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1

杭州妇女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in Hangzhou (2017)

SSAPID:101-2715-8616-96
ISBN:978-7-5201-1159-1
DOI:
ISSN:
关键词:

女性 健康 杭州

[内容简介] 本书从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出发,对杭州市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在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反映了杭州城乡妇女健康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妇女健康管理领域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本书还着重讨论了进一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杭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宣传与普及女性健康知识、为女性提供健康服务、促进全市妇女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杭州蓝皮书
作 者: 魏颖 侯公林
编 辑: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杭州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序

 Ⅰ 总报告

  B.1 杭州市妇女健康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背景

   二 杭州市妇女健康的现状与分析

    (一)杭州市妇女生殖健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孕产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未来5年孕产妇健康管理任务依然艰巨

    (二)杭州市妇女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分析

     1.妇女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2.妇女心理健康问题仍需重视

    (三)杭州市妇女健康保健的现状与分析

     1.创新妇女健康保健的特色服务新体系

     2.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不断推进

     3.满足妇女不断提高的对健康保健的要求依然任重道远

   三 推进杭州市妇女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二)提高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三)推进妇女健康保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四 结语

 Ⅱ 妇女生殖健康篇

  B.2 杭州市女大学生多次意外妊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病例收集法

     2.问卷调查

     3.访谈法

     4.统计分析

   三 杭州市女大学生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现状

    (一)女大学生人工流产现状

    (二)女大学生意外妊娠状况及其生殖健康认知

     1.不同特征人群意外妊娠发生状况

     2.对生殖健康及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女大学生对意外妊娠及其避孕节育的态度

    (三)对意外妊娠、避孕节育等情况的定性访谈与看法

   四 杭州市女大学生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避孕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

    (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不安全性行为的随意性较大

    (三)避孕措施采取不当导致意外妊娠

    (四)对流产危害程度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五)社会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还不够

    (六)避孕药具及避孕服务的可及性有待提高

    (七)高校缺乏系统全面的生殖健康课程

   五 促进女大学生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的政策与建议

    (一)政府领导,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的政策支持环境

    (二)强化高校行动,根据大学生需求特点开展系统全面的生殖健康教育

    (三)多部门合作,进一步营造女性生殖健康科普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女大学生避孕用品发放机制

    (五)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女大学生意外妊娠救援服务体系

  B.3 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数据统计

   三 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知信行及营养需求现状

    (一)孕妇基本情况

    (二)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

    (三)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四)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态度及知识来源

     1.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态度

     2.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知识获取途径

    (五)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行为

     1.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行为状况

     2.杭州市孕妇孕期食物选用额度

     3.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补充剂摄入情况

    (六)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知信行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 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缺乏的问题

     1.孕妇对营养摄入的知晓率不高

     2.孕妇获取的孕期营养知识不专业

     3.孕期保健医务工作者对孕期营养知识的宣传不够

     4.孕妇学校的讲座和授课存在的问题

    (二)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行为存在的问题

    (三)杭州市孕妇孕期体重控制不理想的问题

   五 改善杭州市孕妇孕期营养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自然分娩政策导向

    (二)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孕期营养知识

    (三)投入人力、财力,开发一系列孕期营养教育的配套资源

    (四)建立完善的医院孕期营养管理体系

     1.重视孕前咨询及备孕妇女的体重

     2.做好产科预诊室的筛查和产检时提醒工作

     3.开设专门的孕期营养门诊

     4.办好孕妇学校

     5.关注重点人群的孕期营养

    (五)针对孕期保健医务工作者进行孕期营养知识培训

   六 结语

  B.4 推进杭州市中小学生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问卷研究

    (三)访谈研究

    (四)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学数据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区域分布情况

     2.调查对象年级分布情况

     3.受访教师教学身份分布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家长、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四 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中小学生生殖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二)中小学缺乏生殖健康方面的专业教师

    (三)家庭教育中生殖健康教育环节明显缺失

    (四)中小学生缺乏正确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渠道

    (五)学校和家长在生殖健康教育上缺乏共识

   五 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和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二)加强对学校生殖健康教学的管理

    (三)形成标准化的教学体系

    (四)在中小学生生殖健康教学中体现年龄特色

    (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六)发挥家长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六 结语

 Ⅲ 妇女心理健康篇

  B.5 杭州市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结构式访谈与参与式观察

     3.问卷调查

    (三)调研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三 杭州市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一)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二)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收入低加重身心负担

