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8

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研究图书

The Evolu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Du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SAPID:101-2510-0317-92
ISBN:978-7-5201-366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到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几年逐步回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究竟是契合了倒U形假说,还是统计误差所致?基尼系数的回落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动趋势?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忽略了结构转型的因素,无法对上述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本书研究了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对于促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桂文 吴亮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文前辅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二 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

   三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四 国内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

  第四节 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主要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一 一般收入分配理论及其演进

    (一)古典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论述

     1.亚当·斯密对收入分配的论述

     2.大卫·李嘉图对收入分配的论述

     3.萨伊的分配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论述

     1.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2.马歇尔收入分配理论

    (三)马克思对收入分配的论述

     1.资本主义制度的收入分配

     2.共产主义制度的分配

   二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演变的影响

   三 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演变

    (一)传统二元经济理论

     1.刘易斯模型

     2.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二)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研究

     1.二元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一 收入分配一般理论研究

    (一)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研究

     1.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2.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研究

     1.制度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2.贸易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3.技术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4.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研究

     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二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演变的影响

    (一)关于库兹涅茨假说验证的研究

    (二)关于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

   三 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一)二元经济转型导致收入分配恶化

    (二)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存在倒U形关系

  第三节 述评

 第三章 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动态演变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节 二元经济转型及其阶段性划分

  第二节 二元经济转型不同阶段的收入分配及其演变趋势

  第三节 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的实现机制

   一 劳资博弈力量变动及其影响

   二 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影响

    (一)二元经济转型中产业结构演变

    (二)产业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

   三 政府政策选择及其影响

 第四章 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的经验实证

  第一节 先行工业化国家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一 先行工业化国家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1.英、法、德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的判断

    2.英、法、德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判断

   二 先行工业化国家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1.英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2.法国在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3.德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三 小结

  第二节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一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1.日本刘易斯转折区间的判断

    2.韩国刘易斯转折区间的判断

    3.中国台湾刘易斯转折区间判断

   二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1.日本在二元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演变

    2.韩国在二元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演变

    3.中国台湾地区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4.小结

  第三节 拉美国家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一 巴西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1.巴西刘易斯转折区间的判断

    2.巴西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二 墨西哥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

    1.墨西哥二元经济转型阶段判断

    2.墨西哥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

   三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

  第一节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及其转折点的判断

   一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变迁

    1.基于农业劳动力占比的分析

    2.基于二元对比系数的分析

   二 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1.模型构建

    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模型估计及结果

    4.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的判断及第二转折点的预测

  第二节 中国二元转型中收入分配变动的统计性描述

   一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分析

   二 基于城乡差值基尼系数的分析

   三 基于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全国基尼系数的分析

  第三节 刘易斯转折点与倒U形转折点的契合分析与检验

   一 全国基尼系数与农业就业比重的模型估计

   二 城乡差值基尼系数与农业就业比重的模型估计

   三 刘易斯转折点与收入分配转折点的契合分析

 第六章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特殊性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非均衡制度变迁下的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一 中国的非均衡制度变迁

    (一)二元经济体制形成与强化(1953~1978年)

    (二)二元经济体制的突破与减弱(1979~1985年)

     1.二元经济体制变革的政治经济条件

     2.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

     3.统购统销制度的初步改革与农村工业的发展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二元经济体制局部强化(1986~2002年)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以城市为中心利益格局的恢复和强化

    (四)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以来)

     1.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背景

     2.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 非均衡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

  第二节 二元经济转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路径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二 农村工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 非均衡制度变迁与非永久性乡城迁移

  第三节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与城乡资源配置

   一 我国二元财政体制对农业投入的影响

   二 二元金融体制与农村资金流出

    1.通过农村信用社流出的农村资金不断增加

    2.农村邮政储蓄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新渠道

    3.农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4.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是净投入,但投入量相对稳定

   三 征地制度、农民工制度性歧视与农村资金流出

  第四节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 二元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拉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

