书写一部独立的壮族人民史

    (二)对桂西地区土官制度的调查

   二 民族学学科建设与“壮学”的滥觞

    (一)探求现代壮族与古越人的关系

    (二)壮族地区考古工作取得的进展

   三 亲历者对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反思

    (一)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二)“左”的路线的干扰

    (三)对我国民族学学科的再反思

  第三节 壮语文工作:改变无文字的历史

   一 20世纪50年代的壮语调查

    (一)壮文创制工作的目标——为了团结而自治

    (二)苏联经验

   二 拉丁字母壮文的推广实践

    (一)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文化知识

    (二)找到标准音——统一壮文的实践

    (三)扫盲——动员:大家都来学新壮文

   三 语言权与“壮汉双语教育”*

    (一)国际法和国内法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权”

    (二)我国的语言使用体系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三)“以壮促汉”还是“传承壮族文化”?

    (四)我国两类双语教育模式的比较与讨论

   四 壮语文工作者的身份实践与反思

    (一)壮语文工作者的身份实践

    (二)拉丁字母壮文——何去何从?

  第四节 现代语境中的壮族:追溯远古的壮族史诗

   一 壮族文化的符号形象——从“刘三姐”到“黑衣壮”

   二 “布洛陀”——壮族至尊神祇

   三 “那”文化圈

 第五章 族群意识维度

  第一节 “长衣壮”与“短衣壮”的民族识别口述史

   一 20世纪50年代壮族识别口述史之“布傣”

    (一)金龙镇的建制沿革

    (二)金龙镇的民族识别工作

   二 “布傣”和“布侬”的身份界限

   三 民间文化研究热潮中的“布傣”认同

   四 20世纪80年代壮族识别口述史之“布上甲”*

    (一)雷平镇建制沿革

    (二)“苗族”称谓的来历

    (三)“独特性”体现为何?

    (四)“上甲人”族群认同困境的原因分析

    (五)积极参与构建“短衣壮”

  第二节 “身份证上”的壮族:邕宁区壮族的身份认同

   一 邕宁区*的民族构成和居住格局

   二 “山东白马”——无处安放的祖先记忆

    (一)《卢氏家谱》与“山东石”的故事

    (二)壮族民间记忆中的狄青后裔与侬智高后裔

   三 “同祖而不同族”的民间祭祀活动

  第三节 互联网中的族群民族主义*

   一 对“壮族在线”论坛的话语分析

   二 不可低估的政治与文化动员潜力

 第六章 讨论

  第一节 《创造壮族——中国族群政治》的书里与书外

   一 无法绕过的白荷婷*与“创造壮族”论

   二 民族识别——如何看待国家、学者和地方干部的角色

   三 国家整合与壮族的“族群民族主义”

  第二节 平等与二元——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政策的再思考

   一 消弭区隔,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 实现机会平等,贯彻“民族平等”理念

 附录一

  关于群众要求改变民族成分的通知(1953年9月12日)*

 附录二

  大新县代表调查访问云南省富宁、广西及我区隆林等县(自治县)壮、苗族情况报告*

本书以壮族的民族识别为例,考察在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下,新中国对“民族结构”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构建设计,以及民族识别工作在群体心理、公民身份、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对壮族精英和民众造成的长期影响。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从国家政权建设的维度对“民族识别”工作进行事件史的考察;其次,从知识社会学的维度分析壮族的知识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最后是关于壮族族群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说,“《从桂省到壮乡: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壮族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有关壮族‘民族识别’的相关文献和口述史调查资料”。

费孝通,1988,《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1987,《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

郝瑞,2000,《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光学主编,1995,《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出版社。

黄淑娉,1989,《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列宁,1958,《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

罗常培、傅懋勣,1954,《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中国语文》第1期,第21~26页。

马戎,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2012,《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第13~28页。

马雪峰,2011,《语言、差异政治与“民族”构建:“白族”与“白文”的近代历史》,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24~41页。

墨磊宁,2013,《国家的眼睛:社会科学家在中国民族识别工作中的角色》,曹何稚译,《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32期,第1~13页。

宋才发主编,2003,《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

赵常庆等,2007,《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onnor,W. 1984.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reyer,June T. 1976. China’s Forty Million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m,E.J.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2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up,Knatedne Palmer. 2000.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MacKerras,Colin. 1994. 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llaney,Thomas S. 2010. “Seeing for the State:The Role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China’s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Asian Ethnicity,Vol. 11,No. 3,pp.325-342.

