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99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图书

Research on Media Use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SSAPID:101-2832-6370-02
ISBN:978-7-5201-045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3个留守儿童大省河南、安徽、湖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与问题、媒介素养的测量与评估、媒介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总结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建议,并对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命运与未来进行了展望和反思。本书探索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与方法,可为我国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参照价值的操作框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郑素侠
编 辑:周琼;孙智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内容摘要

 附录2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调查问卷(中学生)

 后记

 第一章 绪论:儿童的媒介权利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 什么是“儿童”

  二 儿童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及媒介权利

   (一)儿童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1.儿童基于特定需求而接触媒介

    2.儿童会主动选择媒介

    3.儿童的媒介需求存在个体差异

   (二)儿童的媒介权利及保护

    1.儿童的媒介权利

    2.儿童媒介权利的保护

  三 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 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与现状

   (一)内地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二)香港与台湾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1.香港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台湾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1.Children’s Express(CE)项目

    2.“倾听儿童心声”项目

 第二章 “民工潮”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一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二 媒介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三 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一)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二)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四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与问题

  一 受访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 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动机

  三 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

   (一)媒介类别偏好

   (二)媒介使用频次与时长

   (三)媒介内容偏好

  四 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测量与评估

  一 留守儿童的电视素养

   (一)变量的测量

    1.电视知识

    2.电视评价

    3.电视参与

   (二)留守儿童电视素养水平

  二 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

   (一)变量的测量

    1.网络知识

    2.网络技能

    3.网络评价

    4.网络参与

   (二)留守儿童网络素养水平

  三 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留守儿童电视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留守中学生电视素养的影响因素

    2.留守小学生电视素养的影响因素

    3.小结

   (二)留守儿童网络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留守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因素

    2.留守小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因素

    3.小结

 第五章 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一)生活技能

   (二)人际交往

   (三)道德观念

   (四)学历期望

  二 媒介使用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媒介使用对留守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媒介使用对留守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三 研究发现:媒介类别、媒介内容影响下的留守儿童社会化

 第六章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经验

  一 欧盟委员会的CHICAM项目*

   (一)CHICAM项目的开展情况

   (二)CHICAM项目的主要做法

    1.行动视角的选择:倾听移民儿童的声音

    2.参与式方法的运用:让移民儿童学会表达

    3.“赋权”作用的实现:移民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

  二 英国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一)组织体系

    1.学校

    2.政府

    3.社会力量

    4.家庭

   (二)特色分析

    1.政府的大力支持

    2.课程设置上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教师培训的方式多样化

  三 美国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一)组织体系

    1.学校

    2.政府

    3.社会力量

    4.家庭

   (二)特色分析

    1.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进相关课程之中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开展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 加拿大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一)组织体系

    1.学校

    2.政府

    3.社会力量

    4.媒体

   (二)特色分析

    1.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多元

    2.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较强

    3.注重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西方国家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与社会力量各司其职

   (二)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三)培育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七章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建议

  一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相关培训的情况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的政策建议

  二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农村中小学相关课程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课程中媒介素养知识的融入现状

   (二)将媒介素养知识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政策建议

  三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行动

   (一)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建议

  四 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参与式行动研究

   (一)参与式行动研究的历史渊源与当下实践

   (二)参与式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工作方法

    1.实施步骤

    2.工作方法

 第八章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

  一 留守儿童的媒介参与层次

  二 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1: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梅河小学的参与式行动*

   (二)案例2:河南省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的参与式行动*

    1.参与环节的设计

    2.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

  三 关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的反思:参与和赋权

   (一)留守儿童在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中的参与

   (二)“赋权”之路有多远

 第九章 结束语: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命运与未来

  一 “人人都有一个梦想”

  二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改变什么?

  三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

  四 融入城市的路有多远?

