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4

科学?和谐?发展图书

Science, harmony, development

SSAPID:101-2720-3378-15
ISBN:978-7-80230-56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调研总报告和20篇专题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碧秀
编 辑:陈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总报告

  第一部分 福建农村发展状况分析

   一 2000~2005年福建农村发展情况

    (一)调查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动

    (二)调查村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动

    (三)调查村农民收入变动

    (四)交通和通讯信息化程度的变动

    (五)生活设施状况

    (六)调查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七)村企业数目及其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动

    (八)调查村综合改革情况

    (九)调查村民主政治建设情况

     1.依法选举村委会,充分发扬民主

     2.村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

     3.农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程度得到提高

   二 福建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1.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2.农业结构趋于优化

     3.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方法不断改进

     4.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

    (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三)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提高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

    (五)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提高

    (六)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

    (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三 福建加快农村发展的政策创新

    (一)“山海协作”政策

     1.政策回顾

     2.“山海协作”政策对福建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闽台农业合作政策

     1.政策回顾

     2.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3.闽台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

     1.“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启动与运行

     2.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支撑体系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回顾

     2.集体林权改革的成效

     3.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基本保障

    (五)农村低保制度

     1.农村低保制度回顾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福建农村发展的影响

    (六)农村“六大员”*制度

     1.提升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2.大大提升了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效率

     3.有力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扎实推动了农村普法教育以及党和政府各项农村方针和政策的落实

   四 福建农村发展的比较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1.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法国农村社会转型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3.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启示

     4.中国台湾地区“富丽农村”建设经验对中国内地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二)福建与其他省份农村发展的比较

     1.农业人口比重的比较

     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3.耕地面积的比较

     4.农业生产水平的比较

     5.农村基础设施的比较

     6.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比较

    (三)结论

   五 福建农村类型

    (一)福建农村聚类分析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分化类型

  第二部分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一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相对落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2.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比较缓慢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力相对薄弱

     4.农业资源退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5.农业劳动力素质退化

     6.农业生产手段落后

     7.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

     8.闽台农业合作有待于深化

    (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长效增收机制尚未建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1.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2.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4.新型农村文化建设滞后

     5.新型农村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6.农村基本生活设施缺乏

    (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1.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完善

     2.村民参政意识尚待提高

     3.农民权益保障有待加强

     4.乡村民间组织发展有待引导

   二 福建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源

    (一)福建农村发展进程中市场失灵

     1.城乡生产力分布存在差异性

     2.农村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

     3.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发达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薄弱

     5.农民经济组织尚不发达

    (二)福建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1.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

     3.工业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三)福建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体制性矛盾

     1.城乡分割的基本制度尚未打破

     2.公共财政投入中重城轻乡,农村财政投入不足

  第三部分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与政策建议

   一 福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福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福建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2.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

    (二)福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1.福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2.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

     3.福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 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机制加快县、乡(镇)、村的资源整合

     1.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综合考量

     2.实施乡、村整合,减少乡、村

    (二)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三)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3.体制创新

    (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基本制度建设,彻底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

    (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七)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八)制定积极的农业产业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九)加快农业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十)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增强闽台农业合作的影响力

     1.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整合闽台农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2.延伸闽台农业合作的产业链

     3.从“多功能农业”的视角,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空间,提升福建自然资源利用价值

     4.围绕农业合作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十一)建立强大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新农村建设

    (十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乡村民间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一 调研概况

   (一)调研与资料收集过程

   (二)被调查村庄的基本情况

    1.调查村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样本村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农村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3.农村公共投入增加,基础设施状况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4.农村社会、文化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三)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农业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品的提供

    2.资本融通与生产发展

    3.分散经营与协作组织

    4.经济扭曲与新农村建设

  二 三类农村:分析与思考

   (一)村庄分类

   (二)城郊农村面临的问题

    1.城郊发达农村的一般特点

    2.城郊农村面临的问题

   (三)沿海农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村工业较为发达,工业化水平高,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布局分散,难以获得聚集效应和规模收益