Suny,Ronald Grigor. 1993. 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艾迪,1935,《中国有一模范省乎?》,《广西印象记》,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D.史密斯,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东尼·史密斯,2006,《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白崇禧,1936,《白崇禧先生最近言论集》,创进月刊社。

白桂梅,2009,《从国际和国内的视角浅谈双语教育教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保护》,载北京国际法学会编《国际法学论丛》(第6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白先勇,2012,《父亲白崇禧与民国》,《南方人物周刊》第13期(总第296期)。

柏树义,2011,《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权的保护》,《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得·伯克,2001,《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周玉鹏等译,刘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卜正民、施恩德编,2008,《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岑家梧,1992/1946,《中国民族与中国民族学》,《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常宝,2012,《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正祥,1946,《广西地理》,正中书局。

陈志明,2005,《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人类学的族群研究》,载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思远,1995,《白崇禧传》,华艺出版社。

崔明德,2006,《中国民族思想的概念及发展脉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4期。

戴安娜·拉里,2010,《中国政坛上的桂系》,陈仲丹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德蒙·利奇,2010,《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

底润昆、张正明,1999,《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前前后后》,《民族团结》第4期。

董必武,1960,《一年来中央人民政府在政治法律方面的几项重要工作(摘录)》(一九五○年十月一日),《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201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范宏贵、顾有识,1989,《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

范可,2008,《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开放时代》第6期。

方光汉编,1939,《分省地志·广西》,中华书局。

费孝通,1988,《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费孝通、林耀华,1988/1956,《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费正清、刘广京编,1993,《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龚永辉,1990,《族际识 》,广西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1996/1939,《中华民族是一个》,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顾颉刚、史念海,1999,《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

顾颉刚、王树民,1981,《“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

顾有识,1989,《试论解放前壮族的自然经济——兼评近代壮区自然经济“解体说”》,载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

顾有识,1999,《试论历史上的壮汉互为同化》,《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

关凯,2007,《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关凯,2009,《满族消失了吗?——乌拉街满族镇社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广西大新县民族局,2014,《大新县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内部资料)。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部编,1936,《广西新教育之观感》(内部资料)。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旅游研究所编,2001,《大新养利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内部资料)。

广西省政府,1946,《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度广西统计年报》,桂林图书馆馆藏。

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撰委员会编印,1946,《桂政纪实》(内部资料)。

广西统计局,1934,《广西统计年鉴》(第一回),桂林图书馆馆藏。

广西统计局,1936,《广西统计年鉴》(第二回),桂林图书馆馆藏。

广西统计局,1948,《广西统计年鉴》(第三回),桂林图书馆馆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1987,《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至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1983,《广西民族区域自治文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1999,《〈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2001,《民族识别文件资料汇编(1951~2001)》(内部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2007,《广西解放初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选编(1951~1954年)》(内部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志编撰委员会编,1995,《邕宁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3,《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2012,《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哈贝马斯,2002,《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海力波,2006,《“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海力波,2008,《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韩锦春、李毅夫,1984,《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的情况》,《民族研究》第2期。

郝瑞,2002,《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民族研究》第6期。

郝时远主编,1999,《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郝文明主编,2001,《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何平,2001,《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云南人民出版社。

红叶,1936,《广西之文化建设现状》,载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部编《广西新教育之观感》,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

胡庆钧,2006,《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

胡适,1936,《广西的教育与武化精神》,《广西新教育之观感》,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

胡适,1998a,《四十自迷》,载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适,1998b,《南游杂忆》,载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5),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政之,1935,《粤桂写景》,《广西印象记》,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黄成授,2002,《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

