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4

物以载志图书

An Object's Whisper: A Research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n the First Hydropower Station in China (1910-2012)

SSAPID:101-2672-1196-70
ISBN:978-7-5097-899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描”的物的历史民族志叙事,透过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社会生命的载浮载沉,探究在长时段的物质文化实践中大社会的结构变迁、工厂的转型和工人个体命运之间交织互动的复杂关系,深入体察工人群体在卷入现代化洪流中的际遇、认知、渴求、阵痛与选择,从中洞见物象流变背后的心志。本书不仅是对物象变迁的人类学学理剖析,还包含了作者的社会关怀,这是本书研究的内在冲动和主要旨趣。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赵晓荣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表目录

 后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中国古代的物的研究

   1.3.2 现代的物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范式转变

   1.4.3 逻辑结构

 第2章 近代云南的社会与历史场景

  2.1 水电站兴建的历史背景

   2.1.1 中法战争与云南近代化

   2.1.2 滇越铁路与工业文明

  2.2 水电站兴建的社会思潮

   2.2.1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

   2.2.2 辛亥革命与天下为公

  2.3 水电站兴建的地缘基础

   2.3.1 云南地理与历史环境

   2.3.2 滇池水域与滇池文明

  2.4 小结

 第3章 实业救国与文化自觉

  3.1 义利天下与自觉办电

   3.1.1 义利天下与实业救国

   3.1.2 水电利权与文化自觉

  3.2 商会组织与股份办电

   3.2.1 商会募股与状元支持

   3.2.2 耀龙股份与公司章程

  3.3 治水工程与生态水电

   3.3.1 治水工程与龙的想象

   3.3.2 生态水电与天人合一

  3.4 小结

 第4章 石刻与水电

  4.1 全球招标与全国招聘(清末民初)

   4.1.1 资本观望与全球招标

   4.1.2 全国招聘与人力资本

  4.2 合力造电与灿亿万年

   4.2.1 农民舍田与艰难造电

   4.2.2 发电仪式与灿亿万年

  4.3 石刻记忆与流芳后世

   4.3.1 铭石为记与制造意义

   4.3.2 文化传统与不朽思想

   4.3.3 三立实践与精神传承

  4.4 小结

 第5章 油灯与电灯

  5.1 民间惯习与电灯认知

   5.1.1 油灯惯习与鬼火传说

   5.1.2 电灯点烟与耀龙负债

  5.2 市场促销与政府推广

   5.2.1 免费促销与宣传广告

   5.2.2 蔡锷护电与唐继尧装灯

  5.3 制度管理与神仙管理

   5.3.1 现代企业与长远计议

   5.3.2 师徒拜神与象征性管理

  5.4 小结

 第6章 国家命运与工人身份

  6.1 抗战西迁和水电支援

   6.1.1 抗战西迁与电力基地

   6.1.2 日军轰炸与保护厂房

  6.2 黄金时代与百年大计

   6.2.1 领导阶级与机器为命

   6.2.2 劳动光荣与百年大计

  6.3 “文化大革命”场域与工人保机器

  6.4 公家人与松毛饭

   6.4.1 单位制与公家人

   6.4.2 松毛饭与大家庭

  6.5 小结

 第7章 制度变迁与传统再造

  7.1 单位制改革与集体行动

   7.1.1 单位制改革与房子心病

   7.1.2 电力改革与集体行动

  7.2 风水树与隐秘信仰

   7.2.1 风水树之死

   7.2.2 隐秘信仰

  7.3 圆通天地与半工半农

   7.3.1 生态循环与手工养地

   7.3.2 入土为安与棺材为家

  7.4 水电博物馆与文化资本

   7.4.1 生态博物馆与百年水轮机

   7.4.2 停机事故与三代人观念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钟摆运动”中的“意义理性”

