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研究图书

The System and Functioning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SSAPID:101-2823-9760-17
ISBN:978-7-5097-898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不同时期国内外存在的主要边缘地区开发模式为坐标,探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作者认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人文条件、国家的内外环境、中国治理新疆的历史路径,决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为了完成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内部结构、运转方式和人员组成,发展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开发边缘地区的模式——嵌入- 生长模式。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蒋力蕴
编 辑:谢蕊芬;徐成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导论

  第一节 本书的设计和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样本选取

   三 资料搜集

  第二节 对兵团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一章 边缘地区开发的模式比较

  第一节 前工业化时期

   一 变量的特征

   二 模式分类

    (一)对抗性模式

    (二)扩张巩固模式

    (三)防御性模式

  第二节 向工业化过渡时期

   一 殖民征服模式

    (一)俄国的军队殖民征服模式

    (二)美国的民兵殖民征服模式

   二 内部殖民模式

   三 嵌入模式

  第三节 工业化时期

   一 准扩散模式

   二 内部殖民模式

    (一)经济殖民模式

    (二)军事—经济殖民模式

  第四节 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

  第五节 不同时期影响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控制方式的因素

   (一)封建帝国时期

   (二)资本主义的前工业化阶段

   (三)工业化阶段

   (四)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

 第二章 嵌入模式:屯垦开发新疆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我国历代开发边缘地区制度的简要回顾

   一 清以前王朝对边缘地区的主要政策

    (一)第一类王朝

    (二)第二类王朝

    (三)第三类王朝

    (四)第四类王朝

   二 清以前王朝治理边缘地区的主要制度、组织

   三 清朝开发边缘地区的主要政策制度

   四 清朝通过屯垦开发新疆的嵌入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屯垦及屯垦思想的历史回顾

   一 屯垦的兴起:两汉

    (一)两汉屯垦的分布

    (二)两汉的主要屯垦思想

   二 屯垦的发展:三国到明朝

    (一)三国时期的屯垦

     1.屯垦的分类

     2.三国时期主要的屯垦思想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垦

    (三)隋唐时期的屯垦

     1.屯垦的分布

     2.屯垦的管理机构及分类

     3.隋唐时期主要的屯垦思想

    (四)宋元明时期的屯垦

     1.屯田的分布

     2.主要的屯垦思想

   三 屯垦发展的成熟期:清朝

   四 民国时期的屯垦

   五 小结

  第三节 新疆屯垦的主要特征

   一 中原力量与游牧势力对抗的主要手段

   二 主要经营于中原比较兴盛的朝代

   三 均经历反复

  第四节 嵌入模式的逐渐形成

   一 形式从单一向多元演变

   二 分布从交通要塞向各处宜农荒地扩散

   三 组织日趋复杂、制度日趋完善

    (一)屯垦组织的日益完善

    (二)屯垦制度的逐渐完善

   四 通过屯垦开发边疆的嵌入模式的形成

    (一)屯垦开垦的地亩成倍增长,并且逐渐实现经济自立

    (二)乾隆年间成规模移民,开始了从戍边性移民向开发性移民的转变

    (三)乾隆年间以后屯垦逐步打破封闭、相互隔绝的绿洲经济状态

    (四)乾隆时期的大规模屯垦促使新疆逐渐形成城镇网络体系,最终促使新疆确立了省州县制,使得屯垦开发边疆的“嵌入”模式现出雏形

  第五节 乾隆至清末嵌入模式形成的原因

   一 新疆内外社会、民族状况的变化

    (一)新疆民族状况的变化

    (二)新疆周边局势的变化

   二 康乾盛世土地、人口以及其他压力

    (一)人口压力

    (二)财政压力

    (三)屯垦思想的转变以及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三 清中期政权稳固是嵌入模式确立的重要条件

  第六节 嵌入模式的缺陷及其原因

   一 嵌入模式存在的问题、缺陷

    (一)不能形成统一的规模经济

    (二)存在多种体制缺陷

   二 嵌入模式问题产生及其发展受阻的原因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使得新疆屯垦产生的地方经济不能有机地与内地融合

    (二)官吏的腐败和管理的混乱限制了屯垦的发展

    (三)新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限制了屯垦的迅速发展

    (四)晚清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和帝国主义的商业入侵,导致新疆屯垦很难自我发展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特征

