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1

大城市治理的主要风险及其法律应对图书

The Legal Responses to Risks in Megalopolitan Governance

SSAPID:101-2290-9783-87
ISBN:978-7-5201-260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大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风险,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股市、债市、楼市的经济泡沫及其治理;还包括健康照看意义上的,如食品、医药等方面提出的监管需求和安全措施;等等。行政性操作虽然有助于纾解社会紧张,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法治实现公平正义的确是治本之策,但是面对风险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法治又不得不有所变通。本书旨在充分获取当代中国风险社会运作的全息图像,从而理解在断裂与接续、守成和待变之间的法治建构,特别是推进大城市的风险防范和依法治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研究院智库报告系列
作 者: 季卫东 杨力
编 辑: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上海研究院智库报告系列”编委会

 本书课题组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治理中的风险识别

  第一章 结构性腐败的风险及法治应对

   一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主要制度举措

    (一)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二)坚持“八项规定”,改进党内工作作风

    (三)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推动反腐败组织和制度创新

    (四)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五)落实监督责任,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

    (六)加强国际合作,狠抓追逃追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 反腐案件处理的效果分析

   三 结构性腐败及其风险

    (一)结构性腐败的基本特征

    (二)结构性腐败的风险

     1.政治风险

     2.社会风险

   四 结构性腐败的风险预防

    (一)法治反腐的根本性制度举措

     1.自下而上的“预算议会”化

     2.行政问责与“大审计”模式

     3.通过司法审查激活宪法和各项制度

    (二)法治反腐的制度突破口

     1.整合反腐败机构,健全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

     2.完善公务职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3.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改革与财产公开制度,实现权力透明化

     4.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企业反腐败主体责任,遏制商业贿赂

     5.树立宪法权威,从教育层面防止腐败

   五 结语

  第二章 风险社会的上海司改样本成效实证评估

   一 上海司改实证评估的设计思路

    (一)评估对象与范围

    (二)评估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特点

     2.指标体系构成

     3.指标说明

      (1)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2)人员分类管理

      (3)司法公信力

      (4)指标确定权重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1.法官

     2.律师

    (四)评估实施过程

     1.进行民意调查,收集主观评价数据

     2.进行工作测评,收集客观评价数据

   二 上海司改实证评估的实施过程

    (一)上海司改满意度指数

     1.样本分布状况

     2.指标得分计算

     (3)司改满意度指数

    (二)各指标得分数据统计与分析

     1.不同群体对司改各指标评价比较

     2.从法官角度分析

     3.从律师角度分析

    (三)主要指标联列表分析

     1.指标“司法改革关注度”分析

     2.指标“最关注司法改革领域”分析

     3.指标“司法改革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

     4.指标“改革前后,您工作内容、要求、标准、难度是否有变化”分析

     5.指标“辞职想法”分析

    (四)司改满意度与制度落实情况评价比较

    (五)回归分析

   三 上海法院司改进一步完善空间

    1.基于33%员额的存数定量测算出区域内员额的差别配置

    2.原任法官因员额所限而暂时未入额者需要妥善安置

    3.审判辅助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应当设定更合理预期

    4.司法责任制与法律监督的平衡点还可以进一步厘清

    5.司法改革的一些制度执行力在未来改革中有待加强

    6.部分法官的综合素养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

    7.部分指标得分与上海市司改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8.法官的合法权益保护尤其是人身权益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9.打破了的司法地方化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关系有待继续理顺

    10.法官助理定位于法无据和队伍稳定性应引起重视

    11.员额分流之后的骨干流失和让沉淀人员平稳过渡

    12.遴选委员会功能局限及构成和运作机制有待优化

    13.司法责任制尚未配之司法运行荷载的既定约束机制

    14.改革发展应与法治跟进相结合做到改革于立法有据

   四 上海检察司改的实效评估

    (一)上海检察司改的主要亮点

     1.办案组织构建体现检察特质

     2.检察办案权限设置体现检察特质

     3.办案监督制约体现检察特质

    (二)上海检察司改的主要路径

     1.以规范检察权运行为主轴

     2.阶段性有序推进改革

     3.统分结合、各有侧重

    (三)上海检察司改的成效评估

     1.检察人员管理制度

     2.检察办案组织构建

     3.办案职权配置与司法责任落实

     4.办案监督制约机制

    (四)进一步司改的重点难点

     1.检察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2.办案组织构建中的难点

     3.办案职权配置中的难点

     4.办案监督制约中的难点

   五 上海司改的总体评价

    (一)第一阶段上海司改的要点评估

     1.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员额制改革全部完成

     2.司法权运行机制和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进

     3.薪酬增长和省以下司法机关人财物统管改革到位

    (二)第二阶段上海司改的要点评估

     1.多头试点司法与行政辖区相分离的机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2.民事执法的审执分离改革初步探索采取了深化内分的模式