     2.能力不足引发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疏离致使归属感匮乏

     4.身份认同导致认识上的迷思

     5.婚恋压力产生心理上的困境

   四 杭州市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治理不足与“孤岛化”治理

     1.政府治理需要加强

     2.企业载体能力缺位

     3.社区治理能力不足

     4.政府、企业及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孤岛化”治理

    (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市民化转型中的制度性焦虑

     1.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对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的影响

     2.传统性别文化樊篱对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的影响

   五 杭州市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政策层面:将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的价值导向

     1.构建性别向度的和谐劳动关系

     2.实施性别策略的劳动权益保障政策

    (二)机制层面:构建多元联动的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治理网络

     1.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角色定位

     2.构建多元联动的治理网络

    (三)操作层面:政策指导与机制运行下的具体行动措施

     1.政府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2.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匹配度

     3.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4.社区应强化在新生代外来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服务功能

     5.高校应在农民工培训中发挥专业化优势

  B.6 杭州市随迁女性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杭州市随迁女性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数据采集、分析

    (二)随迁女性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1.定性研究结果

     2.定量研究结果

   三 杭州市随迁女性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随迁女性老人健康整体水平下降

    (二)随迁女性老人社会资本水平降低,社会关系网络进一步萎缩

    (三)随迁女性老人应对手段(社会支持)种类及程度有限,需求存在差异

    (四)政府部门对社会老龄化、流动人口等问题已采取一定措施,但资源及方法有限

    (五)政策及措施在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四 进一步改善杭州市随迁女性老人心理健康的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层面:积极完善对随迁女性老人的政策及立法、宣传工作

     1.完善《养老服务条例》,大力推动异地医保报销制度建设

     2.加强宣传,营造高龄友善健康城市的氛围

    (二)社区层面: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公益性项目合作

     1.提升随迁女性老人群体间的信任及互惠水平

     2.拓展随迁女性老人的社会网络,倡导社会参与

    (三)个人层面:鼓励子女对随迁女性老人的社会支持、情感交流

   五 结语

 Ⅳ 妇女健康保健篇

  B.7 杭州市女性“两癌”患者术后饮食和锻炼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研究背景

    (一)女性“两癌”及发病现状

    (二)影响女性“两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因素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访谈法

     3.问卷调查

   三 杭州及周边地区女性“两癌”患者术后饮食和锻炼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病史情况分析

    (三)调查对象术后饮食和锻炼的行为现状

     1.“两癌”患者术后饮食的行为现状

     2.“两癌”患者术后锻炼的行为现状

    (四)调查对象术后饮食和锻炼的知识水平

    (五)调查对象术后饮食和锻炼的行为意向

    (六)调查对象术后饮食和锻炼的现状归因

   四 杭州及周边地区女性“两癌”患者术后饮食和锻炼存在的问题

    (一)女性“两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二)女性“两癌”患者对术后饮食知识和锻炼知识需求迫切,但营养和康复的医疗资源欠缺

    (三)与女性“两癌”相关的公益机构重预防筛查、轻治疗康复

   五 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女性“两癌”防控及筛查的推广力度

    (二)普及妇科知识并增强女性“两癌”的防控意识

    (三)完善术后饮食和锻炼的医疗保健系统

    (四)提高术后均衡饮食和合理锻炼的公众认知

   六 结语

  B.8 杭州市女性广场舞发展现状及推广机制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取与确定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专家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4.数理统计法

   三 杭州市女性广场舞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场舞的参与人群

     1.年龄特征

     2.职业特征

     3.参与目的

     4.参与时段

     5.运动频率

    (二)广场舞锻炼环境调查

    (三)广场舞组织方式情况

   四 影响杭州市广场舞推广的问题及分析

    (一)广场舞的组织管理问题

    (二)广场舞推广与环境的和谐性问题

    (三)广场舞创编和教学的专业性问题

   五 杭州市广场舞推广机制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广场舞的组织管理

    (二)加强对广场舞过程的管理

    (三)加强对广场舞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四)提高广场舞编制的专业性水平

    (五)构建网格化广场舞推广平台

   六 结语

 Abstract

本书从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出发,对杭州市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在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反映了杭州城乡妇女健康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妇女健康管理领域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本书还着重讨论了进一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杭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宣传与普及女性健康知识、为女性提供健康服务、促进全市妇女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1]张磊:《捉急!性教育还是离青少年太远》,微信公众平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g4OTEwMQ==&mid=2668700662&idx=2&sn=f674cc7812d1e1ab42aa1b78c18e0a1d&mpshare=1&scene=23&srcid=092785mtMDuCpB9Eq8ECiQRt#rd。