 自序

 附录1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小学生)

 附录3 访谈提纲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队伍的壮大,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扩大,总数已达6000多万;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超过50%,即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位、家庭关系的残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面临诸多问题。相关研究发现,由于父母监管的缺失,媒介替代性地占据了留守儿童生活的核心,他们比常规儿童更沉迷于电视、网络等媒介交流,媒介成为他们的“精神保姆”。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探讨如何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成长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议题。在本书中,研究者运用量化的问卷调查法、质化的深度访谈法及行动研究法,对3个劳务输出大省——河南、湖南、安徽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1023个有效样本),以分析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素养水平及社会化水平。同时,研究者选择部分典型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亲子沟通状况、媒介接触情况,以及监护人、教师、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中扮演的角色。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研究者同时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以参与式传播(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的工作方法,分别在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梅河小学、新乡市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研究。本书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进而提升他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这种传播公平的研究取向将为促进社会各群体的均衡发展做出探索与努力。研究者探索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与方法,可为全国范围内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参照价值的操作框架。

〔英〕保罗·威利斯:《学习劳动: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

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3期。

卜卫:《论儿童的媒介需要与媒介选择》,《现代传播》1993年第4期。

卜卫:《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反思、行动、挑战》,载陆晔等著《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陈国明、J. Z.爱门森:《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1期。

蔡琦:《儿童电视素养教育之探讨》,《消费导刊》2009年第11期。

陈韬文、陆晔、卜卫等:《学术对谈: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7期。

陈映芳:《以身处的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家茶座》2012年第4期。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代香顺:《加拿大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分析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9期。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樊亚平、郭静:《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路——以中央电视台为考察对象》,“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

郭鉴、陈三俊:《影响大学生电视素养相关因素的研究及建议》,《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6期。

郭良文、林素甘:《从参与式传播观点反思兰屿数字典藏建置之历程》,《新闻学研究》(台湾)2010年(总)第102期。

郭铮:《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4。

黄丽:《我国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动因与实现形式》,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

韩鸿:《发展传播学近三十余年的学术流变与理论转型》,《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胡翼青、戎青:《电视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模式的建构——以金寨燕子河镇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性别平等政策》,1999。

〔美〕肯斯丁·大卫:《媒介素养:美国的发展和国际溯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2期。

〔英〕罗杰A.哈特:《儿童参与——社区环保中儿童的角色与活动方式》,贺纯佩、王振江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

李晓培:《美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4。

李晓培:《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6期。

李远煦:《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对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

〔意〕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李陈续:《父母外出打工,待在家里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光明日报》2002年4月9日。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刘晓烨:《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实验研究》,载彭少健、王天徳编《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李艳红、刘晓璇:《诠释幸福: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留守儿童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刘艳梅、秦学智:《传媒素养教育:美国传媒素养中心的经验》,载彭少健、王天徳编《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南山:《青少年媒介素养与媒介权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0期。

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年11月。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6期。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潘有志:《英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教育探索》2012年第6期。

秦学智、张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石丹、张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苏志武编《亚洲传媒论坛》(第一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谢斌、冯玲玉、甄宗武等:《甘肃省天水市360名留守儿童电视观看情况现状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2期。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王念慈、李明芬:《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台北“教育部”,2002。

王锡苓、王天定:《少年儿童的媒介行为》,《社科纵横》1999年第6期。

王泽:《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和新动向》,《中小学电教》2009年第9期。

许巧仙:《“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熊易寒:《命运的政治学》,《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熊易寒:《中国教育中的阶级再生产》,《文化纵横》2010年第4期。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加拿大〕约翰·庞杰特、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4期。

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期。

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新闻大学》2008年第4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1期。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赵乐:《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渤海大学培训基地为案例》,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14。

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郑素侠:《媒介技术与移民儿童的社会融合——欧洲CHICAM项目及其启示》,《新闻大学》2013年第4期。

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的视角》《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

郑素侠:《参与式传播在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基于河南省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的案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

周伟:《三成“留守孩”直言恨自己父母——江西盘古山镇的这项调查揭示了解决“留守孩”问题的紧迫性》,《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3月29日,第6版。

周燕、余文蕙:《近十五年国内大众传媒影响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张毅、张志安:《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初探》,《新闻记者》2005年第3期。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Adhikarya R.,“Improving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Communicators,”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1997):20-41.

