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5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政治分析图书

Political 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SSAPID:101-2372-7585-53
ISBN:978-7-5097-223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中央政策和政府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帕累托最优能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标准的分析为起点,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演变和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比较,对中央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加以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研究丛书
作 者: 唐文睿
编 辑:赵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个人简介

 本书简介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的研究

    2.国内的研究

    3.本书的研究角度

   三 中央政策分析的指导原则

    1.通过中央政策的普适性制定,实现市场机制的普遍建立,使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

    2.通过中央政策调整方式的改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3.通过中央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调整,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调整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 研究内容

    1.中央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差异

    2.中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差异对各地区的影响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生原因和政治后果

   二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比较分析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央政策——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中央政策的法理体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1.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职能

    2.建立社会利益的增进机制是公共政策的基础

    3.公共政策决定社会利益的受益群体

    4.公共政策制定依赖于国家的汲取机制和能力

   二 公共政策的特征分析

    1.公共性特征

    2.导向性特征

    3.权威性特征

    4.公平性特征

    5.弱势差别指向特征

    6.合法性特征

   三 公共政策的限度分析

    1.政策空间限度——公共政策的行使范围仅在于公共领域

    2.政策职责限度——公共政策的功能在于弥补“市场失效”

    3.政策目的限度——公共政策制定应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

    4.政策手段限度——公共政策行使应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实现

   四 公共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1.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地位

    2.公共政策的指导原则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

    3.公共政策的关注目标指导着政府职能调整

    4.公共政策的具体实施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差别

    5.社会经济利益的获得最终要由政治利益加以确认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能否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

   一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

    1.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

    2.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

    3.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二 帕累托最优的理论思考

    1.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失灵状况的存在是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前提

    2.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共政策失灵限定了帕累托最优评价的有效空间

    3.地方政府失灵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优评价需由中央承担

   三 帕累托最优引发的帕累托公平思考

    1.帕累托公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隐含前提

    2.帕累托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隐含

    3.帕累托公平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价值倡扬

  第三节 从计划到市场的政府职责演变

   一 计划经济下政府职能与效果分析

    1.政府要履行资源分配职能

    2.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对民众的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

    3.政府的经济管制是资源配置的唯一规范模式

    4.中央政府的权威模式成为政府运行的基础

   二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政府变化

    1.从效率行政目标到民主行政目标:政府治理目标的变革

    2.从控制导向的公共管理到服务导向的公共治理:政府行政手段的变革

    3.从政府决定市场到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政府职能范围的变革

    4.从中央权力一统到中央地方合理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革

    5.从人治的公共行政理念到法治的公共治理目标的转变:政府现代化的变革

   三 市场经济治理中的政府变革

    1.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治理责任及调整

    2.政府主导的体现: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及治理

    3.无差别公共政策应成为区域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轨迹

   一 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949~1978年)

    1.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域经济发展及总体布局

    2.“大三线”建设中的区域政策调整

    3.中国区域政策过渡调整

   二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优势发展战略(1979~1992年)

    1.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第六个五年计划

    2.三大地区划分的区域经济政策:1986~1992年

    3.区域经济政策的徘徊:1989~1992年

   三 落后地区扶持的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2年至今)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尝试:1992~2000年

    2.落后地区扶持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

   一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1.三大地区人均GDP比较

    2.三大地区对外贸易比较

    3.各地对中央财政贡献比较

   二 六地区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1.人均GDP比较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3.资源消费水平比较

    4.财政收支比较

   三 六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比较

    1.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2.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比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历史地缘分析

   一 我国三大地理区域与经济带的形成

    1.中国地理结构和自然禀赋分析

    2.中国区域资源差异分析

    3.中国区域基础设施差异分析

   二 中国区域地理与工业发展结构分析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发展方针与区域经济政策

    2.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比较

    3.改革开放前国家投资和基本建设分析

   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地缘分析

    1.中国经济地缘分析

    2.广东、福建成为改革前沿的地缘分析

    3.改革前沿选择的经济支持

  第二节 中央政策区域差异而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 沿海开放地区政策内容

    1.经济特区政策

    2.沿海开放城市特殊优惠政策

    3.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4.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

