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3

外援在中国(修订版)图书

Donors in China

SSAPID:101-2209-6806-08
ISBN:978-7-5097-414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对外援助研究在中国尚属冷门,它既无法在国际问题研究学界立项,也难以在科研单位计算研究成果。然而,本书作者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本课题,是她们认识到,它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主题。在二战结束后的60余年间,中国接受过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种类的外来援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接受国际援助的高潮,这两次高潮又恰巧与中国主要的制度选择期吻合:借助苏联的援助,中国实践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也因此成为国际援助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试验场。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许多其他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弘 张浚 张敏
编 辑:单远举;李博;王晓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索引

 主要名词缩写

 前言

 《外援在中国》修订版序言

 导论 外援在中国*

  第一节 现代外援活动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概述

   一 历史背景

   二 理论概述

  第二节 作为跨国财政转移的对外援助

   一 对外援助的基本性质

   二 外援作为国家的外交工具

   三 外援作用于发展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四 外援与国际发展的不平衡

   五 外援作为全球治理的工具

    1.外援与全球秩序的改变

    2.外援对于全球性挑战的回应

  第三节 外援在中国

   一 中国接受外援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1.来自苏联的援助

    2.来自西方的援助

   二 外援在中国的作用:方向与方式的互动

   三 外援在中国的国际意义

    1.从外援在中国的实践可以透视时代的变迁

    2.中国借助外援走上了一条“渐进型”的独特发展道路

    3.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财富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构成与实践

  第一节 外援的构成与嬗变

  第二节 外援的种类

   一 官方发展援助Foreign Aid in Practice,Pinter Reference,1990,pp.61-64;以及Cassen,Robert et al.(eds.),Does Aid Work?Clarendon Press,pp.2-3。">*

   二 其他政府间援助

   三 非政府援助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形式与渠道

   一 赠款和贷款:不同优惠条件的援助资金

   二 主要的援助国和受援国以及援助流动的主要渠道

    1.主要援助国和受援国

    2.外援流动的官方渠道:双边与多边援助

    3.外援流动的非官方渠道: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非营利机构)

    4.参与援助活动的主要角色及其关系状况

   三 外援的主要方式

    1.资金援助、技术合作和粮食援助(capital assistance/technical cooperation/food aid)

    2.项目与计划(project & program)

   四 政策对话与附加条件(conditionality)

    1.外援与政策对话

    2.外援与附加条件

  第四节 为什么提供外援?

   一 发展目标: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 服务于援助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

   三 解决全球性问题

  第五节 当前全球官方发展援助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一 发展趋势之一:官方发展援助的总体规模稳步上升

   二 发展趋势之二:DAC国家的赠款比例上升、援助的政治目的性更加突出

   三 发展趋势之三:外援体制的内外网络化程度提高

    1.网络化进程之一:多双边援助方的密切合作与国际外援体制(International Aid Regime)形成,对各自为政的援助方构成“软约束”

    2.网络化进程之二:各国外援管理机构开始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改组

    3.网络化进程之三:针对受援国的“能力建设”和“网络建设”

 第二章 苏联对华援助

  第一节 苏联对华援助的动因

   一 抗日战争时期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二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及苏联援助

    1.历史背景

    2.中方的要求

    3.苏方的立场

    4.“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中国道路的选择

    5.苏联援助与中苏国家关系

   三 体现在苏联对华援助中的国家利益

    1.苏联的国家利益

    2.中国的国家利益

    3.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际主义成分

  第二节 苏联对华援助的概况

   一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规模及领域

   二 苏联援助的主要形式

    1.提供低息贷款

    2.援建重点项目

    3.进行技术转让

    4.促进中苏贸易

    5.管理技术援助

   三 苏联专家的作用

   四 苏联终止对华援助

  第三节 苏联援助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一 苏联援助与新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形成