    2.沿海农村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低,靠天吃饭,持续稳定增长面临很多困难

    3.政府投入不足,沿海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失调,两者不仅数量上失衡,而且结构上也失衡

    4.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5.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征用制度较为混乱,违法占用、征用农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一般农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一般农村能否依靠农村工业化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一般农村是否一定要通过农村工业化道路来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

  三 对福建省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二)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

    1.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共性问题的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

    2.通过城市化解决城郊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思路,改革城郊农村规划的行政和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鼓励农民自谋出路,广泛开辟就业渠道,为农民居民化提供有效的途径。

     (3)明确土地产权,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推行土地换社保,建立农村城市化的重要保障机制。

   (三)对沿海农村建设新农村的若干政策建议

    1.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化的品质,促进分散的工业向县域经济中心城镇集中,以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集效应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3.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区(村庄)的作用,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4.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5.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一般农村建设新农村的若干政策建议

    1.一般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道路在于国民经济范围的工业化、城市化,在于农业现代化,在于建立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

    2.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型城乡关系

    3.大幅度地降低农村人口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前提

    4.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步化

 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上)

  一 深化福建沿海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分析

   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福建沿海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3.福建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着新情况和新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推进沿海农村综合改革

  二 福建沿海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难点及原因

   (一)沿海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难点和原因

    1.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难点问题

    2.乡镇机构改革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二)沿海农村征地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沿海农村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沿海农村被征地农民补偿不合理的原因探析

   (三)沿海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 深化福建沿海农村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路

   (一)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明确乡镇机构改革的总目标和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2.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3.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4.完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

    1.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2.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基层财政实力

    3.要尽快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切实加强债务管理

   (三)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

    1.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防止被征地农民利益受侵害

    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力求做到“同地同价”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合理安置失地农民

    4.实行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维护征地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

    1.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

    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3.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5.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6.努力完善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机制

  四 对相关问题的几点政策建议

   1.要兼顾农村综合改革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

   2.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应重在实效

   3.建立科学的农村综合改革资金投入机制

   4.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应具有可“复制”性

 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下)

  一 问题的提出:深化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1.乡镇政府在税费改革后由于机构改革滞后,面临权小事多的财政压力

   2.在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机制更加缺乏保障,导致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进一步陷入困境

   3.农村债务缺乏化解渠道,部分地方旧债未去新债又生

  二 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一)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存在着机构臃肿、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

    2.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

    3.县乡财政体制运转方面,存在着负担重、结构不合理和支农效率低等问题

   (二)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部分供给主体错位

    2.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政策安排,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难于有效表达农民的实际需求

  三 深化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提高效率为核心,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2.以改革投入机制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3.以重新划分政府间财权和事权为核心,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

   4.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5.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6.建立农民负担监管机制,健全农民权益保护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上)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联系

  四 本课题调查研究的过程及技术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三)实地调查

   (四)样本的代表性

  第一部分 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一 通过扩大财政支农,较大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一)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

    (二)农村具备一定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

    (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 农民在农村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四 农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

   五 发展特色农业取得明显的效果

   六 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

  第二部分 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资源分配在城乡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 镇村两级财政来源短缺,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三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改善

   四 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五 农村自我发展、自哺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不能从教育的成果中受益

   七 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其核心是城乡收入差距

   八 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困难

    (一)对台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第三部分 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

   一 加大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一)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

    (二)用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农转移支付

     1.福建省目前财政支农的转移支付主要方向

     2.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渠道,提高分配效率

     3.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程序科学化

    (三)进一步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

     1.建立完备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科学运作制度

     4.按农民的意愿优先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

    (四)加强对县乡财政的支持与资金使用监督审计

   二 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一)充分发挥福建省东部沿海的产业集群布局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思维要有新的突破

    (三)继续加速城市化建设过程,强化对周边农村的带动

   三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含量

    (一)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二)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教育的投入

    (三)对农民的培训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

   四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的自哺能力

    (一)继续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引导农民生产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五 大力促进福建省特色农业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下)