   二 非永久性乡城迁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职工

    2.非永久性乡城迁移影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3.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影响农业收入

 第七章 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及其借鉴

  第一节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一 先行工业化国家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一)英国在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从贫民救济到主动反贫困

     2.教育调节措施

     3.税收调节措施

    (二)法国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救济地方化导致救济分配不平等,且不能覆盖农村流动人口

     2.强大的地方救济势力阻碍了全国统一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

     3.税收制度对降低贫富分化作用明显

    (三)德国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二 先行工业化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与教训

    1.保护劳动者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收入水平是根本

    2.调节二次收入分配是控制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领域

  第二节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与教训

   一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一)日本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2.就业调节措施

     3.义务教育调节措施

     4.税收调节措施

     5.反贫困调节措施

     6.社会保障调节措施

    (二)韩国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利用外援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战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3.普及教育措施

     4.税收措施

     5.社会保障措施

    (三)中国台湾地区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2.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3.鼓励中小企业大量发展,增加工人收入

     4.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二 后起工业化经济体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与教训

    1.合理运用外来经济和军事援助

    2.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3.重视农业发展

    4.重视教育投入

    5.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三节 拉美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一 巴西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与教训

    1.关注青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政策

    2.合理调节工资涨幅政策

    3.反贫困计划

    4.教育改革政策

    5.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二 墨西哥二元经济转型中调节收入分配的经验与教训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措施

    2.国民收入再次分配领域措施

 第八章 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第二节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 强化农地产权的稳定性

   二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一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

   二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城乡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一)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完善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体系

     1.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金融支持配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第四节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资合作

   一 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二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一)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三)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障碍

    (四)加强法治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劳方的基本权益

    (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到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几年逐步回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究竟是契合了倒U形假说,还是统计误差所致?基尼系数的回落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动趋势?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忽略了结构转型的因素,无法对上述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本书研究了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不仅对于收入分配理论和二元经济转型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Ahluwalia,M.S.,“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Some Stylized Facts”, 66(2),1976.

[2]Anand,S.and Kanbur,S.M.R.,“The Kuznets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40,1993.

[3]Banerjee,A.V.,Duflo,E.,“Inequality and Growth:What Can the Data Say?” 8,2003.

[4]Barro,R.J.,“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5,2000.

[5]Barry Chiswick,Timothy J.Hatton,(Chicag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6]Basu,B.,“Another Look at Wage Distortion in a Developing Dual Economy”, 43(2),2004.

[7]Belad Hamidi,Chaudhuri Sarbajit,and Yabuuchi Shigemi,“Can 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Reduce Wage inequality in a Dual Economy?” 6(5),2008.

[8]Bourguigeon,F.,C.Morrisson,“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Dualism”, 57(2),1998.

[9]C.H.Lee,(London:Cambridge Press,1986).

[10]C.Boyer,(Cambridge:MIT Press,1996).

[11]Christoph Emst,“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 Orient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rgentina,Brazil and Mexico”,,ILO,(15)2005.

[12]Deininger,K.,Squire,L.,“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Growth”, 57(2),1998.

[13]Deininger,K.,Squire,L.,“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10(3),1996.

[14]Eicher,T.S.,C.Penalosa,“Inequality and Growth:The Dual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 66(1),2001.

[15]Evelyn Bernette Ackerman,,1800-1914(New Brunswick,U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0).

[16]Fei,Ranis and Kuo,(New York,U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7]Felix Paukert,“Income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ASurvey of Evidence”, 108,1973.

[18]Fields,G.S.,“A Welfare Economic Analysis of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Dual Economy”, 93(3),1979.

[19]Gallup,J.L.,“Is There a Kuznets Curve?”,http://www2.dse.unibo.it/ardeni/ESI_2014/Gallup_2012.pdf.

[20]Gamaut,R.,“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urning Point”, 3(2),2010.