[2]郭静、张爽:《北京市6所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a年第2期。

[3]汪宏晶:《中国未婚女大学生意外妊娠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周远忠、熊承良、尹平等:《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第5期。

[5]尹逊丽、左霞云、楼超华等:《上海市未婚女性重复人工流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华计划生育杂志》2012年第1期。

[6]郭静、张爽:《北京市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知识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11b年第7期。

[7]王建梅:《未婚重复人工流产青少年心身行为及生殖健康状况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李庆文、韩富强:《杭州市高校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状况调查》,《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6期。

[9]刘晓光、金国英、吕静等:《杭州某高校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9期。

[10]黄晓丽、李可兴:《高校学生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健康危险行为现况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第9期。

[11]李春燕、唐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促进措施》,《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年第9期。

[12]吴尚纯、邱红燕:《中国人工流产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3]周远忠、熊承良、庞雪冰等:《高校学生避孕节育干预的效果评价与分析》,《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年第29期。

[14]徐江:《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性科学》2011年第2期。

[15]陈斌、卢永宁、王鸿祥等:《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第8期。

[16]崔雅杰、陈虹、宋海媛:《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第11期。

[17]韦玲、张华、邵扬琴等:《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避孕现状调查》,《中国性科学》2015年第12期。

[18]朱学菁、薛琨:《医院内流产后服务对未婚女青年重复妊娠的预防效果评价》,《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第1期。

[1]Chen,H.,Nembhard,W.N.,Stockwell,H.G.,“Sex-specific Effects of Fetal Exposure to the 1959-1961 Chinese Famine on Risk of Adult Hypertensio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2014,18(3).

[2]Bartz,S.,Freemark,M.,“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Parental Determinants,Breastfeeding,and Early Childhood Nutrition”,Current Diabetes Reports,2012,12(1).

[3]Remacle,C.,Bieswal,F.,Bol,V.,“Developmental Programming of Adult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Rodents by Maternal Nutrition Imbalance”,America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1,94.

[4]饶继美、黄勤:《1341例孕妇孕中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14年第30期。

[5]王苓、李春、宋志娇:《产科门诊孕妇营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年第15期。

[6]黄婕:《广州城郊妇女孕期营养状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牛晓虎、张国英、罗晓明等:《影响早、中期孕妇营养的倾向因素与行为相关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第28期。

[8]何丽萍、王井和:《孕期营养认知及饮食行为调查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年第22期。

[9]时丽、高惠兰、何小美等:《孕期妇女营养状况及能量摄入调查分析》,《卫生软科学》2011年第25期。

[10]张森、樊亚婕、楚楚等:《孕中晚期女性能量摄入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年第25期。

[11]李鸥、李娟、范扶民:《唐山地区孕妇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第28期。

[12]王博巧、王美如、魏力等:《护士营养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天津护理》2014年第22期。

[13]娄海琴、万春花、吴卓:《南通市孕妇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第29期。

[14]王宏、范岩峰、蔡李倩等:《孕期营养评价及干预措施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第12期。

[15]胡倩倩:《孕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研制及应用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马凤兰、郭肖兰、邓华艳等:《助产士咨询门诊干预下母婴结局的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年第33期。

[17]杨骏:《护理(助产士)门诊在孕期体重管理中作用的研究与体会》,《健康必读》(下旬版)2012年第11期。

[18]耿秀荣、马丽娜:《不同孕期营养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14年第10期。

[1]“The Cairo Consensus on the Plan of A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ICPD)”,1994.

[2]RHR/WHO,“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Adolescents”,Progress,2002,58(1).