  一 福建省(山区)新农村建设42个受调研样本村的一般描述

   (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二)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化建设状况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教育及文化活动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4.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 福建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福建省(山区)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1.以区域性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经济

    2.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幅度明显提高

    3.建立乡镇工业集中区,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

    4.以财政、金融为主要手段,积极扶持山区产业的统筹发展

   (二)福建省(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现状

    1.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和素质

    3.加强山海劳务协作,拓展省外、境外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4.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

   (三)福建省(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

   (四)福建省(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2.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3.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 制约福建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福建山区四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不明确,生产力布局调整难以到位

    2.工业集聚度较低,产业调整难度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经济发展受到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制约

   (二)制约福建山区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流动存在明显的自发性

    2.劳动关系非规范化,普遍缺乏社会保障

    3.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农民工多处于城市生活最底层

    4.非正规就业的服务系统尚不完善,农民工就业成本较高

   (三)制约福建山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1.建制镇所辖人口少,产业规模小是制约山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扶持政策不足,且缺乏有效协调

    3.县域城镇发展行政干预过多,缺乏自主发展机制

   (四)制约福建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撤点并校的改革举措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了山区中小学学生的教育负担,使这些地区的儿童辍学率有所上升

    2.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处以试点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逐步推开,但受到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的制约

  四 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发展平台

    2.省委省政府实施六大举措为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沿海中心城市发展将加大对山区资源的集聚

    2.山区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将继续存在且有拉大趋势

   (三)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1.重点提高山区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

    2.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山区特色经济

    3.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

    4.制定倾斜政策,积极扶持山区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

    5.要重视消除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障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

    6.立足省情,有计划分阶段的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7.整合农村教育,城乡统筹农村教育发展,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农民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上)

  一 “就业状态”决定福建农民的收入

   1.福建省沿海农村收入水平有比较大的提高

   2.“就业状态”决定农民的收入

  二 “就业状态”:影响福建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从就业能力方面来分析

    1.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以接受

    2.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趋向

   (二)从就业结构来分析

   (三)从就业环境来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

    2.新的“圈地运动”,损害农民的土地收益

    3.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成本高仍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障碍

   (四)从就业保障来分析

    1.资金困扰着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灾害对福建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3.支出费用增多

    4.房屋租金和集体经济收入下降

  三 “就业状态”:构建福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

   1.改善农业就业环境,目前的焦点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2.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就业能力

   3.促进农业科技机制创新,优化就业结构

   4.积极发展农业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优化就业结构提供组织保证

   5.加强就业保障建设,营造农民就业的良好氛围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下)

  一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一)中国农民收入变化特点

   (二)农民收入变化模型

    1.模型:农民收入的来源与增长

    2.数据

    3.计量分析

   (三)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与农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模型分析

    2.数据

    3.计量分析

  二 福建山区农民收入增长与面临的困难

   (一)福建山区被调查地区农民收入状况

    1.山区农村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约束

    2.山区农民农业收入结构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4.工资性收入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产品增产难增收

    2.农副产品加工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3.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收入增长不够稳定

    4.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应

    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6.农民收入增速减缓,收入差距拉大

  三 促进福建山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政策思考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制度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

    2.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相互协调

    3.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农业,促进福建省山区农民收入增长

    4.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增收项目

   (二)福建山区农民收入长效机制的构造

    1.继续推动农村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

    2.解决山区农民的出路与农村发展问题

    3.调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大力发展山区型农业

    4.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财政支持体系,促进农村的长效机制的形成

    5.改革现有农村管理体制,缩短上级政府与农村基层政策和信息传导路径

    6.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

    7.强化山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8.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农村新型合作互助组织的发展

 农民需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上)