[21]Garcia-Penalosa,C.,Turnovsky,S.J.,“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Canonical Model”, 28,2006.

[22]Gautam Bose,“Agrarian Efficiency Wages in a Dual Economy”, 49(2),1996.

[23]Grimalda,G.,Vivarelli,M.,“Is Inequality the Price to Pay for Higher Growth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 Revisiting the Kuznets Hypothesis in the Event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20(2),2010.

[24]Harold Perkin,,1780-1880(London,UK:Routledge & Kegan Paul,1969).

[25]Hasanov,F.,Izraeli,O.,“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 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Gains:Evidence from the U.S.States”, 51(3),2011.

[26]I.Adelman,C.T.Morris,(Stanford,CA,U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7]James,M.Cypher,Raul Delgado Wise,(Washington DC,U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0).

[28]Jole Mokyr,(Boulder,Colorado:Westview,1993).

[29]Jole Mokyr,(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85).

[30]Kiatrungwilaikun,N.,and Suriya,K.,“Rethinking Inequality and Growth:The Kuznets Curve after the Millennium”, 8(2),2015.

[31]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45(1),1955.

[32]Mamelo Medeims and Pedm Souza,“The Stat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Brazil”,IRLE UC Berkeley Working Paper 153(13),2013.

[33]Michael Sanderson,(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1).

[34]Nigel Poole,Remi Gauthier,Aliza Mizrahi,“Rural Pverty in Mexico:Assets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the Mayas of Yucatan”, 5(4),2007.

[35]OECD Secretariat,“What Role for Policy in Tackling Inequality?”2013,http://www.oecd.org/employment/emp/45282892.pdf.

[36]Peter,H.,Lindert,Jeffrey,G.,Williamson,“English Workers' Living Standards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A New Look”,,2nd Series,1983.

[37]PISA 2012 Results-Volume Vl,“ Students and Money-Financial Literacy Skills for the 21st Century”,http://www.oecd.org/pisa/.

[38]R.Rodger,(London,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9]Robinson,S.,“A Note on the U Hypothesis Relat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66(3),1976.

[40]Roger Price,(London:Hutchinson,1987).

[41]Roy Douglas,(London,UK: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9).

[42]Somanathan,E.,“Can Growth Ease Class Conflict?”14(1),2002.

[43]Timothy B.Smith,,1880-1940(Kingston,Ontario,Canada: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3).

[44]W.Felkin,(London,1845,Facsimile reprint,New York,1972).

[45]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d of Labor”, 2(22),1954.

[46]Yuki Kazuhiro,“Education,Inequality,and Development in a Dual Economy”, 20(1),2016.

[47]〔德〕哈渥:《德国实业发达史》,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1925。

[48]〔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杨绪译,商务印书馆,1984。

[49]〔德〕维纳·洛赫:《德国史:中册》,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5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何思敬、徐冰译,人民出版社,1997。

[5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52]〔德〕马克思:《资本论》,朱登译,南海出版社,2010。

[53]〔法〕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吴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54]〔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55]〔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97。

[56]〔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洪银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

[57]〔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8]〔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9]〔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60]〔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蒋东生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2]〔美〕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李实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63]〔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97。

[6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5]〔美〕苏珊·斯托克斯:《增长、平等与治理:拉美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66]〔日〕池田勇人:《均衡财政》,周宪文译,台湾正中书局,1968。

[67]〔日〕大内力:《日本资本主义的农业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

[68]〔日〕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景文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9]〔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景文学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

[70]〔日〕山田盛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分析》,岩波文库,1977。

[71]〔日〕向坂逸郎:《日本资本主义诸问题》,黄土社,1947。

[72]〔日〕中村隆英:《日本经济》,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73]〔日〕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赁金の国际比较》,东洋经济新报社,1964。

