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4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图书

Root in the Grassland: The Settled Nomads' Livelihood Choice and Their Deep Emotions to Grasslands in East Ujimqin Banner

SSAPID:101-2280-0860-56
ISBN:978-7-5201-3257-2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长达三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以生活于草原腹地典型的蒙古族游牧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乌旗定居牧民生计选择和草原情结为中心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实践主体如何以其自身的“文化根基”维系和延续游牧生计及其精神世界的动态图景,在此过程中牧民对草原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族与社会丛书
作 者: 张昆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田野:选择与进入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者、工作者与研究对象:点和面结合的有效性

    (二)以旗为单位的多点民族志

    (三)关于方法论的探讨

     1.部分与整体、类型与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田野调查时间安排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 主要概念界定

    (一)游牧概念的界定

    (二)定居概念的界定

    (三)生计方式概念的界定

    (四)适应及适应策略概念的界定

    (五)草原情结概念的界定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一)人类学中有关生计方式的研究

    (二)游牧社会定居及其生计方式的研究

    (三)内蒙古游牧社会定居及其生计方式的研究

 第二章 走进田野:东乌旗游牧社会的生存面貌

  第一节 田野点介绍:草原腹地的蒙古民族旗

   一 地理与交通

   二 区划与人口

   三 文化与宗教

   四 部落历史与民族迁徙

  第二节 生存环境:气候地貌与生态条件

   一 多变的气候与多样的地貌

    (一)多变的气候

    (二)多样的地貌

   二 草场类型与草原退化

    (一)草场类型

    (二)草原退化

  第三节 从游牧到定居:草场公有制的终结与家庭经营的开始

   一 草场公有制的终结

   二 家庭经营的开始

  小结

 第三章 在变迁中选择:家庭牧场的生计策略

  第一节 恪守传统:放牧方式与畜群管理

   一 放牧方式

   二 畜群管理

  第二节 转变与适应:家庭牧场的经营实践

   一 经营观念的转变

   二 畜群结构的调整

   三 将技术嵌入传统:现代化畜牧业的诞生

   四 多元生计与自生发展:打工与创业

  第三节 博弈与互动:生态政策背景下的适应策略

   一 牧民的视角:生态退化

   二 生态政策背景下的适应策略

  小结

 第四章 家庭与合作:游牧生计的延续之道

  第一节 多元合作:以家庭为基础的合作策略

   一 家庭与分家

   二 多样化的家庭合作方式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合作

    (二)以劳动力为资本的家庭与代牧人合作

    (三)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合作

    (四)其他合作

  第二节 合作的组织化:合作社的复出与发展

   一 传统生产组织的延续:合作社的复出

   二 合作社的类型及其发展

  小结

 第五章 生计与社会:定居之后的牧民生活

  第一节 空间与生活:居住格局转换中的家庭生活

   一 房屋格局及生活空间的改变

    (一)传统房屋形式及活动空间

    (二)定居之后的房屋格局及其生活空间

   二 空间变迁中的家庭生活

    (一)空间变化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二)“一家变两家”:定居之后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意识与贫困:牧业经营中的生活图景

   一 “提溜一只羊”与“推倒一头牛”:何以致贫

   二 从饮酒到酗酒:生计变迁中的困苦与无奈

  第三节 以“旗”为视角:牧民的社会分化

   一 经济分化

   二 身份分化

  小结

 第六章 自觉与回归:作为游牧基础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生态观念与文化自觉:敖包祭祀

   一 敖包祭祀与生态观念

    (一)敖包主祭仪式、生态与心态

    (二)敖包祭祀娱乐与自然生态

    (三)敖包祭祀组织与人文生态

   二 敖包祭祀与文化自觉

  第二节 “大传统”与“小传统”合力维系下的那达慕展演

   一 那达慕的符号阐释

   二 那达慕的传承与延续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草原情结: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

   一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传统的延续与文化商品化

    (二)自组织的萌生:伊茹勒传承人

    (三)将传统带入饭店:乌珠穆沁婚礼与本命年

    (四)将信仰带进楼房:小年祭火与神圣的空间

    (五)沙嘎游戏

   二 将传统搬进课堂:校本课与传统教育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探讨

  第一节 从游牧到定居:家庭生计的适应策略

  第二节 游牧经济并未因定居而断裂

  第三节 “动中有定”:精神世界与草原情结

 附录

  附录一 东乌珠穆沁旗历年人口普查情况(1981~2012)

  附录二 东乌珠穆沁旗草场分类系统

  附录三 2013年东乌珠穆沁旗巴彦敖包祭祀活动记录

 《民族与社会丛书》总序

 后记

 序言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

本书是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长达三年多田野调査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以生活于草原腹地典型的蒙古族游牧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乌旗定居牧民生计选择和草原情结为中心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实践主体如何以其自身的“文化根基”维系和延续游牧生计及其精神世界的动态图景,在此过程中牧民对草原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书可以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及高校学生提供借鉴参考。

1.阿德力汗·叶斯汗:《从游牧到定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2.阿拉腾:《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民族出版社,2006。

3.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达林太、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

