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6

关注妇女健康图书

Focus on the women's health

SSAPID:101-2299-0761-31
ISBN:978-7-80230-76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从减轻贫困和人力资本投资这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妇女生殖健康风险的诸因素,探讨农村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风险的管理战略,并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一个尝试。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
作 者:高梦滔
编 辑:陶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贫困的含义及贫困人群的脆弱性

   二 贫困农村地区妇女和婴儿面临的生殖健康风险概述

    (一)贫困农村地区妇女和儿童在风险面前的脆弱性

     1.妇女和儿童在生理上的脆弱性

     2.中国农村家庭经济资源分配的性别视角

    (二)贫困与生殖健康风险

    (三)农村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

   三 现有农村妇幼保健服务的供给情况概述

    1.农村妇幼保健服务的财政支持现状

    2.卫生费用过度上涨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 数据概述

    1.“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集

    2.“1992年中国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集

   二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关于健康的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理论假设和概念框架

   一 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健康通过家庭的生产行为被生产出来

   三 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幼保健服务与政府的干预

    1.妇幼保健的基本服务项目属于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2.妇幼保健服务公共支持的经济学原理

   四 贫困对于母婴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成果

   一 文献概述

    1.主流经济学的文献

    2.健康经济学的文献

    3.发展经济学的文献

    4.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文献

   二 微观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和家庭的生产函数

    1.健康的生产——经典模型

    2.对经典模型的修正

    3.对经典模型的现代批评

   三 有关母婴健康的研究成果

    1.早期的研究

    2.使用经典模型的研究

   四 健康风险、健康保险和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健康保险的理论框架

    2.RAND实验的经验结果

    3.国内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第三章 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殖健康的概念

   一 “生殖健康”的内涵

    1.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殖健康”的界定

    2.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生殖健康”的界定

    3.全国妇联对“生殖健康”的界定

   二 生殖健康的测度

  第二节 生殖健康测度的理论框架

   一 自我健康状况评价

   二 以患病率和生病时间为尺度

   三 健康测度的古典模型

   四 健康测度的MIMIC模型

    1.运用“潜变量”的方法构造多维健康指数

    2.MIMIC模型的运用

    3.MIMIC模型与古典模型的比较

  第三节 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生殖健康测度指数的构建

   一 问卷概述

   二 生殖健康测度指数的构建

    1.指标转化与描述统计

    2.生殖健康指数的构建

  第四节 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理论模型与变量描述

   二 生殖健康生产函数的测算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 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函数

   一 需求方程模型的建立与变量描述

   二 对“婚前检查”的服务需求的测算

   三 对“产前检查”的服务需求的测算

   四 分娩地点的选择

    1.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风险的影响概述

    2.“分娩地点”需求方程使用的模型介绍

    3.对“分娩地点”需求方程组的测算

  第二节 妇科病及患病妇女就诊行为的分析

   一 贫困农村妇女面临的妇科病风险

    1.妇科病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概述

    2.妇科病的治疗需求的分析框架

    3.日常行为因素对妇科病的影响

   二 妇科病检查及治疗服务的需求分析

   三 小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儿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儿的健康风险概述

  第二节 新生儿健康生产的理论框架

   一 家庭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

   二 新生儿健康投入品的需求函数和健康生产函数

  第三节 新生儿健康的工具变量——出生体重

   一 出生体重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健康的影响

   二 关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怀孕期的讨论

   三 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描述

   四 对于新生儿健康测度的启示

  第四节 数据描述和估计方法

   一 数据背景介绍

   二 估计方法

  第五节 新生儿健康生产函数的估计

   一 先验假设和生产函数的形式

   二 新生儿健康生产函数的估计

   三 对于健康生产函数回归结果的解释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贫困对于农村地区母婴健康风险的影响

   一 影响贫困地区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和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

   二 贫困与母婴健康风险之间的传导机制

   三 现行制度无法有效管理母婴的健康风险

  第二节 农村贫困地区生殖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投资农村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必要性

    1.妇幼保健服务属于初级卫生保健的范围,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

    2.国家投资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举措

   二 总量问题:妇幼保健服务的公共支持不足

    1.第一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

    2.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到1997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第三阶段:1997年《决定》的出台到现在