     3.以强化人权司法保障落实修订后的刑诉法和防范冤假错案

     4.以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加强诉调对接、小额诉讼落实新民诉法

    (三)上海司改三年的整体性评价

     1.改革已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点突破

     2.改革在开拓性基础上确保了试点进程张弛有度

     3.改革基于中央底线,拓展了地方司改能动空间

     4.改革又融入了地方治理共识的司法环境构建

   六 上海司改的内在逻辑

    (一)改革布局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二)改革立场的自主性而非依附性

    (三)改革进程的适度性和均衡性

   七 上海司改的可复制经验

    (一)完善独任法官/独任检察官办案制

    (二)完善独任法官/独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三)落实员额制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四)着力破解执行难顽症

     1.构建起与相关机构的“点对点”执行信息共享与联动

     2.构建起“常规与专项”、“强化与规范”的执行格局

     3.根据中央部署,全面和审慎地深化推进执行体制的改革

    (五)加强检察监督和完善预防犯罪体系

     1.在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之上建立起内外部监督制度

     2.强化检察监督制度尤其是诉讼中的法定程序性的监督

     3.聚焦和加强对社会反响强烈、风险高发点的重点监督

   八 进一步深化上海司改的建议

    (一)司改的系统集成性

     1.扩大地方法院、检察院改革对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影响

     2.基层司法机关转型

     3.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配合推动司法改革成果法律化

     4.中级法院转型方案

    (二)落实司法责任制

     1.完善法官/检察官管理与考核

     2.完善司法办案组织形式

     3.细化完善司法官权力清单

     4.健全对检察官办案的监督制约

     5.完善司法责任追责豁免制度

    (三)加强人员分类改革

     1.加强法官/检察官序列的配套制度建设

     2.完善法官助理的配套制度建设

     3.完善司法行政人员的配套制度建设

    (四)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凝聚改革共识以充分调动司法改革积极性

     2.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3.扩大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功能及让结构和运行更合理

     4.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完善司法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5.全面加强法官/检察官队伍建设

  第三章 环保执法权下沉的实践与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环保执法权下沉的理论背景

   三 上海环保部门执法权下沉实践剖析

    (一)改革试点,确保力量下沉

    (二)明确职能,人员队伍整编

    (三)创新手段,提高执法效能

     1.全面铺开权力清单制度

     2.司法介入行政执法过程

     3.综合利用环保大数据平台

   结语

  第四章 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说服”前提

   引言

   一 理论预设与分析路径

   二 说服理由的解释力和前提

   三 激发代入感的两种方式

   四 不同思维视角下的代入问题

   五 代入感在说服传播中的功能

   结语

 第二部分 社会与市场的风险评估

  第五章 基层社会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 在基层社会风险等级测评中引入AHP法的必要性

   二 AHP法在基层社会风险等级测评中的运作原理

    (一)AHP法的基本概念

    (二)运用AHP法进行量化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 基层社会风险等级AHP测评系统的构建原则

   四 基层社会风险等级AHP测评系统的运作模式

    (一)指标设计

    (二)指标赋值

    (三)统合分析

   五 基层社会风险等级AHP测评系统的应用前景

    (一)应用必要性

    (二)具体应用建议

  第六章 市场风险识别与防范:面向大数据监管的两类企业活跃度评价方法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一)客户活跃度

