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400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2021)

SSAPID:101-2852-6379-19
ISBN:978-7-5201-918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顶级的科技创新型湾区。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三地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异质性特征,珠三角地区内部城市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克服粤港澳三地之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壁垒,促进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从产业融合驱动、创新体系建设、制度经验借鉴、科创载体发展等视角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
编 辑:冯咏梅;孙玉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蔡艺、张春霞:《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陈秀英、刘胜、顾乃华:《区域服务效率、制度环境与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基于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财贸研究》2018年第8期。

崔向林、罗芳:《“互联网+”背景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丁洪福、赵丽洲:《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测度研究——兼析辽宁省地区经济影响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6期。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何玉长、方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学术月刊》2018年第5期。

高智、鲁志国:《系统耦合理论下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李宁、韩同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9期。

李宁、王玉婧、韩同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多维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7期。

凌永辉、张月友、沈凯玲:《中国的产业互动发展被低估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刘川:《产业转型中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刘川:《珠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期。

刘佳、代明、易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机理及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6期。

刘亚清、闫洪举:《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评估》,《城市问题》2018年第5期。

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

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0期。

毛艳华、胡斌:《广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1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彭晖、卞昊、周贞:《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关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彭晖、周贞:《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机制研究》,《价格月刊》2018年第5期。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2018年4月8日,http://jshrss.jiangsu.gov.cn/art/2018/4/8/art_61532_7564183.html。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王如忠、郭澄澄:《全球价值链上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以上海市为例》,《产经评论》2018年第5期。

王香芬:《珠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趋势》,《商业时代》2014年第20期。

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

席强敏、罗欣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与对策研究》,《河北学刊》2017年第1期。

夏杰长:《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举》,《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

肖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就业与动能转换的双重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10期。

谢文明、江志斌、林文进:《推进服务型制造:实现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6期。

徐从才、丁宁:《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及其绩效——基于大型零售商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许学国、王羊昕、杨文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度分析与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22期。

杨诗炜、刘贻新、朱怀念、张光宇:《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余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9期。

张虎、韩爱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能否促进空间协调——基于285个城市数据的检验》,《统计研究》2019年第1期。

张虎、韩爱华:《中国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

张虎、周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11期。

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15年第11期。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李振:《南沙自贸区科创成绩单:科技投入57.2亿元,高端人才增5.5倍,集聚190家人工智能企业》,21财经网,2020年4月29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00429/herald/f1f4c8d35c592d125761045e60e9a565.html。

魏蒙:《珠澳科创企业在横琴加速成长》,新华网,2019年1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11/c_1125335973.htm。

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技术经济》2015年第10期。

陈国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陈江涛、吕建秋、田兴国、孙雄松:《基于熵值法的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2期。

陈劲、赵闯、贾筱、梅亮:《重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技术经济》2017年第9期。

高航:《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等:《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第9期。

姜文仙:《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

刘改芳、李亚茹、吴朝阳:《区域旅游业景气指数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经济问题》2017年第10期。

申明浩、谢观霞:《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城市观察》2018年第5期。

沈能:《我国科技系统波动性实证研究——ARCH模型族的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

孙延芳、胡振:《中国建筑业景气指数的合成与预测》,《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1期。

王利军、胡树华、解佳龙、于泳波:《基于“四三结构”的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6期。

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3期。

徐佳、魏久长、王帅、赵定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5期。

杨武、宋盼、解时宇:《基于季度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5期。

杨武、杨淼:《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管理学报》2017年第2期。

杨武、杨淼、赵霞:《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预警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4期。

张炜、方辉、刘信:《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指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Azar,G.,Ciabuschi,F.,“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Radicalness and Extensive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6(2017).

Moore,G.H.,“Front Matter to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 and Recessio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50.

Schumpeter,J.,“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Lannée Sociologique 1(1912).

Schumpeter,J.,Business Cycles:a Theoretical,Historical,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64).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陈岸明、魏东原:《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20年第10期。

戴毅:《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20。

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4期。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董博:《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9。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2。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黎友焕:《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李虹、张希源:《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李楠、王周谊、杨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四大湾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刘欣博:《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20。

马忠新、申勇:《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

潘冬晓、吴杨:《美国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申明浩、李垠慧、杨永聪:《借鉴国际湾区成功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人才高地》,《科技与金融》2019年第12期。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沈润森、潘苏:《探析东京湾区建设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特区经济》2021年第2期。

滕丽、滕小硕:《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时代金融》2020年第21期。

王珺、袁俊主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王应贵、娄世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3期。

〔美〕维克多·黄、格雷格·霍洛维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叶林、宋星洲:《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基于规划纲要的视角》,《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张同建、王敏、常光辉:《日本产学研发展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

张宇星、李培、李贵才:《中日湾区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发展”与“空间”的视角》,《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第2期。

赵志耘、杨朝峰:《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1期。

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年第3期。

Hallad,A.D.,Fagn,R.E. “Definition of a System,” Genernal Systems Yearbook,1(1956).

