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1

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行为与绩效图书

Governance Structure, Behaviours and Performance of Apple Grower's Cooperatives in China

SSAPID:101-2266-1563-25
ISBN:978-7-5201-299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处于转型发展期,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农业组织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苹果作为高价值农产品,其商品化程度高、市场化竞争充分,小规模果农面临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需要借助合作机制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本书分析和测度了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和治理绩效,为优化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改进合作社治理绩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三农”问题前沿丛书
作 者: 冯娟娟 霍学喜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内部结构有序性是改进合作社治理绩效的前提

   (二)产权制度安排是合作社治理结构设计的基础

   (三)依法规制是提高合作社治理绩效的保障

   (四)以苹果合作社为案例研究合作社治理具有典型性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合作社治理

    1.纵向一体化治理模式

    2.独立企业治理模式

    3.联盟治理模式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合作社治理

    1.产权经济视角

    2.交易费用视角

    3.委托-代理视角

    4.契约经济视角

   (三)成员视角的合作社治理研究

    1.成员异质性与合作社治理

    2.成员入社、退社行为与合作社治理

   (四)合作社治理与绩效研究

    1.合作社治理效率

    2.合作社治理绩效

   (五)合作社治理环境研究

    1.制度环境

    2.市场环境

    3.政策环境

   (六)文献评价

  四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法

    2.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3.实证分析法

  五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方案

   (二)数据来源

  六 研究内容

   (一)苹果合作社治理理论分析

   (二)苹果合作社治理实证分析

   (三)优化农民合作社治理的建议

  七 本书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结论的创新

 第二章 苹果合作社治理理论分析

  一 合作社治理及其理论基础

   (一)合作社属性及其治理

    1.公司治理及委托-代理关系

    2.合作社治理及委托-代理关系

   (二)合作社治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le Agent Theory)

    2.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3.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4.企业产权理论(GHM模型,又称不完全契约理论)

  二 苹果合作社治理分析

   (一)农民合作社

   (二)苹果合作社

   (三)农民合作社治理及特征

    1.治理

    2.农民合作社治理

    3.农民合作社治理特征:公司治理比较视角

    4.农民合作社治理特征:管理比较视角

   (四)苹果合作社治理及特征

    1.苹果合作社治理

    2.苹果合作社的治理特征与分类

   (五)苹果合作社治理目标

  三 苹果合作社治理理论分析及假设

   (一)苹果合作社治理理论

    1.委托代理视角的苹果合作社治理

    2.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苹果合作社治理

    3.交易成本视角的苹果合作社治理

    4.产权视角的苹果合作社治理

   (二)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分析

   (三)苹果合作社治理行为分析

    1.利益分配对苹果合作社治理行为的影响机理

    2.苹果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及其影响机理

   (四)苹果合作社治理绩效及其影响机理

   (五)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行为-绩效关系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苹果合作社治理:状况、问题与成因

  一 苹果合作社治理类型

   (一)合作社控制者角色划分

   (二)合作社主营业务类型划分

   (三)合作社运行模式划分

  二 苹果合作社治理中的问题

   (一)成员股权高度集中

   (二)理事会主导决策权

   (三)理事长职权超越理事会

   (四)政府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缺位

    1.政府扶持政策缺位

    2.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

  三 苹果合作社治理中的问题剖析

   (一)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

   (二)成员异质性问题突出

   (三)法律及政策规制不完善

   (四)市场缺乏有效性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一 合作社治理结构文献回顾

  二 合作社委托代理关系的两种逻辑构架

   (一)“成员大会-理事会”模式

   (二)“普通成员-核心成员-理事会”模式

  三 案例分析

   (一)“成员大会-理事会”治理结构模式

    1.合作社股权结构与组织结构

    2.合作社治理结构分析

   (二)“普通成员-核心成员-理事会”治理结构模式

    1.合作社股权结构与组织结构

    2.合作社治理结构分析

   (三)小结

  四 比较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成员行为动机和利益诉求不同

   (二)委托代理关系逻辑构架不同

   (三)成员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

   (四)市场型交易成本不同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苹果合作社治理行为分析

  一 合作社治理行为文献回顾

  二 合作社治理行为及结构方程模型

  三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 合作社治理行为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模型适配度检验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讨论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苹果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及影响因素