   三 结构问题:公共卫生投入的浪费和无效率

   四 农村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风险缺乏有效的保险制度

  第三节 生殖健康的风险管理政策

   一 筹资与供给的选择

   二 政策选择

    1.增加财政投入

    2.财政投入的方向

    3.瞄准机制

   三 建立农村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保险制度

  第四节 关于政策实施的思考

   一 提高公共管理能力

   二 卫生产业的重新定位

   三 投资与健康

 前言

 后记

获得良好的健康和减轻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这两个目标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国内经济学界尚缺乏对于健康问题的必要关注,尤其是缺乏基于个体健康测度的经验研究成果,健康经济学对于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者还比较陌生。本书主要采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从减轻贫困和人力资本投资这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诸因素,探讨农村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风险的管理战略,并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本书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一个尝试。

James Hogarth:《公共卫生术语汇编》,王敬诚、梅广海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第182页。

平狄克·S.、鲁宾菲尔德·L.:《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第197~200页。

《阿拉木图宣言(1978)》,http://www.moh.gov.cn/阿拉木图宣言html,2002年7月6日下载。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1998,第25~27页,第39~41页,第149页。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第109~113页。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新消费者行为理论》,载《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淇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第157~177页。

陈春明:《十年来我国儿童营养状况以及营养改善的思路》,中国公众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高级论坛论文,2001,第7~8页。

杜其云、刘筱娴:《孕产妇死亡的研究与控制》,《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7期,第16卷,第451~453页。

杜鹰:《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0,第5页。

杜鹰:《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4~6页。

段钢、代春强:《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纳西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75页。

樊明:《健康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68~71页。

保罗·J.费尔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费朝晖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第19~21页。

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2页、第36页。

高尔生等:《中国育龄妇女月经知识及知识来源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第125~133页。

高燕秋、王燕:《婚前保健及影响因素》,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年,第147~150页。

威廉·H.格林:《经济计量分析》,王明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654~659页。

顾杏元:《中国农村生育卫生服务》,“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第7页。

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九十年代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技术指南》,内部资料,1996,第94页。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的社会进步——九十年代中国的妇女儿童发展》,内部资料,2001,第13、43页。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的基本状况》,内部资料,2001,第26~27页。

黄醒华:《贯彻〈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促进以人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8期,第16卷,第467~468页。

江西省妇联“妇女生育健康”课题组:《农村孕产妇死亡的社会因素分析》,载陶春芳、萧扬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界出版社,1995,第124~126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7,第324页。

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23页。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2000,第124~125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165页。

毛正中:《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7~11页。

农村税费改革与卫生筹资政策研究课题组:《农村税费改革与卫生筹资政策总报告(二)》,《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第8页。

潘淑琴:《甘肃农村社区与家庭妇幼保健知识水平、卫生行为及健康需求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3期,第16卷,第189~191页。

邱亚言、骆凤歧:《税费改革对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第8期,第16卷,第486页。

沙吉才等:《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第152~160页。

盛来运:《中国婴儿死亡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载国家统计局编《1992年中国儿童基本状况调查(调查与研究论文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第178~181页。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第7页。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第18~19页,第42~43页,第54、84、117、112页。

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迈进21世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13~14页、第17页。

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15、20、141页。

世界银行:《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7、33、105~109页。

唐松源等:《参与式贫富分析——确定妇幼卫生扶贫资金的有效方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年第4期,第15卷,第22~24页。

陶春芳、萧扬:《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界出版社,1995,第4页。

王海京:《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质量检查结果的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第420页。

王禄生等:《从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现状看发展趋势》,载魏颖主编《中国卫生经济与培训网络论文集(1997~1998)》,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589页。

王铸清:《中国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第141~165页。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课题组:《农村公共卫生筹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年第8期,第16卷,第6页。

《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卫生年鉴(200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493页。

萧扬等:《人工流产者的致孕原因分析》,载陶春芳、萧扬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界出版社,1995,第14~17页。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736页。

徐凌中等:《妇幼保健保偿制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0,第2页。

徐盛鑫:《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第5期,第264~266页。

杨士保:《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载魏颖主编《中国卫生经济与培训网络论文集(1997~1998)》,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563页。

杨叶:《中国妇女生育状况及妇产卫生保健状况报告》,载国家统计局编《1992年中国儿童基本状况调查(调查与研究论文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第166~170页。

尹冬梅:《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研究》,上海医科大学未发表的博士论文,第72~78页。

于学军、杨书章:《对中国90年代生育水平的估计》,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课题报告,第3页。

詹绍康等:《农村流动人口的妇女保健》,“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第4~6页。

张开宁等:《生殖健康:融多学科而成的新学科》,载李小江主编《批判与重建》,三联书店,2000,第206页、212~213页。

张翼:《农村社区状况对育龄女性初潮年龄的影响》,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第113页。

