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8

退耕还林政策的地方实践图书

Local Practices towards the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SSAPID:101-2582-0832-27
ISBN:978-7-5201-2371-6
DOI:
ISSN:

[内容简介] 退耕还林是中国历史上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政府性生态恢复工程。如何深入了解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表现?如何从自下而上视角客观评估政策实效?本书通过对一个村庄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干部的深度访谈,呈现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基层实践过程,可使人们对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更可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执行过程提供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钟兴菊
编 辑:任晓霞;冯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附录3 东溪村60年来主要历史事件梳理*(1953~2013年)

 附录1 中国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历程(1998~2013年)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概况

   (一)东溪村*基本状况

   (二)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现状

   (三)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成效与问题

    1.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成效

    2.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 退耕还林政策及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研究回顾

   (一)国外退耕还林政策研究

   (二)国内退耕还林政策研究

    1.研究理论基础与学科视角

    2.研究路径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三)退耕还林政策研究的述评

   (四)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相关研究

   (五)既往研究启示与拓展空间

  三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二 调查点的选择与进入

   (一)调查点选择

   (二)获准进入与研究关系建立

   (三)目标样本选择

  三 资料收集与运用

  四 研究效度评估

  五 分析框架

 第三章 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

  一 分析视角与理论资源

   (一)社会转型视角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结构化理论

   (四)话语分析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行动者

   (二)地方性知识

   (三)话语

   (四)环境政策基层执行

   (五)乡村社会转型

 第四章 乡镇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过程与实践逻辑

  一 退耕还林政策的文本规定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操作规程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委托-代理过程

  二 乡镇政府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过程

   (一)目标原则的理解

   (二)宣传动员

   (三)指标获得与分配

    1.乡镇政府指标获得

    2.指标分配到村社

   (四)造林植树

   (五)验收年检

   (六)政策兑现

  三 乡镇政府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文本的再界定

   (二)灵活的原则性

   (三)“运动式”的政治锦标赛

   (四)非生态因素下的结构性调整

  四 乡镇政府环境政策变通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转型期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之间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关系

   (二)缺乏环境意识

   (三)政策的不完备性

   (四)利益结构复杂化

   (五)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之间的目标冲突

  五 乡镇政府环境政策基层实践逻辑:以任务为中心的压力实践

  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村委会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过程与实践逻辑

  一 村委会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解读与宣传

  二 村委会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过程

   (一)遮遮掩掩的小班规划

   (二)分户落实中的盖章风波

   (三)分户落实困境之一:多种面积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分户落实困境之二:劳动力流动中的操作空间

  三 村委会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特点

   (一)暗箱操作

   (二)合谋与冲突交织

   (三)乡土人情优先原则

   (四)非正式权力运作中的“良田退耕”

   (五)“弱者补偿”博弈中的“四不像”

   (六)“官民”系统边界中的自由裁量权

  四 村委会环境政策变通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转型期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民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关系

   (二)信息资源不对称

   (三)村组结构调整中利益分配冲突

   (四)政策实施的阶段性与效益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五 村委会环境政策执行逻辑: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双重话语实践

  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村民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过程与实践逻辑

  一 村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解读与反应

  二 村民在退耕还林政策中的实践行动

   (一)第一阶段:“禁种而种”博弈下的还林与耕种的暂时性共赢*

   (二)第二阶段:“可种而不种”选择中的政策目标实现

   (三)第三阶段:“毁林复耕”行动中的政策未来

   (四)村民退耕还林政策阶段性实践形态演变

  三 退耕还林政策约束下村民生计策略的导向

   (一)传统生产生活智慧的坚持

   (二)第三条道路:外出务工

   (三)新的困境:政策的选择性激励

  四 村民对退耕还林政策执行的行动特点

   (一)怀疑主义倾向

   (二)传统生计的坚持

   (三)非正式资源的运作

   (四)社会关系网络的充分运用

   (五)流动中的双向疏离

  五 村民环境政策执行逻辑:以生计为本的福利最大化追求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总结