    5.保税区政策

   二 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经济影响分析

    1.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下的三大地区社会经济地位变化

    2.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

    3.梯度发展政策调整下的市场化进程差异

   三 中央优惠政策的典型展示:深圳经济发展分析

    1.深圳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2.深圳经济发展分析

    3.深圳财政收入及贡献

   四 中央政策关注转移的效度研究:以辽宁为视角

    1.辽宁经济发展轨迹略述

    2.辽宁、上海财政贡献比较

    3.沿海经济省份财政贡献比较

  第三节 区域政策对落后地区的区别扶持比较

   一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1.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财政收入与支出

   二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

    2.中央政府投资分析

    3.新疆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指标及政策分析

    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政策

    3.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相关性分析

   四 中部崛起的政策效应分析

    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中部崛起政策

    3.中部崛起战略后的区域经济政策考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策支配下的资源配置理念研究

  第一节 政府政策的功能:资源配置

   一 政治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权力垄断是政策资源稀缺性的根源

    2.政策资源配置主客体差异性分析

    3.资源配置的不同内容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差异

   二 公共政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资源引发区域竞争

    1.纵向区域竞争

    2.区际间区域政策竞争

    3.亚区域间政策资源配置竞争

   三 政策资源配置的价值指标

    1.政策资源配置原则来自于政府功能

    2.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3.政府功能两重性的价值悖论

  第二节 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研究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均富理论到先富理论

    1.新中国成立初的西部优先并未缩小东西部差距

    2.改革开放以来的“先富理论”刺激了区域经济发展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从非均衡区域政策到区域协调发展

   二 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确认:政治权力合法性认同

    1.合法性——政治统治的基础

    2.经济发展成败是政治合法性的关键

    3.经济体制改革使政治合法性的认同标准多元化

   三 渐进改革思维下的路径选择: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体探源:中央政府主导区域经济政策

    2.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策略选择:渐进式推进

    3.东部地区改革的路径选择:放权让利模式

    4.东北及中西部地区改革的路径依赖:放权让利模式延续

  第三节 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制度分析:中国财政制度变迁

   一 中央、地方财政制度演进

    1.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49~1956年)

    2.划分收支、分级管理财政体制(1956~1961年)

    3.地方分权方式的不断调试(1961~1978年)

    4.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78~1994年)

    5.分税制(1994年至今)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体制和财政状况

    1.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下的责任划分变化

    2.中央对地方补助分析

    3.横向分配不均加剧了地方差距

   三 非税收入:地方利益的重要保障

    1.预算外资金

    2.预算外收入构成与中央地方比例

    3.地方利益管制的制度漏洞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引发的体制后果

  第一节 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中央、地方关系变化

   一 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政治体系变化

    1.党政关系主导政治体系变动

    2.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政治阶层变化

    3.区域经济战略的短时要求强化政府权威模式

   二 放权让利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1.集权与分权——中央政府的主观意愿

    2.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囚徒困境”*

    3.分权加剧了地区政府间竞争

    4.区域经济差距引发纵向政府间互动模式差异

    5.放权让利下的“中央职能弱化”

   三 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社会后果

    1.阶层分化后的政治权力表达差异

    2.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体

    3.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分解政治权力主体

  第二节 区域经济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改造

   一 区域经济战略下的官员绩效考核

    1.各省(市、区)经济实力分类

    2.晋升机制和地方经济表现

    3.官员流动与经济发展

   二 区域经济战略下的政府行为分析

    1.强化地方经济利益属性引导政府行为选择

    2.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公地灾难效应*

    3.地方政府行为中的利益集团介入

   三 政府行为的失位分析

    1.越位、缺位与错位:政府行为的失位表现

    2.权力下放:政府职能错位的制度根源

    3.寻租效应*:政府职能错位的动力根源

  第三节 区域经济战略的外部效应分析*

   一 地方与中央离心力、向心力之变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财政状况分析

    2.中央对民族地区财政支持不足

    3.不平衡财政政策下的地方情绪

   二 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区域政治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破解区域政治的自我封闭

    2.区域经济发展下的政府主导差异

    3.政府效能发展评价分析

   三 效率与公正:区域经济战略的价值迷失

    1.效率原则下的收入不平等

    2.二次分配的政府区域差异

    3.公共行政价值旁落的社会分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引发的多角度思考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发展评价

   一 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隐忧

   二 制度建设中的社会失衡

   三 道德多元中的效益泛化

  第二节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 德国和欧盟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思考