   二 苏联援助与新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三章 1979年以来的对华多边援助

  第一节 多边机构及其性质

   一 联合国援助机构

    1.联合国机构承担发展责任的法律依据:《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

    2.联合国与世界发展: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

    3.联合国与世界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变化

    4.联合国与发展援助:机构、工具与方式

   二 世界银行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宗旨和理论前提

    2.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世界银行

    3.世界银行:资金、决策和管理以及与其他援助方的关系

    4.冷战后的转变与发展

  第二节 多边援助在中国

   一 联合国机构的对华援助

    1. 联合国对华援助的整体情况

    2.接受联合国对华援助的决策:1979年的情况

    3.在中国政府主导下的联合国对华援助:援助政策制定和项目执行的情况

    4.联合国机构如何发挥影响

   二 世界银行的对华援助

    1.世界银行对华贷款的一般情况

    2.恢复席位及中国内部世界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形成

    3. 20世纪80年代:以推动市场经济建设为主的世界银行贷款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深化和扩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5.中国与世界银行之间的双向交流

  第三节 为什么是多边援助?

   一 多边援助在中国的影响及发挥影响的方式

   二 多边援助的特性

 第四章 1979年以来的对华双边援助

  第一节 双边援助的特性:资金来源及提供援助的渠道

   一 双边援助的资金来源、宗旨和管理体系

    1.资金的来源及援助预算的制定与批准程序

    2.双边援助的宗旨和目标

    3.作为政府行为的双边援助

   二 提供双边援助的主要渠道

    1.提供援助的主要渠道:政府间协议与非政府渠道

    2.“所有权”与“伙伴关系”

  第二节 1979年以来中国接受双边援助的情况

   一 为什么向中国提供双边援助

    1.决定对华提供援助的主要因素

    2.基本的对华援助战略及不同时期援助重点的转移

   二 中国内部的双边援助管理体制

    1.中国对双边援助的态度:被视为外资的援助

    2.针对双边援助的受援管理体制

   三 1979年以来对华援助的总体变化趋势

    1.双边援助整体变化的情况

    2.导致变化的原因

   四 双边援助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之间的关系:辅助还是引导?

  第三节 谁主导双边援助活动:宏观政策制定与援助项目的执行

   一 制定对华援助政策以及选择援助项目

    1.共图参与的政策制定和项目选择

    2.援助方的政策协调与分工

   二 从项目设计到执行的情况

    1.项目筹备期的调研以及设计项目内容

    2.项目的执行和管理

    3.项目评估

    4.援助项目中的“参与式”方法

   三 中国政府的角色:所有者或合作伙伴?

  第四节 作为政策杠杆和社会转型工具的双边援助

   一 双边援助活动在中国发挥影响的方式

    1.双边援助如何影响双边关系:政治关系的润滑剂和经济关系的开路先锋

    2.援助如何影响中国的内部发展

   二 双边援助活动发挥的作用

    1.服务于援助国的在华利益

    2.服务于中国的发展需求

 第五章 对华援助中的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在对华援助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2.非政府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 非政府组织与官方发展援助机构之间的关系

    1.独立于官方发展援助机构的非政府组织

    2.作为官方援助机构合作伙伴的非政府组织

   三 非政府组织在对华援助活动中承担的功能

    1.资金来源和活动领域的多元化

    2.非政府组织对官方发展援助活动的支持

   四 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及其在华合作伙伴的情况

    1.独立进入中国、独自开展项目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2.独立进入中国、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援助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 大致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历史概况

    2.中国的国内政策及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援助活动的反应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援助活动的发展趋势:与官方发展援助的比较

   二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援助活动的主要动机

    1.各组织的宗旨及其援助活动的目标人群

    2.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华提供援助的主要动机

   三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援助活动的主要领域

    1.主要的活动领域

    2.中国国内“社会需求”的主导作用

    3.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对华援助:官方发展援助的补充

  第三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方式

   一 项目立项的过程

    1.援助领域和项目地点

    2.具体项目内容

   二 项目的执行

    1.项目实施机构:人员的组成及具体职责

    2.与中方合作伙伴的关系:培训与督导

    3.与目标人群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发挥影响的方式及起到的作用

   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援华项目发挥影响的方式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2.通过项目发挥影响