   (一)环境政策基层变通执行对政策实践绩效的意义

   (二)环境政策变通执行过程与主体的互动实践逻辑

   (三)环境政策基层变通执行过程的特点

   (四)环境政策基层执行过程研究的启示

    1.政策的可持续性路径探索

    2.政策实践过程监督的策略

    3.政策动态过程评估机制的创新实践

    4.政策地方执行中的非正式规则运作对环境实践的意义

    5.政策的系统性与耦合性困境出路

  二 进一步讨论

   (一)环境政策变通执行的一般意义探讨

   (二)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三)研究发现的意义与局限

   (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附录4 收集文本资料目录

 附录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历程(1999~2010年)

退耕还林是中国历史上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政府性生态恢复工程。如何深入了解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表现?如何从自下而上视角客观评估政策实效?本书通过对一个村庄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干部的深度访谈,呈现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基层实践过程,可使人们对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更可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执行过程提供参考。本书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

贝尔,迈克尔,2010,《环境社会学的邀请》,昌敦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波兰尼,卡尔,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伯恩斯,2010,《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布迪厄,皮埃尔,2003,《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蔡守秋,1988,《中国环境政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陈敏豪,1995,《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武汉出版社。

陈庆云,1996,《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陈振明,2004,《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程励,2008,《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用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程瑜,2008,《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崔凤、唐国建,2010,《环境社会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煌,2002,《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丁文广,2008,《环境政策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文广、胡小军、邓红等,2006,《生态工程与农民——以农户为本的退耕还林政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饭岛申子,1999,《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方文,2002,《社会行动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策,F.,1992,《公共政策的批判与评估:一个方法论上的个案研究》,载林钟沂编译《公共政策与批判理论》,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平,2013,《市场的社会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盖志毅,2008,《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哈伯,查尔斯,1998,《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肖晨阳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哈耶克,1989,《个人主义与经济失序》,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汉尼根,约翰,2009,《环境社会学》,洪大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贺雪峰,2003,《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洪大用,2001,《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文清,2011,《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黄宗智,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吉登斯,安东尼,1998,《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吉登斯,安东尼,2000,《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吉登斯,安东尼,2003,《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剧锦文,2010,《转轨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角色与行为——甘肃省华亭县砚峡乡调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柯水发,2007,《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柯文,2000,《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科尔曼,詹姆斯,1990,《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健正等,1999,《新社会政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李强,1993,《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李世东,2004,《中国退耕还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友梅、刘春燕,2004,《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厉以宁,1997,《为可持续发展作的序》,载王军《可持续发展一个一般理论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林布隆,查尔斯·E.,1988,《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刘少杰,2001,《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米切尔,布鲁斯,2004,《资源与环境管理》,蔡运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那格尔,斯图亚特·S,1990,《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那坦森,1982,《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台湾: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鸟越皓之,2009,《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宋金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cois Lyotard),1997,《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2002,《激励理论(第一卷):委托-代理模型》,陈志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史蒂文斯,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2006,《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舒尔茨(Schultz,T.W.),1987,《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斯科特,詹姆斯·C,2004,《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斯科特,詹姆斯·C,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载《清华社会学评论》,厦门:鹭江出版社。

孙立平,2005,《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松,2008,《神灵世界的余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建斌,2005,《中国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

吴理财,2011,《县乡关系:问题与调适——咸安的表述(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毅、吴淼,2003,《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的遭遇——以白村为个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课题组,1993,《走出贫困——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西蒙,赫伯特,1989,《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论说》,杨砾、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夏光,2000,《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夏光,2000,《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谢晨、彭道黎,2011,《退耕还林政策十年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剑艺,1993,《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詹姆斯·E.安德森,1990,《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张国庆,1997,《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静,2000,《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美华,2005,《退耕还林(草)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郑杭生,1996,《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等,1996,《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等,1997,《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冬亮、贺东航,2010,《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利益表达——福建将乐县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H.Green,1990,《农业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冲击》,《生态学报》第10期。

N.A·什米廖娃、王冠军,2011,《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 S1期。

柏培文,2009,《委托代理中四种契约关系与激励启示》,《生产力研究》第19期。

曹杨、刘晶晶,2005,《退耕还林过程中政府与农户行为的博弈分析》,《宁夏社会科学》第5期。

陈阿江,1999,《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陈阿江,2000,《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东村个案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陈潭等,2010,《集体行动、利益博弈与村庄公共物品——岳村公共物品供给困难及其实践逻辑》,《公共管理学报》第7期。

