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90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图书

Report on Sichu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SSAPID:101-2510-1650-39
ISBN:7-80230-30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专家论坛三部分组成,其中主题报告不仅对四川省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及西部的位置给出了科学定位,而且对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专题报告就工业强省问题做了阐述;专家论坛部分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四川的城市竞争力等做了客观评价和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雪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后记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上篇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

  第1章 区域综合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三 区域综合实力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

    1.二者存在功能差异

    2.二者描述方法不同

    3.二者表达的信息不同

    4.二者变化的时间长短不同

   四 本报告采用的测评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本报告采用的测评方法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经济实力竞争力

     2.产业竞争力

     3.企业竞争力

     4.基础设施竞争力

     5.环境竞争力

     6.对外开放竞争力

     7.居民生活水平竞争力

     8.科技竞争力

     9.人力资本竞争力

    (三)综合竞争力计算过程

  第2章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Ⅰ:全国比较

   一 四川综合竞争力相关指标在全国的位置

   二 四川与西部其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比较

   三 四川与六个省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1.四川与辽宁比较

    2.四川与山东比较

    3.四川与河南比较

    4.四川与江西比较

    5.四川与陕西比较

    6.四川与重庆比较

  第3章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Ⅱ:全省21个市州比较

   1.综合竞争力排名

   2.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数排名

   5.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排名

   6.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指数排名

   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指数排名

   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指数排名

   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指数排名

   10.财政收入增速指数排名

   11.工业总产值指数排名

   12.人均财政收入指数排名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排名

   1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排名

   15.公路密度指数排名

   16.邮电业务总量指数排名

   17.万人移动电话用户指数排名

   18.万人互联网用户指数排名

   19.万人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数指数排名

   20.人均R&D经费支出指数排名

   21.人均教育事业支出指数排名

   22.百名中学生中教师数指数排名

   23.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指数排名

   24.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指数排名

  第4章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Ⅲ:全省181个区市县比较

   1.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

   2.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5.工业总产值指数排名

   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排名

   7.地方财政收入指数排名

   8.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指数排名

   9.邮电业务总量指数排名

   10.公路密度指数排名

   11.每万人中中学生数指数排名

   12.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指数排名

   13.县域综合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资产”分析

   14.县域综合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负债”分析

   15.四川省27个平原、35个山区、68个丘陵以及51个少数民族县域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

  第5章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Ⅳ:全省五大经济区比较

   1.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

   2.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排名

   3.人均地区生产值指数排名

   4.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排名

   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

   6.财政收入指数排名

   7.人均财政收入指数排名

   8.三产增加值指数排名

   9.城乡居民存款余额指数排名

   10.人均存款余额指数排名

   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数排名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下篇 四川竞争力分析与提升战略

  第6章 经济发展解读:基于十年经济发展背景的分析

   一 经济呈较快增长趋势

    1.地区生产增速

    2.地区生产总值

   二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1.工业增加值

    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四 财政金融状况一般

    1.四川财政收入

    2.金融机构存款金额

   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外贸进出口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进出口总额

   六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第7章 产业贡献解读:基于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分析

   一 工业化及三次产业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

    1.高份额的第二产业

    2.高成长的第三产业

    3.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动特征

   二 四川工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差距不断扩大

   三 四川工业强省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

    1.五篇文章、六大支柱

    2.四大优势产业

    3.五个基地一个屏障

    4.本课题组最新观点——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第8章 区域贡献解读:基于重点地区与特殊区域功能的分析