   二 美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借鉴

   三 韩国区域经济发展配套战略体系探寻

  第三节 超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公平与正义:区域经济战略的指导原则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与正义的财政保证

   三 完善民主建设:公平与正义的制度构建

   四 强化法律构建:公平与正义的秩序要求

 总序

 后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到全面协调的非均衡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在区域经济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尽管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非均衡经济政策所引发的中国区域间经济差异却持续扩大。中央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在中央政府区域发展差别政策实施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方式和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并产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外部效应,引发对公共政策实施评价标准的思考。本书在对中央政策和政府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帕累托最优能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标准的分析为起点,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演变和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比较,对中央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加以分析。在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多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央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的政治和制度原因,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演变对中国政治建设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在对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实施的社会后果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路径,以为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己之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刘少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文献选读》(上、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

13.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M],1995年9月28日。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平与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林尚立、胡位钧:《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林尚立、朱德米:《经济特区与中国政治发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安贵仁:《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王清宪:《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0.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2.杨龙:《中国政府近期主要问题的政治分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3.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6.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形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8.王绍光:《分权的底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19.胡鞍钢:《中国走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0.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张志宏:《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4.胡鞍钢:《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5.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8.董辅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9.咸台灵:《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0.刘玉、冯健:《区域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2.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

34.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6.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7.金锋:《区域经济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8.韩凤芹:《地区差距:政府干预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0.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41.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42.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3.沙安文、沈春丽、邹恒甫:《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4.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5.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46.周振华:《中国经济分析1995:地区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7.蔡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吴强:《政府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9.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控制——财政平衡机制与支持系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0.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51.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2.吴浙:《倾斜的国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54.陈共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东部、中部、西部》[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5.王小鲁:《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6.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7.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8.项怀诚、姜维壮:《中国改革全书:财政体制改革卷》[C],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59.郭小聪:《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0.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1.杨军:《区域中国——中国区域发展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62.陆军:《区域发展中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工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3.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64.陆大道、薛凤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5.陆大道:《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6.陆大道:《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及态势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7.陆大道:《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8.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9.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研究中心:《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0.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1.薛伯英:《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2.王岽兴:《制度变迁与美国南部的崛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3.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

74.李世安:《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75.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76.金钟范:《韩国区域发展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7.冯兴元:《欧盟与德国: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思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78.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9.孙立平:《守卫的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0.李思名、邓永成、姜阑虹、周素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面观》[M],台北,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1994。

81.陈德昇:《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变迁与挑战》[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82.法维强:《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概论》[M],台北,鼎茂图书出版公司,1997。

83.耿庆武:《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M],台北,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1997。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3.〔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任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美〕W.菲利普斯·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M],新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美〕斯蒂芬·范埃夫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沃尔特·艾萨德:《区域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2.〔法〕狄骥:《宪法论》[M],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3.〔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4.〔美〕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5.〔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6.〔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王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7.〔美〕戴维·L.韦默等:《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戴星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8.〔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王巧玲、李文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美〕詹姆斯·W.费斯勒等:《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陈振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郭宇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2.〔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4.〔英〕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胡庄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5.〔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M],曾强、何志雄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2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8.〔美〕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9.〔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莫抉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0.〔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1.〔德〕海茵茨·笛特·哈德斯等:《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M],刘军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2.〔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Janet.V.den.hart,The New Public Service[M]. E.Sharpe Inc.,2003.

2.John.C.Goodman,Edwin.G.Dolan.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The Micro View(3rd Edition)[M].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5.

3.Jon Pierre. Bureaucracy in the Morden State: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

4.B.Guy Peters.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Longman publisher USA,1995.

5.Kenneth G. Lieberthal. 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6.H.K.Asmerom. Bureaucracy And Developmental 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VU University Press,1992.

7.James C.,F.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

8.Philip McCann. Urbanand Regional 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H.K.Asmerom,R.Hoppe,R.B.Jain. Bureaucracy and Developmental Policies in the Third World[M],Amsterdam:VU University Press.

1.《中国:全国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分割:经济成本和政策建议》[R],2005年6月13日。

2.《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R],2003年12月。

3.《中国的增长模式:走向可持续,减少不平等》[R],2005年10月(英文)。

4.《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不平衡进展》[R],2004年7月1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管理改革(A部分:加强宏观经济和财政协调)》[R],2005年10月。

6.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7.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R],2005.

