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5

法意鸿爪图书

SSAPID:101-2612-7683-79
ISBN:978-7-5201-096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以往出版的11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在司法制度、法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历程。从内容上说论文可分为四类:介绍中国的法律背景和法治化进程;介绍作者对于评价法律的看法,并以艾滋病防治法规评估为例;在具体法律(婚姻家庭、婚内犯罪)领域的法社会学个案研究;中国的法官培训与法律教育。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楯
编 辑:隋嘉滨;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中国研究之中的中国法研究

 中国研究的制度背景

  1860年以前中国的传统社会

  进入被现代化时期的中国

  党治与两岸隔绝和大陆封闭时期

  转型时期的开始与中国大陆走向法治

 中国法政策检讨

  一 历史的回顾

   (一)新制度文明质态及其法政策

   (二)变化时期的法政策

   (三)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法政策

   (四)走向法治及认可人权时期的法政策

   (五)进入以“复兴”为目标的时期的法政策

  二 法政策检讨

   (一)法的基本范畴问题

   (二)程序问题

   (三)审判独立问题

 法律评估的方法

  附 以《艾滋病防治条例》为例所做的法律评估

   一,条例的制定的理念不尽合于法治的基础理念

   二,条例存在自身不同规定相互矛盾,及与其他法律相互矛盾和抵触之处

   三,无充足证据证明条例制定的必要

   四,条例在结构及内容安排上有不当

   五,条例在法律规范的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完整

    (二)法律规范的设立存在问题

   六,条例存在非法律用语,及用语表意不确、不当的问题

   七,条例中的一些规定得不到落实

   八,由于信息不公开,与条例施行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的投入产出分析难以进行

   九,条例几乎没有程序设置,也没有关于司法救济的明文规定

 法律评估:就业与职业歧视

  引言

  背景

   制度化结构

   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与就业、职业相关的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的特殊之处

  存在问题

   社会出身

    (一)就业限制

    (二)职业待遇在制度安排上确定性的不平等

    (三)职业待遇的实际不同

     1.医疗保险

     2.失业保险

     3.养老保险

     4.工伤保险

     5.生育保险

   性别

    (一)就业歧视

    (二)普遍地采用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计件工资的方法,使法律规定对女性特殊适用的职业待遇被架空

    (三)在分配住房上的职业待遇上不平等

    (四)因法律规定的男女退休年龄不同而导致的男女在退休后的收入差异

    (五)对国家宏观政策中可能影响女性就业的方案的指责

   政治见解,宗教

   种族,肤色,民族血统

   残疾与疾病

   学历,职业资格

   年龄

  建议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不同制度构架中的就业职业歧视

  制度构架及其演化过程

  形同质异

  不同制度构架下的就业职业歧视问题

 是“治法”,还是法治

  争论的前提

  争论中涉及的几个概念

  争论的焦点

  争论的内容之一:离婚应该难些还是容易些

  争论的内容之二:要不要制裁“第三者”

  争论说明了什么,要最后统一吗

  附“婚检”之争:强制,还是自愿选择

 婚内强奸在中国

  一 引言

  二 状况

  三 法解释

  四 背景

  五 变化中的问题

  附 有关婚内强奸的十五个案例

 中国法官与法律教育

 法官培训与司法改革

  双方最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他们讲了些什么

  我们需要些什么

  中国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法官培训的技术问题

 中国法官培训的由来、效果与法官培训评估

 论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一 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一)司法改革,改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在封闭和市场极度萎缩条件下形成的政法工作体制

    1.当代中国政法工作体制构建时所面对的三种传统和一种影响

    2.体制构建所对应的结构: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结构变化

    3.政法委员会之下的公、检、法体制,体制的自身结构及其质态

    4.新旧体制并存下的情状

   (三)结构问题:两方关系,还是三方关系

   (四)小结:为什么搞不清面对的问题

  二 我们可以做什么

   (一)怎样设定我们的改革目标

   (二)最基本的,但又是须通过艰难地努力才可望能够实现的目标

   (三)其他可供选择的目标

   (四)根本性的改革:确立能够接续文化传承,且符合普适性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格局下的价值理念的中国法的中心法理

 附:李楯著述目录简编

“以问题为先导,不为学科所局限的研究途径和知识产生方法”,是我们在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提出的。探寻研究的方法,也就是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

1.孙立平,1999,《动员与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2.孙立平,1993,《在“现今我国社会结构”座谈会上的发言》,《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3.陈吉元,1993,《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

4.李路路,1991,《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试析》,《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

5.李楯,1994,《中国研究的制度背景》,《浙江学刊》。

6.路风,1989,《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1期。

7.李汉林,1993,《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8.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中文版,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9.华尔德,1989,《中国后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化》,《社会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0.许纪霖,1995,《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

11.郭书田,1990,《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

12.蔡昉,2001,《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周彬彬,1991,《人民公社时期的贫困问题》,《经济开发论坛》1991年第3期。

14.吴家麟,1983,《宪法学》,群众出版社。

15.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1952,《关于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方法》。

16.《人民日报》社论,1957,《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4月8日。

17.谭深,1993,《从招聘广告性别谈起——中国当前职业性别分化透视》,《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4期。

1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

19.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九五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行动纲领〉执行成果报告》。

20.何光主编,1990,《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何光主编,1987,《当代中国的职工福利和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吴国衡,1994,《当代中国体制改革史》,法律出版社。

23.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1997,《1997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24.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陕西妇联研究室,1991,《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

25.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1998,《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9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

26.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1995,《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

27.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科技统计司,1999,《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28.联合国,1993,《1970~1990年:世界妇女状况——趋势和统计数字》。

29.历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0.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薇薇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

周伟:《反歧视法研究:立法、理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2008。

《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阎天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蔡定剑等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蔡定剑等主编《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及海外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刘小楠主编《反就业歧视的策略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11。

林燕玲主编《反就业歧视的制度与实践——来自亚洲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修订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何勤华等:《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泰生:《台湾法律史概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陈弘毅等:《香港法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

〔美〕霍姆斯:《性犯罪及刑事审判体系》,章继宗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

〔美〕威廉·杰·欧·唐奈、大卫·艾·琼斯:《美国婚姻与婚姻法》,顾培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6。

〔美〕Z.拉里亚、M.O.罗斯:《人类性心理》,张丛元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犯罪案例丛书》编委会编写《刑事犯罪案例丛书·强奸罪·奸淫幼女罪》,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潘绥铭:《当前中国的性存在》,《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

李楯:《性与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