   一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贡献率比较

    (一)从经济贡献率角度探讨五大经济区对四川的区域贡献率

     1.成都经济区,对四川省经济发展贡献最大

     2.其次是攀西经济区

     3.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

     4.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川西北经济区

    (二)从单项指标角度对五大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

     1.面积

     2.人口

     3.地区生产总值

     4.工业

     5.投资

     6.消费

     7.财政

     8.人均GDP

     9.小结

   二 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1.成都经济区加快发展、率先跨越

    2.川南经济区产业整合,快速崛起

    3.攀西经济区资源整合,高速增长

    4.川东北经济区开发资源,培育产业

    5.川西北经济区保护生态,点状发展

  第9章 投资贡献解读:基于“三驾马车”与投资拉动的分析

   一 “三驾马车”贡献率分析

    1.“两驾马车”拉动四川经济

    2.消费贡献率缓缓下降

    3.投资贡献率不断攀升

   二 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四川经济

    1.投资贡献率和资本形成率持续攀升

    2.投资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

    3.投资相当于GDP比例快速攀升

    4.投资波动与GDP波动的关联

    5.投资效率呈缓缓下降趋势

    6.民间投资*比重不断上升

   三 促进投资高速增长的若干对策

    1.抓住重大项目建设机遇

    2.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3.争取国家支持和制度创新

    4.积极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作用

    5.引导支持民间投资,提高投资自主增长能力

    6.推进投资方式转变,提高投资效率

    7、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高速增长

    8.提升消费贡献

  第10章 科技贡献解读:基于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竞争力的分析

   一 科技贡献:从科技进步指数解读科技贡献

    1.科技进步环境指数

    2.科技活动投入指数

    3.科技活动产出指数

    4.高技术产业化指数

    5.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二 四川省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1.科技经费投入

    2.科技经费结构

    3.科技人才投入

    4.科技活动成果

    5.科技成果结构

   三 四川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产值及收入

    2.利润及利税

   四 四川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测评

   五 国防科技潜力巨大

   六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

    2.政府要增强发展意识,加大投资力度

    3.加大人才开发、引进力度

    4.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

  第11章 社会发展解读:基于缩小发展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分析

   一 四川省社会发展指数

    (一)四川省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指标数据

     1.人民富裕程度

     2.人口素质和教育事业

     3.公共服务水平

     4.社会保障

     5.环境状况

    (二)人类发展指数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任务

    (一)缩小东西部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实现区域和谐

    (二)统筹城乡,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谐

    (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和谐

    (四)推进以公共产品均等化为核心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五)修复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

  第12章 四川省竞争力提升战略与未来展望

   一 充满希望的“十一五”

   二 六大机遇将为四川省竞争力提升奠定基础

    1.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

    2.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和战略转型

    3.国家关注的重点地区

    4.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强化

    5.若干重大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启动

    6.国防科技工业正在迈向科研优势逐步释放的新阶段

   三 七大挑战令四川省不敢懈怠

    1.加快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

    2.加快发展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挑战

    3.重装基地和重型结构与四川地处内陆区位的矛盾和挑战

    4.战略资源由中央企业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致富的挑战

    5.宏观调控对四川重型结构和资源能源优势产业的影响及重化工业的周期性的挑战

    6.国家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新格局的挑战

    7.“十一五”规划提出功能分区对四川的挑战

   四 四川省提升竞争力需要高度关注的八点策略

    1.工业强省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

    2.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

    3.投资拉动与保持投资高速增长

    4.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5.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

    6.积极推进公共产品均等化的社会发展

    7.资源开发与富民紧密结合

    8.打好生态屏障牌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一 工业强省的本质是加速四川省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经典工业化理论对工业化实现标志的分析

     1.经典理论介绍

     2.中国工业情况分析

     3.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4.地区工业化进程分析

    (三)对四川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四)四川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二 工业化与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是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结果

    (二)狭义的国家工业化的教训

     1.畸形的产业结构

     2.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

     3.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陷入自我循环

    (三)第一产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地位

     1.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是由农业提供的

     2.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要把90%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3.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工业化要与城市化相伴而行

    (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

     1.城市化的含义

     2.工业化古城市化相伴相生

     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曾经产生过的两种倾向

    (二)走双轨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三)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

    (四)构建四川省的城镇化体系

     1.全国的城镇化状况

     2.四川省的现状

     3.四川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对策

   四 工业化的成果要由全体居民共享

    (一)工业化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福祉

    (二)中国“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的教训

    (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1.让农民分享工业化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不平等的国民待遇

     3.加强支农工业体系的建设,增强自主强农意识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转变政府支农方式

     5.鼓励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

    (四)关注公平分配,控制差距过分拉大

     1.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格局

     2.应对的策略

   五 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

    (一)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是中国的特征

    (二)发挥四川省重化工业的优势

    (三)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在四川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势头

     2.生物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是四川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

     3.新材料产业是四川具有资源优势的高技术产业

     4.“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六 发挥四川国防科技工业优势

    (一)四川国防科技工业具有突出优势

    (二)国防科技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国防科技工业在建国后经历的三次转型

     2.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之路,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技术产业

     1.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的两个方面任务

     2.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是代表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典型部门,电子信息产业更是四川省的优势

    (四)创新体制的要求和探索

   七 资源能源开发输出与就地加工转化

    (一)建设国家的资源能源基地

    (二)实施就地加工转化战略,改变垂直分工格局

    (三)创新体制,分享资源开发成果

    (四)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

   八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工业化

    (一)特色农产品加工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二)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和加工现状