6.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7.费孝通:《边区开发赤峰篇:开发边区与三力支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8.费孝通:《江村经济》(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费孝通:《进入21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载《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12.高·阿日华:《乌珠穆沁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3.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4.贺学礼:《自治区人口迁移的探讨》,载斯平主编《内蒙古社会发展与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15.侯向阳:《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6.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18.李廷宪:《社会适应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19.李文军,张倩:《解读草原困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0.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以侗族为例案》,民族出版社,2009。

21.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3.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

24.麻国庆:《农耕蒙古族的家观念与宗教祭祀——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田野调查为中心》,摘自《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报告别册》,2001。

25.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6.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

27.麻国庆等著:《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8.马戎、周星主编:《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9.那·陶布敦、瓦·那木吉拉斯楞、扎·斯楞东加布、扎·德木布日勒:《清朝时期乌珠穆沁左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30.纳·布和哈达:《蒙古秘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31.萨冈彻辰:《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32.赛因吉日嘎拉:《蒙古族祭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33.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4.孙海涛:《母亲湖畔绘彩虹——东乌珠穆沁旗发展纪实》,新华出版社,2011。

35.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王晓毅、张倩、荀丽丽等:《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

37.王晓毅:《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内蒙古六个嘎查村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8.温世贤:《家计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9.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0.邢莉等著:《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1.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42.杨思远:《巴音图嘎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3.杨晓冰:《环境变迁与生计方式的调适——曼暖远克木人的刀耕火种文化》,载尹绍亭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4.杨蕴丽、乌力吉:《保护、传承、创新——乌珠穆沁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

45.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6.张文英:《游牧随记——乌珠穆沁写真集》,远方出版社,2010。

47.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阿拉坦宝力格:《祭祀游艺的人类学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为例》,《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

2.艾曼丽:《从传统游牧走向定居游牧——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定居游牧调查》,《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3.包庆德:《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包智明、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内蒙古正蓝旗敖力克嘎查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5.波·少布:《蒙古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4期。

6.陈祥军:《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

7.陈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8.崔延虎:《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东安:《定居游牧》,《中国草业科学》1988年第4期。

10.恩和:《内蒙古过度放牧发生原因及生态危机研究》,《生态经济》2009年第6期。

11.方李莉/问,费孝通/答:《西部开发中的人文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3.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14.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15.费孝通:《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国民族报》2001年11月20日第003版。

16.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缺席的对话——个人的经历》,《读书》1990年第10期。

17.费孝通:《三访赤峰》,《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第39、40期。

18.费孝通:《再谈人的研究在中国》,《东亚社会研究讨论会》1990年。

19.葛根高娃:《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20.胡祖源:《定居与游牧的有机结合》,《中国民族》1991年第8期。

21.黄应贵:《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2.黄正宇、暨爱民:《国家权力与民族社会生计方式变迁——以湖南通道县阳烂村侗族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23.贾幼陵:《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和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中国草地学报》2011年第2期。

24.李宗海:《关于游牧经济的定居问题》,《民族研究》1959年第7期。

25.刘文锁、王磊:《敖包祭祀的起源》,《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26.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7.刘正江:《哈萨克族定居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社会适应——以新疆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为例》,《中国穆斯林》2012年第3期。

28.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9.罗康隆:《生态人类学述论》,《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0.罗柳宁:《生态环境与文化调适:以广西矮山村壮族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2.李健智:《牧民定居与牧区建设》,《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33.麻国庆:《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4.麻国庆:《汉族的家观念与少数民族——以蒙古族和瑶族为中心》,《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5.麻国庆:《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第1期。

36.麻国庆:《论影响土默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因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37.麻国庆:《内蒙古土默特地区都市化与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38.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9.马威、邱泽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生产”——以东乌珠穆沁旗“那达慕”节日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0.聂爱文:《哈萨克族定居牧民的适应策略——以天山北坡西沟村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1.彭文斌/问,〔美〕斯蒂文·郝瑞/答:《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访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94期。

42.秦红增、唐剑玲:《定居与流动:布努瑶作物、生计与文化的共变》,《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43.任国英:《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移民的人类学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

44.陕锦凤:《从帐篷到定居房——循化县岗察乡游牧民定居工程调查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45.史俊宏、盖志毅:《内蒙古生态移民安置点选择问题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年第1期。

46.王建革:《定居与近代蒙古族农业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47.王俊敏:《一种新型社区——牧区社区》,《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48.王伟、程恭让:《敖包祭祀:从民间信仰到民间文化》,《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

49.王晓毅:《从摆动到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适应》,《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50.乌日按汗、巴·那仁朝克图:《乌珠穆沁部落变迁》,《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51.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社会》2008年第2期。

52.邢莉:《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东乌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为个案》,《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53.熊小刚、韩兴国、周才平:《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下的放牧系统管理》,《草业学报》2005年第6期。

54.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5.闫天灵:《论汉族移民影响下的近代蒙旗经济生活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3期。