黄光学、施联朱,2005,《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

黄绍竑,2011,《辛亥革命前后的广西局势和广西北伐军》,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绍竑,1945,《五十回忆》,上海世界书局。

黄淑娉,1989,《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黄现璠,1956,《广西省大新县僮族调查资料》(内部资料)。

黄现璠,1957,《广西僮族简史(初稿)》,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现璠遗稿、甘文杰整理,2007a,《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

黄现璠遗稿、甘文杰整理,2007b,《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下),《广西民族研究》第4期。

黄旭初,1940,《广西建设应该走的路线》(黄旭初先生言论之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

黄旭初,2015,《黄旭初回忆录——李宗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离合》,独立作家。

黄钰,2006,《广西民族调查的回顾》,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耕耘与收获——广西民族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1963~2003)》(内部资料)。

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贾廷诗等访问兼记录、郭廷以校阅,1984,《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上、下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菅志翔,2006,《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民族出版社。

江平,1990,《关于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的历史发展——〈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前言》,《民族研究》第4期。

蒋介石,1943,《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

金炳镐,2006,《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五年五月)》第一编、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金炳镐,2009,《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中央民族出版社。

Joshua A. Fishman,1991,《语言社会学》,黄希敏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卡尔·曼海姆,2002,《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亢真化编,1938,《黄旭初先生之广西建设论》,南宁建设书店。

雷坚,1995,《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广西民族研究》第1期。

雷坚,1996,《广西建置沿革考录》,广西人民出版社。

李斗田,1936,《新广西之文化建设》,载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部编《广西新教育之观感》,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

李富强,2008,《壮族认同自古有之》,《中国民族报》12月5日第10版。

李富强,2010,《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 Palmer Kaup等对话》,《桂海论丛》第2期。

李干芬,2006,《我的民族调查生涯》,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耕耘与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1963~2003)》(内部资料)。

李济,2008,《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李绍明,2002,《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民族研究》第12期。

李绍明,2009,《本土化的民族识别——李绍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座》(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维汉,1958/1957,《关于建立僮族自治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邀请广西籍人士协商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会议上的发言),《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

李维汉,1960/1950,《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各民族代表参加国庆节的报告》,《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

李维汉,1960/1951,《有关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

李孝聪,2004,《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宗仁等,1939,《广西之建设》,广西建设研究会。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1995,《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里亚·格林菲尔德,2010,《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刘北成校,上海三联书店。

梁敏、张均如,2011,《民族语言学论稿——梁敏、张均如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梁敏口述、赵志研整理,2007,《为壮族同胞创制拼音文字》,《中国民族报》12月7日第6版。

梁启超,2001/1902,《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二集),吴松等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

梁庭望,1996,《陆荣廷与壮族传统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梁庭望,1999,《20世纪壮族的回顾》,《广西民族研究》第2期。

梁延栋,2011,《梧城风鹤记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廖国一、付广华,2005,《桂北红色旅游资源及其评价》,《广西党史》第2期。

列宁,1990,《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

林耀华,1963,《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历史研究》第2期。

林耀华,1984,《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云南社会科学》第2期。

刘介,1966,《我创办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的经过》,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

刘锡蕃,1934,《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

刘远修,《大湾乡大正村典型户调查(1951年8月6日)》,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广西解放初期少数民族社会调查选编》(1951~1954年)(内部资料)。

柳宗元,1978,《柳宗元集》,中华书局。

龙州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1993,《龙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陆君田、苏书选编著,1987,《陆荣廷传》,广西民族出版社。

罗彩娟,2012,《千年追忆——云南壮族历史表述中的侬智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秋平,2004,《阻碍壮文推广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第14卷第1期。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2010,《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戎,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

马戎,2002,《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05,《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载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12a,《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中国学术》第32辑。

马戎,2012b,《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2012c,《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2013a,《马恩笔下的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一),《中国民族报》3月8日第6版。

马戎,2013b,《马恩所能提供的理论思路和政治智慧——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六),《中国民族报》4月12日第6版。

马戎,2014,《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郭志刚主编,2009,《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出版社。