[74]〔日〕石田英夫:《日本の劳使关系と货金决定》,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

[75]〔日〕氏原正治郎等编《现代工资讲座(第四册)》,东京大学出版社,1977。

[76]〔日〕通产技术调查会编《劳动管理要览》,通产技术调查会,1974。

[77]〔日〕盐田庄兵卫:《劳俅问题讲义》,青林书院新社,1981。

[78]〔英〕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93年》,贺力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9]〔英〕阿萨·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0]〔英〕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01。

[81]〔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伍晓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2]〔英〕彼得·马赛厄斯、M.M.博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上册)》,徐强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3]〔英〕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韦国栋译,商务印书馆,1959。

[84]〔英〕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方廷钰译,商务印书馆,1992。

[85]〔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二卷》,姚曾惙译,商务印书馆,1975。

[86]〔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六卷(上)》,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87]〔英〕莫尔顿·台德:《英国工人运动史1770~1920》,叶周、何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88]〔英〕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严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9]〔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王春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0]〔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4。

[91]〔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的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王春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6。

[93]〔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姚曾庚译,商务印书馆,1974。

[9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谢祖钧等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95]艾丽西娅·齐卡迪、沈晓雷:《贫困与城市不平等——以墨西哥城大都市地区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7年第34期。

[96]安体富、蒋震:《影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若干产权制度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4期。

[97]安永美:《外援的政治经济学》,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

[98]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99]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世界经济》2010年第12期。

[100]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1]蔡秀云、周晓君:《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研析》,《税务研究》2014年第7期。

[102]曹博:《关于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DOLS实证分析》,《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5期。

[103]曹博:《贸易开放度、FDI、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期。

[104]曹小衡、葛立祥:《台湾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快速工业化时期)的收入分配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

[105]曾国平、王韧:《二元结构、经济开放与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年第10期。

[106]曾淑花等:《打破城镇劳动者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界限》,《中山日报》,2006年3月18日,第5版。

[107]钞小静、任保平、惠康:《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5期。

[108]陈安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9]陈安平:《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110]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111]陈纯谨、李实:《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112]陈江生、郭四军、朱同斌:《墨西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9期。

[113]陈婧:《贫富差距考验法国社会》,新闻晨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5-06/24/content_106237.htm.2015-06-24。

[114]陈立泰、王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基于1978~2005年数据的协整检验》,《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15]陈孝兵等:《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转与就业》,《学术论丛》1999年第2期。

[116]陈欣天:《台湾“国民住宅”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117]陈新田、蔡玉霞:《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原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8]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119]陈宗胜、武洁:《收入分配差别与二元经济发展》,《经济学家》1990年第3期。

[120]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1]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型”变异》,《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2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3]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24]程磊:《收入差距扩大与中国内需不足: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11年第1期。

[125]邓利娟、刘乐:《转型期台湾收入差距的调节手段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126]邓利娟:《战后台湾财政》,鹭江出版社,1993。

[127]丁波文:《墨西哥劳动力市场与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128]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

[129]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130]董平:《八十年代法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法国研究》 1990年第2期。

[131]董直庆、戴杰、陈锐:《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32]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人民出版社,1981。

[133]樊勇、王蔚:《增值税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联度:1995~2010年》,《改革》2012年第11期。

[134]范志勇、宋佳音:《产品相对价格、要素禀赋与要素收入分配》,《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35]方臻旻、徐冰清:《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36]付文林、赵永辉:《价值链分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经研究》2014年第1期。

[137]付文林:《最低工资、调整成本与收入分配效应的结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38]高帆:《劳动者报酬占比、城乡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

[139]高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轨迹、特征与效应》,《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140]高宏伟、王素莲:《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141]高亚军:《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性研究》,《税务研究》2015年第3期。

[142]葛成:《财政支出缩减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研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43]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

[144]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45]郭冠男:《围绕地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

[146]郭毅、朱鹤:《基于LMDI方法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对居民总消费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8期。

[147]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148]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结构转换的研究”课题组:《非农产业结构转换的规律性与发展前景》,《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23期。