Lundvall,B.A.,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冯华、王智毓:《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2期。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韩鲁南、关峻、邢李志、包江山:《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行业统计分类对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9期。

《华为员工总数达19.4万 来自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 研发人员9.6万》,腾讯网,2020年7月8日,https://new.qq.com/rain/a/20200708a04mf100。

揭筱纹、李镜、邱璐、秦颖:《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分析》,《软科学》2014年第5期。

李建忠:《我国各省科技服务绩效评价研究——以科学普及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8期。

齐芮、祁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中国2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宏观质量研究》2018年第1期。

申卉、方晴:《广州1800亿元投资发力数字新基建》,中国经济网,2020年5月9日,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2005/09/t20200509_34864535.shtml。

王婧、吴贵生、汪涛:《所有制视角下服务资源、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基于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8年第2期。

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15年第11期。

张清正、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7期。

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2期。

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朱文涛、顾乃华:《科技服务业集聚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本地效应与省际影响》,《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11期。

Chen,H.C.,Chen,S.K.,“An Integrated Value-creation Model for Innovation-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hange Management 4(2010).

Herstad,S.J.,Ebersberger,B.,“Urban Agglomerations,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novation:Establishing the Core Connection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6(2014).

Muller,E.,Doloreux,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Technology in society 31(2008).

Ryu,H.S.,Lee,J.N.,Choi,B.,“Alignment between Service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Business Strategy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62(2015).

《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正式发布》,央视网,2020年6月19日,https://tv.cctv.com/2020/06/19/VIDEBnTVVe842F5ZEHVbXOeq200619.shtml。

蔡荣根:《营造良好基础研究环境,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导报》2019年第12期。

陈伟赞:《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中国报道网,2020年4月21日,http://cxzg.chinareports.org.cn/whty/20200421/19952.html。

曹宗平、朱勤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7年第9期。

陈庆:《东莞智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支撑点、着力点与生长点》,《中国发展》2020年第1期。

陈穗丽、邱钰杰:《创新走廊背景下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以专利信息为依据》,《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崔翀:《创新驱动的廊带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G107宝安段为例》,《建筑设计管理》2018年第3期。

崔世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中澳门的机遇和担当》,《科技导报》2019年第23期。

〔德〕菲利普·施塔布、弗洛里安·布托罗、祝伟伟:《中国如何挑战硅谷》,《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冯志军:《东莞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商业经济》2019年第9期。

高山:《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特区报》2017年7月4日。

郝新东、杨俊凯:《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产研协同研究——基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21期。

黄振羽:《大科学装置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系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8期。

李岱素、潘慧:《打造“中国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发布》,《广东科技》2018年第2期。

李文辉、李青霞、丘芷君、邱晓晴:《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研究——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专利为依据》,《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6期。

李燕:《基于高端要素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9年第7期。

刘海蓉:《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刘沛:《刍议广深科创走廊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城市地理》2018年第10期。

罗赟:《粤港澳大湾区驶入“快车道”科技创新领跑全国》,《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

彭瑾:《东莞对接广深科技走廊的城市定位与对策分析》,《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第23期。

沈超:《“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专题(4)抓住重中之重,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东经济》2020年第1期。

汤临佳、李翱、池仁勇:《创新走廊:空间集聚下协同创新的新范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1期。

童爱香、张红、孙艳艳、徐铭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3期。

王纪武、张雨琦、刘妮娜:《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新集聚区规划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年第6期。

王可达、马蓉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路径研究》,《探求》2020年第5期。

王子丹、袁永:《国际科技创新走廊研究及对广东发展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2期。

文丰安:《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改革》2018年第6期。

吴淑娟、吴海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智能效率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与美国硅谷的比较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期。

吴兆春:《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谢炜聪:《广州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定位、路径与对策》,《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余碧仪、黄何、王静雯:《国际三大湾区科技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年第3期。

喻登科、刘江莹:《创新型企业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未来取向》,《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2期。

袁永、郑芬芳、郑秋生:《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于全球创新城市指数》,《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7期。

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曾欢:《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机遇》,《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期。

张宗法、陈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4期。

郑国雄、王眉:《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背景下广州与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对比研究》,《科技和产业》2019年第7期。

周元、陈川:《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规划师》2019年第11期。

周振江、石义寿:《世界知名创新走廊的发展经验与启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年第2期。

周振江、曾铁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第1期。

Steiber,A.,“China Versus Silicon Valley:Comparison and Implications,” Man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Springer Briefs in Business,2018).

