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6

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Circle (2018)

SSAPID:101-2281-3517-28
ISBN:978-7-5201-236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杭州都市圈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本书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出发,就杭州都市圈整体、城市和专业领域三个层面展开调查研究,反映“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沿信息,总结“美丽中国”实践的经验、模式和不足,研判未来美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做法,为“美丽中国”杭州都市圈样板区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方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杭州都市圈蓝皮书
编 辑: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杭州都市圈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发展报告

   一 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的推进情况与经验

    (一)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区域合作

    (二)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共治实践

     1.以“五水共治”解决美丽城乡建设的水环境问题

     2.以“三改一拆”解决美丽城乡建设的宜居环境问题

     3.以“四边三化”解决美丽城乡建设的城乡接合部环境问题

     4.以“五气共治”解决美丽城乡建设的大气污染问题

     5.以“五废共治”解决美丽城乡建设的生活污染问题

    (三)杭州都市圈四城市美丽城乡建设的特色与经验

     1.杭州特色与经验: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

     2.湖州特色与经验:生态立市实施美丽乡村发展战略

     3.嘉兴特色与经验:绿色发展为全省特色小镇提供“嘉兴样板”

     4.绍兴特色与经验:以水兴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

    (四)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的样板工程

     1.特色小镇建设为绿色经济插上翅膀

     2.全域旅游建设为美丽乡村带来活力

     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推动乡村环境建设

     4.城中村改造推动美丽城乡环境建设

     5.文化礼堂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载体

   二 杭州都市圈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存在的问题

    (一)美丽城乡建设中的不足

     1.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2.产业同构现象有待改观

     3.部分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不足

     4.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二)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合作发展中的不足

     1.横向联系不足

     2.多元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3.评价标准与体系尚待建立

   三 杭州都市圈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面临的新机遇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机遇

    (二)“八八战略”与美丽浙江建设的新机遇

    (三)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

    (四)美丽城乡升级版建设的新机遇

    (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新机遇

   四 杭州都市圈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城市合作,打通横向联系信息交流平台

     1.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2.进一步完善“规划共绘”平台

     3.进一步完善要素共享平台

     4.进一步完善智慧数据平台

     5.进一步完善资金共享平台

    (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跨区域推进的工作机制

     1.形成执行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

     2.完善杭州都市圈环境联防协作机制

     3.完善杭州都市圈生态补偿机制

    (三)创新发展平台,持续坚持和完善大项目带动

     1.以重大发展战略为引擎,协同推进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

     2.以重大会议赛事为牵引,统筹带动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

     3.以“大花园”建设为动力,打造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升级版

     4.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为指引,丰富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内涵

    (四)建立制度性政策,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

     1.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2.制定美丽城乡标准

    (五)加强动员和宣传,提高美丽城乡建设社会参与度

     1.构建生态文明立体式大宣教格局

     2.开展示范区创建活动

     3.搭建社会参与和互动平台

 Ⅱ 城市篇

  B.2 杭州美丽城市与乡村建设发展报告

   一 杭州建设美丽城市与乡村的背景

   二 杭州美丽城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

    (一)强化顶层设计,“环境立市”让美丽成为常态

    (二)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1.加强节能减排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打造“双创”高地

    (三)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升级

     1.加大“三农”政策扶持力度

     2.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3.提炼乡村个性美

     4.发展乡村美丽经济

     5.促进文化产品均等化

    (四)坚持问题导向,专项行动“亮剑”为美丽杭州保驾护航

    (五)建设文明城市,弘扬精神文化之美

     1.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科学规范,提升标准

     3.放大示范效应,让文明成为社会风尚

   三 杭州美丽城市与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效

     1.城市形象之美

     2.生态环境之美

     3.幸福生活之美

     4.城乡均衡发展之美

     5.文化繁盛之美

     6.高质量发展之美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价值观尚未形成

     2.城市功能作用不尽完善

     3.农村空心化矛盾难以破解

   四 推动更高层次美丽杭州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国际名城为标杆,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二)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合力建设生态文明

    (三)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四)以改革促转型,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B.3 湖州美丽城乡建设特征及差异化发展研究