[14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课题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调研世界》 2006年第3期。

[150]韩琦:《墨西哥政府的深化改革难题——兼论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9期。

[151]贺丽娟:《19世纪法国建设国家福利体系道路上的障碍》,《南都学刊》2012年第9期。

[152]洪丽:《当代国外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3]洪丽:《韩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引自《“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2012。

[154]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155]黄泰岩、康健:《韩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演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56]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157]黄潇、杨俊:《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再检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58]贾大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21世纪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0期。

[159]贾俊雪、宁静:《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及制度根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160]蒋虹:《英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61]金三林:《对“刘易斯转折”阶段进程的判断》,《学习时报》2012年7月2日,第3版。

[162]金英君:《“拉美现象”与社会公平问题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163]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164]孔繁荣:《台湾经济起飞过程中收入分配均衡化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第1期。

[165]蓝海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7期。

[166]蓝建:《教育分化对收入不公平的影响——拉丁美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67]黎煦:《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保护——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第1期。

[168]李斌、陈超凡、万大艳:《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估算及其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9]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170]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1]李明德:《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现在与未来》,时事出版社,2001。

[172]李善同:《对城市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国软科学》 2001年第5期。

[173]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74]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75]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176]李香菊、刘浩:《税制、公共服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14年第3期。

[177]李晓宁、马启民:《中国劳资收入分配差距与关系失衡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第6期。

[178]李雅菁:《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79]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80]李志军、奚君羊:《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关系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181]李志阳、刘振中:《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理论和经验解释》,《经济科学》2011年第6期。

[182]李仲生:《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83]李子联、朱江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再解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184]廖云珊:《关于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分析及其影响》,《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第4期。

[18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6]刘坚:《消除贫困的有益借鉴——关于墨西哥、阿根廷两国消除贫困情况的考察和启示》,《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1期。

[187]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88]刘克辉等:《台湾农业发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189]刘霖、秦宛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90]刘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法国农村人口迁移特点分析》,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1]刘生龙:《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理论和实证》,《财经研究》2009年第2期。

[192]刘松林:《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1期。

[193]刘小红:《环太湖地区统筹城乡就业的实践与启示》,《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第4期。

[194]刘学东:《墨西哥土地制度改革成效评估:从贫困指数变化的视角》,《拉丁美洲研究》2015年第12期。

[195]刘扬、冉美丽、王忠丽:《个人所得税、居民收入分配与公平——基于中美个人所得税实证比较》,《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

[196]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97]刘怡、聂海峰:《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收入分配的不同影响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

[198]刘元生、杨澄宇、袁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199]刘振彪、尹剑锋:《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200]刘志国、刘吉恒:《政治进程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0期。

[201]刘纵一:《法国1848年革命前夜的阶级关系和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第12期。

[202]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203]陆万军:《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经济学家》2012年第5期。

[204]陆伟芳:《19世纪英国税收制度的演进》,《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05]陆正飞、王维元、张鹏:《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206]罗莹:《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07]马常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3年来首次缩小至3倍以下》,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t20150120_4384230.shtml。

[208]马胜祥:《法国现代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09]马婷:《法国部长公布财产国内贫富差距大》,中国青年报,http://corner.youth.cn/xwttx/tt/201304/t20130418_3120845.htm。

[210]马万里、李齐云、张晓雯:《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分权因素:一个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3年第4期。

[211]莫翠鸾:《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状态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2]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213]聂海峰、岳希明:《间接税归宿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1期。

[214]欧叶:《基尼系数0.61,英国家庭财富差距超警戒》,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2009-12/14/content_9174464.htm。

[215]潘成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216]潘芳、谌园庭:《“拉美热点问题论坛”会议综述》,《拉丁美洲研究》 2014年第2期。

[217]齐传钧:《巴西收入分配问题与相关政策评析》,《拉丁美洲研究》2014年第8期。

[218]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中国与世界观察》2007年第1期。

[219]乔金亮:《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四年缩小》,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cn/V20/SC/jjps/201402/t20140214_3762937.htm 。