  一 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文献回顾

  二 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理论分析

   (一)成员参与合作社治理行为

   (二)成员参与合作社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苹果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三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二)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 合作社成员治理行为实证分析

   (一)检验模型

   (二)估计结果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苹果合作社治理绩效评价

  一 合作社治理绩效文献回顾

  二 苹果合作社治理绩效的理论分析

   (一)合作社治理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2.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合作社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三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2.样本苹果合作社的治理现状分析

    3.苹果合作社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 合作社治理绩效指数测算

   (一)适用性检验

   (二)确定公因子

   (三)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命名因子

   (四)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得分

   (五)合作社治理绩效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五 合作社治理绩效影响的因素分析

   (一)合作社治理绩效总体估计结果分析

   (二)合作社治理绩效各因子估计结果分析

  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

  一 研究结论

   (一)苹果合作社治理源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二)“成员大会-理事会”治理模式的绩效较高

   (三)苹果合作社治理行为

   (四)苹果合作社成员的治理行为

   (五)苹果合作社治理绩效评价

  二 主要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社治理发展市场和法制环境

    1.优化合作社治理的市场经济环境

    2.优化合作社治理的法制环境

   (二)规范合作社治理结构设计

    1.完善产权制度设计

    2.优化利益分配机制

    3.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

    4.健全监督制度体系

    5.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

    6.注重培养带头人

   (三)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

  三 研究展望

 附录

中国农业处于转型发展期,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农业组织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苹果作为高价值农产品,其商品化程度高、市场化竞争充分,小规模果农面临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需要借助合作机制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本书分析和测度了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和治理绩效,为优化苹果合作社治理结构、改进合作社治理绩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B.沃德,1958,《伊利亚市场工联主义的企业》(英文版),《美国经济评论》第48卷第4号。

E.多马,1966,《作为生产合作社的苏维埃集体农庄》(英文版),《美国经济评论》第56卷。

J.范尼克,1970,《工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2005,《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

阿弗里德·马歇尔著,2012,《经济学原理》(珍藏本),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

奥列弗·E.威廉姆森著,200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

宝斯琴塔娜,2015,《多重因素影响贡献度视角下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第35期。

蔡昉,1999,《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农民社区组织》,《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蔡荣、韩洪云,2012,《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陈共荣、沈玉萍、刘颖,2014,《基于BSC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会计研究》第2期。

陈俊梁、陈建荣,2010,《合作社治理结构新模式》,《中国农民合作社》第8期。

陈强,2010,《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克群、孟令杰,2011,《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第3期。

崔宝玉,2009,《股份合作社运行规范化的实证分析——对浙江台州和湖州42家合作社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崔宝玉,2011,《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治理》,《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崔宝玉、陈强,2011,《资本控制必然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弱化吗?》,《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崔宝玉、简鹏、王纯慧,2016,《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测度与影响因素——兼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崔宝玉、李晓明,2008,《资本控制下的合作社功能与运行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

崔宝玉、刘峰,2013,《快速发展战略选择下的合作社政府规制及其改进》,《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崔宝玉、刘峰、杨模荣,2012,《内部人控制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现实图景、政府规制与制度选择》,《经济学家》第6期。

崔宝玉、谢煜,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双重控制”机制及其治理效应》,《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崔宝玉、张忠根、李晓明,2008,《资本控制型合作社合作演进中的均衡——基于农户合作程度与退出的研究视角》,《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邓衡山、徐志刚、黄季焜、宋一青,2011,《组织化潜在利润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发展的影响》,《经济学季刊》第7期。

邓衡山、徐志刚、应瑞瑶、廖小静,2016,《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在中国难寻?——一个框架性解释与经验事实》,《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蒂莫西·J.科埃利(Timothy J.Coelli)、D.S.普拉萨德·拉奥(D.S.Prasade Rao)、克里斯托弗·J.奥唐奈(Christopher J.O.Donnell)、乔治·E.巴蒂斯(George E.Battese),2008,《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王忠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丁为民,1998,《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董晓媛、Gregory K.Dow,2000,《自由退出是否减少了生产队中的偷懒?》,载林毅夫《再论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润生,1994,《谈股份合作制》,《上海农村经济》第6期。