     1.客户活跃度理论

     2.企业活跃度与客户活跃度

    (二)企业活力理论

     1.成长能力理论

     2.生命质量理论

     3.存在状态理论

    (三)运营管理理论

     1.组织的三种基本职能

     2.组织基本职能与企业活跃度

   二 基于生命质量理论的企业活跃度评价方法

    (一)企业活跃度的概念定义

    (二)企业活跃度的评价框架

     1.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2.生产/运作维度

     3.营销职能

     4.财务/会计职能维度

    (三)企业活跃度评价

     1.计算方法一:总指标得分法

     2.计算方法二:主成分分析法

   三 基于存在状态理论的企业活跃度评价

    (一)企业活跃度的概念定义

    (二)企业活跃度的评价框架

     1.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2.企业活跃度评价指标

    (三)企业活跃度评价

   四 企业活跃度评价方法比较

    (一)相关性分析

    (二)负面清单结果比对

    (三)比较与评价

   五 讨论与启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局限

  第七章 软法之治: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及其指数化

   一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意义

   二 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

   三 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

   四 构建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结语

 第三部分 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基于智能电网大数据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排放风险治理研究

   一 引言

   二 污染的生产性因素

    (一)大气污染的工业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组成

    (三)大气污染的空间因素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污染物排放估算方法综述

     1.行业污染排放系数估算法

     2.分工序估算法

     3.历史数据估算法

     4.历史数据法

    (二)本文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 分析结果及应用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九章 规范损害论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一 自然损害理论难以合理评价生态环境损害

    (一)完全赔偿原则,易导致“天价”赔偿数额

    (二)惩罚性赔偿厌恶,不易规制恶性损害行为

    (三)“差额说”理论,难以评估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二 规范损害论更加契合生态环境损害的特殊性

    (一)生态环境损害中的可赔偿损害

    (二)价值过滤功能有利于规范评价生态环境损害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基本分析框架

   三 综合要件满足程度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一)确定生态损环境害赔偿责任的考量因素

     1.生态利益的保护程度

     2.损害行为的正当程度

     3.侵害主体的过错程度

     4.因果关系的贡献程度

    (二)赔偿数额计算问题

   结论

  第十章 风险社会大规模侵权救济机制研究

   一 大规模侵权及其损害救济基础理论研究

    (一)风险社会下的大规模侵权的内涵及特征

     1.风险社会下大规模侵权的内涵

     2.风险社会下大规模侵权的特征

      (1)风险社会与分配正义

      (2)大规模侵权的特征

    (二)大规模侵权救济的变革动力

     1.责任原则的变迁及其影响

     2.侵权法与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的制度互动

      (1)侵权法的价值变迁

      (2)责任保险对侵权法的影响

     3.单一救济模式的现实困境

      (1)侵权法救济模式的困境

      (2)责任保险救济模式的困境

      (3)国家救济模式的困境

      (4)赔偿基金救济模式的困境

   二 大规模侵权损害的综合救济机制的构建

    (一)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的国际经验

     1.美国大规模侵权的多元救济机制

      (1)惩罚性赔偿制度

      (2)集团诉讼

      (3)责任保险

      (4)行政机构介入救济

      (5)专项赔偿基金

     2.日本大规模侵权的多元救济机制

      (1)选定当事人制度

      (2)责任保险

      (3)公害行政救济制度

      (4)专项损害赔偿基金

     3.小结

    (二)我国大规模侵权综合救济机制的基础构建

     1.合理分配过错因素举证责任

     2.合理分配因果关系举证责任

      (1)推行因果关系推定规则

      (2)谨慎借鉴市场份额责任规则

     3.明确损害及救济的计算标准

      (1)赔偿范围的确认

      (2)损害规模的计算

      (3)损害赔偿的分担

     4.构建以责任保险为主导的综合救济机制

   三 食品安全事故大规模侵权救济机制

    (一)食品安全事故损害及相关救济现状

     1.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损害救济立法及司法实践

     2.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原则的确立

    (二)构建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为主导的综合救济机制

     1.优化食品安全事故大规模侵权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2.稳步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建设

     3.完善惩罚性赔偿救济制度

     4.合理分配食品安全事故大规模侵权中的国家责任

   结语

  第十一章 上海劳资冲突风险法律实证研究报告

   一 背景

   二 上海劳资冲突风险的现状

   三 劳资冲突风险的原因分析

    1.劳资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2.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4.劳资冲突解决机制不健全

    5.基层工会组织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 劳资冲突风险预防的具体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建立以工会组织为核心的风险预警机制