程国强等,2012,《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第1期。

崔凤、秦嘉荔,2012,《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期。

丁煌等,2012,《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隐蔽违规行为及其约束机制探讨》,《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

杜辉等,2010,《中国新农业补贴制度的困惑与出路:六年实践的理性反思》,《中国软科学》第7期。

范雨等,2009,《试析委托-代理视角下的政策执行规避》,《天府新论》第S1期。

郭馨天,2007,《论模糊性在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天府新论》第2期。

果佳,2009,《地方治理视野中的政策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案例研究》,《学海》第5期。

何忠伟等,2003,《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中国软科学》第10期。

贺雪峰,2003,《当前县乡村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贺雪峰,2003,《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洪大用,2000,《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洪大用,2005,《积极培育引导成长中的民间环保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洪大用,2006,《试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十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5期。

洪大用,2008,《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湖南社会科学》第3期。

洪大用,2010,《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洪大用,2012,《“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新境界》,《光明日报》第013版。

洪大用,2012,《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洪大用,2013,《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探索与争鸣》第10期。

洪大用,2013,《气候变化议题的社会复杂性》,《光明日报》第011版。

洪大用、马芳馨,2004,《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洪大用,2000,《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第5期。

胡涛、查元桑,2002,《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新的发展方向之一》,《财经理论与实践》第S3期。

陆益龙,2013,《乡村社会变迁与转型矛盾纠纷及其演化态势》,《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贾晋、钟茜,2009,《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问题研究》第7期。

金桥,2010,《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社会》第3期。

金太军、汪波,2003,《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管理世界》第6期。

孔忠东等,2007,《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综述》,《西北林学院学报》第6期。

李侃如,2011,《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及其对环境政策执行的影响》,《公共治理》第2期。

李培林,1991,《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百科知识》第9期。

李培林,1992,《“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李世东,2002,《中外退耕还林还草之比较及其启示》,《世界林业研究》第2期。

李伟南,2010,《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的实然逻辑》,《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期。

李卫忠等,2007,《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专刊。

李燕凌,2003,《退耕还林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综述》,《林业经济》第9期。

李迎宾,2000,《试论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行政法学研究》第4期。

李友梅,1995,《行动者的选择余地及决策理性》,《社会》第10期。

李志军,2011,《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古今农业》第3期。

李周炯,2009,《中国环境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林梅,2003,《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第1期。

林易,2009,《布迪厄实践理论述评》,《东方论坛》第5期。

刘庆博等,2010,《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世界林业研究》第1期。

刘伟,2012,《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对江苏 Y 市某村修路活动的“过程-事件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刘晓峰、刘祖云,2010,《行动者研究:我国行政组织研究的一个未来走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刘玉能、杨维灵,2007,《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一个理论简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祖华,2008,《村头官僚、政策变通与乡村政策的实践逻辑——村干部政策角色的一个解释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龙花楼等,2000,《美国土地资源政策演变及启示》,《中国土地科学》第14期。

鲁礼新,2007,《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变动及效果评价》,《改革与战略》第11期。

鲁先锋等,2012,《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模式研究——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执行为例》,《湖北社会科学》第8期。

吕涛,2004,《环境社会学发展视角分析:生态、经济与社会》,《社会观察》第10期。

马娟、付少平,2011,《政府主导型生态建设的地方实践——以陕西X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为例》,《理论导刊》第12期。

欧阳静,2011,《“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社会》第3期。

欧阳静,2009,《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社会》第5期。

欧阳静,2011,《资源匮乏、目标多维条件下的乡镇政府运作》,《公共管理》第4期。

彭慧蓉等,2011,《新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分解与分析》,《农村经济》第1期。

乔丽英,2007,《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冉冉,2013,《“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饶静、叶敬忠,2007,《我国乡镇政权角色和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综述》,《社会》第3期。

石少龙,2004,《2003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孙立平,2002,《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宋跃飞,2011,《“实践感”与理解个体行动——对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谭晶荣,2003,《退耕还林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问题研究》第1期。

田毅鹏等,2010,《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社会科学》第5期。

王爱民,2005,《退耕还林的经济影响及现行政策的调整——以河北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

