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陈世润自选集图书

The Self-Selected Works of Chen Shirun

SSAPID:101-2535-6239-07
ISBN:978-7-5201-016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所编选的文章是作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的成果。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进行了探索。这对于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和践行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世润
编 辑:曹义恒;吕霞云;贺凡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自序 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及其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

   二 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世界历史意义

    2.列宁阐明马克思形成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3.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认为要坚持更发达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夺取政权的历史使命

    4.列宁论述了通过党在工人群众中灌输马克思主义,使工人运动从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从而担负起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5.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强的阶级,只有他们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6.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国际性的,必须加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

    7.列宁实践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贡献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与时俱进和创造性运用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原理及其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原理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列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论述

    2.列宁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党的建设,保持党的思想统一

    3.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的思想

    4.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与斗争的理论

    5.列宁阐述了正确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相互关系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原理的与时俱进和创造性运用

    (一)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2.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建设

     3.实行民主集中制,调动全党的积极性

     4.把党风建设提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党建史上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3.坚持“四化”标准,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4.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整顿党的作风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

     1.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探源与发展

   一 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起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理论的提出

    2.列宁、斯大林继承和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二 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昭示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起源的历史条件

   三 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起源的中介

   四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形成历程

    1.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

    2.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最终确立

   五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初步设计者

     1.初步巩固阶段(1949~1952年)

     2.稳定发展阶段(1953~1965年)

     3.严重歪曲破坏阶段(1966~1976年)

    (二)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积极开拓者

     1.在国体定位上,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党的基本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在物质基础上,突出强调积极发展生产力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促进作用

     3.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4.在人民民主的作用和性质上,确定治国民主化、法律化

     5.在专政机构设置上,强化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6.高度重视接班人培养,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永葆生机

    (三)江泽民、胡锦涛: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继续推进者

     1.扩大无产阶级专政的群众基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质,推进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

  外力、内生与延续: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生成源探

   一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起源条件与动因

    1.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焦虑中源起

    2.在俄国苏维埃革命胜利后发生

    3.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促成

   二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形成历程及变迁

    1.在腥风血雨的革命中孕育——工农民主专政

    2.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结合——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3.在新中国成立时确立——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1.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3.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1.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后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

    2.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完善

    3.科学发展:当代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发展

   三 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主要经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道路

    2.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保障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

    4.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措施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前面临的困惑

    (一)从理论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不一致

    (二)从现实情况看,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摩擦,使人们越来越迷惑

    (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者来看,共产党员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从主观认知方面来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片面、教条主义的理解

    (二)从行为追求角度来看,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出现“二律背反”

    (三)从客观国内外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从党风方面来看,党风存在的某些问题和某些腐败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理论认识上,要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

    (二)实践追求上,要坚持目标和过程相统一

    (三)情感体验上,要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信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红色资源

  论基本国情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科学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 正确地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坚持“两手抓”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由“软”到“硬”的转化

   一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的强大思想武器

    1.邓小平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两手抓”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为全党的思想工作,特别是高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强调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总结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得出的结论,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由软变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软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在地位上“软”

    2.在思想上“软”

    3.师资队伍“软”

    4.在投入上“软”

    5.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软”

   三 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2.明确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弘扬“主旋律”的教育为主,同时结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教育

    3.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4.加强党委对“两课”改革的领导,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5.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6.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7.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8.增强对德育工作的投入,为德育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吃饭”问题: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政治

   一 中国的“吃饭”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不容盲目乐观

    1.从消费来看

    2.从生产来看

     (1)粮食生产所需的资源条件恶化

     (2)农业科技应用没有重大突破

    3.从分配来看

    4.从流通来看

   二 必须从政治上充分认识中国“吃饭”问题的战略性和特殊重要性

    1.中国“吃饭”问题的战略意义

     (1)“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中国稳定与发展第一位的问题

     (2)粮食是战略物资是国际间有力的斗争武器,过多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

     (3)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历代农民起义,多由“吃饭”问题而起,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2.中国“吃饭”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各项产业之母,但天生弱质

     (2)农业不能解决全社会“吃饭”问题,势必影响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

   三 对策:农业、农村、农民,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三根支柱

    1.农业——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

     (1)切实增加资金投入

     (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农村——加大政策、法规投入力度

     (1)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

     (2)加强法规建设

    3.农民——加大热情和干劲投入力度

  中国人民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

   一 我国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农业资源,是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物质基础

   二 蕴藏巨大能量的中国农民,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力量源泉

   三 党和政府的兴农护农政策,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保证

   四 广辟食物资源和减少粮食浪费,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有效途径

  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

   一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指针

    (一)三个面向: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方向

    (二)培养“四有”新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两手抓: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重在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着力点

    (五)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实现目标

   二 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应树立全新的观念

    (一)新型的系统观

    (二)新型的发展观

    (三)新型的历史观

    (四)新型的人才观

   三 大学校园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思路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相统一

    (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指标考核体系与监督体系相结合

    (五)法律规范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论新时期统战工作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定位与政策

   一

    1.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也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其收入是劳动收入和资本所有权收益的统一