蔡冠深:《粤港澳大湾区:中华腾飞于世界的核心引擎》,《侨园》2021年第1期。

陈岚:《广州高新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广东科技》2021年第4期。

陈章喜:《澳门经济结构演化特征与适度多元发展》,《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5期。

《创新:仲恺高新区的灵魂和使命升级从政府一家主导变为了政企岸青年创业基地,加快推进港澳》,《广东科技》2017年第12期。

代瑞红:《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

《发改委:粤港澳大湾区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 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腾讯财经网,2019年2月28日,https://finance.qq.com/a/20190228/008095.htm。

高剑:《放大松山湖增长极的辐射价值》,《东莞日报》2018年8月8日。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统计年鉴2020》,江门市江海区政府网站,2020年,http://www.jianghai.gov.cn/attachment/0/167/167899/2306180.pdf。

赖光耀:《以“一区多园”助推中山经济创新发展》,《中山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李福:《“一区多园”模式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李景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

刘成昆、张军红:《澳门创新科技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科技导报》2019年第23期。

刘传书:《扩容14倍 深圳高新区“强身壮体”谋未来》,中国科技网,2019年5月7日,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9-05/07/content_764473.shtml。

刘启强、杨恺、陈晓君、叶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发展缩影》,《广东科技》2019年第9期。

卢文彬:《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及未来》,《施工企业管理》2021年第2期。

潘思旋、章勇:《软硬兼修,倾力打造创新科技枢纽——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陈荫楠访谈》,《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23期。

钱瑜:《珠海横琴新区注册澳资企业突破3000户》,《羊城晚报》2020年8月26日。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国还有多远?》,新材料网,2020年5月22日,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25194。

沈文金、崔森、沈梦怡:《粤澳合作产业园迎“开门红” 打造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6年2月26日,http://hm.peo ple.com.cn/n1/2016/0226/c42272-28153631.html。

孙进:《珠海高新区:立足“双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广东科技》2020年第12期。

魏晶:《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特区经济》2019年第1期。

吴雨伦:《国家高新区排名,广州高新区又又又上升了!这次是…》,南方+,2021年2月6日,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2/06/c4754893.html。

邢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2。

徐依然:《江门高新区经济发展概况及展望》,《广东科技》2017年第7期。

杨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叶伊倩、刘启强:《中山火炬开发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蜕变》,《广东科技》2018年第10期。

周振江、曾铁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第1期。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董菊红、张标:《广东省生物医药经济发展概况》,《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5期。

《2019届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80强排行榜》,中商情报网,2020年8月31日,https://top.askci.com/news/20200831/1443381203851.shtml。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概况与优秀经验分享》,健康界网站,2019年4月24日,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90424/content-1052010.html。

李慧:《十问·如何推动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5期。

熊晶、占足平、谭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山健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粤港澳大湾区医院排名与发展对标分析》,快资讯网站,2021年2月28日,https://www.360kuai.com/pc/99e0e550d2cfe7dfc?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

张笑扬:《湾区城市整合资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特区经济》2019年第9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东方财富网,2021年3月30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002594/AN202103291478149213,JUU2JUFGJTk0JUU0JUJBJTlBJUU4JUJGJUFB.html。

曹悦恒、张少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董扬等:《中国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8年第1期。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东方财富网,2021年4月26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122243/AN202104261487922116.html。

刘颖琦、周菲、席锐:《后疫情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研究与合作网络:国际专利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21年第5期。

刘文强、栾群、王星:《从零起步到智能网联:新中国70年汽车产业政策回顾与展望》,《经济纵横》2019年第10期。

乔英俊等:《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9年第3期。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东方财富网,2021年4月28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155709/AN202104281488394234.html。

魏帅:《比亚迪股份2020年销售新车42.7万辆》,《新京报》百家号,2020年1月5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45349679295093&wfr=spider&for=pc。

赵世佳、徐楠、尚勇:《我国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现状、需求及建议》,《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4期。