   二 国际非政府的援助活动起到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之一。在二战结束后的60年间,中国接受过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种类的外来援助。流入中国的外援在数额上远远低于外资,但其影响力却不亚于外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外援的活动不限于经济领域。在援助原则和援助方式中凝聚了援助者的国力、社会力和文化力。随着援款流入中国的,除了“优惠资本” 以外,还有援助者的技术、观念和方法。中国在消化、吸收、借鉴这些技术、观念和方法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制度革新。所以,外援工具的力量超出了传统的外交工具。作者梳理了援华机构和它们的援助方式,分析了外援带来的理念、方式和机制的变迁,评价了外援在“中国发展模式” 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望有助于解释外援在国际力量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博弈、帮助和影响的渠道及其意义。

Akhand,Hafiz A.,and Kanhaya L. Gupta. Foreign Ai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2.

Anderson,Reardon. Yenan and the Great Powers: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1944-1946. New York:Colombia UP,1980.

BMZ. “Development policy as an element of global structural and peace policy.” Special,Dec. 2002. http://www.bmz.de.

Browne,Stephen. Foreign Aid in Practice. London:Pinter Reference,1990.

Cassen,Robert & Associates. Does Aid Work?Report to an Intergovernmental Task Force. 2nd ed. Oxford:Clarendon,1994.

Chang,Gordon H.,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 California:Stanford UP,1990.

Chenery,Hollis B.,“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1961. AER.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Alan Strout. 1966. AER.

——“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Greece,” with Irma Adelman. 1966. REStat.

Davenport,Michael et al. Europe:1992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Boulder,CO:Westview,1992.

DFID. “Eliminating World Poverty:Making Globalisation Work for the Poor.” 2000. http://www.dfid. gov. uk/Pubs/files/whitepaper2000.pdf.

Edwards,Michael. Civil Society. Cambridge,U. K.:Polity,2004.

Ensign,Margee. Doing Good or Doing Well?Japan's Foreign Aid Program. New York:Colombia UP,1992.

Ford Foundation. Annual Report,1998~2005. http://208. 39. 184.185/publications/recent_articles/ar2005_list. cfm.

Ghosh,Pradip K.,ed. Foreign Aid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Greenwood,1984.

Griesgaber,Jo Marie,and Bernhard G. Gunter eds. Development:New Paradigms and Principles. London:Pluto,1996.

Groves,Leslie and Rachel Hinton,eds. Inclusive Aid:Changing Power and Relationship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ondon:Earthscan,2004.

Hayter,Teresa,and Catharine Watson. Aid:Rhetoric and Reality. London:Pluto,1985.

Hayter,Teresa. Aid as Imperialism. Harmondsworth:Penguin,1971.

Heinrizig,Dieter. Die Zowjetunion und das kommunistische China 1945-1950. Baden-Baden: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1998(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

Jacobson,Harold K. and Michel Oksenber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F,the World Bank,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 Michigan:Michigan UP,1990.

Jerve,Alf Morten. “Ownership and partnership:does the new rhetoric solve the incentive problems in aid?” Oslo,Norway:Forum for Development Studies,NUPI,2002.

Jolly,Richard,et al. UN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4.

Keynes,John Maynard. Essays in Persuasion. London:MacMillan,1972.

Mason,Edward S.,Foreign Aid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Harpers & Row Publishers,1964.

Mason,Edward S.,and Robert E. Asher. The World Bank since Bretton Woods. 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McKinlay,R. D.,and A. Mughan. Aid and Arms: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of US Official Transfers. London:Frances Pinter,1984.

Middleton,Neil,and Phil O'Keefe. Disaster and Development:The Politics of Humanitarian Aid. London:Pluto,1998.

Miller-Adams,Michelle. The World Bank:New agendas in a changing world. London:Routledge,1999.

Morss,Elliott R.,and Victoria A. Morss. U. S. Foreign Aid:An Assessment of New an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oulder,Colorado:Westview,1982.

Morton,Kathryn. Aid and Dependence. London:Croom Helm,1975.

OECD/DAC.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CD-ROM. 2005.

——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Review:Germany. 2002.

—— DAC Peer Review:Germany. 2006.

Orr,Robert M. Jr. The Emergence of Japan's Foreign Aid Power. New York:Columbia UP,1990

Polanyi,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Beginning of Our Religious Traditions. Boston:Beacon,1957.