[220]乔榛:《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一个历时视角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21]权衡:《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机理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222]冉光和、潘辉、吴利:《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趋势:1978~2010》,《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3期。

[223]冉光和、潘辉:《政府公共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24]冉光和、唐文:《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4期。

[225]任燕燕、姜明惠:《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8第6期。

[226]戎殿新等:《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227]深圳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主要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国际税收》2014年第1期。

[228]沈桂龙、宋方:《FDI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多维变量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229]沈桂龙:《FDI影响收入分配的微观机理与宏观传导机制》,《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8期。

[230]世界银行:《2000~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朱文晖、王玉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1]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brazil。

[232]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世界发展指标。

[233]舒萍:《中小企业“质的飞跃”初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34]宋善炎:《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235]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财经科学》2009年第12期。

[236]苏琳:《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37]苏振兴:《拉美国家关于新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3期。

[238]孙炳辉,邓寅达:《德国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39]孙敬水、张岚:《德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经验及借鉴》,《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11期。

[240]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41]孙亚南:《二元经济转型国际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42]孙兆阳:《工会发展与工资不平等:美英工会的标准化工资率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243]孙执中:《战后日本税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44]谭崇台:《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45]滕淑娜、顾銮斋:《法国农业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史学集刊》2011年第4期;

[246]田明孝:《19世纪英国教育观念的转变》,《浙江学刊》2016年第2期。

[247]田萍、张屹山、张鹤:《中国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时点预测》,《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248]田卫民:《中国市场化进程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2年第10期。

[249]万广华、张茵:《中国沿海与内地贫困差异之解析: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250]万莹:《我国流转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2年第7期。

[251]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52]汪同三、蔡跃洲:《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结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53]王弟海:《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

[254]王红云、吕志鹏、赵彦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作用的地区异质性和相关性分析》,《现代财经》2015年第3期。

[255]王剑锋:《流转税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分析研究——以我国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为考察基础》,《财经研究》2004年第7期。

[256]王莉:《财政支出公平效应的测度》,《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7期。

[257]王林辉、赵景:《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来自地区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求是学刊》2015年第4期。

[258]王乔、汪柱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

[259]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统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60]王少国:《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分析》,《农村经济》 2007 年第3 期。

[261]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62]王宋涛、吴超林:《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研究:模型、方法与数据》,《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263]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264]王晓萌:《英国贫富差距创下25年新低,基尼系数降到32.3%》,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3-07/12/content_29400160.htm。

[265]王晓易:《台湾贫富差距极度恶化最富最穷差62倍创新高》,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9/0620/15/5C8U8EJH000120GR.html。

[266]王晓映:《统筹城乡土地改革和制度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67]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268]王燕、曲东花:《美日企业分配制度及对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 年第2期。

[269]王逸、薛平:《韩国税收制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代韩国》2000年第3期。

[270]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71]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

[272]王振:《中国工业化第二条道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73]王征、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7期。

[274]翁杰、徐圣:《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以中国工业部门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3期。

[275]吴白乙:《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76]吴国庆:《列国志·法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77]吴红英:《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2001。

[278]吴惠林:《台湾地区的劳力短缺问题研究》,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90年。

[279]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80]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1]吴忠群、王虎峰:《单纯调整收入差距能提高消费率吗——基于因果检验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282]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要素流动、制度变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3]夏晶、李波:《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1期。

[284]夏庆杰等:《国有单位工资结构及其就业规模变化的收入分配效应:1988~2007》,《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285]肖晶、粟勤:《金融包容、金融发展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与展望》,《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5期。

[286]徐飞:《重温〈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第12期。

[287]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88]徐汝峰:《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1978~2009》,《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4期。