蔡艺、张春霞:《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陈秀英、刘胜、顾乃华:《区域服务效率、制度环境与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基于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财贸研究》2018年第8期。

崔向林、罗芳:《“互联网+”背景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丁洪福、赵丽洲:《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测度研究——兼析辽宁省地区经济影响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6期。

杜传忠、王鑫、刘忠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何玉长、方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学术月刊》2018年第5期。

高智、鲁志国:《系统耦合理论下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李宁、韩同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9期。

李宁、王玉婧、韩同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多维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7期。

凌永辉、张月友、沈凯玲:《中国的产业互动发展被低估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刘川:《产业转型中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刘川:《珠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期。

刘佳、代明、易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机理及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6期。

刘亚清、闫洪举:《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评估》,《城市问题》2018年第5期。

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

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0期。

毛艳华、胡斌:《广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1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彭晖、卞昊、周贞:《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关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彭晖、周贞:《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机制研究》,《价格月刊》2018年第5期。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2018年4月8日,http://jshrss.jiangsu.gov.cn/art/2018/4/8/art_61532_7564183.html。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王如忠、郭澄澄:《全球价值链上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以上海市为例》,《产经评论》2018年第5期。

王香芬:《珠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趋势》,《商业时代》2014年第20期。

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

席强敏、罗欣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与对策研究》,《河北学刊》2017年第1期。

夏杰长:《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举》,《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

肖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就业与动能转换的双重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10期。

谢文明、江志斌、林文进:《推进服务型制造:实现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6期。

徐从才、丁宁:《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及其绩效——基于大型零售商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许学国、王羊昕、杨文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度分析与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22期。

杨诗炜、刘贻新、朱怀念、张光宇:《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余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9期。

张虎、韩爱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能否促进空间协调——基于285个城市数据的检验》,《统计研究》2019年第1期。

张虎、韩爱华:《中国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

张虎、周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11期。

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15年第11期。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李振:《南沙自贸区科创成绩单:科技投入57.2亿元,高端人才增5.5倍,集聚190家人工智能企业》,21财经网,2020年4月29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00429/herald/f1f4c8d35c592d125761045e60e9a565.html。

魏蒙:《珠澳科创企业在横琴加速成长》,新华网,2019年1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11/c_1125335973.htm。

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技术经济》2015年第10期。

陈国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陈江涛、吕建秋、田兴国、孙雄松:《基于熵值法的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2期。

陈劲、赵闯、贾筱、梅亮:《重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技术经济》2017年第9期。

高航:《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等:《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第9期。

姜文仙:《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

刘改芳、李亚茹、吴朝阳:《区域旅游业景气指数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经济问题》2017年第10期。

申明浩、谢观霞:《香港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城市观察》2018年第5期。

沈能:《我国科技系统波动性实证研究——ARCH模型族的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

孙延芳、胡振:《中国建筑业景气指数的合成与预测》,《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1期。

王利军、胡树华、解佳龙、于泳波:《基于“四三结构”的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6期。

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3期。

徐佳、魏久长、王帅、赵定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5期。

杨武、宋盼、解时宇:《基于季度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5期。

杨武、杨淼:《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管理学报》2017年第2期。

杨武、杨淼、赵霞:《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预警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4期。

张炜、方辉、刘信:《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指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Azar,G.,Ciabuschi,F.,“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Radicalness and Extensive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6(2017).

Moore,G.H.,“Front Matter to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 and Recessio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50.

Schumpeter,J.,“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Lannée Sociologique 1(1912).

Schumpeter,J.,Business Cycles:a Theoretical,Historical,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64).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陈岸明、魏东原:《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20年第10期。

戴毅:《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20。

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4期。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董博:《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9。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2。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黎友焕:《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李虹、张希源:《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李楠、王周谊、杨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四大湾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刘欣博:《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20。

马忠新、申勇:《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

潘冬晓、吴杨:《美国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申明浩、李垠慧、杨永聪:《借鉴国际湾区成功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人才高地》,《科技与金融》2019年第12期。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沈润森、潘苏:《探析东京湾区建设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特区经济》2021年第2期。

滕丽、滕小硕:《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时代金融》2020年第21期。

王珺、袁俊主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王应贵、娄世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3期。

〔美〕维克多·黄、格雷格·霍洛维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叶林、宋星洲:《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基于规划纲要的视角》,《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张同建、王敏、常光辉:《日本产学研发展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

张宇星、李培、李贵才:《中日湾区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发展”与“空间”的视角》,《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第2期。

赵志耘、杨朝峰:《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1期。

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年第3期。

Hallad,A.D.,Fagn,R.E. “Definition of a System,” Genernal Systems Yearbook,1(1956).