    (三)培育农产品加工链和龙头加工企业

     1.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

     2.四川省的对策

    (四)要让农民分享加工收益

   九 增强四川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速工业化进程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工业化是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世界上高技术目前主要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3.传统工业化是资源能源消耗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

    (二)四川省的科技优势和自主创新现状

     1.四川省的科技优势

     2.自主创新方面的成绩

     3.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成绩

     4.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方面的成绩

     5.存在的问题

    (三)四川省自主创新的主要源泉

     1.四川省的科研机构力量很强

     2.四川省有70余所高等院校

     3.四川省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集聚最多的省份,名列第二

     4.四川省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但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较少,基本上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

   十 体制创新与工业强省

    (一)四川省工业强省的体制障碍

    (二)打破中央地方、军工民用的体制分割的措施

     1.资源开发型的国家公司可采取资源投资入股形式,留一部分资源,在当地建设中央资本与地方资本、民间资本合资的资源加工企业

     2.总部设在地方的国家公司应有的举措

     3.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有生产军品的特殊任务。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联合协作

     4.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举措

    (三)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培育产业链

     1.培育产业(产品)链关键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2.要形成产业(产品)链,观念上要破旧立新

     3.培育产业(产品)链,必须制定各种政策

     4.区域分割是形成产业链的主要障碍

    (四)建设配套体系与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的特征

     2.产业集群发展是东部的成功经验

     3.四川省的优势与措施

 第三部分 专家论坛

  四川省主要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一)城市竞争力的显示框架

     1.增长——综合经济增长速度

     2.规模——综合市场占有率

     3.效率——综合生产率

     4.效益——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

     5.结构——科技创新产业的结构水平

     6.质量——综合人均收入

     7.就业——综合就业机会

    (二)城市竞争力解释框架

     1.城市竞争力第一解释框架

     2.城市竞争力第二解释框架

   二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过程与研究发现

    (一)显示性指标体系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1.评估城市选取

     2.指标数据来源

    (三)数据标准化与计量方法

     1.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2.城市竞争力计量的方法

    (四)显示性综合竞争力:总体研究发现

     1. 2005年度四川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格局

     2.四川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省内格局

   三 四川省主要城市的竞争力综合比较与点评

    1.成都:天府锦城,成功之都

    2.绵阳:神禹乡邦,科技新城

    3.泸州:窖池老酒,机械新城

    4.攀枝花:西南聚宝盆,巴蜀太阳城

    5.自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

    6.乐山:峨嵋锦绣,乐山佛缘

    7.南充:川北重镇,丝绸名城

  社会协作水平与区域竞争力

   一 投资环境决定区域竞争力

   二 用交易成本衡量投资环境

   三 用社会协作度反映交易成本

  工业地区集聚趋势与竞争力分析

   一 工业地区集聚评价指标选择

   二 我国工业地区集中度和分布均衡度现状

    (一)工业地区集中度及分布特点

     1.大多数行业分布在排名前四位的省份

     2.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

     3.行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

    (二)工业地区分布均衡度及特点

   三 地区集中度和均衡度的变动趋势

    (一)工业地区集中度的变动趋势

     1.从分省的情况看我国工业地区集中度变化的特点

     2.从大区域的情况看,工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最为明显

    (二)工业地区分布的均衡度变化

    (三)集中度变动与基尼系数变动的关系

   四 工业地区集聚与地区竞争力分析

    (一)工业地区集聚分析的结论

    (二)地区集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决定了各地区在不同工业行业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力差距

  产业集群与四川省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产业集群与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三 以产业集群提升四川省工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一)在准确定位四川省工业的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和合理规划四川省需要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二)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和适当错位发展的原则,对需要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进行区域分工和合理布局

    (三)抓住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整合

    (四)建立垂直分工与协作的生产体系和分解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

    (五)科学建设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

    (六)加强集群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非本地化网络

    (七)推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川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研究

   一 关注企业的竞争力

   二 四川省国有企业此处“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地位及竞争力

   三 影响四川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四川省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不够,机制转换缓慢

    (二)四川省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和历史负担沉重

     1.四川国有企业布局分散

     2.四川省国有企业的人员负担普遍较重

     3.国有企业中老企业比重大,资产负债率高

    (三)四川省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知名品牌不多

   四 提高四川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创造条件,深化改革,为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2.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导向,整合资源,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3.以拳头产品、知名品牌为核心,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提高四川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

   一 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2000~2005年四川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九五”、“十五”期间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增长及贡献率变动比较