[289]徐文丽:《墨西哥绿色革命研究(1940~1982)》,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90]徐现祥、王海港:《我国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及成因》,《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91]徐永进:《我国劳动基准立法的现状与进路》,《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292]许平祥:《金融控制是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效应的原因吗?——基于省际数据的动态面板GMM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293]颜鹏飞、唐铁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兼评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福建论坛》2002年第3期。

[294]杨飞虎、黄寒燕:《基于新剑桥增长模型的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探讨》,《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3期。

[295]杨继军:《刘易斯转折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中国经济内外再平衡》,《财贸经济》2015年第10期。

[296]杨俊、李晓羽、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297]杨俊、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年第1995~2003期》,《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298]杨立民:《巴西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完善社保扶贫抑富》,《理论参考》2010年第7期。

[299]杨令侠:《墨美边境地区墨西哥的经济与人口变迁——基于对20世纪后半期的考察》,《拉丁美洲研究》 2015年第6期。

[300]杨茂春:《墨西哥农村劳动力流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第8期。

[301]杨远航:《拉丁美洲1990年代经济改革特点——以墨西哥经济改革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7期。

[302]杨志敏:《对20世纪40~90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评析》,《拉丁美洲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303]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304]于洋编著《经济转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05]于宗先、王金利:《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联经出版社,2009。

[306]余玲铮、魏下海:《金融发展加剧了中国收入不平等吗?——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证据》,《财经研究》2012年第3期。

[307]袁东振:《墨西哥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工资问题》,《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2期。

[308]袁霓:《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8期。

[309]袁志刚、朱国林:《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我国二元经济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10]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11]岳希明、徐静:《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6期。

[312]岳云霞、史沛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与韩国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13]张宝宇:《巴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1期。

[314]张凤林:《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措施及启示》,《学术交流》2011年第2期。

[315]张桂文等:《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东北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16]张桂文、孙亚南:《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4期。

[317]张桂文、王旭升:《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318]张桂文、周健:《非均衡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19]张桂文:《从古典二元论到理论综合基础上的转型增长——二元经济理论演进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320]张桂文:《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321]张桂文:《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

[322]张桂文:《二元转型及其动态演进下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4期。

[323]张桂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病”和“城市病”及其治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24]张桂文:《中国二元结构转换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25]张桂文等:《二元经济转型、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运行》,《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3期。

[326]张汉林、袁佳:《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财经研究》2011年第6期。

[327]张宏彦、何清、余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328]张晖:《韩国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江海纵横》2006年第6期。

[329]张珺:《日本收入分配制度分析》,《当代亚太》2002年第4期。

[330]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31]张立军、湛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数据的检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32]张庆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的人口和社会》,《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333]张少杰、董碧松、郭雅娴:《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来自中国的实践验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34]张淑翠:《教育及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研究》,《商业研究》2012年第2期。

[335]张曙光:《中国转型的制度结构与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36]张文、许林:《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回到G-ZG假说》,《当代财经》2010年第11期。

[337]张文春:《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再分配》,《税务研究》2005年第11期。

[338]张颖:《不完全契约视角下中国劳资关系的政府干预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39]张玉柯、马文秀:《比较优势原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1期。

[340]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41]赵富慧:《德意志帝国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2]赵勇、张杨:《“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特定要素理论”》,《经济经纬》2011年第4期。

[343]赵月华、李志英:《模式Ⅰ——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44]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人民出版社,2006。

[3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9。

[346]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点》,科学出版社,2010。

[34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34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999~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4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0~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50]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74。

[351]周红利:《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1978~2013》,《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7期。

[352]周建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生活水平探析(1880~1939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53]周文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354]周晓、刘建华:《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化研究:1990~2013》,《人文杂志》2014年第9期。

[355]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356]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1999。

[357]朱志鹏:《浅析墨西哥的社会保障制度》,《天津社会保险》2009年第3期。

[358]祝跃:《墨西哥的“自由之殇”》,中国经贸聚焦,http://news.hexun.com/2014-01-21/16162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