Belhadj Kouider E.,Koglin U.,Petermann F.,“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Migra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Europe: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6(2014):373-91.

Charles R. McClure,“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1994):115.

D.B.Qin-Hilliard,E.Feinauer,B.G.Quiroz,“Introduc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01).

Children and Parents:Media Use and Attitudes Report,http://stakeholders.ofcom.org.uk/binaries/research/media-literacy/october-2013/research07Oct2013.pdf.

David Buckingham,Liesbeth de Block,Global Kids,Global Media:a Review of Research Relating to Children,Media and Migration in Europe. 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2):10-12.

David Buckingham,Liesbeth de Block,et al.,Visions Across Cultures:Migrant Children Using Visual Images to Communicate,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4):11-12.

David Buckingham,Liesbeth de Block,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Family Relations of Migrant Children in Media Clubs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4).

Eva Mackin,William A.Lybrand,Frank Atelsek,et al.,“ITV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Indians,and Inner-City Poor: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International Uses of Media. Volume I,” 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1).

Paul Kimmel,Naomi E.,KiesJack Lyle,“ITV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Indians,and Inner-City Poor: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International Uses of Media. Volume II:Case Studie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1).

Greenberg,Bradley,“Gratifications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es for British Children,” in:Jay Blumler and Elihu Katz,eds.,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Beverly Hills,Cal.:Sage,1974).

Jeffrey S. Passel,Paul Taylor,Undocumented Immigrants and Their U.S.-born Children(Washington:Pew Hispanic Center,2010).

Jennifer Rosales,“Building Walls in a Borderless World:Media and Human Mobility Across Divided Spaces,”(Book Review)Spectator 1(2009):57-59.

James,A. and Prout,A.,eds.,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London:Falmer Press,1997),p.27.

Jürgen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1: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London:Heinemann,1984),pp.12-20.

Han K et al.,“Vaccination coverage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Guangdong,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2014):203.

Liam R.O ’ Fallon,Allen Dearry,“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s a Tool to Adva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supplement 2,” Community,Research,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110(2002):155-159.

Lu Yao,Zhou Hao,“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oneliness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school segregation and segmented assimil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2013):85-116.

Marta Tienda,Ron Haskins,“Immigrant Children:Introducing the Issue,” Future of Children 1(2011):3-18.

“Media matters——A review of media studie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QCA),” http://orderline.qca.org.uk/gempdf/1847212999. pdf,2005.

McDonald Thomas F.,Moody Earl,“A basic communication project for migrant children,” Reading Teacher 1(1971):29-32.

M.M.Suraez-Orozco,“Globalization,Immigration,and Education:the Research Agenda.,”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2001):345.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K-12 Speaking,Listening,and Media Literacy Standards and Competency Statements(1998):19-23.

Parkin,Frank,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Portes Alejandro,Rivas Alejandro,“The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Future of Children 1(2011):219-246.

Putnam,R.D.,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

Parsons,R. J.,“Empowerment for Role Alternatives for Low Income Minority Girls:a Group Work Approach,” in J.A.B.Lee ed.,Group Work with the Poor and Oppressed(New York:Haworth Press,Inc.,1988),pp.27-46.

Robert B.Scott,Principles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in Practice:The Saint John Project,http://www1idsnet.org/Papers/Democracy/BOB_SCOTT.HTM.

Rogers,E.,Singhal,A.,“Empowerment and Communication:Lessons Learned from Organizing for Social Change,”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7(2003):67-85.

“Teaching Audience and Institution in Newspapers,” A Scheme of Work for GCSE Media Studies at Royton & Crompton School(1998):13.

Paulo Freire,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Continuum,1986),pp.23-40.

W.Shramm,J.Lyle & W. B. Parker,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California:Stanford,1961).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