    3.以劳动仲裁为核心,完善劳资冲突解决机制

    4.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公开化、决策透明化

 序言

中国大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风险,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股市、债市、楼市的经济泡沫及其治理;还包括健康照看意义上的,如食品、医药等方面提出的监管需求和安全措施;等等。可以看到,目前的一系列行政性操作虽然有助于纾解社会紧张,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法治实现公平正义的确是治本之策,但是面对风险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法治又不得不有所变通。本书研究的宗旨就是充分获取当代中国风险社会运作的全息图像,从而理解在断裂与接续、守成和待变之间的法治建构,特别是推进大城市的风险防范和依法治理。

康娜、高庆先、周锁铨、雷霆、陈东升、李金环、孟伟、任阵海:《区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陈希:《我国天然气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生态经济》2011年第2期。

胡尧、饶光明:《中国能源消费行业碳排放研究——基于“碳排”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吴红梅:《长三角地区能耗特点与节能对策研究》,《中国能源》2007年第8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李莉、陈长虹、黄成等:《长江三角洲地区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环境科学》2008年第29期。

张强等:《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吴晓璐:《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刘俊伶、王克、邹骥:《基于MRIO模型的全球贸易内涵碳流向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唐飞、陈文抗、石琴:《基于Leap模型的城市客运交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预测》,《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年第6期。

田贺忠、曲益萍:《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清单》,《环境科学》2009年第4期。

田贺忠、赵丹、何孟常、王艳、程轲、曲益萍:《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锑排放清单》,《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第11期。

郑军、唐任仲、胡罗克:《基于工序碳源的砂型铸造过程碳排放建模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年第4期。

徐洪波、卢晓军:《沈阳市人造板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控制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29期。

Streets,D.G.,Bond,T.C.,Cannichael,G.R.,Fernandes,S.D.,Fu,Q.,He,D.,et.al.,2003. Anniventory of gaseous and primary aerosol emissions in Asia in the year 2000.[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108(DZI):8809-8820]

NASA Research Announceme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ransport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ver the Pacific(TRACE-P). 2000-01-28.

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杨立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条文背后的故事与难题》,法律出版社,2010。

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杨姝影、罗朝辉等:《绿色信贷与环境责任保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德〕格哈德·瓦格纳:《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与责任保险》,魏磊杰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德〕克利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贺栩栩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英〕珍妮·斯蒂尔:《风险与法律理论》,韩永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丛者禹:《谈谈日本的公害救济立法》,《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第4期。

杜要忠:《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程序规则及借鉴》,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7月号。

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法学家》2009年第2期。

焦富民、沈虓天:《风险社会视域下大规模侵权的重新定位——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比较分析》,《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康树华:《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法学研究》1982年第2期。

林丹红:《大规模人身损害侵权救济中的国家责任》,《法学》2009年第7期。

刘水林:《风险社会大规模损害责任法的范式重构——从侵权赔偿到成本分担》,《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卢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法学》2015年第8期。

鲁晓明:《论美国法中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

鲁晓明:《论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在大规模食品安全事故中的排除》,《2011年(首届)中国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

陆文华:《美国环保超级基金的成就与不足》,《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年第1期。

齐喜三:《大规模侵权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粟榆:《大规模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财经科学》2014年第6期。

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王明远:《日本环境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

王玉青:《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律分析》,《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

夏琳:《论责任保险制度对侵权行为法的挑战》,《当代法学》2003年第5期。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举措》,《法学家》2011年第4期。

杨立新:《有关产品责任案例的亚洲和俄罗斯比较法研究》,《求是学刊》2014年第2期。

叶正明:《日本医药品副作用基金救济制度之法理基石与借鉴》,《求索》2010年第3期。

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法学家》2011年第2期。

张新宝:《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张新宝:《美国有害物体侵权行为法介评》,《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

张新宝:《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法律适用》(月刊)2006年第10期。

M. J. White,Asbestos and the future of mass tor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4.

李建勇:《法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172~224页。

李建勇:《为什么要重点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解读〈劳动合同法〉》,《社会科学报》(理论版),2008年3月27日。

常凯:《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项急迫的政治任务》,《中国党政干部坛》2006年第12期。

全国劳动争议纠纷大数据报告(2014~2016)。

叶鹏飞:《劳资冲突的风险特征和管理问题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