段利民、霍学喜,201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内文献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第3期。

樊纲,1990,《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

冯根福,2004,《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经济研究》第12期。

冯根福,2009,《中国公司治理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冯娟娟、霍学喜,2017,《成员参与合作社治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73个苹果种植户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

冯娟娟、霍学喜,2017,《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治理行为与产权制度安排——基于苹果种植户合作社的经验证据》,《农村经济》第12期。

冯娟娟、霍学喜,2017,《何种合作社治理模式更加有效?——基于苹果种植户合作社的案例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冯开文,1999,《从经典合作理论看中国农村合作的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冯开文,1999,《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弗里曼,2006,《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扶玉枝,2012,《农业合作社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扶玉枝、徐旭初,2013,《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合作社生产率增长》,《财贸研究》第6期。

傅晨,1999,《论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起源》,《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傅晨,1999,《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治理结构——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透视》,《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傅晨,2001,《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研究》,《改革》第5期。

傅晨,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问题》,《经济学家》第5期。

高莹、陈冬冬、王月歌,2015,《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多方法评价分析——基于雅安市的调查数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郭鹏鹏,2013,《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绩效的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国鲁来,2001,《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国鲁来,2005,《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与组织效率》,《农村经营管理》第9期。

国鲁来,2006,《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韩喜平、李恩,2011,《异质性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协同研究》,《学习与探索》第6期。

赫希曼,2001,《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亨利·法约尔著,2007,《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迟力耕、张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侯翔,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黄胜忠,2007,《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黄胜忠,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承诺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2008,《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黄胜忠、徐旭初,2008,《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期。

黄祖辉、扶玉枝,2012,《创新与合作社效率》,《农业技术经济》第9期。

黄祖辉、扶玉枝,2013,《合作社效率评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20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黄祖辉、徐旭初,2006,《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200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霍学喜,2009,《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西部大开发》第8期。

焦源,2013,《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2期。

孔祥智,2016,《合作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中国农民合作社》第3期。

孔祥智、史冰清、钟真等,201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社千户调查》,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道和、陈江华,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省调研数据》,《农业技术经济》第12期。

李建军、刘平等主编,2009,《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然、冯中朝,2009,《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的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我国农户的微观数据》,《财经研究》第9期。

李尚勇,2011,《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兼谈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李维安、陈小洪、袁庆宏,2013,《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与完善之路》,机械工业出版社。

李维安、武立东,2003,《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晓锦、刘易勤,2015,《合作社成员深化合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李玉勤,2008,《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月刊)》第2期。

理查德·L.达夫特,2011,《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0版),王凤彬、张秀萍、刘松博、石鸟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巧,2011,《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梁巧,2013,《中国农民合作社的设立、治理与效率》,浙江大学出版社。

梁巧,2015,《基于2012—2014年国内外合作社文献的梳理与思考》,《农业经济问题(月刊)》第11期。

梁巧、黄祖辉,2011,《关于合作社研究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一个综述》,《经济学家》第12期。

梁巧、吴闻、刘敏、卢海阳,2014,《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社社员参与行为及绩效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

廖媛红,2015,《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东岳论丛》第8期。

林坚、黄胜忠,2007,《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林坚、马彦丽,2006,《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林坚、王宁,2002,《公平与效率:合作社组织的思想宗旨及其制度安排》,《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林毅夫,1992,《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彦文、张晓红,2010,《公司治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勇,2009,《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期。

柳晓阳,2005,《农村专业合作社机制与职能转型初探》,《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娄锋、程士国、樊启,2016,《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及绩效影响因素》,《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卢现祥、朱巧玲,2007,《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必良,2007,《农民合作组织:偷懒、监督及其保障机制》,《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罗茨(R.Rhodes),1996,《新的治理》,《政治研究》第154期。

罗纳德·科斯,1937,《企业的性质》,奥利弗·威廉姆森、斯科特·马思腾编《交易成本经济学——经典名篇选读》,李自杰、蔡铭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

罗西瑙(J.N.Rosenau),1995,《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21世纪的治理》,《全球治理》创刊号。