    2.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且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实现

    3.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私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的生力军之一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战略目标决定了我们的统一战线,必须把私营企业主阶层纳入“重要依靠力量”的范畴

   二

    1.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使私营企业主阶层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业

    2.采取多种形式发扬民主,保证其参政议政的合法权利,切实提高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

    3.加强政府对私营企业服务意识和“保驾护航”作用,大力促进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与实践指向

   一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理论·运动·制度

   一 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二 科学发展观作为运动,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总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

   三 科学发展观作为制度,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论红色资源真善美的三重化

   一 启真:为红色资源研究寻找理性

    1.红色资源的载体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2.红色资源的内容是大众与民族的统一

    3.红色资源的效用是有价与无价的统一

    4.红色资源的存在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二 向善:为红色资源研究寻找价值

    1.善待红色资源的使用价值

    2.善待红色资源的研究价值

    3.善待红色资源的消费价值

   三 传美:为红色资源研究寻找美景

    1.和谐生美

    2.发展创美

   四 至真至善至美:让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插上腾飞的翅膀

    1.“解释的真”

    2.重在“善教”

    3.“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 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

   二 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价值

   三 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

   四 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价值

   五 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态价值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特色

   一 展开起点: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二 根本态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三 方法指向:激发人的实践热情

   四 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产生

   一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1.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其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执政价值优越性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产生过程

    1.价值合理性的生成

    2.工具合理性的生成

    3.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三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产生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1.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产生划分了中国执政伦理发展的两个阶段

    2.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产生显露出道德和谐的曙光

    3.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产生表明党必须审慎应对内外部挑战

  毛泽东理想信念观及其当代意义

   一 毛泽东理想信念观的本体论

   二 毛泽东理想信念观的认识论

   三 毛泽东理想信念观的方法论

  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一 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二 创立中国特色革命理论

   三 培育中国特色革命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奠基

   一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近代以来社会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旧文化矛盾、中外文化矛盾贯穿近代以来社会文化发展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先进文化上的实践探索

   二 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一)红色资源蕴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

    (二)红色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时代耦合性

   三 红色资源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现实价值

    (一)红色资源表明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

    (二)红色资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红色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鲜活教材

    (四)红色资源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供了历史借鉴

  改革道路 改革理论 改革精神

   一 开拓了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二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

   三 孕育了中国特色的改革精神

  社会主义60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程、特点及经验

   一 社会主义60年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光辉历程

    (一)毛泽东时期:开启了我党对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

    (二)邓小平时期:恢复了我党对制度建设的正确轨道

    (三)江泽民时期:实现了我党对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四)胡锦涛时期:深化了我党对制度建设的新探索

    (五)习近平时期:开创了我党对制度建设的崭新格局

   二 社会主义60年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路径层面:具有明显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实践性

    (二)精神层面:始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实践层面:始终突出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四)内容层面:始终坚持了规范、标准、科学的内涵发展

    (五)价值层面: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

   三 社会主义60年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

    (二)必须注重提升党的制度建设科学性水平

    (三)必须强化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必须以党章为主线,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来开展制度建设并使其保障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

    (五)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执政党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当代思考

   一 理论的先进性

   二 信念的坚定性

    1.从理论上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不一致

    2.从现实情况看,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摩擦,使人们越来越困惑

    3.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来看,共产党员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

    4.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来抓

    5.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6.要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

  论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一 脱离群众危险的现实表现

    1.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2.贪图名利,弄虚作假

    3.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4.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二 脱离群众危险的原因分析

    1.国际环境是形成党脱离群众的外部因素

    2.经济问题是诱发党脱离人民群众的内部因素

    3.制度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4.西方价值观和物质诱惑成为引起党脱离群众危险的重要因素

   三 防止党脱离群众危险的理论指导和对策

    1.密切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与党的关系

    2.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加强廉政作风建设

    5.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6.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苏区时期毛泽东作风建设艺术探析

   一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作风建设的方向性

   二 主抓思想作风,揭示作风建设的真理性

   三 奉行群众路线,体现作风建设的人民性

   四 倡导身体力行,彰显作风建设的示范性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向

    1.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2.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回答了在中国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3.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启示

    1.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2.必须以中国化为核心

    3.必须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

  论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 在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二 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坚决反对腐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

   三 在执政能力建设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

   四 保持党的先进性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意义

 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论苏东剧变后古巴的对外政策

   一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誓死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人民自决原则

   二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力争扭转经济困难局面

   三 实施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论古美矛盾与古巴的对策

   一 古美矛盾的历史概况

   二 古美矛盾的根源

   三 古巴的对策

   四 启示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一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削弱了党群关系

   二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缺乏疏远了党群关系

   三 官僚主义、特权腐败现象的泛滥摧垮了党群关系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发生学考察

   一 习近平的改革思想及发生过程:化解现实危机和矛盾的结果

   二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发生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改革思想为习近平改革思想提供方法论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改革思想为习近平改革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三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发生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届改革的实践成果

   四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发生根源:共产党执政使命担当的忧患意识

本书所编选的文章是作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的成果。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进行了探索。这对于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和践行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