  第一节 兵团建立和恢复的原因探讨

   一 兵团建立的主要地区因素

    (一)新疆经济的前工业化特征

    (二)新疆落后的交通条件

    (三)新疆复杂的人文环境

    (四)取得政权后军转民的压力

   二 兵团建立的背景

    (一)经济上,核心和边缘地区同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二)政治上,在新疆建立了自治区制度,各民族都获得平等的权利

    (三)人民解放军的屯垦传统

    (四)新疆的边缘地位,要求迅速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经济区域

   三 兵团恢复的主要结构因素

    (一)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兴起

    (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疆边境的紧张局势

    (三)沿海地区先行发展对新疆的影响

    (四)新疆人文情况仍然复杂多样

  第二节 兵团体制的多重性

   一 兵团体制的多重性

    (一)经济

     (1)教育

     (2)科技

     (3)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

    (二)政治

     1.兵团具有完备的党委系统

     2.兵团中执行政府职能的部门日益增多

     3.兵团具有自己的司法机关

    (三)准军队建制

     1.兵团的基本组织机构是军队的组织形式

     2.兵团包括民兵、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

    (四)产业组织化的农业劳动者

     1.兵团农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2.兵团实行改革,推行“两费自理”,使得农工们在身份上愈加类似于农民

   二 兵团体制多重性的原因探讨

    (一)历史原因

    (二)自然原因

    (三)经济原因

    (四)心理原因

  第三节 兵团的非契约性和农工对组织的依附性

   一 军屯时期的非契约性

   二 民屯时期的非契约性

  第四节 兵团的组织简明性与结构复杂性

 第四章 军屯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内部运行机制

  第一节 军屯时期兵团的决策机制

  第二节 军屯时期兵团的信息机制

  第三节 军屯时期兵团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 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因素

    (一)军队的纪律严格,也就是强制性

    (二)集体主义荣誉感也是当时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部队战士生活的关心,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四)对人的尊重,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激励手段

    (五)时代的因素,是该时期激励兵团成员积极生产的因素之一

    (六)部队这时还有一个激励的手段,就是入股分红

   二 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手段、方法

    (一)开展运动是实现激励—约束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二)劳动竞赛

    (三)做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章 民屯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内部运行机制

  第一节 民屯时期兵团的决策机制

   一 决策者的构成

    (一)兵团司令部

    (二)各个师局、团、连的机构和领导

    (三)农工

   二 连队的具体决策过程

    (一)耕播期的生产决策过程

    (二)植保工作的实施

   三 作为生产者的农工个人的决策

    (一)农工个人的决策权

    (二)农工的具体决策行为

  第二节 民屯时期兵团的信息机制

  第三节 民屯时期兵团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 经济刺激作为激励手段加强

    (一)对于团领导人的经济刺激

    (二)团对连领导人的经济激励

    (三)对农工的经济激励

   二 强制性的激励—约束手段

   三 说服性的激励—约束

    (一)兵团各级组织机构拥有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

    (二)兵团团场连队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三)个案:B连的说服工作

     1.B连的各种附属机构和它们的工作

     2.宣传工作:说服的方法之一

 第六章 系统内部主体状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工的社会与生活

  第一节 兵团社会的特征

   一 乡缘、身缘、血缘关系的形成

    (一)兵团最早的构成主体:起义人员

    (二)支边青年

    (三)自流人员

    (四)土生者:兵团第二代

   二 地缘关系的形成

   三 业缘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兵团团场成员的生活圈

   一 婚姻

   二 社交和娱乐

   三 饮食和穿着、习俗

   四 家庭

   五 亲戚

  第三节 兵团团场成员的经济圈

   一 互惠关系

   二 非正式的契约关系

    (一)雇工关系

    (二)买卖关系

  第四节 兵团团场成员的工作圈和行为

   一 单向代理:连队领导

    (一)强制命令农工完成任务

    (二)通过连队有关组织,如工会、妇联等,成立各种协会,辅助完成任务

    (三)虚报数字

   二 农工:遵从与突破

    (一)遵从

    (二)应变

    (三)反抗

    (四)逃避

    (五)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要求上级解决问题

  第五节 团场农工的思想状况

   一 兵团团场农工的思想状况

    (一)是否乐于接受新经验

    (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三)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度