  8.2 传世主义向现世主义的文化转向

 附录 主体间际分享:“他群”“我群”互动的田野*

  一 陌生身份和角色困境

  二 夜半铃声和我群接纳

  三 田野凝视和分享生活

  四 结语

 序言

 图目录

本书以“深描”的物的历史民族志叙事,透过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社会生命的载浮载沉,探究在长时段的物质文化实践中大社会的结构变迁、工厂的转型和工人个体命运之间交织互动的复杂关系,深入体察工人群体在卷入现代化洪流中的际遇、认知、渴求、阵痛与选择,从中洞见物象流变背后的心志。本书不仅是对物象变迁的人类学学理剖析,还包含了作者的社会关怀,这是本书研究的内在冲动和主要旨趣。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三联书店,1997。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布油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白青锋等:《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古永继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国家能源局:《中国水电100年》,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行龙:《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胡鸿保等:《文野互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黄剑波:《文化人类学散论》,民族出版社,2007。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孔令仁等主编《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李清均:《从刚性到柔性——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林越英:《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开发的初步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刘嘉林、毛凤华等编著《中国劳动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马继孔等:《云南陆军讲武堂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马曜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木霁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庞规荃主编《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1998。

汪宁生编《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王建国等:《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清)魏源:《海国图志》第27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毗陵薛子瑜木活字印本。

谢本书、冯祖贻等编著《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谢本书、李江主编《近代昆明城市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杨晓林主编《云南百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杨选民:《石龙奇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云南近代史编写组编《云南近代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张广瑞、刘德谦:《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张荣华等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张小军:《社会场论》,团结出版社,1991。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器》,华夏出版社,2002。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7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

庄孔韶:《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0。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淑馨出版社,1991。

陈蕴茜:《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全国奉安纪念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

范玉秋:《西学东渐与儒学转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思想战线》1979年第1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费孝通:《继往开来,发展中国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冯革群、陈芳:《德国鲁尔区工业地域变迁的模式与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

郭景萍:《社会记忆: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胡鸿保、王红英:《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胡江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浅议》,《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7期。

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季玉群:《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机制分析》,《旅游学研究》2008年第2期。

李辉、洪静:《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旅游学研究》2007年第2期。

李金齐:《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李蕾蕾等:《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2003年第6期。

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李路路、李汉林、王奋宇:《中国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1期。

李士坤:《对“以人为本”的解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李小波、祁黄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

林伯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建筑创作》2006年第9期。

刘沛林、Abby Liu、Geoff Wall:《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2期。

刘晓虹、崔毅、马交国:《和谐规划: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回归》,《规划师》2007年第S1期。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陆邵明:《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师》2006年第10期。

陆邵明:《是废墟,还是景观?——城市码头工业区开发与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9年第2期。

闾平贵、周章、魏向东:《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1期。

马莉:《历史构建中的民族历史和社会记忆》,《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马耀峰、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旅游科学》2007年第3期。

闵洁:《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裴蕾:《浅析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传承》2009年第14期。

彭兆荣、朱志燕:《族群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秦勃:《我国社会转型镜像中的“单位制度”——兼论“社区制度”发展的必然性》,《创新》2009年第10期。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经济地理》2008年第6期。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

孙德忠、王峰:《论社会记忆的历史类型》,《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孙德忠:《论社会记忆的合法性根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孙德忠:《重视开展社会记忆问题研究》,《哲学动态》2003年第3期。

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覃琛:《唤醒文化价值——生态博物馆的身份认同》,《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第6期。

王建国、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王军:《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年第11期。

王希鹏等:《主体文化自觉: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巫莉丽、隋淼:《德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

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

邢怀滨、冉鸿燕、张德军:《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建筑》2003年第9期。

杨柳:《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尤中:《古滇国、夜郎考》,《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张桥:《作为史料的“社会记忆”研究——〈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9期。

张小军、王思琦:《咸与权:历史上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张小军:《历史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张小军:《实践史: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

张毅杉、夏健:《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第1期。

赵旭东:《费孝通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与文化自觉》,《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西学东渐与文化自觉》,《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第1期。