马雪峰,2011,《语言、差异政治与“民族”构建:“白族”与“白文”的近代历史》,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马雪峰,2013,《从教门到民族——西南边地一个少数社群的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元曦、康宏锦主编,2001,《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译选》,中国书籍出版社。

毛泽东,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米尔顿·M.戈登,2010/1975,《种族和族群关系理论的探索》,载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莫俊卿,2010,《壮侗语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莫炳奎,1937,《邕宁县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

墨磊宁,2013,《国家的眼睛:社会科学家在中国民族识别工作中的角色》,曹何稚译,《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32期。

N.Glazer,and D.P.,Moynihan,1997,《民族与民族研究》,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

潘蛟,2000,《“民族”的舶来及相关的论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潘其旭,1998,《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广西民族研究》第1期(总第51期)。

潘汁,2007,《民族国家语境下的认同建构——金龙镇布岱人族群认同意识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彭文斌、汤芸、张原,2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1期。

彭英明,1985,《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主义的辩证理解》,《民族研究》第2期。

彭真,1958/1951,《关于政法工作的情况和目前任务》(摘录),《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

齐春风,2006,《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华夏之辨”观》,《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祁进玉,2008,《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祁进玉,2009,《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千家驹等,1936,《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

乔羽口述、董馨整理,2007,《人生最贵平常心》,《文艺理论与批评》第4期。

覃乃昌,1997,《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

覃乃昌,2000,《“那”文化圈论》,《农业考古》第3期。

覃乃昌,2003,《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

覃乃昌,2004a,《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广西民族研究》第2期(总第76期)。

覃乃昌,2004b,《广西世居民族》,广西民族出版社。

覃乃昌,2009,《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国家行动——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第1期。

覃世进,2008,《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当代广西》第10期。

覃耀庭,1981,《让壮文重放光辉》,《民族语文》第2期。

覃芝馨,2004,《广西白马移民初考》,载覃乃昌、岑贤安编《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

邱泽奇,2002,《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秉堃,2011,《广西独立时都督沈秉堃演说词》,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沈松侨,2002a,《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期。

沈松侨,2002b,《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3期。

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施联朱,2003,《施联珠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石一宁,2008,《重写“刘三姐”》《南方文坛》第1期。

石之瑜,2004,《族国之间——中国西南民族的身份策略》,(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斯大林,1953/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1953/1950,《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1985/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内部发行)。

斯蒂文·郝瑞,2000,《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斯图尔特·霍尔编,2003,《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

宋永忠、付广华,2008,《湘江战役前后中央红军兵力损失及其原因浅探》,《桂海论丛》第4期。

松本光太郎,1989,《壮民族意识的“再生”——从“汉人后裔”到“壮族”》,载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

苏建灵,1993,《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

粟冠昌,1963,《广西士官民族成份初探》,《中国民族》第Z1期。

孙宏开,2007,《为少数民族创制、改进和改革文字的进程》,《中国民族报》12月7日第6版。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1985,《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

谭肇毅主编,2011a,《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谭肇毅主编,2011b,《新桂系政权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唐未平,2006,《广西壮族人文字使用现状及文字社会声望调查研究——以田阳、田东、东兰三县为例》,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滕兰花,2011,《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开发不平衡研究》,民族出版社。

滕星、海路,2013,《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载韦兰明主编《壮汉双语教育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

滕星、王铁志主编,2009,《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

王珂,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谱系》,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联主编,2002,《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明富、严火其,2009,《文山壮族“那文化”的现代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6期。

王明珂,2003,《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2006,《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桐龄,2010,《中国民族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小宁,1997,《从〈布洛陀〉看壮族原始宗教中音乐、舞蹈、诗歌起源说》,《艺术探索》S1期。

王远新,2007,《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创文字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族报》12月7日第6版。

威尔·金里卡,200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韦兰明主编,2013,《壮汉双语教育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

韦庆稳、覃国生,1980,《壮文简志》,民族出版社。

韦顺莉,2008,《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民族出版社。

翁独健,2001,《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启讷,2015,《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江海学刊》第2期。

吴薇、王明富,2001,《美国教授看壮族——美国富尔曼大学副教授白荷婷访谈录》,《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19日第5版。