    (四)对信息的测量

    (五)时间性

    (六)效能

    (七)计划

    (八)信任感

    (九)重视专门技术

    (十)教育与职业

    (十一)尊重他人

    (十二)特殊主义

    (十三)乐观主义

   二 兵团农工的代际差异

 第七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不同时期的内外关系

  第一节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一 1990年以前兵团与国家的关系

    (一)三个阶段

    (二)兵团作为国有农场与国家的关系

   二 1990年以后的兵团与国家关系

  第二节 与自治区的关系

   一 兵地关系

    (一)兵团对地方的支援

     1.兵团帮助地方进行生产

     2.兵团帮助地方开展生产关系变革运动,对先后出现于农村的合作化、公社化运动都给予了大力帮助

     3.给地方农村提供技术、培训、指导

    (二)地方对兵团的支援

     1.在兵团建立初期以及遇到特殊困难时期,地方帮助兵团渡过难关

     2.地方给兵团划出土地、草场、矿山

     3.地方给予兵团的一些其他帮助

    (三)兵团与地方在建设、水土资源利用上的合作与矛盾

     1.双方的合作

     2.双方的冲突

   二 民族关系

    (一)兵团与外部的民族关系

    (二)兵团内部的民族关系

   三 与内地的关系

    (一)兵团与内地的物资交流

     1.内地对兵团的物资输出

     2.兵团对内地的物资输出

    (二)兵团与内地的人口流动

 第八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速度缓慢

   二 企业亏损严重

   三 人口流失加剧

   四 体制改革困难

  第二节 原因探讨

   一 兵团的固有制度缺陷

    (一)兵团原有制度的激励—约束体制是一种强思想激励、弱经济激励的制度

    (二)兵团体制导致的高费用

    (三)制度的惰性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环境的矛盾

   三 兵团地位不明确

   四 农业在兵团团场中的支柱地位

   五 兵团农工沉重的负担

    个案:B连与庙公地村的各种费用比较

     (一)B连连队收支

     (二)B连土地摊派费用

     (三)B连与庙公地村劳动力所摊费用比较

     (四)一四三团的费用收支

  第三节 边境农场给兵团造成的负担

  第四节 兵团克服困难采取的对策

 第九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 1997年兵团的基本状况

   一 兵团概况

   二 兵团的生产

    (一)农、林、牧、渔业

    (二)工业

    (三)公路运输业

    (四)商业、服务业、旅游业

  第二节 兵团工作队功能的实现

   一 推动国家政策的有效贯彻

    (一)在新疆最先进行了建党建政工作

    (二)在新疆政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 帮助当地变革生产关系

   三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促进民族团结

  第三节 兵团战斗队功能的实现

   一 参加平暴

   二 组建边境农场,形成国防屏障

   三 参加自卫战争,保卫祖国领土

  第四节 兵团作为生产队的功能

   一 为新疆的现代工业、交通和商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部队兴建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机构是新疆现代工商交通业的滥觞

    (二)兵团成立后,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新疆工业的空白

    (三)兵团工、交、商业在自治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兵团开垦的土地在新疆占有重要位置

    (二)兵团对新疆的环境保护做出很大贡献

    (三)兵团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对于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四)兵团兴修的水利设施为新疆地方农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兵团的多种农产品产量在新疆和全国农垦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 促进新疆城镇网络的形成

    (一)屯垦使新疆一批老城镇焕发生机,使新疆各地出现了次于乌鲁木齐的地区城市经济文化中心

    (二)兵团本身在南北疆要地还建立了许多小城镇,成为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三)兵团187个(1997年)农牧团场分布于天山南北,几乎每个团部都成为一个小镇,由此成为当地方圆几十里的中心

    (四)兵团的各个连队也与地方农村有着密切联系

   四 加速自治区内部经济网络的形成

 结语

  第一节 关于兵团的讨论

   一 关于兵团的特殊性

   二 关于兵团存在问题的讨论

   三 关于兵团前景的讨论

    (一)新疆的地位

     1.新疆的战略地位

     2.新疆的自然资源

     3.新疆的人文资源

    (二)要求兵团存在的具体因素

     1.新疆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2.新疆的相对发展水平在降低,新疆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3.国际形势以及新疆周边形势的变化,使新疆受外界影响更大

  第二节 向边缘地区开发模式的讨论

 自序

 致谢

 附录

 序言

本书以不同时期国内外存在的主要边缘地区开发模式为坐标,探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作者认为,人文、自然、时代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外历史上不同边缘地区开发模式的取舍。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人文条件、国家的内外环境、中国治理新疆的历史路径,决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为了完成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内部结构、运转方式和人员组成,发展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开发边缘地区的模式——嵌入-生长模式。