   一 湖州美丽城乡建设的特征

    (一)美丽城市建设方面

     1.城市空间方面

     2.城市交通方面

     3.环境建设方面

     4.配套服务方面

    (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

     1.环境整治深入有序推进

     2.农业发展更加绿色高效

     3.旅游开发全域示范引领

     4.农民增收创收持续稳定

     5.景观建设更具人文气息

   二 湖州美丽城乡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优

    (二)经济绿色化水平不高

    (三)公共服务不尽完善

   三 湖州美丽城乡建设的思路建议

    (一)加强城乡差异化布局

     1.高品质打造美丽城镇

     2.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二)积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

     1.推动更高质量“走出去”

     2.实现更高层次“引进来”

    (三)注重生态环境的效益转化

     1.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2.大力发展休闲经济

     3.大力发展健康经济

    (四)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

     1.推进城乡交通网络互联互通

     2.推进城乡环境设施建设一体化

     3.提升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1.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

     2.持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3.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优化政策制度环境

     1.深化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

     2.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B.4 美丽城乡嘉兴经验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一 嘉兴美丽城乡建设现状

    (一)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文明之美

     1.水环境治理实现华丽转身

     2.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3.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4.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之美

     1.“多规合一”打造城乡空间转型发展的“嘉兴模式”

     2.村镇规划布局引领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统筹城乡名列前茅,城乡一体化走向全面融合

    (三)重视绿色经济,推动持续发展之美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典范

     2.“三五”共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倒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打造美丽乡村,培育区域特色之美

     1.精致规划、建设、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

     2.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美丽乡村治理的“嘉兴经验”

    (五)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之美

     1.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2.民生福祉增进明显

   二 嘉兴美丽城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要素瓶颈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二)多规融合有待完善,统筹城乡需进一步深入

    (三)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人文底蕴有待深入挖掘

    (四)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社会民生需进一步改善

   三 嘉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田园城市建设

    (二)注重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创新驱动

    (三)倡导绿色经济,推动城乡持续发展

    (四)突出文化特质,提升美丽城乡品位

   四 进一步推进嘉兴美丽城乡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推动产业升级,构建城乡产业生态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功能

    (五)挖掘人文底蕴,提升美丽城乡品位

   五 进一步推进嘉兴美丽城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推进多规融合,形成规划保障

    (二)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三)统筹城乡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环境治理,提供要素保障

  B.5 绍兴美丽城乡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报告

   一 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现状

    (一)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

    (二)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推动绍兴美丽城乡建设

     1.绍兴水城、古桥、名人故居与古村落

     2.绍兴小城市建设与特色小镇发展

    (三)环保政策措施贯穿绍兴美丽城乡建设全过程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绍兴美丽城乡建设

    (五)融入杭州都市圈与长江经济带,打造绍兴美丽城乡建设新格局

   二 以产业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软环境打造推动绍兴美丽城乡建设

    (一)传统产业的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是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关键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绍兴美丽城乡建设提供新平台与新动能

    (三)完善与提升绍兴现代服务业,为绍兴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 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前景与趋势

    (一)实现美丽城乡建设与绿色生态、人文景观和谐发展

    (二)以政府治理与政策机制创新驱动绍兴美丽城乡建设

    (三)以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带动绍兴美丽城乡建设

    (四)将“五水共治”与大力发展绍兴绿色经济更好地结合

   四 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建议

    (一)让绿色生态经济成为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创新动力

    (二)发展绿色品质农业,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1.建立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带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

     3.通过搭建农业电商平台助推美丽乡村经济转型

    (三)以生态治理推动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

    (四)民营企业应成为绍兴美丽城乡建设的重要实践者

  B.6 国际化背景下杭州美丽城市建设思路研究

   一 杭州美丽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三五共治”成效明显

    (二)宜居环境有效改善

    (三)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四)生态建设硕果累累

   二 城市国际化背景下杭州美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城市更新问题

    (三)空间优化问题

    (四)风貌特色与文化个性问题

    (五)大项目带动问题

    (六)社会参与问题

   三 “后峰会、前亚运”时期杭州美丽城市建设重点举措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深入实施“三五共治”

     2.有效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3.进一步加强生态监管

    (二)坚持城市有机更新

     1.以道路有机更新弘扬城市美学

     2.以河道有机更新彰显城市特色

     3.以“四大改善”工程延续城市文脉

    (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1.做优城市规划

     2.做精重点板块

     3.做实拥江发展

    (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与文化个性

     1.明确城市特色风貌与文化个性定位

     2.加强美丽杭州城市特色风貌与文化个性的空间营造

     3.延续老城区风貌与文化个性

    (五)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

     1.以拥江发展战略为带动,打造“名城名湖名江名山”世界级景观长廊

     2.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带动,打造世界级休闲廊道

     3.以全域花园建设为带动,打造“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家园

     4.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带动,打造“三生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六)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1.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2.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3.增强社会参与的获得感