8.China Revitalizing The Northeast:Towards A Development Strategy[R],2006.

9.China’s Development Priorities[R],2006.

10.Extern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xchange System:An Empirical Approach[R],2006.

11.亚洲开发银行:The Rol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 Philippine: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6.24。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3.《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5~1986年)》[Z],香港,香港经济导报出版社。

4.《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7年)》[Z],北京,红旗出版社。

5.《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8~1992年)》[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6.《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93~2005年)》[Z],深圳,深圳年鉴社。

7.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1995~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1987~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9.江苏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1997~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1995~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山西年鉴编撰委员会:《山西年鉴(1985~2005)》[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12.广州经济年鉴编撰委员会:《广州经济年鉴(1983~2005)》[Z],广州,广州年鉴社。

13.中国财政年鉴编撰委员会:《中国财政统计年鉴(1991~2005)》[Z],中国财政杂志社,1991~2005。

14.《国际统计年鉴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王绍光:《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2.杨龙、彭景阳:《我国区域政治发展研究:理论与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3.徐勇、吴毅:《地区发展非均衡性的政治影响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4期。

4.李荣华:《从国际比较中推进公共政策研究》[J],《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11期。

5.陈栋生:《论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J],《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6.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吕文慧:《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效率与公平》[J],《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8.洪雁、何晓林:《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公平性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1期。

9.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企业党建》2006年第6期。

10.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11.胡仙芝:《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0期。

12.高明华:《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权力超越权利》[J],《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13.耿林:《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制度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3期。

14.周文、任丽彬:《区域竞争与资源配置》[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6期。

15.杨灿明:《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市场治理》[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6.何增科:《政治合法性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一项初步的经验性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赛晓序:《论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点及优势》[J],《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8.郭腾云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年第9期。

19.王晓军:《企业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J],《政策与管理》2003年第1期。

20.张玮:《“仇和模式”——改革创新还是历史倒车》[J],《领导科学》2004年第7期。

21.马力宏:《论我国地方政府的变异行为及其矫正》[J],《地方政府管理》1996年第6期。

22.王莉、蔡钊利:《行政主导重复建设的表现及其治理》[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4期。

23.涂人猛:《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24.胡荣涛:《地区利益: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第3期。

25.迟作礼:《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6.冯超:《中国基尼系数的省际差异》[J],《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期。

27.夏永祥、王常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3期。

28.王淼:《地方政府热衷房地产有其经济根源》[N],《中国改革报》2007年1月22日第5版。

29.孙占芳:《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价格上涨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1期。

30.胡和立:《廉政三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年第2期。

31.万安培:《租金规模的动态考察》[J],《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32.曹海军、刘贵山:《我国渐进式改革视阈下的寻租问题及其治理》[J],《理论观察》2007年第4期。

33.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学术研究》2004年6月。

34.山西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山西地方级税收收入比重偏低的分析与对策》[J],《税务研究》2006年第5期。

35.余南平:《正确看待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经济的评价》[N]《文汇报》2007年5月13日第8版。

36.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J],《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37.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中国经济转型中最严重的腐败形式之一》[J],《廉政大视野》2003年第5期。

38.胡鞍钢:《腐败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J],《中国改革》2002年第5期。

39.胡和立:《廉政三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年第2期。

40.孙曙生、刘涛:《论行政公共权力的限度及其法律规制——以政府参与房屋拆迁案为对象的考察》[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1.张友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有限行政原则》[J],《中国水运》2007年第6期。

42.王清宪:《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5期。

43.王乐夫:《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J],《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4.杨龙:《发展政治学的学科地位与结构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5.侯万峰:《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政治学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6.王宗礼、侯万峰:《从政治整合视角全面审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J],《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47.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48.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J],《学术界》2003年第1期。

49.张启春、陈秀山:《缩小东西部差距:德国财政平衡制度及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0.陈庆云:《论公共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1期。

1.宋丽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杨红伟:《分散与重构:中央与地方那个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研究——以中国分税制的产生为对象》[D],复旦大学,2007。

3.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4.严炳洲:《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渐进式分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云燕:《地方政府区际行证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05。

6.徐宏:《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5。

8.陈占彪:《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

9.李震刚:《渐进改革背景下的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

10.曲凯音:《试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若干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5。

11.牛秀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基尼系数研究》[D],暨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