《阿古柏入侵新疆纪略》,载《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六辑,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1。

阿赫默德·艾敏:《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58。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艾·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寿进文译,商务印书馆,1973。

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吴敬琏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艾青:《绿洲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规划塔里木河下游走廊专题规划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规划: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演变与整治方案》(打印本),1984。

巴音郭楞州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土资源》(打印本),1988。

巴兹尔·戴维逊:《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舒展、李力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八一制糖厂编纂委员会编《八一制糖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岳麓书社,199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包尔汗:《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包雅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兵团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革发展与政策环境的调研报告》,《新疆社会经济》1995年第3期。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张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

蔡继华:《以色列和南非防务政策比较研究》,《西亚非洲》1988年第6期。

《草原启示录》编委会编《草原启示录》,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清)曹振镛等:《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陈伯达:《在毛泽东旗帜下》,《红旗》1958年第4期。

程德臻:《对兵团“二次创业,再造辉煌”的战略思考》,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部、宣传部编《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陈弗宇:《阿拉克别克河畔升国旗》,《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日,第2版。

程试:《新疆十三个民族的语言系属》,《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1期。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3。

陈献政:《199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打印本),1997。

陈心刚、唐才奇:《胡杨林,泪流孔雀河》,《巴音郭楞报》1996年4月16日。

陈舟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民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陈志强:《拜占庭灭亡的经济考察》,《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

(汉)崔寔:《政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三联书店,199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狄建荣:《西北边陲新长城》,《解放日报》1996年8月19日,第1版。

丁建弘、孙仁宗主编《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董建勤:《别让母亲河再流泪》,《人民日报》1999年3月24日,第2版。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2。

杜元铎:《本是同根生》,载农十师宣传处、《绿洲》编辑部合编《阿勒泰山下》(打印本)。

(晋)法显:《法显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樊自力:《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问题》,《自然资源》1981年第2期。

方甲、吴春波、彭世元、刘鹤编译《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房艺杰:《论兵团》,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

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6。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三卷,施唐强、顾声译,三联书店,1993。

费声:《热血冷泪——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成都出版社,1993。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

(清)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0。

(清)傅恒等修《皇舆西域图志》,光绪十九年石印本。

《阜康县乡土志》,1955年油印本。

富永健一:《关于功能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及社会变动问题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

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戈·埃·哈威:《缅甸史》,姚梓良译,商务印书馆,1973。

基恩·格里芬:《从历史上看不发达问题》,载查尔斯·K.威尔伯主编《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高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龚学增:《当前苏联的宗教状况》,《世界宗教资料》1988年第4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谷苞等编《新疆历史丛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谷苞:《新疆维吾尔族族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郭小东:《青年流放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国朝名臣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国家民委经济司、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H.罗塔里:《中亚是否能够爆炸》,《东欧中亚问题译丛》1993年4期。

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1980》,何大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哈威:《缅甸史》,姚梓良译,商务印书馆,1973。

海南统计局编《海南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清)和宁:《回疆通志》,民国十四年铅印嘉庆九年本。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编《千唐志》,文物出版社,1984。

(汉)何休注《春秋公羊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贺圣达:《阿赫木旦制度与缅甸封建经济的特点》,《世界历史》1991年第5期。

贺鹏、陈广斌编《绿色的浪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新华出版社,1992。

何岚、史卫民:《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法律出版社,1994。

何发武:《兵团国营农场“场镇”建设问题研究》,《新疆社会经济》1993年第6期。

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黑龙江统计局编《黑龙江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亨利·卡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西北大学伊斯兰教研究所译,人民出版社,1975。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

洪亮吉:《伊犁纪事诗·白日赐环集·自三堡至头堡一路见刈麦者不绝》。

洪亮吉:《天山客话》,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第八册。

侯永生:《屯垦戍边铸忠魂》,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编《中国西部开发礼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呼图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呼图壁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华立:《道光年间天山南路兵屯的演变》,《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黄佩民:《新疆兵团农业综合开发考察报告》,《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2期。

《魂系黑土地》编委会编《魂系黑土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上册,杨国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

纪大椿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传播的历史考察》,载杨发仁主编《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1994。

纪大椿:《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产生及其对新疆的渗透与破产》,《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2期。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册,陈瑶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小房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本。

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姜长斌:《俄罗斯从历史走向未来》,《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3期。