   二 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一)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内涵

    (二)四川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

   三 影响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

    (一)四川省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富集度和垄断度高

    (二)旅游企业数量较多,运行情况较好,但规模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四川省既有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但旅游市场构成明显失调,入境游市场比例较小

    (四)四川省旅游支持产业发展迅猛,但交通、旅游高级人才等仍是制约因素

    (五)四川省政府“软竞争力”很强,但“硬竞争力”还需加快提升

   四 提升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增强企业素质,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三)以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物,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相关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继续提升政府“软竞争力”,营造一流的旅游发展“软环境”

  四川省区域金融竞争力研究

   一 四川省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各项存贷款规模扩大、增势减缓、结构有所变化和改善

    (二)金融市场发展平稳

    (三)保险事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金融业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 四川省区域金融竞争力研究

    (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

    (二)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三)区域金融竞争力排名

   四 提升四川省区域金融竞争力的途径

    (一)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进一步发挥金融中心的功能

    (三)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地方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川省外向型经济竞争力解析

   一 四川进出口:基数小,增长慢,排名下降

   二 国有企业撑起四川省进出口半壁江山

   三 四川利用外资:徘徊中前进

   四 四川贸易结构异动:加工贸易急剧下滑

   五 四川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前景看好

   六 四川省旅游服务出口:特色优势产业中的弱势

   七 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汇能力:中西部第一

   八 四川省对外投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序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首次对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做了系统、客观和较为准确的评价。本书由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专家论坛三部分组成,其中主题报告不仅对四川省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及西部的位置给出了科学定位,而且对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该排名体现了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专题报告就工业强省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专家论坛部分是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四川的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旅游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等做出的客观评价和分析。

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林凌主编《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

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草案》。

四川省经委:《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5。

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林凌等:《四川工业强省战略若干问题研究》,内部报告,2006年3月。

倪鹏飞、〔美〕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广东社会科学院:《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蓝皮书2005》,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No.3(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肖红叶(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1985~2004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李实等:《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庄丽娟:《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吴照云、彭润中、郑琴琴:《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王秉安、陈振华、叶穗山:《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蒋兆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云南省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祁晓玲、罗元青:《四川省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张文兵:《政府行为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芮明杰、陶志刚主编《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区域竞争力发展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彦云:《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竞争力研究——澳门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中信出版社,2003。

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李春林等:《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狄昂照、吴明录等:《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1992。

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聂辰席:《区域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韩毅等:《辽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李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郑宇硕、国世平:《深港科技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对策》,人民出版社,2005。

杨晓优:《区域制度环境与区域竞争对策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Boddy,Martin and Parkinson,Michel,City Matters:Studies in Competitiveness Cohesion and Urban Governance,The Policy Press,2003.

Buck,Nick,Changing Cities:Rethink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Cohesion and Governance,Palgrave Macmillian,2004.

Cho,Tong-sóng,From Adam Smith to Michael Porter:Evolution of Competitiveness Theory,Singapore; River Edge,N.J.:World Scientific Pub.,2001.

Edquist,Charles,Systems of Innovation:Growth,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USA:E.Elagr Pub.,2000.

Hitt,Michael A.,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Cases,Minneapolis/St.Paul,Minn.:West Pub.Co.1997.

Hitt,Michael A.,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Mason,Ohio:Thomson/South-Western,2003 Hitt,Michael A.,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cases,Minneapolis/St.Paul,Minn.:West Pub.Co.1997.

Jiang,Xiao juan,FDI in China:Contributions to Growth,Restruc-turing,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3.

Porter,Michael E.,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2-2003: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2003,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Yearbook(1994-2002),Launsanne,Switzerland.

World Economic Forum(1998:Geneva),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李京文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美〕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贺力平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美〕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人民出版社,1995。

林凌、刘世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林凌主编《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林凌:《林凌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林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

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草案》。

四川省经委:《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5年11月。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英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1,推销,让中国城市沸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3,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4,楼市,城市中国晴雨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Fujita,Krugman,Venables,《空间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白重恩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徐康宁、王剑:《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与国际比较》,《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杨宝良:《我国渐进式改革中的地理集聚与国际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戴鞍钢、阎建宁:《中国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袁莉:《聚集效应与西部竞争优势的培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盖文启、刘友金:《技术创新集群效应——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简 介:本报告以县域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为前提,采用了竞争力研究、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报告,重点依据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主题式论述和相关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指标建设,重点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阐述等;第三部分是竞争力评价,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两区...

作者: 杨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