  一 调查背景与过程

   (一)调研背景

   (二)实地访谈

   (三)问卷调查

   (四)资料质量

  二 样本村落与农户的现状描述及其主要特征

   (一)样本村落的情况

    1.基本情况

    2.样本村企业状况

    3.财务收支和社会保障情况

    4.样本村的基本特征

   (二)样本农户的情况

    1.被调查对象的个人背景

    2.被调查对象的家庭状况

    3.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归纳

  三 农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及其主要原因

   (一)实际访谈中了解到的困难与原因

    1.与村镇干部座谈

    2.入户访谈

   (二)村级问卷调查反映的困难与原因

   (三)农户问卷调查反映的困难与原因

    1.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2.资金问题与原因

    3.技术培训问题与原因

    4.农业生产问题与原因

    5.信息问题与原因

    6.子女教育问题与原因

    7.养老保障问题与原因

    8.农村民主建设问题与原因

    9.旧房改造及新村规划问题

    10.其他相关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四 农民对政府扶农政策及其实践的满意度分析

   (一)对国家扶农政策的满意度

    1.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2.实际访谈与村级问卷调查的结果

   (二)对乡村政府扶农工作的满意度

    1.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2.实际访谈与村级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对乡政府职能服务的满意度

    1.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2.实际访谈与村级问卷调查的结果

   (四)建设新农村政策及政府职能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五 农民对政府扶农的具体期待和要求

   (一)实际访谈中提出的要求

    1.资金扶持要求

    2.技术培训与信息供给要求

    3.社会保障构建要求

    4.政策扶持要求

   (二)村级问卷调查中提出的要求

    1.农民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

    2.农民对政府扶持的期待和要求的原因分析

   (三)农户问卷调查中提出的要求

    1.对支持农业生产的期待和要求

    2.对提高家庭收入的期待和要求

    3.对改善社会保障的期待和要求

    4.对改善农村教育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期待和要求

  六 政府职能转变及其对策思考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原则

    1.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与对策思考

    1.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经济发展职能。

     (2)围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3)围绕“村容整洁”、“事业发展”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思考

 农民需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下)

  一 绪论

   (一)农民需求与政府职能的基本含义

   (二)农民需求的实现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四)本专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二 福建省农村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农村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义务教育成效显著农民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3.农村社保制度开始建立看病难有所改善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5.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

    6.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农民增收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4.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 现实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民的需求

   (一)农民生存的基本需求

    1.脱贫致富多挣钱——农民的第一心愿

    2.子女教育——寄托农民的无限希望

    3.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农民的期盼

    4.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民待遇

    5.获得更多接受教育提高的平等机会

    6.获得必要的公共服务产品

   (二)农民发展的基本需求

    1.科技知识的需求

    2.文化娱乐的需求

    3.民主法制需求

    4.身份地位的认同需求

  四 政府职能及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概况

    1.政府的一般职能

    2.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区分

    3.县乡政府职能的独特性

    4.政府职能的动态性

   (二)明确职责权限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1.优化机构设置,继续转变政府职能

    2.摆正位置,“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3.正确发挥乡镇政府职能作用

    4.健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 讨论与结论

   (一)正确认识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需求满足的物质条件

    1.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2.以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3.以工业反孵农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4.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努力实现城乡一体

   (三)新农村建设要确保两大主题的实现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研究(上)

  一 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调查方案

  二 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部分供给仍显不足

    1.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供给状况得到较好改善

    2.农业生产条件及设施供给仍显不足

   (二)资金来源渠道窄

   (三)供给结构不合理

   (四)地区供给水平差异较大

   (五)各级政府供给权责不对称

   (六)市场化供给水平低

   (七)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

  三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理论分析

   (一)公共产品分类与供给理论

    1.公共产品分类

    2.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二)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选择

  四 创新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构想

   (一)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创新

   (二)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空间顺序创新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创新

    1.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债券

    3.政府补贴

    4.引导政策性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投入

    5.项目融资,引入民间资本

    6.使用者付费,发动村民集资

    7.发挥挂职干部作用,争取资金支持

    8.利用地缘优势,调动“知青”返乡支持

    9.促进工业支持农业,引导企业直接投资

    10.发扬侨乡特色,广开财路

   (四)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机制创新

    1.建立完善的需求表达机制

    2.重构乡村公共权力体系

   (五)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1.建立对资金的管理机制

    2.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3.加强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研究(下)