罗颖玲、李晓、杜兴端,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农村经济》第2期。

马彦丽、孟彩英,2008,《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马彦丽、施轶坤,2009,《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辨析》,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

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潘克定,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

乔俊国,2009,《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环境》,《中国证券期货》第8期。

秦愚,2015,《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http://www.gdrc.org/u-gov/global-neighbourhood/chap1.htm。

任大鹏、郭海霞,2008,《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任梅,201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规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邵科、黄祖辉,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行为、效果及作用机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邵科、徐旭初,2008,《成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影响——基于浙江省88家合作社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邵科、徐旭初,2013,《合作社社员参与: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经济学家》第1期。

侍进敏,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Ross)、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Randolph W.Westerfield)、杰弗利·F.杰富(Jeffrey F.Jaffe),2012,《公司理财》(第九版),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苏东水,2000,《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2009,《发展经济学——从贫穷到富裕》(第三版),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亚范,200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孙亚范,20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及其激励效应评析》,《学会》第1期。

孙亚范,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孙亚范,2011,《社员利益需求、行为激励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分析——基于江苏社员农户的调研数据》,《华东经济管理》第1期。

孙亚范、余海鹏,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孙亚范、余海鹏,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安排对成员行为及组织绩效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孙艳华、周力、应瑞瑶,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绩效研究——基于江苏省养鸡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谭智心、孔祥智,2011,《不完全契约、非对称信息与合作社经营者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唐宗焜,2007,《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研究》第12期。

万俊毅,2008,《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管理世界》第12期。

王静,2013,《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军,2010,《合作社治理:文献综述》,《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王丽佳,2013,《交易成本视角的农户合作交易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鹏、霍学喜,2012,《合作社中农民退社的方式及诱因分析——基于渤海湾优势区苹果合作社354位退社果农的追踪调查》,《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王鹏、于宏、霍学喜,2015,《退社行为对农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三个苹果合作社典型案例》,《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温铁军,201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湖南农业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第8期。

文雷,2013,《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与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彬,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吴彬、徐旭初,2013,《合作社的状态特性对治理结构类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省80县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席酉民、赵增耀,2004,《公司治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会奇、王克稳、李辉,2010,《成员异质性下的合作社问题探究——来自委托代理的视角》,《山东经济》第3期。

徐旭初,200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徐旭初,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及其验证》,《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

徐旭初,2014,《农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逻辑:基于赋权理论视角的讨论》,《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

徐旭初、吴彬,2010,《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颜华、冯婷,2015,《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5家种植业合作社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杨灿君,2016,《“能人治社”中的关系治理研究——基于35家能人领办型合作社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杨丹、刘自敏、徐旭初,2015,《环境异质性、合作社交叉效率与合作关系识别》,《农业技术经济》第3期。

应瑞瑶,2002,《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定位》,《江海学刊》第6期。

袁久和,2013,《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治理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苑鹏,2001,《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苑鹏,2002《组织的未来》,《中国改革》第1期。

苑鹏,2004,《关于理顺农民合作组织产权关系的思考》,《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第1期。

苑鹏,2007,《美国政府在发展农民合作社中的作用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苑鹏,2007,《试论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本质区别与相互联系》,《农村经营管理》,第2期。

苑鹏,2008,《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探析——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合作联合社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苑鹏,2009,《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苑鹏、汤斌,2002,《迈向21世纪的合作社理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第1期。

张俊、章胜勇,2015,《合作社营运绩效评价及验证——基于专家、管理者和社员三方视角的对比分析》,《经济学家》第9期。

张连刚、柳娥,2015,《组织认同、内部社会资本与合作社成员满意度——基于云南省263个合作社成员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张满林,2007,《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晓山,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第5期。

张雪莲、冯开文,2008,《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权分割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张雪莲、冯开文、段振义,2011,《农村合作社的激励机制探析——基于北京市10区县77个合作社的调查》,《经济纵横》第2期。

张征华、马锐,2015,《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期。

赵佳荣,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

赵晓峰,2015,《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演变中的“会员制”困境及其超越》,《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赵晓峰、刘涛,2012,《农村社会组织生命周期分析与政府角色转换机制探究——以鄂东南一个村庄社区发展理事会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初探》,《农村经营管理》第10期。

周立群、曹利群,2001,《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第1期。

周应恒、胡凌啸,201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能否实现“弱者的联合”?——基于中日实践的对比分析简》,《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Ajzen,I.1985.“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jzen,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50(2): 179-211.