赵郁馨等:《全国部分地区卫生总费用调查分析》,载魏颖主编《中国卫生经济与培训网络论文集(1997~1998)》,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154~156页。

郑晓瑛:《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53~255页。

郑晓瑛:《营养与人口健康发展》,“中国公众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高级论坛”论文,2001。

郑真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影响因素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主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第96~10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资料》,万国学术出版社,1994,第38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1~200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96~197、213页。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编《国家卫生服务研究——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9,第36~37页、第69页、第178~180页。

朱楚珠、彭希哲:《妇女参与的行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130~132页。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朱玲:《恢复公共支持:农村卫生的脱困之路》,2003,http://www.sannong.gov.cn/。

朱玲:《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8期,第58页。

朱向东、鲜祖德:《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研究》,载陈春明、邵宗明主编《中国七省市食品营养与健康状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第101页。

Aaron,J. H.,“Book Review 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ol.20,2001,pp.847-854.

Arrow,K.J.,“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American Economy Review,vol.53,1963,pp.941-967.

Becker,G.S. and Lewis,H.G.,“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2,1974,pp.279-283.

Cutler,D.M. and Zeckhauser,R.J.,“The Anatomy of Insurance”,in Newhouse,J.P. & Culyer,A.J.,ed.,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vol.1A,North-Holland,Amsterdam:Netherland,2000,pp.572-574.

Donaldson,H. & Gerard,K.,Economics of Health Care Financing:The Visible Hand,London:Macmillan,1993,pp.73-76.

Doorslaer,V.,Health,Knowleag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An Econometric Analysis,Amsterdam:Van Gorcum,1987,pp.47-63.

Dreeze,J. and Sen,A.,Hunger and Public Action,Oxford:Clarendo Press,1989,pp.206-210.

Eddy,K.A.,Health,Knowledg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New Hampshire:Van Gorcum,1987,pp.47-51.

Feldstein,M. and Fieldstein,M.S.,“Hospital Cost Inflation:A Study of Nonprofit Price Dynamics”,American Economy Review 61(1971),pp.853-872.

Fuchs,V.R.,“Time Preference and Health”,in Fuchs,V.R.,ed.,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pp.93.

Fuchs,V.R. and Kramer,M.J.,“Determinants of Expenditures for Physicians’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1948~68”,1972,http://www.nber.org/papers/w0117.

Fuchs,V.R.,The Health Economy,Massachusett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12-14.

Geronimus,A.T.,“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een Childbearing Reconsidere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1992,pp.1187-1201.

Gertler,P.,Measuring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ocial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World Bank,LSMS Working Paper,no.45,1988,pp.9-12.

Gertler,P.,“Insuring the Economic Cost of Illness”,in Nora Lusting,ed.,Shielding The Poor: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0.

Gillespie,S.R.,Improving Adolescent and Maternal Nutrition:An Overview of Benefits and Options,New York:UNICEF Working Paper 97-002,1997,pp.5-7.

Goldman,F. and Grossman,M.,“The Demand for Pediatric Care:An Hedonic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6,1978,pp.259-280.

Grossman,M. and Rand,E.H.,“Consumer Incentives for Health Service in Chronic Illness”,in Mushkin,S.J.,ed.,Consumer Incentives for Health Care,New York:Prodist,1974,pp.114-151.

Grossman,M.,“A Survey of Recent Research in Health Economics”,NBER Working Paper 0129,March 1976,http://www.nber.org/papers/w0129.

Grossman,M.,The Demand for Health: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p.2-4.

Grossman,M.,“The Human Capital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Health”,in Newhouse,J.P. & Culyer,A.J.,ed.,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Amsterdam:North-Holland,1999,pp.3-8.

Harris,J.E.,“Prenatal Medical Care and Infant Mortality”,in Fuchs,V.R.,ed.,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p.15,pp.25-40.

Hunt,J. and Quibria,M.G.,“Investing in Child Nutrition in Asia”,Asia Development Bank Nutrition & Development Series,Manila,no.1,1999,pp.34-35.

IFAD(农业发展国际基金会),The Status of Rural Women in China,Rome:Christengraf srl,1995,pp.34-45.

Wolpin,K.,“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Mortality and Health of Infants and Children”,in Rosenzweig,M.R. and Stark,O.,ed.,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vol.1B,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97,p.546.

Kessner,D.M.,et al.,“Infant Health:An Analysis by Maternal Risk and Health Care”,Institute of Medicine Working Paper,1973,pp.2-3.

Kihistrom,R.,“A Bayesian Model of Demand for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t Quality”,International Economy Review,vol.15,1974,pp.100-105.