  一 当前考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 供给现状及特点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

    1.农田水利的供给状况

    2.耕地面积及质量的提高状况

    3.生态补偿

   (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1.清洁饮用水供给

    2.人居环境建设

    3.清洁能源建设

    4.农村公路建设

    5.农业信息化建设

    6.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 供给方式的创新

 现代农业目标与途径研究

  一 现代农业的含义、特征及建设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福建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意义

    1.现代农业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2.现代农业建设是高效而可持续利用福建省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3.现代农业建设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4.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现代农业建设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 1990年以来福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1990年以来福建农业的发展

    1.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增长

    2.农业结构调整

    3.农民收入增长及结构变化

    4.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5.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

    6.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7.贸易增长及结构变化

   (二)福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逐渐减少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3.农业生产手段总体比较落后

    4.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

    5.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能力下降

  三 现代农业指标体系及福建农业发展的比较

   (一)现代农业指标体系

   (二)福建与其他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比较

  四 福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一)自然环境条件

    1.优势

    2.劣势

   (二)农业生产能力

    1.有利条件

    2.不利因素

  五 福建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主要措施

   (一)目标

    1.总体目标

    2.阶段性目标

   (二)基本途径

    1.市场牵引式

    2.政府推动式

   (三)主要措施

    1.全方位、多途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积极推进区域性专业化生产

    3.完善福建农村现代流通与物流服务体系

    4.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和发展外向型农业

    5.构建以产业创新为核心的福建现代涉农产业体系

 闽台农业合作研究(上)

  一 调查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经济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

   (三)闽台农业合作在福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调研的思路

  二 调查过程与结果描述

   (一)调查对象、方式和内容

   (二)调查区域(沿海五地市)闽台农业合作发展状况

    1.漳州

    2.福州

    3.厦门

    4.泉州

    5.莆田

   (三)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

    1.农民问卷调查情况

    2.政府问卷调查情况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闽台农业合作的规模、领域、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策始终是影响闽台农业合作的最重要因素

   (三)闽台农业合作的核心是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

   (四)闽台农业合作成效与问题并存

   (五)闽台农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四 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与现状

   (一)闽台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二)闽台农业合作的模式

   (三)闽台农业合作与福建农业经济的发展

    1.提高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4.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了外向型农业发展

    5.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闽台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闽台农业合作中双方利益维护问题

    2.闽台农业合作中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3.闽台农业合作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

  五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机遇

    1.两岸发展局势形成的政策驱动

    2.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产生的利益驱动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动力驱动

   (二)深化闽台农业合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1.“台独”势力制造的障碍

    2.市场竞争导致福建区位优势弱化

    3.利益分配不合理,影响闽台农业合作的稳定性

    4.农业自身比较利益的劣势性

  六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整合闽台农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二)以“大农业”观念,延伸闽台农业合作的产业链

   (三)从“多功能农业”的视角,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空间,提升福建自然资源利用价值

   (四)加强闽台农民合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福建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

   (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人力资本的引进

   (六)创新农地使用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

 闽台农业合作研究(下)

  一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特点

   (一)总体发展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农业生产总值增长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3.以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

    4.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二 与中国台湾农业合作现状及其特点

   (一)合作现状

    1.投资

    2.引进台湾地区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

    3.人员交流互访

   (二)特点

    1.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

    2.投资以农林产业为主,种植业项目生存较好

    3.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4.建立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带动效应的园区和集散中心

  三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台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地理条件限制大,对台农业合作的基础薄弱

    2.吸引和利用台资进展缓慢

    3.存在影响台商投资意愿的问题

    4.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对台农业合作的导向机制和对接机制

    5.消化创新能力不足

    6.宣传力度不够

    7.农村还较落后

    8.配套设施不足

  四 进一步推动山区对台湾农业合作的途径和建议

   (一)合作方向

    1.绿色食品产业,是双方合作的主导方向

    2.合作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3.利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优势,加强与台湾地区生物科技的交流合作,建设科技型新农村