蒋力蕴:《当代农村维吾尔族的人口流动》,《人口学刊》1997年第3期。

(清)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

课题组:《新疆兵团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措施》,《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8期。

《科委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农八师、石河子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志》,1993。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赖洪波、王华云:《林则徐与伊犁农田水利建设》,《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周小松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理财百策·卷上·沟田》,《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文史资料选辑》(四),政协浙江省萧山市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199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李鸿章撰,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清)李珉琛等编《平定陕甘新方略》,平定三州方略本。

李尚凯:《试论突发民族纠纷的心理成因与心理疏导》,载李泽、李尚凯主编《新疆民族心理研究》(打印本),199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5。

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李晓霞:《维吾尔族的历史活动与其气质类型刍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载《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列夫臣柯:《拜占庭简史》,包溪译,三联书店,1959。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1989。

(清)林则徐:《林则徐集》,中华书局,1968。

刘家伟:《共和国伟大的公民》,《工人日报》1996年8月12日,第1版。

(清)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

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五代)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刘忠:《120天鏖战:叶城县特大系列凶杀案侦破纪实》,《喀什日报》1997年7月19日,第3版。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唐)陆贽:《陆宣公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罗正均撰《左文襄公年谱》。

M.塔吉莫夫:《哈萨克人口文化情况》,《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92年第6期。

马大正、王嵘、杨镰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马国荣:《唐代西域的军屯》,《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马犁:《西望博格达》,民族出版社,1989。

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1854年3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8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

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中华书局,1981。

《明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复印本。

纳扎尔巴耶夫:《不左也不右》,载《探索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清)那彦成:《阿文成公年谱》,清嘉庆十八年刊本。

内蒙古统计局编《内蒙古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

宁夏统计局编《宁夏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教育志编纂组编《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教育志》,1994。

农八师石河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农八师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农八师石河子市统计局:《新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领导干部手册(1997)》。

农九师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农九师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农垦部政策研究室、农垦部国营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农场研究室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

农垦部政策研究室、农垦部国营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农场研究室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续编》,农业出版社,1991。

农五师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昨日红星》(打印本),1993。

农一师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农一师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8。

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潘源来译,商务印书馆,1985。

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二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0。

潘乃谷、马戎:《边区开发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潘仁源主编《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

齐清顺:《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七十一撰,《西域闻见录》,通行本。

祁韵士:《西陲要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浅析兵团农业波动的成因及影响》,《兵团统计信息》第23期。

钱文理、毕洪泽、张天明、何喜清:《叶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叶尔羌报》1996年12月20日,第1版。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青春无悔》编辑组编《青春无悔——云南支边生活纪实》,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燃驹:《播种在春天》,载杨牧主编《巴蜀儿女遍天山》,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

任伯建:《合理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林业资源》,《新疆林业》1980年第4期。

荣朝和:《论运输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瑞洵:《散木居奏稿》,菊轩铅印本,1939。

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沈原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赛福鼎:《天山雄鹰》,中华文史出版社,1987。

赛福鼎:《赛福鼎回忆录》,华夏出版社,1993。

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从西班牙征服到古巴革命》,徐世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清)盛康辑《皇朝经世续编》,光绪二十三年武进盛氏思补楼刻本。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4。

沈家涛:《新疆兵团30团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浅析》,《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5期。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石河子市统计局编《戈壁明珠——石河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史卫民、何岚:《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宋岭等:《新疆近代经济技术开发》,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七卷,东方出版社,1987。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六卷,东方出版社,1986。

孙岭、陈延琪、张田、胡祖源:《新疆近代经济开发》,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

孙中山:《建国方略》,载《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

(清)陶模:《陶勤肃公奏议遗稿》,1924年铅印本。

(清)汤鹏:《浮邱子》,岳麓书社,1987。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1。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佟家谦:《兵团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初探》,载王云华、麻霞主编《团场走向市场的抉择》,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佟克力:《伊犁锡伯营概述》,《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

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商务印书馆,1992。

(汉)王符:《潜夫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王夫之:《船山遗书》,清刻本。

王家达:《铁流西进》,群众出版社,1992。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王云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革·发展与稳定纵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王智娟、潘志平:《哈萨克斯坦民族问题的焦点:双重国籍与第二国语》,《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3期。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

王震:《新疆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新疆日报》1950年第48号。

尉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尉犁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

闻廉编《创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纪实》,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闻廉编《新纪元》,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