Lundvall,B.A.,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冯华、王智毓:《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2期。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韩鲁南、关峻、邢李志、包江山:《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行业统计分类对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9期。

《华为员工总数达19.4万 来自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 研发人员9.6万》,腾讯网,2020年7月8日,https://new.qq.com/rain/a/20200708a04mf100。

揭筱纹、李镜、邱璐、秦颖:《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分析》,《软科学》2014年第5期。

李建忠:《我国各省科技服务绩效评价研究——以科学普及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8期。

齐芮、祁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中国2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宏观质量研究》2018年第1期。

申卉、方晴:《广州1800亿元投资发力数字新基建》,中国经济网,2020年5月9日,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2005/09/t20200509_34864535.shtml。

王婧、吴贵生、汪涛:《所有制视角下服务资源、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基于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8年第2期。

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15年第11期。

张清正、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7期。

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2期。

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朱文涛、顾乃华:《科技服务业集聚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本地效应与省际影响》,《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11期。

Chen,H.C.,Chen,S.K.,“An Integrated Value-creation Model for Innovation-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hange Management 4(2010).

Herstad,S.J.,Ebersberger,B.,“Urban Agglomerations,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novation:Establishing the Core Connection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6(2014).

Muller,E.,Doloreux,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Technology in society 31(2008).

Ryu,H.S.,Lee,J.N.,Choi,B.,“Alignment between Service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Business Strategy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62(2015).

《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正式发布》,央视网,2020年6月19日,https://tv.cctv.com/2020/06/19/VIDEBnTVVe842F5ZEHVbXOeq200619.shtml。

蔡荣根:《营造良好基础研究环境,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导报》2019年第12期。

陈伟赞:《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中国报道网,2020年4月21日,http://cxzg.chinareports.org.cn/whty/20200421/19952.html。

曹宗平、朱勤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7年第9期。

陈庆:《东莞智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支撑点、着力点与生长点》,《中国发展》2020年第1期。

陈穗丽、邱钰杰:《创新走廊背景下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以专利信息为依据》,《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崔翀:《创新驱动的廊带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G107宝安段为例》,《建筑设计管理》2018年第3期。

崔世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中澳门的机遇和担当》,《科技导报》2019年第23期。

〔德〕菲利普·施塔布、弗洛里安·布托罗、祝伟伟:《中国如何挑战硅谷》,《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冯志军:《东莞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商业经济》2019年第9期。

高山:《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特区报》2017年7月4日。

郝新东、杨俊凯:《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产研协同研究——基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21期。

黄振羽:《大科学装置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系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8期。

李岱素、潘慧:《打造“中国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发布》,《广东科技》2018年第2期。

李文辉、李青霞、丘芷君、邱晓晴:《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研究——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专利为依据》,《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6期。

李燕:《基于高端要素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9年第7期。

刘海蓉:《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刘沛:《刍议广深科创走廊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城市地理》2018年第10期。

罗赟:《粤港澳大湾区驶入“快车道”科技创新领跑全国》,《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

彭瑾:《东莞对接广深科技走廊的城市定位与对策分析》,《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第23期。

沈超:《“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专题(4)抓住重中之重,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东经济》2020年第1期。

汤临佳、李翱、池仁勇:《创新走廊:空间集聚下协同创新的新范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1期。

童爱香、张红、孙艳艳、徐铭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3期。

王纪武、张雨琦、刘妮娜:《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新集聚区规划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年第6期。

王可达、马蓉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路径研究》,《探求》2020年第5期。

王子丹、袁永:《国际科技创新走廊研究及对广东发展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2期。

文丰安:《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改革》2018年第6期。

吴淑娟、吴海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智能效率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与美国硅谷的比较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期。

吴兆春:《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谢炜聪:《广州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定位、路径与对策》,《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余碧仪、黄何、王静雯:《国际三大湾区科技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年第3期。

喻登科、刘江莹:《创新型企业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未来取向》,《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2期。

袁永、郑芬芳、郑秋生:《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于全球创新城市指数》,《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7期。

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曾欢:《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机遇》,《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期。

张宗法、陈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4期。

郑国雄、王眉:《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背景下广州与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对比研究》,《科技和产业》2019年第7期。

周元、陈川:《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规划师》2019年第11期。

周振江、石义寿:《世界知名创新走廊的发展经验与启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年第2期。

周振江、曾铁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第1期。

Steiber,A.,“China Versus Silicon Valley:Comparison and Implications,” Man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Springer Briefs in Business,2018).