Manning,W.,et al.,“Model of Demand for Medical Care”,in Gagg,V.J.,ed.,Health,Economics,and Health Economics,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0,pp.102-114.

Manning,W.,et al.,“A Two-Part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Health Insurance Study”,in Gagg,J.V.,ed.,Health,Economics,and Health 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1.

Manning,W.,Willard,G.,and Phelps,C.E.,“The Demand for Dental Care,”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1979,pp.503-507.

Manning,W.,et al.,“The Status of Health in Demand Estimation;or Beyond Excellent,Good,Fair,Poor,” in Fuchs,V.R.,ed.,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pp.144-147.

Rosenzweig,M.R. & Schultz,T.P.,“The Behavior of Mothers as Inputs to Child Health:The Determinants of Birth Weight,Gestation,and the Rate of Fetal Growth”,in Fuchs,V.R.,ed.,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pp.53-55,57-59,67-68.

Grossman,M. and Joyce,T.J.,“Demographic Analysis of Birth Weight-Specific Neonatal Mortality”,December 1988,pp.2-3,9-11,p.20,http://www.nber.org/papers/w2804.

Grossman,M. and Joyce,T.J.,“Unobservable,Pregnancy Resolutions,and Birth Weight Production Functions in New York City”,October 1988,http://www.nber.org/papers/w2746.

Mushkin,S. J.,“Health as an Invest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0,1962,pp.941-947.

Muurinen,J.M.,“Demand for Health:A Generalized Grossman Model”,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ol.1,1982,pp.5-28.

Newhouse,J.P. and Phelps,C.E.,“New Estimates of Price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of Medical Care Service”,in Rosett,R.,ed.,The Role of Health Insurance in the Health Service Sector,New York:NBER,1974,pp.265-287.

Newhouse,J.P.,“Demand for Medical Care Services”,in Gagg,V.J.,ed.,Health,Economics,and Health 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0,pp.85-92.

Palloni,A.,“The Effects of Breastfeeding and Pace of Childbearing on Mortality at Early Ages”,Demography,vol.23,1986,pp.31-52.

Parsons,D.,“The Health and Earnings of Rejected Disability Insurance Applicants:Comment”,The American Economy Review,vol.81,1991,pp.1419-1426.

Robinson,P. and Ferrara,M.,“The Estimation of a Model for an Unobservable Variable With Endogenous Causes”,in Goldberger,A.,ed.,Latent Variables in Socio-Economic Models,Amsterdam:North-holland,1977,pp.131-142.

Rosenzweig,M.R. and Schultz,T.P.,“Estimating a Household Production Function:Heterogeneity,the Demand for Health Inputs,and Their Effects on Birth Weigh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1,1983,pp.723-746,728-729.

Rosette,R.N. and Huang,L.F.,“The Effects of Health Insurance on the Demand of Medical Ca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3,1973,pp.281-305.

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1961,pp.1-12.

Taubman,P. and Bartel,A.,“Health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The Role of Various Diseas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1,1991,pp.1-3.

Van der Gaag and Wolfe,B.,“Estimation Demand for Medical Care:Health as a Critical Factor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in Duru,G.,ed.,Econometric of Health Care,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pp.31-58.

Varian,H.,ed.,Microeconomic Analysis,New York:W.W.Norton,1992,pp.151-153.

Wagstaff,A.,“Inequalities in Child Mortal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How Large Is They?How Can They Be Reduced?”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Working Paper,Washington D.C. 1999.

Wagstaff,A.,“The Demand for Health:Some New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ol.5,1986,pp.197-198.

WHO,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1998,pp.1,http://www.who.int/bulletin/pdf/2002/bul-5-E-2002/80(5).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Geneva,2000,pp.192-202.

Wolpin,K.I. and Olsen,R.J.,“The Impacts of Exogenous Child Mortality”,Econometrica,vol.51,1983,pp.733-735.

World Bank,Financing Health Care,Washington.D.C.,1997,p.38.

World Bank,Financing Health Care,Washington.D.C,1997,pp.66-67.

Wynand,P. and Evelien,M.,“The MIMIC Health Status Indexes”,in Duru,G.,ed.,Econometric of Health Care,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7,pp.19-23.

Zhu Ling,“Farmer Preference in Choosing Health Programs With Insurance Components”,World Economy & China,2002,pp.8-13.

Zhu ling,“Farmer Preferences in Choosing Health Programs With Insurance Components”,Manila,2002.

Zweifer,P. and Breyer,F.,Health Econom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p.33-38,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