吴朝晖、南香红:《塔里木河在一节节消失》,《南方周末》1998年2月6日,第2版。

五十二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十二团团场志》,初稿。

五十三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十三团场志》,初稿。

《乌鲁木齐政略》,旧抄本。

汪丁丁:《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席裕福等撰《皇朝政典类纂》,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西藏统计局编《西藏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萧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5。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谢维兴:《和田直隶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稿本,1955年油印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公路交通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新疆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编《新疆综合农业区划》,打印本。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新疆简史》第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办公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编《中央及自治区有关兵团工作的指示、文件、规定》(打印本),199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四十年》编辑委员会编《屯垦戍边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主编《变革与飞跃:国营农场改革探索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三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四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五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六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七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资志编纂领导小组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资志》打印本。

星汉编著《清代西域诗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方针与任务》,《人民日报》1950年1月23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局)政策研究报告集》(打印本),199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部、人才流动中心:《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更好地为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97年8月25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志、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志、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志》,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编《浅析兵团农业波动的成因及影响》,《兵团统计信息》第23期,1997年7月13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研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水利厅、巴音郭楞水文资源勘测大队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资源评价》,打印本。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的研究》(打印本),1988。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新疆开荒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打印本),1988。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自然环境评价》(打印本),19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开都河流域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打印本),198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史志编辑室编《当代新疆公路交通》,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统计参考资料》1997年第1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材料》1997年第35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材料》1996年第49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材料》第52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资料》第53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材料》第54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材料》第55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资料》第62期。

《新疆政府志》编辑室编《新疆政府志资料丛书(民国时期)》,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宋)辛弃疾:《辛稼轩诗文钞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明)徐光启:《徐光启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徐景学、侯育成:《叶尔马克是何许人也?》,《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

徐景学:《苏联东部地区开发的回顾与展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

许晓光:《中东历史上军事伊克塔制度的特点与性质》,《世界历史》1991年4期。

(清)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薛衔天:《试论俄罗斯的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3期。

希提:《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3。

亚当·斯密:《原富》,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31。

杨发仁主编《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1994。

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杨杰主编《四范白话读本》,济南出版社,1993。

杨牧:《西域流浪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杨牧:《天狼星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杨振华:《市场经济与屯垦戍边》,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杨正斌:《农牧团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基本思路》,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部、宣传部编《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杨兴龙:《生命的界碑》,《中国青年报》1996年8月21日,第2版。

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时期到一七五○年》,范定九、王祖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唐)姚思廉:《南梁书》,中华书局,1972。

(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3。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一四二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一四二团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一四三团农场志》(打印本),1988。

(清)殷化行:《西征纪略》,古今游记丛钞本。

袁大化:《新疆图志》,清宣统三年本。

袁成本:《谁引春风绿西域》,《法制日报》1996年9月11日,第2版。

袁成本:《绿洲的母亲》,《法制日报》1996年9月4日,第2版。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清)永保修,达林等撰《乌鲁木齐事宜》,油印本。

(清)允祹等纂修《大清会典》,光绪十九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翟振华主编《红星之旅:教导旅抗日与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纪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清)召琏:《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

赵予征:《新疆屯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三联书店,1994。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七册,兰溪出版社,1980。

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民族出版社,1995。

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张抗抗:《分界线》,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张佩炎:《试析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伊斯兰教的复兴》,《东欧中亚问题译丛》1992年第6期。

张友德:《新疆农垦经济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张玉华等:《新疆兵团农牧团场选择深化改革突破口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4期。

(清)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郑开昭、李青、齐舒畅:《中国地区经济核心与边陲分析》,载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郑天挺主编《清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

钟祥财:《中国土地思想史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周国胜:《提高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本思路》,《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9期。

周非:《胡杨萧萧》,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周轩:《林则徐与南疆勘地》,《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宣传部编《中国西部开发礼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办公厅、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史资料》(打印本),1991。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国营农牧团场经济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合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汇编(一九四九—二○一四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以北疆为主的新疆资源开发和生产布局的若干建议》,《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种植业资源开发与合理布局》,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和运网合理布局》,科学出版社,1989。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河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河子文史资料》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祝谦编《崛起的石河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朱寿彭:《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朱振达、刘恕:《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Adorno,T.W.,et.al.,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1950.

Alton Donnelly,“The Mobile Steppe Frontier:The Russian Conquest and Colonization of Bashkiria and Kazakhstan to 1850,” Michael Rywkin,ed. Russian Colonial Expansion to 1917,Mansel l Publishing Limited,1988.