  B.7 嘉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路径选择

   一 美丽乡村的嘉兴实践

    (一)突出规划引领,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二)突出示范带动,建立美丽乡村推进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四)突出长效管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 嘉兴美丽乡村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到位,建设标准不高

    (二)村民参与意识淡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三)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四)村民保洁意识不强,政策法规不完善

   三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对嘉兴的启示

    (一)国外美丽乡村研究

    (二)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

     1.基于自然资源短缺型的日本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造村运动”

     2.基于“城乡发展均衡”的德国效益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村庄更新”

    (三)两种不同乡村建设模式的启示

   四 嘉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规划引导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1.增强规划意识和能力

     2.实施派驻规划师制度

    (二)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促进主体参与

     1.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2.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

    (三)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物质支撑

     1.加大投资力度

     2.拓宽收益渠道

     3.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四)完善管理维护机制,提供运行保障

     1.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2.强化责任落实

     3.健全规章制度

  B.8 “两山”重要思想引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一 “两山”重要思想引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明确发展优势,提升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护美绿水青山,持续创造生态环境优势

    (三)做大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

    (四)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全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五)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六)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制度成果标准化、制度化

   二 “两山”重要思想引领安吉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打造生态经济特色,提升品牌竞争力

    (二)增进生态民生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

    (三)探索推进“两山”互动转化的有效路径

    (四)激发生态创新活力,增强美丽乡村升级后劲

   三 “两山”重要思想引领安吉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

    (二)提高生态民生建设水平

    (三)探索“两山”互动转化的有效路径

    (四)持续增强升级发展后劲

  B.9 德清美丽城镇建设的成效、经验与水平提升建议

   一 德清美丽城镇建设的实践及成效

    (一)美丽城镇建设规划格局已形成

    (二)镇容镇貌显著改善

    (三)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各个城镇特色愈加鲜明

    (五)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六)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二 德清美丽城镇建设的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

    (二)坚持绿色发展

    (三)坚持特色为要

    (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

    (五)坚持有机更新

    (六)注重文化传承

    (七)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八)狠抓工作落实

   三 德清美丽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趋势展望

    (一)德清美丽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2.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3.内涵建设不够

     4.居民参与较为欠缺

     5.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清美丽城镇建设趋势展望

     1.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

     3.提高各个城镇发展的联动性和协同性

     4.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5.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变革

   四 提升美丽城镇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转型升级产业,壮大“美丽经济”

    (二)拓展多元主体,加强资金保障

    (三)完善规则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五)加强共建共享,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六)教育处罚并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七)补齐建设短板,协同村镇发展

  B.10 临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路径研究

   一 临安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

    (一)整治村阶段(2003~2009年)

    (二)“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布点阶段(2010~2014年)

    (三)“一廊十线”串线阶段(2015~2016年)

    (四)全域景区化覆盖阶段(2017年至今)

   二 临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立体多维持续推进,提升绿色新环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美丽新经济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宜居新村镇

    (四)挖掘弘扬特色文化,培育和谐新文化

   三 临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实施不精准

    (二)品牌效应未形成

    (三)群众获得感有待提升

    (四)长效管理不到位

    (五)农村产业发展遇瓶颈

   四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经验借鉴

    (一)桐庐模式:全域景区化

     1.以农村环境治理为基础,做好源头把控

     2.以全域景区化为统筹,提升城市功能

     3.以乡村旅游为路径,加强产业融合

     4.以村民参与为保障,盘活农村资源

    (二)德清经验:打造“美丽经济”

     1.以改革为抓手,盘活农村资产

     2.以旅游为主线,催生民宿经济

     3.采取“互联网+”模式,发展农村电商

    (三)安吉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

     1.构建标准体系,优化顶层设计

     2.强化标准实施,提升建设质量

     3.促进标准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 临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路径

    (一)以全域景区化为统领,推动整体协调发展

    (二)以改造提升为引领,进行分层分类建设

    (三)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四)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Ⅲ 专题篇

