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6

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图书

History and Ritual:A Study of Tianxin Zhengfa

SSAPID:101-2183-6755-83
ISBN:978-7-5097-248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宋元之际,道教新符箓派大兴,诸派道法相互融摄,在改变六朝隋唐旧有道教传统的同时,也共同塑造着宋元之际道教的新局面。本书采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分析天心正法的道派渊源与宗派分衍,来揭示天心正法本身的教派演变;通过分析天心正法的道法体系、斋醮仪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来观照道教炼养术与符咒术结合的轨迹与规律,窥探在民众的信仰世界中道教所处的实际位置;通过分析天心正法与地方的神明信仰、咒术的关系,来解释道教在区域的表现形态,以及道教本身与区域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作 者: 李志鸿
编 辑:袁卫华;钟纪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总序

 后记

 附录三 闽东民间道坛坛场图片

 附录一 主要征引道经提要

 绪论 道教法术与道教研究

  一 唐末五代宋初道教法术的转变

  二 相关研究概述

  三 从“派”与“法”两个层面研究道教

   (一)教团衍化与法术实践

   (二)研究的方法:文献与田野的结合

   (三)材料的使用

 第一章 北宋时期的天心正法

  第一节 创教神话与华盖山天心正法

   一 邓有功及《上清天心正法》的成书年代

   二 饶洞天与宋齐丘

   三 谭紫霄与陈守元

   四 谭紫霄与谭峭

   五 “掘地得书”神话的流变及其解释

  第二节 正一宗北极天心正法

 第二章 两宋之际的玉堂大法

  第一节 路时中与玉堂大法

   一 路时中的创教与法术活动

   二 路时中与翟汝文

   三 翟汝文与两宋时期的礼俗之辩

   四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的道法特质

  第二节 二十四品教阶

   一 玉堂大法二十四品及其阶位

   二 升堂大戒与玉堂通戒

   三 玉堂大法与宋元道法教阶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高奔日月与升斗奔辰

   一 高奔日月

   二 升斗奔辰、出入斗罡、回元诀

  第四节 玉堂斋法

   一 两宋时期道教的“斋醮之变”

   二 玉堂斋法的兴盛及仪式类型的多样化

   三 有炼有度、三光为主:三光炼度仪式

   四 水火预修炼度:玉堂斋法与预修斋法的结合

 第三章 天心正法与宋元符箓派

  第一节 天心正法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一 龙虎山张继先天师与天心正法的正统化

   二 龙虎山张天师的尊崇与天心正法在金元时代的传播

  第二节 雷神崇拜与宋元雷法

   一 雷神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人格化历程

    1.作为全球性信仰的雷神崇拜

    2.雷兽、雷师与雷王:雷神的人格化之路

   二 雷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将班观念的演化

    1.雷法与北帝派的渊源

    2.雷法将班系统的演变

   三 由“雷神”到“雷法”的特异性思维

  第三节 天心正法与宋元诸道派

   一 辅天心正法而行的北帝派天蓬大法

   二 神霄雷法与天心正法的融合

   三 清微派与天心正法

   四 传行天心正法的金丹派南宗

   五 采三光之说的金允中灵宝大法及上清童初府正法

   六 宋元之际蜀人廖守真所创的天心地司雷法

   七 混元法非天心正法

 第四章 北极驱邪院与民间祭祀

  第一节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第二节 北极驱邪院的神灵谱系

   一 北极驱邪院与两宋政治制度

   二 正邪之辨:北极驱邪院的神将吏兵

   三 斋醮仪式中北极驱邪院神圣性的体现

  第三节 北极驱邪院对民间祭祀的吸纳

   一 发奏、发正奏:命召诸神关发文牒

   二 申东岳与牒城隍:借得阴兵以供差遣

 第五章 奉行天心正法的法师

  第一节 授箓制度与教阶制度

   一 授箓制度的创建

   二 北极驱邪院法官的传度与教阶

  第二节 法师群体与法箓分离

   一 法师群体的多样化

   二 法箓分离与祖师信仰

  第三节 家书科仪与师派观念

   一 宋元新符箓派与家书科仪

    1.清微派与家书科仪

    2.雷法太乙派与家书科仪

    3.雷法忠孝门与家书科仪

    4.混沌玄书大法与家书科仪

    5.净明派与家书科仪

    6.清代的雷法萨祖派与家书科仪

    7.当代的民间道坛与家书科仪

   二 家书科仪与宋元新符箓派的创教神话

   三 家书科仪的主旨与仪轨

    1.家书科仪的文检

    2.家书科仪的符、印、令、花押

   四 家书科仪的内炼法则

 第六章 存思三光与正法三符

  第一节 存思三光与书符取炁

   一 存服三光正炁

   二 三光正炁与书符取炁

  第二节 隐秘符窍与三光丹法

   一 三光正炁与隐秘符窍

   二 三光正炁与三光丹法

  第三节 存思内修与内炼变神

   一 高奔日月之道与回风混合

   二 回风混合与默朝上帝

   三 存思诸神与内炼变神

   四 存神召将与道法行持

 第七章 天心正法与民间科仪

  第一节 天心正法与闽西北闾山教

   一 清代以来的张天师与民间道坛的天心正法

   二 闽西北民间道坛的“借兵科仪”