Pronk,Jan P.,Catalysing Development?A Debate on Aid. Oxford:Blackwell,2004.

Rostow,Walt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U. K.:Cambridge UP,1960.

Ruttan,Vernon W.,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stitu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 Ann Arbor:Michigan UP,2003.

Stern,Nicholas,Jean-Jacques Dethier,and F. Halsey Rogers. Growth and Empowerment:Making Development Happen. Cambridge,U. S.:M. I. T. Press,2005.

Tabb,William K. Unequal Partners:A Primer on Globalization. New York:New Press,2002.

Taylor,Lance,ed. The Rocky Road to Reform:Adjustment,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ambridge,U. S.:M. I. T. Press,1993.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2005 on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rnal assistance in 2004.” COM(2005)292,23 June 2005. http://ec. europa. eu/europeaid/reports/comm-sur-ra2005_en.pdf.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COM(1995)279 final,5 July 1995. http://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95_279en.pdf.

Thorp,Willard L.,The Reality of Foreign Aid.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1.

Truman,Harry S.”Inaugural Address of President.”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 33. 30 Jan. 1949.

Ufford,P. Q. van,and A. K. Giri,eds. A Moral Critique of Development:In Search of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London:Routledge,2003.

Zeylstera,Willem Gustaaf. Aid or Development:The Relevance of Development Aid to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Leyden,Netherlands:Sijthoff,1975.

United Nations.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UN System in China for 1990~1996.” Beijing. Nov. 1995.

US Code Congressional and Administrational News. 1950.

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世界银行业务评价局:《中国:国别援助评价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抗战苏联对华三次军事贷款简介》,http://www.xinjunshi. com/ziliao/xiandaizs/kangri/200412/879. html。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

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俄〕列多夫斯基:《米高扬对中国的秘密访问(1949年1~2月)》,《远东问题》1995年第3期。

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

杨英杰:《苏联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援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

《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沈志华:《建国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基本情况》,http://www.shenzhihua. net/zsgx/000140. htm。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50年大事记》,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人民出版社,1955。

章晟曼:《先站住,再站高》,文汇出版社,2006。

胡鞍钢、胡光宇:《援助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国家行政学院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

魏玉明:《中国与联合国的经济合作》,《国际贸易》1995年第10期。

卜明:《充分发挥海外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卜明行长在海外银行、保险公司经理会议上的报告),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简讯》1979年第9期。

中国银行:《关于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活动方案(草稿)》,1979年12月7日。

财政部教育司:《中国与世界银行基金发展学院的合作培训情况》(世界银行贷款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之三),1988年1月。

彭运鹗:《知识胜于资本——我所认识的世界银行》,《当代金融家》2005年第12期。

铁道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办公室:《改善外资管理体制,认真搞好采购工作》(世界银行贷款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之七),1988年1月。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主编《中国接受国际无偿援助管理指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世界银行业务评估局:《中国:国别援助评估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云南省商务厅国际经贸关系处:《云南省接受国际无偿援助项目简况》,2004年6月29日。

〔日〕国广道彦:《浅谈日本的对华经济援助——在中央统战部礼堂的讲演》,1994年6月16日。

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瑞士〕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一个外国人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彭致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日〕津田守:《日本—菲律宾政治关系集》,明石书店,1992。

张光:《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网站:http://www.kfw. de。

英国国际发展部:《中国:国家援助计划2006~2011》,2006年3月。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务所:《JICA在中国的合作事业概况》,2005年6月。

英国国际发展部东亚及太平洋局、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项目备忘录》,2000年9月。

吕树英编著《中国—德国合作云南省造林项目系统管理概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农村社区发展参与式操作指导手册》,2006年2月。

《预防与获益: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中国》,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宣传册。

《2004年驻滇国际民间组织项目统计》和《2005年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项目统计》,云南省商务厅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提供。

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网站http://www.cango. org/cnindex/chjiu. 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德国诺曼基金会合编《中国和西欧八十年代发展趋势及九十年代展望》(内部资料),1985年12月,北京。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黄浩明主编《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孙永福主编《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暨公益项目展示会:《公益事业法律文献汇编》,2003年11月。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