  B.11 杭州都市圈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一 杭州都市圈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环境大改善

    (二)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美丽乡村有保障

    (三)融合特色城乡协调发展,发挥美丽乡村优势

    (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品质高

   二 杭州都市圈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政府主导下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难巩固

     1.“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

     2.农民主体意识薄弱,环保意识跟不上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二)片面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

     1.片面追求农村经济增长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存在

     2.片面追求农业高产造成重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问题

     3.片面追求城镇数量而忽略农村品质问题

    (三)美丽乡村特色与协同的不整合

     1.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均衡推进的问题

     2.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松散

    (四)美丽乡村生态环境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

     1.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监督机构不健全

     2.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机制不健全

   三 杭州都市圈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美丽行政

     1.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解决美丽乡村跨区域污染问题

     2.将乡村环保纳入杭州都市圈整体规划,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覆盖到乡村

     3.统筹研究共性环保,共同开展美丽乡村环保执法

    (二)公众:美丽消费

     1.日常生活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自觉分类处理农村垃圾

     3.传承乡村文化之美

    (三)产业:美丽生产

     1.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2.创新旅游运营模式

     3.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四)媒体:美丽宣传

     1.加强美丽乡村创建成效宣传工作

     2.加大生态环境科普力度

     3.促进知识下乡,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B.12 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 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

    (一)杭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绩效

     1.构建政策体系,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

     2.通过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开发多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二)湖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绩效

     1.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2.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嘉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绩效

     1.出台相关措施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2.因地制宜创新农业环境治理模式

    (四)绍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进展与绩效

     1.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

     2.结合各区域农业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污染治理模式

   二 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杭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二)湖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嘉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四)绍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 德国、丹麦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借鉴

    (一)德国模式

    (二)丹麦模式

   四 推进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杭州都市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1.注重统筹考虑

     2.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优化农业产业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推动产业化融合发展进程

     5.结合各区域农业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区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农户小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6.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7.建立完善的养殖废弃物、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秸秆等废弃物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

     8.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增强农户环保意识

    (二)推进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1.推进杭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2.推进湖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3.推进嘉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4.推进绍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B.13 以美学治理建构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研究

   一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创建的现状

    (一)小镇实践的发生:围绕“杭州”的两个起点

    (二)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的现状

   二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创建的成效与趋势

    (一)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创建的成效

    (二)特色小镇的美学治理趋势:空间、制度、价值及全域发展

   三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创建的问题与对策

    (一)美学治理视野中的特色小镇发展瓶颈

    (二)以美学治理重塑特色小镇的若干建议

  B.14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一 杭州都市圈建设与发展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杭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中存在的瓶颈与障碍

    (二)促进杭州都市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三)为加快杭州都市圈新兴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四)有助于杭州都市圈成为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高地

   二 杭州都市圈代表性特色小镇的调研案例

    (一)余杭梦想小镇

    (二)西湖云栖小镇

    (三)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四)海宁皮革时尚小镇

    (五)诸暨大唐袜艺小镇

   三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和经验总结

    (一)建设成效

     1.杭州都市圈区域内特色小镇分布均衡,发展势头强劲

     2.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产业升级迅速

    (二)经验总结

     1.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政策体系

     2.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3.制定了规范的创建流程

     4.落实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四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创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