    4.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合作

    5.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立足点,加大引进台湾地区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力度

    6.引进台湾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建立农业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体制、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

    7.利用建设台湾地区水产品集散中心的契机,提高水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

   (二)政策建议

    1.落实政策优惠,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2.完善服务职能,加强宣传力度

    3.加强农业救助,发展农业保险

    4.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5.科学引种,保证安全

    6.创新思维,改进招商方法,积极开展引资引智工作

 农村社会事业研究(上)

  一 关于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1.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2.进行农民培训机制创新与培训体系建设

  二 关于农村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1.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现状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的存在问题

   3.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构筑的对策与思路

  三 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的重建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出现新的气象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重建的突出问题

   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重建的对策

  四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

   1.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情况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社会事业研究(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山区农村社会事业与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农村文化娱乐与公共设施建设有所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较好

   (二)农村文化生活得到一定重视,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得到较好传承与弘扬

   (三)科技下乡工作进展顺利,科技兴农取得一定成效

   (四)农村社会化组织逐渐形成,各类组织功效作用十分明显

   (五)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落实良好,校舍与教学设施有很大改善

  三 山区农村社会事业与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部分领导对农村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二)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农村社会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广大农村文化设施简陋,利用率不高

    2.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3.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单一

    4.乡镇文化队伍薄弱,人员少、编制缺,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

   (三)农民日常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仍很低

   (四)农村宗族、宗派文化活跃,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科学精神缺乏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 推进山区农村社会事业与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二)因地制宜,制定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三)移风易俗又重视“乡规民约”,扶持健康的民俗活动,大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加快农村科技兴农的步伐

   (六)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层次、分类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上)

  一 调查背景及研究主题

  二 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65村基本情况统计

   2.村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村财收入影响村庄发展水平

  三 村长、村支书与村级治理

   1.村长与村支书的基本情况

   2.几点发现

  四 村级治理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1.村级治理过程中的制度与机构建设

   2.村级选举中的村民参政意识调查

   3.影响村民参政因素的相关分析与村民参政情况总结

   4.村务公开实施情况

  五 乡村民间组织发展情况

   1.老年协会与村庄公共生活

   2.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发展

   3.村支书、村长与村老年协会会长——村庄权威的三驾马车

  六 总结与建议

   1.新农村建设需要适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2.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经济能人”式的好干部

   3.把好党员发展关,搞好村支书推选工作

   4.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工作,引导村民参政议政

   5.“村财镇管”要与村务公开结合在一起

   6.引导老年协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务公开事务

   7.重视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下)

  一 村民自治的现状

   (一)发扬民主,依法选举村委会

    1.充分发扬民主,提名初步候选人

    2.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预选产生正式候选人

    3.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把好投票选举关

   (二)村民自治的章程制度制定较完善

   (三)村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 村民自治的问题

   (一)班子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1.有些地区出现村干部难选的情况

    2.村干部“走读”

    3.村干部素质不高,成村民“尾巴”

   (二)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村民流动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三 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

   (一)加强班子建设

    1.提高待遇,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让更多的能力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

    2.推广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经验

   (二)以村务公开为突破口,抓好制度落实

   (三)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

  一 财税金融支持福建省农业、农村和农民建设现状

   1.财政加大农村扶贫资金投入,重点扶持老、边、少、贫地区

   2.发挥财政投资主渠道作用,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增加财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对种粮农民财政补贴比例

   4.改革和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缓解财力支付困难

   5.改革财政支农方式,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6.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并实现“三个确保”

   7.农村金融需求差异较大,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渠道有待拓宽

   8.农村正规金融资金供给绝对量逐年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9.农信社和农业银行是农业信贷供给主力,农村金融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0.福建省民间借贷规模较大,但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11.福建省农业保险低位发展,风险分散作用发挥不足

   12.农村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农村融资瓶颈初步缓解

   13.加强福建农业的国际化合作,实现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示范和复制效应

  二 福建省农村建设中财税金融政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财政预算投入不稳定,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不健全