王宏波,2006,《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权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王金秀,2002,《“政府式”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管理世界》第1期。

王树生,2007,《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思斌,1991,《村干部的经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文浩,2001,《植树造林——日本半世纪圆了绿色梦》,《国外林业》第3期。

王照平等,2006,《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与比较》,《当代经济》第5期。

魏玮,2006,《多委托代理关系、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农村税费改革》,《财贸经济》第8期。

吴礼军等,2009,《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成效综述》,《林业经济》第9期。

向青等,2006,《美国环保休耕计划的做法与经验》,《林业经济》第6期。

谢立中,2007,《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期。

徐慧丽等,2008,《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综述》,《世界林业研究》第4期。

许才明,2005,《论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调适》,《求实》第7期。

郇建立,2007,《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化理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述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郇建立,2007,《国家政策、农民与农村贫困——一个“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荀丽丽、包智明,2007,《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阳穆哲,2001,《腐败问题的三方决策模型——委托人、代理人与寻租者的行为分析及反腐败政策建议》,《经济科学》第5期。

杨林等,2012,《农业补贴理论的最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第22期。

杨善华等,2008,《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第4期。

杨雪冬,2012,《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社会科学》第11期。

杨正礼,2004,《我国退耕还林研究进展与基本途径探讨》,《林业科学研究》第4期。

叶凯、肖唐镖,2005,《厂民关系的历史变迁:一种影响农村稳定因素的分析——侧重于制度分析与行动者分析相结合的解释》,《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于江龙等,2009,《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研究综述》,《世界林业研究》第2期。

于水等,2011,《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村民自治组织:冲突、困顿与对策——以江苏若干行政村为例》,《农村经济》第9期。

张超,2002,《关于干群关系的社会学思考——“法人行动者”与村级权力》,《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张晨、周娜娜,2012,《地方服务型政府生态职能构建:转型诉求与体制逻辑》,《学习与探索》第4期。

张红霞、余劲,2012,《退耕还林:中国农业政策转折点的研究综述》,《经济问题探索》第7期。

郑杭生,2008,《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郑杭生,2013,《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期。

郑杭生等,2012,《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郑杭生等,2012,《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东岳论丛》第1期。

张军、王邦虎,2010,《从对立到互嵌:制度与行动者关系的新拓展》,《江淮论坛》第3期。

张云鹏,2007,《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赵武军等,2007,《退耕还林与农户收入关系研究综述》,《财贸研究》第6期。

赵晓峰,2008,《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逻辑与运作逻辑》,《调研世界》第3期。

支玲、李怒云等,2004,《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林业科学》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5,《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意见》。

张曙光,1996,《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载《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雪光、练宏,2011,《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周雪光等,2012,《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行政评论》第1期。

朱芬萌等,2004,《美国退耕还林工程及启示》,《世界林业研究》第3期。

钟兴菊,2014,《环境关心的地方实践:以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实践过程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1期。

朱应皋,2006,《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反思》,《乡镇经济》第3期。

车莉蓉,2007年《退耕还林的政策效力与社会经济意义——基于推安峡口二队调查的实证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党晶晶,2011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效应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局,2011,《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海荣,2009,《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乡村社会实践形态——透过鲁西南X村庄土地流转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柯水发,2007,《农民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雷青,2007,《中国环境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李海宝,2011,《退耕还林中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以西部地区乡镇政府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金东,2010,《甘肃省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李晓峰,2005,《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与政策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林梅,2001,《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对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实施过程的考察》,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刘谦,2012,《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刘伟,2008,《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基于对村民群体性生活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马娜,2010,《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王兵,2007,《陕西退耕还林地区农户收入结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王清,2010,《政策影响下的生态与生活》,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吴宗凯,2009,《吴起镇退耕还林工程对“三农”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张蓬涛,2002,《中西部地区退耕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硕士论文。

张雅茜,2011,《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赵武军,2008,《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米脂县463户村民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邹骥,1997,《环境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

G.C.Edwards III and I.Sharkansky,ed.,1978. The Policy Predicament. San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

Jia Hao and Lin Zhimin (eds.),1994.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Reform and State Capaci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Lipsky,1977. Toward a Theory of Street-level Bureaucracy,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Urban Politics.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Lynn T.White III,1998. Local Cause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NewYork:m.E.Sharpe.