    (二)产业基础不够扎实

    (三)顶层设计理念有待提升

    (四)产业发展衍生配套功能较弱

    (五)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六)外部环境支撑力度不足

   五 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的建设前景与发展趋势

    (一)建设前景

     1.迎来政策窗口机遇

     2.前期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

     3.竞争加剧,面临众多挑战

    (二)发展趋势

     1.小镇特色将更加凝练和突出

     2.“融合、跨界、共享”理念将得到切实践行

     3.将深入推广项目化运营和管理

     4.将更加重视凝练文化底蕴

     5.将持续加大绿色生态建设投入

   六 加快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产业,突出特色

    (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三)市场主导,形成合力

    (四)注重内涵,增强认同

    (五)提升形象,发展旅游

    (六)多重标准,科学评价

    (七)优化服务,保驾护航

  B.15 “美丽中国”背景下杭州都市圈河道治理研究

   一 现状调查

    (一)杭州都市圈河道状况

     1.水系、河道现状

     2.水环境质量现状

    (二)“五水共治”河道治理做法

     1.河道治理成效

     2.典型案例介绍

   二 存在问题分析

    (一)河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1.河道污染,生态破坏

     2.自净功能受损

     3.景观多样性缺乏

     4.部分河道被填埋

    (二)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规划缺乏或滞后

     2.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投入机制缺失

     4.水质反弹现象突出

   三 趋势分析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方面的趋势分析

    (二)美丽杭州建设要求分析

    (三)“五水共治”、环境保护趋势分析

    (四)河道治理方法趋势分析

   四 措施建议

    (一)重视系统治污

    (二)建立联动治理机制

    (三)建立水环境质量导向机制

    (四)建立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完善水价收费机制

    (六)促进多元融资

    (七)健全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八)强化科技支撑

    (九)强化长效监管

  B.16 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的趋势与发展研究

   一 杭州都市圈发展民宿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民宿旅游的基本特征

    (二)杭州都市圈发展民宿旅游的现实意义

     1.是践行“两山”理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

     2.是带动创新创业、推动杭州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

     3.是维系地域文化、提升杭州都市圈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二 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的缘起和发展

     1.缘起

     2.发展

    (二)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三)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秩序不够规范,竞争环境有待优化

     2.民宿文化内涵欠缺,核心竞争力不强

     3.经营服务能力欠缺,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4.民宿产品供给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

   三 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发展趋势

    (一)从无序生存到规范管理的转变

    (二)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

    (三)从民宿到民宿旅游的转变

   四 杭州都市圈民宿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民宿旅游发展营造美好环境

     1.加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2.加强对农村原始建筑的保护

     3.各地要注重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二)加强引导和监管,为民宿旅游规范经营创造条件

     1.加强规划引导

     2.有序推进民宿旅游的合法化管理

     3.坚强转企入库引导

    (三)加大经营者业务能力培养力度,为民宿旅游提升附加值奠定基础

     1.加强民宿企业的“一对一”专业指导

     2.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

     3.树立危机意识

    (四)鼓励工商资本多元化参与,为民宿旅游延伸产业链提供机会

     1.致力于完善政策制度

     2.致力于招引高端项目

     3.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

  B.17 杭派传统民居可继承性差异化发展研究

   一 以杭派民居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的发展过程与重要特征

    (一)传统民居的发展过程

    (二)杭派民居的重要特征

     1.空间格局上“尊重自然,传承礼法”

     2.功能布局上“紧凑多样,生态节能”

     3.建筑形式上“简洁大气,与时俱进”

   二 杭派民居可继承性发展的困境

    (一)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缺少呼应

    (二)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三)建筑风格欧式居多

   三 杭派民居新类型的设计尝试

    (一)野趣山居型

    (二)杭韵水乡型

    (三)诗意田园型

    (四)都市风雅型

   四 杭派民居可继承性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杭派建筑与景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杭派民居建设的实践行动