Alback,S.,Schultz C.1997.“One Cow,One Vote?”,99(4): 597-615.

Alchian,Alchian,& Demsetz H.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62(5): 777-795.

Aresvik,O.1955.“Comments on 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37(1): 140-144.

Ariyaratne,C.B.,Featherstone A.M.,Langemeier M.R.,et al.2000.“Measuring X-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for a Sampl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29(2): 198-207.

Bekkum,O.F.,Bijman J.2006.“Innovations in Cooperative Ownership: Converted and Hybrid Listed Cooperatives.”,Ede,The Netherlands.31.

Bijman,J.,Hendrikse G.,Oijen A.2013.“Accommodating Two Worlds in One Organization: Changing Board Model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34(3-5): 204-217.

Bijman,J.2006.“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the Dutch Fresh-produce Industry.”,207-223.

Bontems,P.,Fulton M.2005.“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Endogeneity of Cost: Cooperatives,for Profit Firms and the Cost of Procurement.”é'

Borgen,S.O.2004.“Rethinking Incentive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33(4): 383-393.

Bourgeon,J.M.,Chambers R.G.1999.“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81(3): 602-609.

Bowles,P.,Dong X.Y.1999.“Enterprise Ownership,Enterprise Organization,and Worker Attitudes in Chinese Rural Industry: Some New Evidence.”,23(1): 1-20.

Chaddad,F.,Iliopoulos C.2013.“Control Rights,Governance,and the Costs of Ownership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29(1): 3-22.

Chaddad,F.2012.“Advancing th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The Cooperative as a True Hybrid.”,83(4): 445-461.

Chaddad,F.R.,Cook M.L.2004.“Understanding New Cooperative Models: An Ownership-Control Rights Typology.”,26(3): 348-360.

Clarkson,M.E.1995.“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20(1): 92-117.

Condon,A.M.1987.“The Method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a Teory of Modern Cooperative Enterprise.”,1-32.

Condon,A.M.1987.“The Method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a Theory of Modern Cooperative Enterprise.”,1-32.

Cook Michael L.Plunkett,“Collectove Entrepreneur-Ship:An Emerging Phenomenon in Producer-Owned Organizatvons.”,38(2):421-428.

Cook,Michael,L.1995.“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77(5): 1153-1159.

Cook,M.L.,Tong L.1997.“Definitional and Classification Issues in Analyz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l Forms.Co-operatives: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1-97: 113-118.

Cook,M.L.1994.“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9: 42-58.

Cottrell,C.A.and Neuberg,S.L.2007.“What Do People Desire in Others? A Socio-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Valued Characteristics .”,92(2): 208-231.

Dechow,P.M.,Sloan R.G.1991.“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14(1): 51-89.

Donaldson,T.,Preston L.E.1995.“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Evidence,and Implications.”,20(1): 65-91.

Dongmei,Li and Man Tian.2012.“The Empirical Stud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of Farmers.”in Sichuan by AHP,,Vol.2,No.1,March,200-209.

Doorneweert,B.2008.“Entrepreneurship,Collec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oducer-owned Firm.”.Ghent,Belgium.

Drivas,K.,Giannakas K.2010.“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61(2): 295-317.

Dunn,J.R.1988.“Basic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Their Relatvonship to Selected Practices.”

Egerstrom,L.2004.“Obstacles to Cooperation.”,70-92.

Eilers,C.,Hanf C.H.1999.“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 Processing Co-operatives: 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Physica-Verlag HD,267-284.

Emelianoff,I.V.1942..Publisher: Ann Arbor,Edward Brothers.

Enke,Stephen.1945.“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35(1): 148-155.

Fama,E.F.,Jensen M.C.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26(2): 301-325.

Ferrier,G.D.,Porter P.K.1991.“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US Milk Processing Cooperative.”,42(2): 161-173.

Ferrin,Donald L.,Bligh,Michelle C.and Kohles,Jeffrey C.2007.“Can I Trust You to Trust Me? A Theory of Trust,Monitoring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ip.”,32(4): 465-499.

