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8

拒日图存图书

SSAPID:101-2696-7719-32
ISBN:978-7-5201-367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斌
编 辑:宋超;赵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结语

 后记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一)相关资料

   (二)研究状况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日本长期策划的侵华阴谋与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 日本反袁意在反华

   一 袁世凯与日本的恩怨

   二 日本挟革命党以制袁,加快反华阴谋

   三 日本各方提出反袁侵华策略

  第二节 日本政府的侵华阴谋与行动

   一 日本军政界积极谋划侵华阴谋和策略

   二 日本为抢占德国原在山东胶州湾的租借地,公然采取军事行动

  第三节 袁世凯政府对日本出兵山东应对无力

   一 中国军事力量薄弱,无法阻止日本的侵华步伐

   二 中国寻求外交援助的希望破灭

 第二章 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初步交锋

  第一节 日本正式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节 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初步交涉

   一 日置益公然以培植反袁力量和军事行动威胁袁世凯

   二 中国政府确定对“二十一条”的总体反对态度

   三 外交部确定谈判方针与拖延策略

 第三章 谈判桌上的鏖战 第三章 谈判桌上的鏖战

  第一节 日本的催促与中国的拖延

   一 日本以“亲善”之名施压,欲盖弥彰

   二 中日较量总体谈判还是逐条商议

  第二节 中国发表对“二十一条”的总体意见

   一 对第一号的总体意见:可商议,但目前商谈尚早

   二 对第二号的总体意见:可商议,但要慎重考虑杂居问题和吉长铁路借款问题

   三 对第三号、第四号的总体意见:不予商议,第四号由中国政府自行宣言,无修正案

   四 对第五号的总体意见:完全否定,拒绝谈判

   五 中国做出让步,提出第一次修正案

  第三节 关于山东问题的折冲

   一 关于德租胶澳租借地专条的交涉

   二 关于德国原在山东铺设铁路权的交涉

   三 关于日德在中国山东战事赔偿问题的交涉

   四 关于日本在山东开商埠的谈判

  第四节 关于日本在南满、东蒙优越地位等问题的交涉

   一 关于日本在南满及东蒙优越地位条款的交涉

   二 关于第二号总纲日本修正案的交涉

   三 对日本收买南满铁路和租借安奉铁路期限问题的争执

   四 中国对南满安奉问题做出让步

   五 中国允许在南满东蒙建造铁路时日本有借款优先权

   六 达成吉长铁路借款合同、日本在南满享有优先权等条款

  第五节 关于“内地杂居”问题的交锋

 第四章 谈判席外的较量与结果

  第一节 日本的谎言与中国的揭秘

   一 日本对中国施压,对国际社会采取欺骗手段,特别隐瞒第五号要求

   二 中国向媒体揭露“二十一条”要求内容及交涉情况

   三 向英、美等国透露和揭秘日本的要求和威胁

   四 日本对中国“泄密”的威胁和交涉

  第二节 英、美的谅解和容忍

   一 英国态度反复,最终向日本妥协

   二 美国秉持列强在华“机会均等”原则

  第三节 有贺长雄赴日“活动”日本元老

  第四节 日本的最后通牒与中国的委曲求全

   一 日本对中国拖延策略的不满与威胁,直接增兵中国

   二 中国方面做出让步准备,提交最后修正案

   三 日本发出最后通牒

   四 中国被迫接受日本最后通牒

 第五章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一节 海内外反对“二十一条”的浪潮

   一 国内各界反对“二十一条”交涉

   二 海外华人反对“二十一条”

   三 革命党人对“二十一条”交涉的态度

   四 知识界对“二十一条”交涉的态度

   五 袁世凯政府的回应和应对

  第二节 “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称帝

   一 日本提出对袁世凯的引诱条件

   二 袁世凯谋划帝制,日本干涉中国内政

   三 日本乘机制造中国社会动乱

   四 日本乘机干涉中国参战

  第三节 废止“二十一条”的外交努力

   一 向各国宣布中日交涉为日本所胁迫,寻求各国支持

   二 在巴黎和会上争取“二十一条”交涉丧失的权益

   三 华盛顿会议与废止“二十一条”交涉

   四 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废止中日“民四条约”

  第四节 废止“二十一条”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一 “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

   二 巴黎和会对德和约引发北京政府内争

   三 收回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问题引发钱能训内阁辞职

   四 华盛顿会议中有关山东问题的决议和处理,引发北京政局纷争

   五 “二十一条”与国民革命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北京《法政学报》

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外交公报》

晨《报》

成都《戊午周报》

《东方杂志》

《公言报》

《每周评论》

《民国日报》

民国《政府公报》

上海《大陆报》

《申报》

《时报》

天津《大公报》

《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档案》第3辑第7卷下册,黄纪莲译,陈春华校。

《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3。

《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颜惠庆自传》,姚崧龄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中日关系史料·二十一条交涉》(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李抱宏、盛震溯译,商务印书馆,1982。

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教研室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陈志奇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民国元年—五年)》,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6。

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黄纪莲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季啸风、沈友益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陆征祥:《我经手签订“二十一条”痛史》,(台北)《艺文志》1967年第22期。

罗元铮:《中华民国实录》第1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莫理循书信集》,刘桂梁等译,知识出版社(上海),1986。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孙曜:《中华民国史料》,上海文明书局,1929。

陶隐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王建朗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第1卷,中华书局,2015。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第7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981。

曾叔度:《我所经手“二十一条”的内幕》,《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第3卷、第5卷,武汉出版社,199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央党务月刊》第12期,南京出版社,1994。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34、35号,中华书局,1964、1965;第38号,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

波赖:《中国外交关系(1917~1931)》,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33。

曹明道:《最近中国外交关系》,正中书局,1935。

东亚文化研究所编《东亚同文会史》,东京霞山会,1989。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洪钧培:《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2。

洪钧培:《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2。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4。

华善学:《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汉口新知书店,1938。

怀德:《中国外交关系略史》,王莪孙译,商务印书馆,1938。

黄嘉谟:《中国对欧战的初步反应》,《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3编“民初外交”,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蒋恭晟:《国耻史》,中华书局,1931。

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李斌:《废约运动与民国外交(1919~1931)》,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7。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

李毓澍:《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梁敬镦:《在华领事裁判权论》,商务印书馆,1930。

刘达人:《外交科学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28,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41年版影印。

刘彦:《被侵害之中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5辑24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刘彦:《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

刘彦:《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6辑15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

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石源华主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唐启华:《洪宪帝制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吴君如:《帝国主义对华的三大侵略》,上海民智书局,1929。

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5辑4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项立岭:《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谢晓钟:《国防与外交》,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5辑1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徐世昌:《欧战后之中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辑2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叶祖灏:《废除不平等条约》,独立出版社,1944。

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9辑18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曾友豪编《中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影印。

张廷灏演讲,高尔松笔记《不平等条约的研究》,上海光华书局,1926。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版影印。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

周鲠生:《革命的外交》,上海太平洋书店,1928。

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76。

陈廷湘:《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龚炳南:《“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时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郭剑林、王继庆:《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黄自进:《从“二十一条要求”看吉野作造的日本在华权益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上册,1994年6月。

郎维成:《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

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尚小明:《“二十一条”交涉的另一条管道——总统府相关活动透视》,《安徽史学》2017年第2期。

苏全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新论》,《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苏全有、邹宝刚:《从〈申报〉的报道看“五九国耻纪念日”的兴衰》,《开封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王海晨:《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左双文、陈伟:1《朦胧的、不确定的救国理念——“二十一条”交涉期间新式知识精英的初步反应》,《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