    (三)政策创新系统推动杭派民居建设的落地

 杭州都市圈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十九大,我最大的期待在于,确定习主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就像习主席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份努力将让中国经济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先后发布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等报告。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美丽中国”的理念。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与做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国共产党把“美丽”二字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丽”作为奋斗目标举世瞩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已经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杭州都市圈“美丽中国”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新机遇,那就是世界格局中生态文明的新机遇、“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机遇、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机遇,以及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新机遇。杭州都市圈从2007年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个城市共同合作发展,不断探索新路子,创新协调机制,构筑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创新创业,全面融合发展,通过实施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体制共创“八共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协同创新和生态文明之路。2017年,杭州都市圈常住人口为2212.9万人,城镇化率为67.2%,全年生产总值为24495.57亿元,占浙江省生产总值(51768亿元)的47.32%,比上年增长12.07%,高出全省4.27个百分点。经过10个年头的推动,杭州都市圈先后实施了“经济先行圈”“生活幸福圈”“智慧都市圈”战略,正向“美丽生态圈”战略目标迈进。杭州都市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策源地。早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到安吉视察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通俗而深刻地解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发展理念。杭州都市圈是“美丽中国”建设全国起步较早、工作比较深入、经验比较丰富、创建模式较多的地区。杭州都市圈建设“美丽中国”,就省域来讲正面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新时代、“八八战略”、美丽浙江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美丽城乡升级版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新机遇。新机遇一: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统筹城乡”新任务。党代会提出,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以治水、治气为重点,统筹抓好治土、治废等环境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杭州都市圈突出“生态”特色、加快“美丽”建设提供了基本方向。新机遇二: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美丽城乡升级版”新任务。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升级版”要求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万里美丽走廊,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这为杭州都市圈跨市域联合开展美丽城乡建设、“以线带面”形成“美丽”综合效应提供了重要机遇。新机遇三: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新任务。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制订实施优美环境行动计划,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有力推进浙江和杭州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外延,让杭州都市圈城乡建设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新的提升。新机遇四: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任务。杭州都市圈地处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区位,是杭州湾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抱团发展的主力军;“大花园”建设行动倡导让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构建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湾区通道和引领大花园建设的美丽通道,有助于促进省域联动发展;加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跨市域联动发展和“美丽城乡”全覆盖。新机遇五:浙江省出台的《“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的新任务。围绕“美丽浙江”建设,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快建成“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通过绿色经济培育、节能减排、“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改一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屏障建设、灾害防控、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创新11项专项行动,实现绿色经济培育、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灾害防控、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创新8个绿色发展目标。这一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为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提供了指导。杭州都市圈应牢牢抓住这些新机遇,推进“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编撰“杭州都市圈蓝皮书”,不仅可以提升杭州都市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杭州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及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推动杭州都市圈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建设协同发展,促进杭州都市圈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全面协调融合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实现“美丽中国·杭州都市圈样板”的宏大战略。《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总结了杭州都市圈“美丽中国”建设的经验,研究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由总报告、城市篇和专题篇三部分组成。总报告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围绕杭州都市圈是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和“两山”理论发源地这一主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导下,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背景下,在特色小镇、全域旅游、“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城中村改造、文化礼堂等样板工程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当前,应看到美丽城乡建设中还存在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产业同构现象有待改观、部分重大项目推进发展不足、美丽城乡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城市横向联系不足、多元参与机制有待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尚待建立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杭州都市圈应抓住时代机遇,在“加强城市合作,打通横向联系信息交流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跨区域推进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平台,持续坚持和完善大项目带动”“建立制度性政策,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强动员和宣传,提高美丽城乡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紧密协作,抱团发展,在全国先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美丽中国”道路。城市篇从杭州都市圈四城市——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的实际出发,认为生态发展、“美丽中国”是一种发展趋势,两者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新经济的表现形态,能够引领城市与乡村的变革,也是都市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还是现代经济绿色发展的最优途径。