蔡冠深:《粤港澳大湾区:中华腾飞于世界的核心引擎》,《侨园》2021年第1期。

陈岚:《广州高新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广东科技》2021年第4期。

陈章喜:《澳门经济结构演化特征与适度多元发展》,《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5期。

《创新:仲恺高新区的灵魂和使命升级从政府一家主导变为了政企岸青年创业基地,加快推进港澳》,《广东科技》2017年第12期。

代瑞红:《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

《发改委:粤港澳大湾区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 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腾讯财经网,2019年2月28日,https://finance.qq.com/a/20190228/008095.htm。

高剑:《放大松山湖增长极的辐射价值》,《东莞日报》2018年8月8日。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统计年鉴2020》,江门市江海区政府网站,2020年,http://www.jianghai.gov.cn/attachment/0/167/167899/2306180.pdf。

赖光耀:《以“一区多园”助推中山经济创新发展》,《中山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李福:《“一区多园”模式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李景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

刘成昆、张军红:《澳门创新科技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科技导报》2019年第23期。

刘传书:《扩容14倍 深圳高新区“强身壮体”谋未来》,中国科技网,2019年5月7日,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9-05/07/content_764473.shtml。

刘启强、杨恺、陈晓君、叶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发展缩影》,《广东科技》2019年第9期。

卢文彬:《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及未来》,《施工企业管理》2021年第2期。

潘思旋、章勇:《软硬兼修,倾力打造创新科技枢纽——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陈荫楠访谈》,《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23期。

钱瑜:《珠海横琴新区注册澳资企业突破3000户》,《羊城晚报》2020年8月26日。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国还有多远?》,新材料网,2020年5月22日,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25194。

沈文金、崔森、沈梦怡:《粤澳合作产业园迎“开门红” 打造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6年2月26日,http://hm.peo ple.com.cn/n1/2016/0226/c42272-28153631.html。

孙进:《珠海高新区:立足“双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广东科技》2020年第12期。

魏晶:《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特区经济》2019年第1期。

吴雨伦:《国家高新区排名,广州高新区又又又上升了!这次是…》,南方+,2021年2月6日,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2/06/c4754893.html。

邢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2。

徐依然:《江门高新区经济发展概况及展望》,《广东科技》2017年第7期。

杨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叶伊倩、刘启强:《中山火炬开发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蜕变》,《广东科技》2018年第10期。

周振江、曾铁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第1期。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董菊红、张标:《广东省生物医药经济发展概况》,《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5期。

《2019届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80强排行榜》,中商情报网,2020年8月31日,https://top.askci.com/news/20200831/1443381203851.shtml。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概况与优秀经验分享》,健康界网站,2019年4月24日,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90424/content-1052010.html。

李慧:《十问·如何推动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5期。

熊晶、占足平、谭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山健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粤港澳大湾区医院排名与发展对标分析》,快资讯网站,2021年2月28日,https://www.360kuai.com/pc/99e0e550d2cfe7dfc?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

张笑扬:《湾区城市整合资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特区经济》2019年第9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东方财富网,2021年3月30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002594/AN202103291478149213,JUU2JUFGJTk0JUU0JUJBJTlBJUU4JUJGJUFB.html。

曹悦恒、张少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董扬等:《中国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8年第1期。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东方财富网,2021年4月26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122243/AN202104261487922116.html。

刘颖琦、周菲、席锐:《后疫情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研究与合作网络:国际专利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21年第5期。

刘文强、栾群、王星:《从零起步到智能网联:新中国70年汽车产业政策回顾与展望》,《经济纵横》2019年第10期。

乔英俊等:《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9年第3期。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东方财富网,2021年4月28日,http://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155709/AN202104281488394234.html。

魏帅:《比亚迪股份2020年销售新车42.7万辆》,《新京报》百家号,2020年1月5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45349679295093&wfr=spider&for=pc。

赵世佳、徐楠、尚勇:《我国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现状、需求及建议》,《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4期。

简 介:本书属于“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本年度是第三本,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担任主编。本报告分为总报告、数字与科技发展篇、产业篇、人才篇、合作篇、粤商篇,分六大专题进行了分析。第一,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安全进行分析;第二,从数字要素流动、数字经济布局、数据安全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数字经济与科技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