56.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光明日报》2012年8月30日第015版。

57.尹绍亭:《文化选择与生态危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8.张娟:《对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困境的思考——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9.张曙光:《自愿、自治与平衡——关于白音敖包祭祀组织的考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0.郑君雷:《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61.郑淑华、黄国安、王烨、宝力道、杜森云、胡永祥、陈喜梅:《东乌珠穆沁旗草原退化原因简析》,《内蒙古草业》,2012年第1期。

62.周华坤、赵新全、张超远、邢小方、朱宝文、杜发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63.周立、姜志强:《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4.周亚成:《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65.朱晓阳:《语言混乱与草原“共有地”》,《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二 英文译著

1.〔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褚建芳、闫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2001。

2.〔美〕埃里克·沃尔夫:《乡民社会》,张恭启译,巨流图书公司,1983。

3.〔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5.〔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美〕道格拉斯·斯诺:《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8.〔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美〕弗雷德里克·巴斯:《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一个社会人类学研究的范例》,黄建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

1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14.〔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民族出版社,2007。

15.〔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6.〔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97。

17.〔澳〕林恩·休谟、简·穆拉克:《人类学家在田野》,龙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19.〔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20.〔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1.〔美〕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22.〔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华夏出版社,1989。

23.〔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4.〔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版),鲍雯妍、张亚辉译,华夏出版社,2009。

25.〔日〕秋道智弥:《生态人类学》,范广融、尹绍亭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6.〔美〕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27.〔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吴友刚、赵复兴、孟克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28.〔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1.〔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2.〔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33.〔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

34.〔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35.〔日〕中根千枝:《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麻国庆、张辉黎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三 英文论著及论文

1.A.M.Khazanov,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Amos Rapoport.“Nomadism As A Man-Environment System.”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8.

3.Barth,F.Nomads of South Persia: The Basseri tribe of the Khamseh Confederacy.Humanities Press,New York.1961.

4.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EB/OL].http://www.eldis.org/vfile/upload/1/document/0901/section2.pdf,/2013-01-25.

5.Kristín Loftsdóttir.Knowing What to Do in the City:WoDaaBe Normad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Niger.Anthropology Today,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2002.

7.Michael,Barbara J.Cows,Bulls,and Gender Roles:Pastoral Strategies for Survival and Continuity in Western Sudan,Ph.D.University of Kansas,1987.

8.Sarah K.Goodall.Rural-to-un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Leh,Ladakh:a Cace Study of Three Nomadic Pastoral Communities.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 24 No.3,Aug.2004.

四 蒙文译著

1.〔蒙古国〕吉格米德:《在贺如化白音苏木的乌珠穆沁人》,拉·巴图孟和撰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纳·布和哈达、道·朝鲁门:《神奇的土地——乌珠穆沁》,清·格日勒图译,中华文化出版社,2011。

3.纳·布和哈达:《乌珠穆沁长调叙事民歌研究》,色·萨仁苏和、孟根乌拉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

五 典籍方志

1.波·都古尔:《乌珠穆沁文献》(内部版),1985。

2.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继群策划《内蒙古寓言》,北京市朝阳区达尔问环境研究所资助出版。

4.东乌旗党委组织部主办《乌珠穆沁报》,2006~2009专版。

5.东乌旗统计局:东乌珠穆沁旗畜牧业夏季普查统计资料,2010,2011。

6.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工作站:《东乌珠穆沁旗天然草场资源调查报告》,1985年7月。

7.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内蒙古草原勘查设计院:《东乌珠穆沁旗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规划(2006—2010)》。

8.东乌珠穆沁旗史迹编写委员会:《塔勒、乌恩:古老的游牧部落——乌珠穆沁》,2006年。

9.东乌珠穆沁旗统计局编《东乌珠穆沁旗统计年鉴》,2002~2012年。

10.东乌珠穆沁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额吉淖尔》2011第1期,2012第1期。

11.东乌珠穆沁旗宗教局编写《东乌珠穆沁旗宗教志》,2011年。

12.《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

13.冯契、徐孝通主编,刘放桐、范明生、黄颂杰副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4.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15.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统计局编《东乌珠穆沁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80~2000年,2009~2012年。

16.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

17.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锡林郭勒盟分册),1987。

18.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局出版社,1999。

19.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1991—2000)。

20.彭克宏、马国泉、陈有进、张克明:《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1.齐博益主编《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2.苏天爵编《元文类》(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3.吴泽霖总篆《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4.锡林郭勒盟商业志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商业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25.锡林郭勒史编委会:《天堂草原 锡林郭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6.锡林郭勒史编委会:《锡林郭勒辉煌五十年》(1947~1997)。

27.锡林郭勒史迹编写组:《锡林郭勒史迹》,新华出版社,2009。

28.《蒙古秘史》,余大钧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9.张柏然、王纯真、李荣娟、宋文伟等:《英汉百科知识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0.中共东乌珠穆沁旗委员会、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内蒙古首届乌珠穆沁肉羊产业发展论坛资料汇编》,2010年9月。

31.中共东乌珠穆沁旗委员会、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乌珠穆沁草原保护建设与科学利用研讨会论文集》,2011。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乌珠穆沁旗文员会编《蒙古包文化》,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3.卓宏谋:《蒙古鉴》,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