Freeman,R.E.1954..Boston MA:Pitman.

Fried,H.O.,Lovell C.A.K.,Schmidt S.S.,et al.2002.“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17(1-2): 157-174.

Fried,H.O.,Schmidt S.S.,Yaisawarng S.1999.“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12(3): 249-267.

Fulton,M.,Vercammen J.1995.“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Non-uniform Pricing Schemes for Co-operatives.”,10: 18-32.

Galdeano-Gomez,E.2008.“Productiv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FP Analysis on Marketing Cooperatives.”,40(14): 1873-1888.

Grossman,S.J.,Hart O.D.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94(4):691-719.

Guilford,J.P.1954,.New York: McGraw Hill.

Hailu,G.,Jeffrey S.R.,Goddard E.W.2007.“Capital Structure,Firm Size,and Efficiency:The Case of Farm Petroleum and Animal Feed Co-operatives in Canada.”,67(2): 279-293.

Hakelius,K.1996..Ph.D.Thesis Dis- sertation No.32,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Uppsala.

Hakelius,K.1996..Dissertations-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LU),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weden)

Hakelius,K.“Cooperative Values Farmers' Cooperatives in the Minds of Farmers.”(SLU),1996.

Han,Guoming,Zhang Xian.2011.“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Enterprise+Cooperative’:A Case of Lamb Fattening Cooperatives in Hainan Sub-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3(1): 80-84.

Hansmann,H.200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s,A.,Stefanson B.,Fulton M.1996.“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11: 15-28.

Harris,A.,Stefanson B.,Fulton M.1996.“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11: 15-28.

Hart,O.,Moore J.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1119-1158.

Hart,O.1995.“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105(430): 678-689.

Helmberger,P,Hoos S.1962.“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44(2): 275-290.

Helmberger,P.G.,Hoos S.1965.“Co-operative Bargaining in Agriculture.Grower-processor Markets for Fruits and Vegetables.” Sci.

Helmberger,P.G.1964.“Cooperative Enterprise as a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Farm Markets.”,46(3): 603-617.

Hendrikse,G.,Bijman J.2002.“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84(1): 104-119.

Hendrikse,G.W.J.,Veerman C.P.2001a.“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26(3): 205-216.

Hendrikse,G.W.J.,Veerman C.P.2001b.“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52(1): 53-64.

Hendrikse,G.W.J.1998.“Screening,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operative as an Organizational Form.”,49(2): 202-217.

Hendrikse,G.W.J.2005.“Contingent Control Right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achen: Shaker Verlag,385-394.

Hoffmann,R.2005.“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ndogenous Quality Choice: Cooperatives Versus Investor-owned Firms.”,3(2).

Iliopoulos,C.,Cook M.L.1999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 in Customer-owned Firms:The Influence Costs Problem.”DC,September: 16-18.

Jensen,M.C.,Meckling W.H.1979.Right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 An Application to Labor-managed Firms and Codetermination.,469-506.

Jensen,M.C.,Meckling W.H.1976.“Theory of the Fa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4): 305-360.

Jensen,M.C.,Murphy K J.1990.“CEO Incentives: It's not how Much You Pay,but how.”,May-June,No.3,pp.138-153.

Jensen,M.C.,Murphy K.J.1990.“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225-264.

Jensen,M.C.1986.“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76(2):323-329.

Jones,T.M.1995.“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20(2): 404-437.

Kaarlehto,P.1955.“Cooperation as a Form of Economic Integration.”,5(1): 85-97.

Karantininis,K.,Zago A.2001.“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1266-1272.

Krasachat,W.,Chimkul K.2009.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ailand: An Accounting-bas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Productivity,Efficiency,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Physica-Verlag HD,255-266.

Melgarejo,Z.,Arcelus F.J.,Simon-Elorz K.2011.“A three-stage DEA-SFA Efficiency Analysis of Labour-owned and Mercantile Frms.”,7(3): 573-592.

Murphy,K.J.,Zimmerman J.L.1993.“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rnover.”,16(1): 273-315.

Murphy,K.J.1985.“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7(1): 11-42.