Banton,M.P.,“Ethnic Groups and th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Sociological Theories:Race and Colonialism,Paris,Unesco,1980.

Connor,W.,“Nation Building or Nation Destroying?” World Politics,26(1972).

David Mackenzie,The Conques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urkestan,1860—1885,See Russion Colonial Expansion to 1917,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1988.

Deutsch,K.W.,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2nd ed.,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6.

Bonacich,Edna,“A Theory of Ethnic Antagonism:The Split Labor Marke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7(1972).

Allworth,Edward,Central Asia —130 Years of Russian Dominance,A Historical Overview,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

Kirkland,E.,A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Life,New York,1969.

Enole,C.H.,Ethnic Conflict and Political Devolopment,Boston,Little,Brown,1973.

Haas,Ernst and Schmitter,Philipper,“Economie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Projections about Unity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8(Autumn,1964).

Braudel,Fernand,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lip II,New York,1972.

Gellner,E.,Nations and Nation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Lenski,Gerhard,The Religious Factor,Doubleday,Garden City,New York,1961.

Glazer,N. and Moynihan,D.,Ethnicit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Glazer,N.,Ethnic Dilemmas:1964-1982,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Balandier,G.,“The Colonial Situation:A Theoretical Approach,” in Social Change,ed. Immanuel Wallerstein,New York,John Wiley,1966.

Demko,George J.,The Russian Colonization of Kazakhstan 1896-1916,Indiana University Publications,1969.

Heath,A.,Rational Choice and Social Ex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Hechter,Internal Colonialism:The Cele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1536——1966,Univers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1977.

Kallean,Horace M.,“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 The Nation,1915.

St.John de Crevecoeur,J.Hecter,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Albert and Charles Boni,New York,1925.

Moore,John W.,“American Minorities and ‘New Nation’ Perspectives,”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October 1976).

Rex,J.,Tomlinson,S.,Colonial Immigrants in a British City:A Class Analysi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Deutsch,Karl W.,“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5(1961).

Stone,Lawrence,“Literacy and Education in England,1640-1900,” Past and Present,42(1969).

Hilton,Mike,“The Split Labor Market and Chinese Immigration,1848-1882,” presented at the 72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7.转引自Vincent N.Parrillo,Strangers to These Shores: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3rd ed.,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77.

Micheal Aung Thwin,The Nature of State and Society in Pagan,University Microfilms,1976。

Hechter,Michael,Internal Coloniali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1997.

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4.

O.Caroe,Soviet Empire,London,MacMillan,1953.

O’Callaghan,M.O.,ed.,Sociological Theories:Race and Colonialism,Paris,Unesco,1980.

Gonzalez-Casanova,Pablo,“Internal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Michael Will Herberg,Protestant-Catholic-Jew,Doubleday,Garden City,N.Y.,1955.

Dobriner,William M.,Class in Suburbia,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1963.

Berger,Bennett M.,Working Class Suburbs,2d 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Calif.,1960.

Blauner,Robert,Racial Oppression in America,New York:Harper & Row,Pub.,1972.

Park,Robert E.,Race and Culture,Glencoe,Free Press,1950.

Park,Robert E. and Burgess,Ernest W.,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e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4.

Kennedy,Ruby Jo Reeves,“Single or Triple Melting Pot?Intermarriage Trends in New Haven,1870-1949,”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49(January 1944).

Said,A. and Simmons,L.R.,Ethnicity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New Brunswisk,N.J.,Transaction,1976.

Smith,A.D.,The Ethnic Revival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Lieberson,Stanley,“A Societal Theo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6(December 1961).

B.Greenberg,Stanly,Race and State in Capitalist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Carmichael,Stokely and Hamilton,Charles,Black Power,New York:Random House,Vintage Books,1967.

U.S.Bureau of the Census,The Census of Pouplation:1970,United States Summary,Washiton,1972.

Kiernan,V.G.,“State and Nation in Western Europe,” Past and Present,31(1965).

Sungermano,V.,A Description of the Burmese Empire,London,1966.

Wallerstein,Immanuel Maurice,The Modern World-System,Vol.1,Academic Press,Inc.(London)LTD,1974.

J.Wilson,William,Power,Racism,and Privilege,Free Press,New York,1973.

Newman,William M.,American Pluralism,Harper & Row,New York,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