   2.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不高,监管力度尚待提高

   3.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

   4.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财政资金规模效应难发挥

   5.县乡政府财事权利不对称,财政资金流向不合理

   6.乡村债务历史包袱难以化解,县乡机构财政供养成本攀升

   7.正规金融在农村功能逐渐弱化,农户满意度下降

   8.信贷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农业投入失血过多

   9.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薄弱,金融机构农村贷款增长缓慢

   10.农业保险缺位,无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11.民间融资交易活跃,农村金融隐藏金融风险

  三 支持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农村财政收支规模效应

   2.建立新农村建设财政激励机制,疏通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的资金渠道

   3.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基层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4.改进涉农各项税收政策,确保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和实惠

   5.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6.建立农村公共保障体系,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7.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集约化建设

   8.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10.进一步改革邮政储蓄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区银行

   11.推动商业银行按产业政策导向,提高对农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比重

   12.拓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13.吸引外资和台资参与新农村建设,弥补福建省农村资金流入短缺

   14.合理疏导农村民间金融,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

   15.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农村小额信贷和农业创业投资试点

   16.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建立有效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

   17.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实现农地由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变

   18.加强“窗口指导”,搭建银企、银农合作平台,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附件 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百村”金融财税问题问卷调查

   一 福建省农村基本情况

   二 针对农户的问卷情况

    1.外出打工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2.大部分农户的收入呈现逐年增长

    3.资金是农户致富的主要障碍

    4.受调查农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和亲戚朋友

    5.正规金融机构是农户办理存款的主要单位

    6.教育是农户资金的主要用途

    7.大部分农户希望用房屋或土地作为抵押物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8.农户希望获得的贷款额度在20%~60%之间

    9.受调查农户主要希望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服务

    10.受调查农户的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11.受调查农户、农村企业闲置资金的投资意愿主要是扩大企业规模

    12.大部分农户对新开设一些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持赞成态度

    13.教育是受调查农户家庭的主要支出

    14.调查“粮农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三项政策落实情况

    15.调查农村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情况

    16.大部分农户在免除农业税后感觉负担减轻

   三 针对农村金融机构问卷调查的情况

    1.福建省涉农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为信用社

    2.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以及企业规模较小是涉农企业融资难主要的内部原因

    3.担保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好是涉农企业融资难主要的外部原因

    4.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仍然是农户或涉农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5.涉农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担保机制

    6.涉农企业获得生产性贷款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抵押品

    7.农户、涉农企业的贷款信用普遍被认为是一般

    8.自身经营不善是农户和涉农企业无法按时归还贷款的主要原因

    9.向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的主要问题是贷款期限太短、利率太高、额度太小等

    10.金融机构弥补涉农贷款风险损失的主要措施是采用农业保险等方式

  附表1 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百村”问卷调查统计表*

  附表2 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表

  附表3 金融机构问卷调查统计表

 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问题研究

  一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妇女劳动力状况

    1.现状

     (1)非农转移。

     (2)就业领域。

    2.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农村妇女素质状况

    1.现状

     (1)文化水平。

     (2)科学素质。

     (3)思想观念。

     (4)生活追求。

     (5)家庭地位。

    2.存在问题及原因

   (三)农村妇女培训状况

    1.现状

     (1)技术需求。

     (2)科技培训。

     (3)职业角色。

    2.存在问题及原因

   (四)参与新农村建设状况

    1.现状

     (1)对新农村的了解程度。

     (2)对建设新农村的渴望程度。

     (3)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2.存在问题及原因

  三 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及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铺开“面”,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

    1.聚集合力建设专项舆论阵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树立农村妇女新形象

    2.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建立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支持体系

   (二)形成“线”,建立教育培训的平台

    1.全面拓宽基层教育培训渠道,培养新农村新型女农民

    2.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强化农村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三)落实“点”,提供政策扶持的基础