[3]李晓妹、刘松、李向云:《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教育模式》,《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年第6期。

[4]岳慧、董光华、张肖敏等:《江苏省未婚育龄妇女性行为与妊娠及人工流产状况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年第3期。

[5]涂晓雯、楼超华、高尔生:《婚前避孕措施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生殖与避孕》1999年第2期。

[6]张志红、张维嘉:《性传播疾病与青少年健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第5期。

[7]纪红蕾、武俊青、赵瑞等:《杭州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家长对学校性教育的需求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第4期。

[8]党瑜慧、郭赞、李芝兰等:《兰州市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认知和需求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第10期。

[9]张悦、林柔君、王亚平等:《沿海3省中学生性健康知识及需求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第2期。

[10]郑晓瑛、陈功:《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3期。

[11]宗占红:《城市未婚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4期。

[12]张小松、赵更力、王临虹等:《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生殖健康保健需求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第7期。

[13]许洁霜、张东兰、陈洪:《低年级大学生HIV/AIDS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分析》,《生殖与避孕》2006年第10期。

[14]许洁霜、钱红萍、古桂雄:《少女妊娠与青春期生殖健康性教育现状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年第4期。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网,2015年1月23日,http://www.china.com.cn/。

[16]《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8/05/content_6549.htm。

[17]Chaohua Lou,Yan Cheng,Ersheng Gao,etc.,“Media's Contribution to Sexual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r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Three Asian Cities”,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0(3S).

[1]黄爱玲:《女性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赵淑娟:《男女平等社会性别视角解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梁艳、孟凡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调节》,《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5]张志蓬:《试析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6]赵春飞、徐舒等:《女性农民工社会支持研究述评》,《农业科学研究》2010年第9期。

[7]杜婷婷:《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袁海燕:《上海市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祖群英:《中国农村女性人口流动问题研究综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0]邱培媛、杨洋等:《国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启示(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1期。

[11]冯锦彩:《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状况调查报告》,《山西科技》2008年第6期。

[12]姜秀花:《社会性别视角在人口学领域的渗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中“女性与人口迁移流动”专题论坛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

[13]陆福兴、刘宁:《边缘化生存:农村女性融入城市面临的困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4]杜平:《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的社会性别分析》,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Cao W.,Li L.,Zhou X.,et al.,“Soci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Evidence from Urban Elderly in China”,Aging & Mental Health,2014.

[2]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3]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社会工作》2010年第9期。

[4]李倩:《代际关系与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Li D.,Zhang D.,Shao J.,et al.,“A Meta-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4,58(1).

[6]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第2期。

[7]曹维明:《老年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Lin 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Connections,1999,22(1).

[9]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何敏媚、吴明:《老年人社会资本量与社会支持提供机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11]Cutrona C.E.,Russell D.W.,“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1990.

[12]王德文、马健囡、王正联:《发达国家老龄友善城市建设轨迹及其借鉴意义》,《公共行政评论》2016年第4期。

[13]Israel B.A.,Schulz A.J.,Parker E.A.,et al.,“Review of Community-based Research:Assessing Partnership Approaches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98,19(1).

[14]Letcher A.S.,Perlow K.M.,“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Shows How a Community Initiative Creates Networks to Improve Well-being”,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9,37(6).

[1]Torre,L.A.,Bray F.,Siegel,R.L.,Ferlay,J.,Lortet-Tieulent,J.,Jemal,A.,“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CA CANCER J CLIN,2015,65.

[2]毛伟敏主编《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2015)》,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毛伟敏主编《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与死亡(2000~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Narod,S.A.,“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Nat Rev Clin Oncol,2012,9.

[5]Peto,J.,Collins,N.,Barfoot,R.,et al.,“Prevalence of BRCA1 and BRCA2 Gene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Breast Cancer”,J Natl Cancer Inst,1999,91.

[6]Malone,K.E.,Daling,J.R.,Neal,C.,et al.,“Frequency of BRCA1/BRCA2 Mutations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Young Breast Carcinoma Cases”,Cancer,2000,88.

[7]Brenner,D.R.,Brockton,N.T.,Kotsopoulos,J.,et al.,“Breast Cancer Survival among Young Women:A Review of the Role of Modifiable Lifestyle Factors”,Cancer Causes Control,2016,27.

[8]Shu,X.O.,Jin,F.,Dai,Q.,et al.,“Association of Body Size and Fat Distribution with Risk of Breast Cancer among Chinese Women”,Int J Cancer,2001,94.

[9]Shu,X.O.,Zheng,Y.,Cai,H.,et al.,“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JAMA,2009,302.

[10]WHO,“Health of Adolescents in China”,http://www.wpro.who.int/topics/adolescent_health/china_fs.pdf,Feb.27,2014.