城市篇分析了杭州都市圈四城市与美丽乡村发展的现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生态文明发展的相关经验,从顶层设计、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与服务、人才与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城市篇主要分为两部分,在建设“美丽中国”方面,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各具抓手,相关县(市)区特色分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案例。杭州以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落实“美丽中国”先行区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组织编制了《杭州市发展信息经济总体规划(2014~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以发展智慧经济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杭州以“美丽乡村”“百村整治”“最美现象”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力争实现以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道法自然、幸福和谐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美杭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杭州”的决议》《“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政策,努力将杭州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目前,杭州市已建成8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19个国家生态乡镇、135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全球五百佳村”、1个经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命名的“中国绿色村庄”,均居浙江省前列,“美丽杭州”成为杭州蜚声国内外的一张“金名片”。湖州以生态立市和全域旅游实施“美丽乡村”新农村发展战略。湖州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依据“生态+”绿色发展先行地、太湖流域涵养地等先发优势,努力打造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联动机制,在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美丽乡村升级版、休闲农业升级版、农村改革升级版”的基础上,实施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推动《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落地。湖州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通过打造10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100个“慢生活”乡村旅游休闲村和3A级景区村庄、1000家乡村民宿、10000家特色农家乐和个性化旅游酒店,促进乡村旅游向集聚化、生态化、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为全国乃至国际乡村旅游提供了“湖州样本”。通过三县两区乡村旅游“四大模式”和“乡村十景”特色的打造,全面打响“洋家乐”“渔家乐”“上海村”“星球村”“状元村”“尚书村”“无蚊村”“知了村”“台湾村”“韩国村”等一批既具特色又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裸心谷”“裸心堡”“郡安里”“花间堂”“帐篷客”“莫梵”“森喜”“圣岛·莫干”“龙山尚隐”“隐居莫干”“隐居乡宿”“后坞生活”“开元芳草地”等乡村旅游个性化产品。2017年,湖州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170万人次,占湖州市接待游客总数的49%,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约180亿元,同比增长147%。嘉兴以绿色发展为全省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嘉兴样板”。嘉兴坚持精致规划、精致建设、精致管理,探索出了驻镇规划师制度、路长制、“鲜花公约”、城镇管理服务外包、长效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一批又一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特色小镇不断涌现。至今,嘉兴已有8个镇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27个村入选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46个村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村庄荣获首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称号。先后有海盐县入围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海盐县秦山街道永兴村成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嘉兴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格局。越来越多的美丽村庄、美丽小镇正成为具有江南韵味、水乡风情的“嘉兴样板”。截至2017年底,共有169个村(社区)通过一星级美丽乡村考核命名,一星级美丽乡村已占嘉兴市乡村总数的98.25%,共有30个三星级美丽乡村、4个五星级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成功。绍兴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绍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美丽城乡建设过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全省率先推出《“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方案(2016~2020年)》,将城乡经济发展、企业创新转型、产业调整升级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等作为首要目标。对影响绍兴水环境的印染领域、化工领域进行集中整治,停产整治了177家印染企业和219家化工企业,淘汰环保不达标企业3171家。绍兴实施以水兴市战略,以打造水城保护古桥文化遗址、发展名人故居历史街区、改善和保护古村落环境为核心,积极推动美丽城乡建设,先后建设了书圣王羲之、哲学家王阳明、诗人陆游、思想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鉴湖女侠秋瑾等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景观,着手建设名人博物馆;绍兴围绕水文化,以黄酒文化、水乡文化、古桥文化、师爷文化、古镇文化为传播载体和平台,从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并重的高度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城乡整体环境质量与生活舒适度,力求在“十三五”末将绍兴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美好城市。安吉县是“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安吉县以“两山”重要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结经验,解决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建设水平,当好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地模范生。德清县从美丽城镇建设入手,针对精致化、生态化、网络化的要求,确立了“有文化、有产业、有个性”的建设目标,以“地域文化彰显、城镇空间优化、城镇风貌建设、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主推手段,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被外界誉为“德清模式”。临安区利用杭州西部山水、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城市国际化、产业现代化、全域景区化”为目标,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取得了明显成效。专题篇分别对杭州都市圈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特色小镇形成与发展、城乡河道治理、乡村民宿旅游、杭派传统民居差异化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建设,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学治理方式,应积极与城镇化、美丽乡村、城市有机更新、精准扶贫相结合,提升杭州都市圈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城乡美丽生活的重构。河道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水资源的载体、输入输出通道和绿色生命线。杭州都市圈所处的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属于江南水乡,河道众多,河道污染现象尤为严重,治理河道污染是建设“美丽中国”、两美浙江、美丽都市圈的重要举措。民宿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维系地域特色、推动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的纽带。杭州都市圈拥有得天独厚的民宿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旅游已经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对于都市圈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而杭派建筑风貌是杭州城市历史文化的直观体现,在乡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重拾杭派民居传统、恢复乡村风貌已成为下一阶段杭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重要途径。总之,杭州都市圈“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是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四美共建”的重要实践。杭州都市圈美丽城乡建设是“美丽中国”具象化的实践,通过推进都市圈城乡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全面建设,提升都市圈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合程度。按照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结合杭州都市圈新一轮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大湾区建设新起点目标,进一步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杭州都市圈样板”,使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