Oi,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Los Angeles:Pres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Richard Henry Popkin,1993. Avrum Stroll. Philosophymade Simple. Random House Digital,Inc.7(1):238.

Ritzer,G. and Goodman,D. 2004.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Derek,1991.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Boulder,Colo.:West view Press.

Robert S.Pindyck,Daniel L. 2001,Rubinfeld,Microeconomics Fourth Edition. Renming University Press.

Wang and Hu Angang,2001. The Chinese Economy in Crisis:State Capacity and Tax Reform,Armonk,NY:m.E.Sharpe.

Huang Ya sheng,1996.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f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2001. China:Air,Land and Water,Environmental Priorities for a Newmilennium. World Bank,Washington,DC,pp.174.

A.J.Plantinga et al. 2001. The Supply of Land for Conservation uses:Evidence from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31.

Abigail R.Jahiel,1997. The Contradictory Impact of Refor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No.149:81-103.

C.Wang etc. 2007,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A Case Study in Dunhuang county,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85:746-756.

COOPER,C.,and OSBORN,T.,1998. The Effect of Rental Rate Reserve Program Contrac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80:on the extension of conservation,3:184-194.

Edin,2003. State Capacity and Local Agent Control in China:CCP Cadremanagement from a Township Perspective,The China Quarterly. 3:35-52.

Emi Uchida,Jintao Xu and Scott Rozelle,2005. Grain for Green:Cost-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 Land Economics,Vol.81,No.2:247-264.

H.Peng. etc. 2007. Social,Economic,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China:A Preliminary Case in Zhangye,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Volume 85,Issue 3:774-784.

Holmstrom,B.,milgrom,1991. P.M 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i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7:24-52.

Jensen,W.C. and meckling,1976. 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Oct,Vol.3,No.4:308.

Lester Ross,1984.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China: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 & Society. 15:509.

M.O.Ribaudo et al.,2001. Environmental Indice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Ecological Indicators,1.

Michael T.Bennett,2007,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Ecological Economics,65:699-711.

O‘BRIEN LI,1999.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J]. Comparative Politics,31 (2):167-186.

Osborn,Tim,1993.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Status,Future,and Policy Option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48 (4):271-78.

Richard.W.Waterman,Kenneth J.Meier. 1998,Principal-Agentmodels:An Expansion?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173.

James C.Scott,1985.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Yale University Press:29.

Tsai,L.L.,2007. Solidary Groups,I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01:355-373.

USDA,2003. Extends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sign-up to June 13,FDCH,may 20.

Victor Nee,1996,The Emergency of Amarket Society:Changingmechanism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908-949

Xu,J.,Tao,R.,Xu,Z.,Bennett,M.,2005. China’s Slop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Does Expansion Equal Success?Draft Paper. Centre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Policy,Beijing.

Wang Xuedong,et al. 2007,Estimating non-market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Program:A Choicemodeling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63:113-125.

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2011,《2011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林业局,2011,《中国荒漠化与沙化状况(2005-2009年)》。

国家林业局,2001,《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林业局,2013,《退耕还林如何退?》,7月26日。

国家林业局,2006,《中国林业工作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国家林业局,2013,《工程实施14年,补贴政策陆续到期,退耕还林如何进退》,7月26日,http://www.forestry.gov.cn/。

国家林业局,2009,《我国水土流失概况》,相关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tzg/s/2942/content-441113.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表12-3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中国环境统计公报(2012年)》,http://zls.mep.gov.cn/hjtj/qghjtjgb/201311/t20131104_262805.htm。

林业工作研究,1998,“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98中国特大洪灾综述”,第9期。

常红晓,2007,《退耕还林进退失据》,《财经》第19期。

崔晓黎,2004,《“退耕还林”不能退》,《中国经济时报》1月4日。参见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4-1-4。

韩俊,2003,《中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财经》第22期。

何磊,2005,《全国粮食生产扭转连续5年下滑势头出现重要转机》,《中国青年报》1月6日。

楼夷,2004,《退耕还林政策大幅调整》,《财经》第2期。

邵文杰,2004,《国家采取10项措施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光明日报》2月20日。

王志宝,2004,《退耕还林工程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9月7日。参见东北网:http://www.northea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