[11]Eliassen,A.H.,Colditz,G.A.,Rosner,B.,Willett,W.C.,Hankinson,S.E.,“Adult Weight Change and Risk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JAMA,2006,296.

[12]Colditz,G.A.,Rosner,B.,“Cumulative Risk of Breast Cancer to Age 70 Years According to Risk Factor Status:Data from the Nurses' Health Study”,Am J Epidemiol,2000,152.

[13]Fan,L.,Strasser-Weippl,K.,Li,J.J.,et al.,“Breast Cancer in China”,The Lancet Oncology,2014,15.

[14]Schlumbrecht,M.P.,Sun,C.C.,Huang,M.S.,et al.,“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Cervical Cancer Survivors:An Ongoing Need”,Int J Gynecol Cancer,2014,24.

[15]Fong,D.Y.,Ho,J.W.,Hui,B.P.,Lee,A.M.,Macfarlane,D.J.,Leung,S.S.,et al.,“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Survivors: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BMJ,2012,344.

[16]Rock,C.L.,Doyle,C.,Demark-Wahnefried,W.,Meyerhardt,J.,Courneya,K.S.,Schwartz,A.L.et al.,“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2,62(4).

[17]Kim J.,Kim M.K.,Lee J.K.,et al.,“Intakes of Vitamin A,C,and E and Beta-carotene a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ervical Cancer:A Case-control Study in Korea”,Nutr Cancer,2010,62(2).

[18]Kjellberg,I.,Hallmans,G.,Ahren,A.M.,et al.,“Smoking Diet Pregnancy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s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isa in Relation to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Br J Cancer,2000,82.

[19]Scott,E.,Daley,A.,Doll,H.,Woodroofe,N.,Coleman,R.,Mutrie,N.,Crank,H.,Powers,H.,Saxton,J.,“Effects of an Exercise and Hypocaloric Healthy Eating Program on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rognosis afte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ancer Causes Control,2013,24(1).

[20]Goode,A.D.,Lawler,S.P.,Brakenridge,C.L.,et al.,“Telephone,Print,and Web-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Diet,and Weight Control among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J Cancer Surviv,2015,9.

[1]陈健:《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年第2期。

[3]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8年第5期。

[4]周亚军、鲍其安:《排舞走进杭州市社区体育的调查与分析》,《浙江体育科学》2013年第3期。

[5]向婧翥:《广场舞扰民现象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6]刘俊华:《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

[7]叶条凤:《我国排舞科研状况分析》,《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年第8期。

[8]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科技风》2010年第24期。

[9]雷胜辉:《论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大众文艺》2011年第4期。

[10]孔佳:《影响广场舞推广的因素分析》,《社会体育学》2015年第2期。

[11]刘燕、刘海、陈晨:《健康舞在中老年女性科学健身中的适应性和推广研究》,《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33期。

[12]李晓静:《现代生活方式与健身项目推广》,《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1期。

[13]窦彦丽、窦彦雪:《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四川体育科学》2013年第2期。

[14]徐清:《从广场舞蹈热看市民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浙江文化月刊》2013年第7期。

[15]杨红、范蒙蒙、李林苇、焦苗苗、候广奇:《广场健身舞蹈发展前景的研究》,《硅谷》2008年第5期。

[16]刘永峰:《浅析广场舞的推广与教学》,《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4期。

[17]王红涛:《芜湖市广场舞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8]姜岩:《广场舞的推广价值与普及途径》,《才智》2016年第7期。

[19]刘永峰:《浅析广场舞的推广与教学》,《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4期。

[20]秦宗琼:《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年1月。

[21]葛静静:《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众文艺》2016年第19期。

[22]赵洪森:《广场舞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读书文摘》2014年第16期。

[23]樊晓、崔国文:《论广场舞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6期。

[24]陶宏军:《我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5]田山:《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发展的思考》,《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年第S2期。

[26]高虹:《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四川戏剧》2014年第10期。

[27]李国新:《〈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专家解读》,《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11日。

[28]Lijun Zhou,“Music is not Our Enemy,But Noise should Be Regulated:Thoughts on Shooting/Conflicts Related to Dama Square Dance in China”,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4,3.

[29]Yatin Lin,“Kinesthetic City:Dance and Movement in Chinese Urban Spaces”,Dance Research Journal,2014,1.

[30]Estivill M.,“Therapeutic Aspects of Aerobic Dance Participation”,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