《未来五年推进杭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思路与对策》,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课题汇编,2017。

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杭州市发改委:《抢抓大机遇 建设大湾区》,《杭州日报》2017年10月10日。

《未来五年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的思路与对策》,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课题汇编,2017。

《未来五年推进特色小镇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课题汇编,2017。

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2016年美丽浙江建设工作总结》。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决定》(2017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张鸿铭在省政府推进杭州都市区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2016年6月24日。

《张鸿铭市长在杭州都市圈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要点》(杭政办通报〔2016〕58号),2016。

谢双成:《杭州市“十三五”都市圈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杭州政务·调查研究》2015年第42期。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杭州都市圈工作简报》第89期。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杭州都市圈工作简报》第90期。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杭州都市圈工作简报》第91期。

杭州市工程咨询中心:《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14。

中共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2017年6月13日。

程鹏宇、陈婕:《下好杭州都市圈改革发展一盘棋》,杭州网,2016年7月21日,http://z.hangzhou.com.cn/2016/201607hzdsq/content/2016-07/21/content_6251033.htm。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背景下提升杭州都市圈合作水平研究》,《杭州政务·调查研究》2017年第20期。

王燕、张宗益:《以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个案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周璐彦、俞宏陵:《杭州都市圈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杭州日报》2017年3月21日。

余敏江:《以环境精细化治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论纲》,《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杨毅栋、高群、潘蓉、洪田芬:《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美丽杭州”行动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2015年第39卷。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求实》2016年第12期。

金祖俊:《科学统计监测 共建“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投资统计探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6年第4期。

甘露、蔡尚伟、程励:《“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

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华中建筑》2013年第5期。

秦书生、胡楠:《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及其重要意义》,《东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陈颖:《“美丽指数”的构建与实证——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7年第20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嘉兴市人民政府:《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6月。

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5年修订),2016年8月。

王黎伟、高梅:《实践“多规合一”建设田园城市的路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环境保护》2016年第14期。

绍兴市旅游委员会:《绍兴旅游平台和框架专题研究》,2015年6月。

绍兴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绍兴市区住房与城乡基础设施“十三五”建设规划》,2016年5月。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10月。

绍兴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绍兴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6月。

绍兴市环境保护局:《绍兴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

绍兴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绍兴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年6月。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2016年12月。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2016年1月。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1~12期。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1~10期。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美丽杭州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之都——杭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与思路》,《浙江经济》2016年第21期。

杭州市环保局:《杭州市2016年美丽浙江建设工作总结》,2016。

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课题汇编:《未来五年推进杭州管理智慧化的思路与对策》,2017。

王立军、裘新谷、陈旭峰:《“三改一拆”经济社会效益实证分析与机制建设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

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课题汇编:《未来五年推进杭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思路与对策》,2017。

太原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以美学的视角关注和规划城市发展》,《太原日报》2017年11月28日。

万军、李新、吴舜泽、张菲菲、饶胜、王成新:《美丽城市内涵与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10期。

罗勇:《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几点思考》,求是网,2017年8月1日,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08/01/c_1121415137.htm。

万书元:《近二十年来世界城市美学发展新趋向》,《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梁申亮:《浅谈“城市美化运动”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和教训》,《建设科技》2015年第6期。

张本效、陈嫩华:《“美丽乡村”建设与就地城镇化的“临安经验”》,《社会建设》2014年第11期。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城乡关系》2015年第1期。

夏伟东等:《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红旗文稿》2013年第22期。

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

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0期。

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及理论提升》,《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6期。

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第2期。

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求是》2014年第5期。

帅志强、蔡尚伟:《〈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的意义、作用及执行》,《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年第3期。

应珊婷、郑勤:《〈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大众标准化》2015年第6期。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农业局:《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9月。

嘉兴市农业经济局:《嘉兴市绿色农业行动计划》,2017年7月。

绍兴市环境保护局:《绍兴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

周焱钰:《杭嘉湖平原河网区水环境评价与保护对策》,《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第A01期。

吴阿娜、车越、张宏伟、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第4期。

刘鸿志、单保庆、张文强、沈一扬、石震东:《一个水污染严重省的成功治水战略探析》,《环境保护科学》2015年第3期。

雷思聪、李君超:《关于新形势下河道治理的几点思考》,《工程建设与管理》2016年第2期。

潘哲琪:《“五水共治”下的五大坚持》,《浙江经济》2014年第2期。

沈满洪:《“五水共治”的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嘉兴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陈庆华、汤亦平:《嘉兴市区水环境现状与河道整治初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谭湘萍:《五水共治,科学治水是关键》,《杭州周刊》2014年第6期。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浙江省治污水暨水污染防治行动2017年实施方案》《浙江省劣V类水剿灭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杭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6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湖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绍兴市环境状况公报》。

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基于西塘的民宿旅游》,《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3期。

张延、代慧茹:《民宿分类研究》,《江苏商论》2016年第10期。

周琼:《台湾民宿发展态势及其借鉴》,《台湾农业探索》2014年第1期。

石坚韧、高秀秀、柳骅:《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住宅科技》2017年第2期。

卫琳:《关于中国传统民居可继承性发展的思考》,《南方建筑》2010年第6期。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从周:《中国民居》,学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