    1.消除土地使用权的性别烙印,为农村妇女提供基本权益保障

    2.大力提高财政支农力度,让农村妇女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本书编委会

本书收录了调研总报告和20篇专题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等。

1.李文溥:“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改革》2000年第8期。

2.李文溥、陈永杰:“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5期。

3.李文溥、林民书、林枫:“城市郊区外生型农村城市化研究”,《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

4.叶文虎、宁森:“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5.王玉玲:“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6.罗其友等:“中国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问题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7期。

7.王为民:“论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与管理”,《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8.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9.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王为民:“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农民经济》2005年第9期。

11.彭恒军主编《乡镇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1。

12.袁以星、冯小敏主编《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公报》2005年12月31日。

2.“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光明日报》2006年7月2日。

3.李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势在必行”,《经济日报》2005年7月17日。

4.康永兴:“农村综合改革风向标:税费改革暴露‘二元治理’难题”,《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8月7日。

5.刘杰:“安徽农村综合改革调查重建农民需要的基层政府”,《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7日第1版。

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村改革: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中国改革评估报告》2006年5月。

7.“农村公共服务及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研究”,中国经济信息网,2006年6月1日。

8.赵喜卓:“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领导科学》2006年5月。

9.牛先锋:“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10.王彦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月。

11.蓝海涛:“中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研究》2006年3月。

12.张德扬等:“关于推进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南方农村》2006年1月。

13.罗宏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商业现代化》2006年3月。

14.尹斌、杨继元:“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西南商报》2006年4月11日。

15.张宏、章炜等:“迈向新农村的脚步——福建省农村综合改革纪实”,《安徽日报》2006年2月21日。

1.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郁建兴、周建民:《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福建省产业集群研究课题组:《福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5.薛涌:《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福建省财政厅网站。

7.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问卷。

1.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0。

3.保罗·萨谬尔森著《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邓淑莲著《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陶勇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秉龙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张伟著《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彬著《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李华著《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公报》,2005年12月31日。

2.《建设现代农业问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张宝文,段应碧,第245~246页;《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村改革: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中国改革评估报告》2006年5月。

4.钟甫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农产品自由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2,(6):4-8.

5.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农业厅:《2006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农村篇”

7.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问卷。

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贺雪峰:“当前村民自治研究概述”,中国农村研究网,2000;《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福建省2003年“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和百乡(镇)调查活动”优秀调研报告专辑)。

4.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社会资本与村民在村级选举中的参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福建省老龄办课题组:“试论村(社区)老年协会作用的发挥——福建省基层村(社区)老年协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载福建省民政协会主编《2005年福建民政论坛研究成果集萃》,内部版,2005。

6.甘满堂:“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究讨会暨中国农村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福州,2006。

7.“社会生活——民间组织管理”,载福建年鉴社:《福建年鉴(2005年)》,网络版见http://www.fjnj.cn/2005/。

8.甘满堂:“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2005年5月31日。

9.甘满堂:“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xcyj/t20060828_9545.htm)。

1.Dearlove,John.1995.“Village Politics”,in China in the 1990s,edited by Robert Benewick and Paul Wingrove. Vancouver:UBC Press.

2.陈利昌:“村民自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辽宁省绥中县调查”,《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

3.傅献群:“村民自治中的政治资源整合探析”,中国人大新闻,2003年6月16日。

4.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刘磁生、安增军、陈俊星、沈瞿和:“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福建省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探索”,来源:http://www.chinarural.org/news_ show,aspx?cols=161036&ID=16830。

6.宋海泉、孙占水:“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大新闻,2003年3月25日。

7.王小东:“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来源: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43107,2003。

8.王紫千:“感受民主:福建省村民自治建设十年巡礼(上)”,《中国社会报》1998年6月16日,1998a。

9.王紫千:“把握权利:福建省村民自治建设十年巡礼(下)”,《中国社会报》1998年6月17日,1998b。

10.王振耀、汤晋苏等:《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律制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11.赵立杰:“探析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中国人大新闻,2003年7月4日。

12.张振朗:“序言”,载福建省民政厅编《村委会选举工作指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