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革命的现代变奏——毛泽东革命思想研究图书

The Modern Varia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A Study on Mao Zedong's Revolutionary Thought

SSAPID:101-2375-6608-52
ISBN:978-7-5097-517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现代性”,以“革命”为关键词展开对毛泽东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书中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侧面,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时代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由此所体现的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独特意蕴进行了解读。本书认为,毛泽东的“革命”,既驱动着古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又强烈地体现对于“现代性”弊端进行反拨的价值维度。走向现代性与超越现代性,是毛泽东“革命”的永恒主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毛泽东与当代中国
作 者: 宋婕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后记

 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个问题

 引言 革命与毛泽东:一个值得重提的话题

  一

  二

  三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革命”概念之考究及其界说

  一 中国传统对“革命”的理解

  二 西方世界的“革命”话语

  三 现代性与革命:中西革命话语的合流

  四 毛泽东的“革命”意蕴

   (一)前革命时期的“革命”话语

   (二)作为“阶级斗争”的革命

   (三)作为“社会变革”的革命

   (四)作为“发展途径”的革命

   (五)作为“矛盾解决方式”的革命

   (六)作为“反抗强权”的革命

 第二章 文化渊源与哲学根基:毛泽东“革命”的逻辑与特质

  一 圣人救世与农民起义

   (一)“圣人救世”:传统儒家的革命底蕴

   (二)“压迫—反抗”:源自民间的反叛意识

   (三)“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与毛泽东两种革命逻辑的合流

    1.重估“大同”理想,凸显动、乱与斗争的价值

    2.强者与弱者的角色换位——造反有理

  二 进化论与矛盾辩证法

   (一)进化论与毛泽东的未来观

   (二)矛盾辩证法与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

    1.理论背景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3.毛泽东矛盾辩证法的要旨

  三 阶级与阶级斗争

 第三章 走向现代性:毛泽东的政治革命

  一 西方的冲击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现代化*探求:政治革命的缘起

  二 政治革命途径的选择:以“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为例

  三 以“夺取政权”为中心任务的政治革命策略

   (一)“枪杆子”与夺权

   (二)农村中心与夺权

   (三)土地革命与夺权

   (四)统一战线与夺权

  四 “党-军-民”三位一体的政治革命模型

   (一)政党——人民自觉选择的自救工具

   (二)军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三)“民”意味着什么:政治革命主体的选择

    1.“民”——民众

    2.“民”——国民

    3.“民”——农民

    4.“民”——人民

   (四)“人民革命观”的确立

  五 政治革命的现代图样: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价值理念与斗争策略

  小结

 第四章 沉重的现代性:毛泽东的经济革命*

  一 从渐进到跃进的革命型经济发展路径:以农业集体化为例

   (一)农民何以能“组织起来”:农业集体化的认识论基础

   (二)将农民“组织起来”何以能实现:从渐进到跃进的农业集体化路径

    1.1951年围绕山西发展农业互助合作问题的争论,突破了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苏联模式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3.1955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促发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4.1956年出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推动了高级社的快速发展

  二 “跃进”的理论话语:积极平衡与不断革命

  三 经济革命的体制性探求:计划体制的变革

   (一)双重领导下的群众动员:非常规路径的探求

   (二)非常规路径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集权与分权: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思想与实践

    2.马钢宪法与鞍钢宪法

  四 新型的经济组织形态和制度模型:人民公社制度内涵及其反思

   (一)制度起源:人民公社制度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二)制度定位:关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再思考

   (三)制度构成:人民公社何以“处变不惊”

    1.人民公社的发展机制:社办工业

    2.人民公社的社会保障机制

    3.人民公社的经营机制:商品生产是有用的工具

    4.人民公社的约束机制:满足农民需要,改造农民意识

  小结

 第五章 求解现代性:毛泽东的文化革命

  一 文化、文化革命及毛泽东“文化革命”思想的缘起

  二 文化权利的重构:将文化的话语权还给大众

   (一)从文化权利的角度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

   (二)立场的转换:从“化”大众到大众化

   (三)大众文化模式的构建

    1.大众文化模式的理论根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

    2.大众文化模式的现实指向——文化应服务于大众

    3.大众文化模式的实现途径——教育的革命*

  三 意识形态的重构:以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社会整合

   (一)意识形态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及其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解释

    2.俄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构建:整风与改造

    1.延安时期的文化整饬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和文化批判

  四 道德伦理重构:灵魂深处闹革命

   (一)精神利己主义的道德:青年毛泽东的伦理探求

    1.关于自我的反思

    2.关于生死的反省

    3.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革命的道德:以“人民”为核心的革命英雄主义道德观

   (三)道德与政治的接轨:“斗私”与“批修”的辩证关系

  小结

 结语 现代性弊端及其超越:毛泽东的“革命”方案

  一 权利错位与权力重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对治方案

  二 抓革命、促生产:发展主义经济模式的初步反拨

  三 知识分子再教育:摆脱文化精英主义的窠臼

本书立足“现代性”,以“革命”为关键词展开对毛泽东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本书指出,在近代以降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所使用的“革命”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革命”思想的文化渊源也颇为复杂,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也有西方进化论的色彩,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获得了新的表现形态。复杂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毛泽东个人的性格特征,形塑了毛泽东“革命”思想独有的逻辑与特质。本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侧面,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时代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由此所体现的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独特意蕴进行了解读。本书认为,毛泽东的“革命”,既驱动着古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又强烈地体现对于“现代性”弊端进行反拨的价值维度。走向现代性与超越现代性,是毛泽东“革命”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