Ménard,C.2007.“Cooperatives: Hierarchies or Hybrids?”Vertical Markets and Cooperative Hierarchies.Springer Netherlands,1-18.

Nilsson,Jerker.2001.“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for Co-operative Firms.”,17(3): 329-356.

Nilsson,J.1997.“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s.”,90: 32-38.

OECD.2015.“G20/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http://www.oecd.org/corporate/principles-corporate-governance.htm.

Ohm,H.1956.“Member Behavior and Optimal Pricing in Marketing Cooperatives.”,38(2): 613-621.

Ollila,P.1984.“Member Influence in Cooperatives: Contributions of Scandinavian Studies to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rtmann,G.F.,King R.P.2007.“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 History,Theory and Problems.”,46(1): 18-46.

Ortmann,G.F.,King R.P.2007.“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I: Can They Facilitate Access of Small-Scale Farmers in South Africa to Input and Product Markets?”,46(2): 219-244.

O'Connor,J.,Thompson G.2001.“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Report for the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ascucci,S.and Gardebroek,C.2010.“Some Like to Join,Others to Deliver: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paper presen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14th EAAE Seminar “Structural Changein Agriculture,”Berlin,Germany,April 15-16.

Pestoff,V.1998.

Pestoff,V.1999.“The Future of Consumer Cooperativ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32(3): 208-219.

Phillips,R.1953.“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35(1): 74-87.

Porter,P.K.,Scully G.W.1987.Economic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s.,30(2): 489-512.

Rhodes,V.J.1983.“The Larg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as a Competitor.”,65(5): 1090-1095.

Robotka,F.1947.“A Theory of Cooperation.”,29(1): 94-114.

Rosenstein,S.,Wyatt J.G.1994.“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When an Officer of One Corporation Join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Another.”,15(4): 317-327.

Royer,J.S.1992.“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Equity Financing: A Critical Discussion.”,7: 79-98.

Royer,J.S.1999.“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 Neo-institutional Digest.”,14(1): 44-67.

Sexton,R.J.1986a.“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Finance,Decision Making,and Stability.”,68(2): 214-225.

Sexton,R.J.1986b.“Cooperatives and the Forces Shap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68(5): 1167-1172.

Sexton,R.J.1990.“Imperpect Umpetvtion in Agriaulture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Cooperatives:A Spatial Analysvs.”72(3):709-720.

Singhavara,M.,Leerattanakorn N.,Cheamuangphan A.,et al.2013.“An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Optimal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Chiang Mai .”,(2):83-96.

Spear,R.2004.“Governance in Democratic Member Based Organisations.”,75(1): 33-60.

Staatz,J.M.1983.“The Cooperative as a Coalition: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65(5): 1084-1089.

Staatz,J.M.1985.“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 in Farmer Cooperatives.”,USDA ACS Service Rep,Issue 18.

Staatz,J.M.1987.“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2(20): 74-95.

Staatz,J.M.1987.“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 Cooperatives and Their Behavioral Consequences.”,33-60.

Sun Meiyu,Luo Jiehan,Duan Yueyong,Wang Yong.2011.“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Demonstration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n the Basis of AHP Model.”,3(9):43-46.

Theriault,V.,Serra R.2014.“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Cotton Producers in West Africa.”,65(2): 383-405.

Trifon,R.1961.“The Economics of Cooperative Ventures—Further Comments.”,43(2): 215-235.

USDA.2002.“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1-36.

USDA.2012.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http://www.rurdev.usda.gov/supportdocuments/RR224.pdf.

Vercammen,J.,Fulton M.,Hyde C.1996.“Nonlinear Pricing Scheme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78(3): 572-584.

Vitaliano,P.1983.“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Basis for Analyzing a Complex Institution.”,65(5): 1078-1083.

Williamson,Oliver E.1975..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son,O.E.1985. Simon and Schuster,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O.E.1991a.“Economic Institutions: Spontaneous and Intentional Governance.”,7: 159-187.

Williamson,O.E.1991b.“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36(2): 269-296.

Xiang,L.Y.,Sumelius J.2010.“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ooperatives in Finland.”,38(2): 134.

Zusman,P.1992.“Co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Collective-choice Rules in a Cooperative Enterprise.”,17(3): 35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