陈雨蕉:《历史记忆、工业遗产与城市生活——关于个旧工业遗产规划与保护的人类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8。

刘静江:《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6。

石颖川:《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人类学思考——西直门火车站的变迁与历史记忆》,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

汪希芸:《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王驰:《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浙江大学,2003。

袁筱薇:《维护再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与方法》,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7。

张晶:《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

张毅杉:《基于整体观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08。

(清)杜绍先:《晋宁州志》卷五《水利志》,凤凰出版社,2009。

开远铁路分局志编纂委员会编《开远铁路分局志》上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昆明市档案馆存:《云南商务总会开办电灯公司卷宗》。

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第七分册,人民出版社,2001。

昆明市工商联存:《云南商务总会开办电灯公司卷宗》。

昆明市水利局水利志编写小组编《滇池水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人民出版社,2002。

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十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新编昆明市情编委会编《新编昆明市情》,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三十七《电力工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云南省档案馆:《续修昆明县志》卷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三十五,《实业传》,1949。

云南省图书馆存:《耀龙电灯公司历年营业报告汇刊》。

云南省图书馆存:《商办耀龙电灯公司股东宣言董事答辩书合刊》。

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2007。

云南通志馆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6。

云南通志馆:《新纂云南通志外交略草稿》,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三年钞本。

赵尔巽:《清史稿》第124卷,中华书局,197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http://www.ticcih.or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http://www.unesco.org/。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Aldous T. 1999. “Britain’s Industrial Heritage Seeks World Status”,History Today 5:3-13.

Alfery J,Putnam T. 1992.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 London:Rout ledge.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ppadurai Arjun eds.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Bernard S. Cohn. 1987.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The State of Pla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nney M. 1984. Our Vanishing Heritage. London:Arlington.

David Throsby. 1999.“Cultural Capital”,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3:3-12.

Edwards JA. 1996. “Mines and Quardes Industrial Hos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

Friedrich Nietzsche. 2010. On the Use and Abuseof History for Life. ArlingtonRicher Resources Publicalions.

Francoise Zonabend. 1984. The Enduring Memory:Time and History in a French Village.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enry Hodges. 1995. Aritfacts:Introduction to Earl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London:Bristol Classisal Press.

Jansen-Verbeke,Myriam. 1999.“Industrial Heritage:A Nexu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Geographies 1:70-85.

L.Lin,X,Honggen. 2003. “Industrial Heritage as Tourism Resources:the Case of an Automobile City in China.” In Asia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 Annual Conference,edited by Tony Griffin,Robert Harris,pp.410-419. Sydney: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Press.

Latz.P. 2000. “Landscape Pari Duiburg—Nord:the mtamorphosis of an industrial site.” In Manufactured Sites:rethinking the 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edited by Niall Kirkwood,pp.150-161. London & New York:Spon Press.

Levi-Strauss,Claude. 1987.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rvel Mauss. London:Roud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Miles K.Oglethorpe. 2001.“Tounsm and industrial Scotland.” Tounsm Management 3.

P.Bourdier.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Bourdier. 1998.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Polity Press.

P.Bourdier.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Polity Press.

Palmer.M.,and P.Neacerson. 1998. Industdal amhae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Routledge.

Parry Jonathan,and Maurice Bloch,eds. 1989.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t Y. 1991. From Tounsm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nsm. Huningdon:Elm Publications.

Philip FeifanXie. 2005. “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 Tourism Management 7.

P.Bourdieu.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J.G. Richardson,pp.241-258. NewYork:GreenWood Press.

P.Bourdieu.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Theory and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M.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Strathern,M. 1988. The Gender of the Gif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e Iron 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td. 2000. The Iron Bridge and Town. Great Britain:Jarrold publishing.

Theodore Adorno. 1981. Valery Proust Museum. Cambridge:MIT Press.

Weiner,Anette B.,and Jane Schneider. 1989. Cloth and Human Experience. 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