萧公权,2011,《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肖永孜,2008,《壮族人口》,广西人民出版社。

熊芳亮,2012,《民族自决权”:违背还是贯彻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国民党一大宣言及其对民国民族政治的影响》(一),《中国民族报》7月20日第7版。

徐松石,1939,《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

徐松石,1946,《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

许纪霖,2006,《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于长江,2006,《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

袁家骅,2010,《袁家骅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少芬,1989,《试谈汉人的“壮化”》;《壮族论稿》,载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

袁少芬,1998,《平话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论平话人的形成发展与平话文化》,《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6期。

张声震主编,1997,《壮族通史》(上、中、下卷),民族出版社。

张声震,2003,《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第1期(总第71期)。

张永,2002,《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新中国成立模式转变》,《北京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张有隽,1999,《中越边境边民的族群结构——以龙州金龙峒壮族边民群体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

章炳麟撰《陆荣廷将军墓表》,载陆君田、苏书选编著《陆荣廷传》,1987。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1991,《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2011,《辛亥革命在广西: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7,《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

中央访问团(中南区)第一分团联络组编,2007,《龙胜县南区龙脊村壮族社会调查》,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广西解放初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选编》(1951~1954年),第89~128页。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198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资料)。

周恩来,198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周星,2010,《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理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总第24期)。

周耀文,2007,《创制和改革少数民族文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民族报》12月7日第6版。

周振鹤,2010,《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周作秋,1984,《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壮族简史》编写组,1980,《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

Barfield,Thomas. 2000.“Review”,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Vol.32,No.1.

Benton,Fredrik. 1996/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in Theories of Ethnicity:A Classical Reader,ed. by Werner Sollor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Benton,Gregor. 1992.“Review”,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Vol.55,No.3.

Brubaker,Rogers. 1999.“The Manichean Myth: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c’ and ‘Ethnic’ Nationalism”,in Hanspeter Kriesi,Klaus Armingeon,Hannes Siegrist,and Andreas Wimmer(eds.),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The European Experience in Perspective. Zurich:Ruegger.

Gellner,Ernest. 1983. Nationsand Nationalism.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ladney,Dru C. 1991. 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adney,Dru C. 1998. “Clashed Civilization?—Muslim and Chinese Identities in the PRC”,in Making Majiorities,ed. by Dru. C. Gladney. Stanford Univerxity Press.

Harrell,Stevan. 1995.“Introduction:Civilizing Project and the Reaction to them”,i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ed. by Stevan Harrell.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arrell,Stevan. 2001.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erold,Wiens J. 1954. China’s March toward the Tropics. Hamden:The Shoe String Press,pp.93-273.

Kaup,Knatedne Palmer. 2000.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27.

Kuzio,Taras. 2000.“The Myth of the Civic State”,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ationalities. Columbia University,Aprill.

Litizinger,Ralph A. 2000a. Other Chinas: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Belonging.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p.17.

Litizinger,Ralph A. 2000b.“Contend Conceptions of the Yao Past”,i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ed. by Stevan Harrell.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ackerras,Colin. 1994. 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ng Kong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erras,Colin. 2003.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s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Mackerras,Colin. 2004. China’s Minority Cul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eley,George V.H. 1973.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Frontier.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33-145.

Mueggler,Erik. 2001. The Age of Wild Ghosts:Memory,Violence,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ullaney,Thomas S. 2010.Seeing for the State:The Role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China’s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Asian Ethnicity,Vol. 11,No. 3,October,pp.325-342.

Mullaney,Thomas S. 2011.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6.

Schein,Louisa. 2000. Minority Rules:The Miao and the Feminine in China’s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 C.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hulman,Stephen. 2002.Challenging the Civic/Ethnic and West/East Dichotomies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ism.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55(1).

Skutnabb-Kangas,Tove,and Robert,Phillipson(eds.). 1995. LinguisticHuman Rights: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Berlin:Mouton de Gruyter,p.2.

Wacker,R.Fred. 1983. Ethnicity,Pluralism,and Race—Race Relations Theory in America before Myrdal. Greenwoo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