  第二节 天心正法与福建瑜伽教

   一 两宋时期天心正法的密咒化

   二 南宋天心正法与秽迹金刚法

   三 福建民间瑜伽教渊源

  第三节 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

   一 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抄本简况

   二 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仪轨

 结论 从天心正法看中国道教

  一 天心正法与宋元道教法术的转变

  二 天心正法与道教的正统化策略

  三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四 道教法术与民众伦理思想

 序

 附录二 闽东瑜珈教科仪本提要

本书以天心正法为中心,从教派与教法两个层面入手来解读中国道教。宋元时期,道教新符箓派大兴,诸派道法相互融摄,在改变六朝隋唐旧有道教传统的同时,也共同塑造着宋元时期道教的新局面。本书釆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的研究方法,打破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学术概念,从历史、社会、生活的原状出发,分析道派渊源与宗派分衍,揭示道教在历史与当下的演变;分析道法体系、斋醮仪式,观照道教炼养术与符咒术结合的轨迹与规律,窥探道教在民众信仰世界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分析道教与地方神明信仰、咒术的关系,展现道教的区域表现形态,以及道教与区域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

《上清天心正法》。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

《上清大洞真经》。

《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

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道法会元》。

《法海遗珠》。

《金锁流珠引》。

《海琼白真人语录》。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灵宝玉鉴》。

《藏外道书》。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仙谱》。

《清微斋法》。

《清微玄枢奏告仪》。

《清微神烈秘法》。

《清微丹诀》。

《武当福地总真集》。

《武当纪胜集》。

《雷法议玄篇》。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道门科范大全集》。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道门通教必用集》。

《道门定制》。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

《大正藏》第二十一册。

(宋)龙衮:《江南野史》,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全唐诗》。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宋)陈舜俞:《庐山记》。

(宋)马令:《南唐书》。

(宋)陆游:《南唐书》。

(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宋)赵与时:《宾退录》。

(宋)米胜:《绀珠集》。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

(清)周城:《宋东京考》。

(宋)方勺:《泊宅编》。

(宋)张知甫:《张氏可书》。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清)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

(宋)洪迈:《夷坚志》。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宋)王明清:《投辖录》。

(明)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

(元)脱脱:《宋史》。

(清)永溶、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宋)李弥逊:《筠溪集》。

(宋)翟汝文:《忠惠集》。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宋)洪迈:《容斋随笔》。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明)邓志谟:《咒枣记》。

(清)袁枚:《子不语》,《笔记小说大观》第20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清)褚人获:《坚瓠秘集》,《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唐)沈既济:《雷民传》,《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清)褚人获:《坚瓠余集》,《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清)黄斐默:《集说诠真》,《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清)姚福均:《铸鼎余闻》,《笔记小说大观》第20册,江苏广陵刻印社,1983。

(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闽通志》(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明)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标点本。

(清)孙尔准、陈用光修,陈寿祺纂《重纂福建通志》,同治七年正谊书院刊本。

(明)陈能修、郑庆云、辛绍佐纂《延平府志》,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四年刊本。

(清)傅儿泰修,陶元藻纂《延平府志》,乾隆十六年修,同治十二年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9号。

(民国)吴试、刘维浚修,蔡建贤纂《南平县志》,民国十七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7号。

(明)邢址、陈让纂修《邵武府志》,上海古籍书店,1964,影印天一阁嘉靖本。

(清)王琛、徐兆丰修,张景祁、张元奇等纂《邵武府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73号。

(明)范嵩修,谢纯、汪佃等纂《建宁府志》,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二十年刊本。

(明)冯继科修、朱凌纂《建阳县志》,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二十三年刊本。

(民国)万文衡修、罗应辰纂,姚有则续修《建阳县志》,民国十八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7号。

(清)邓其文纂修《瓯宁县志》,康熙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4号。

(清)翁天佑、吕渭英修,翁昭泰纂《浦城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6号。

(民国)梁伯荫修,罗克涵纂《沙县志》,民国十七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3号。

(民国)钱江修,范毓桂纂,吴海清续修,张书简续纂《建宁县志》,民国八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4号。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一、二、三卷),朱越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日〕秋月观暎:《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丁培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中华书局,2002。

《法国汉学》(第四辑),中华书局,1999。

《唐研究》第十一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彼德·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何光沪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五册,(台北)鼎文书局,1980。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陈兵:《元代江南道教》,《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63。

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陈耀庭:《道教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陈垣编纂《道教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

丁煌:《〈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初研(二)(录文)》,《道教学探索》第十号,第342~362页。

丁煌:《〈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初研(录文)》,《道教学探索》第九号,第199~380页。

丁煌:《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宣德八年刊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四十卷〉初研——道藏失蒐书系列研究之一(上篇)》,《道教学探索》第二号,第1~51页。

丁培仁:《北宋天心法》,《上海道教》1992年第3期。

范纯武:《双忠崇祀与中国民间信仰》,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2003。

方玲:《赵炳的传说和崇祀》,《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

韩森:《变迁之神》,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黄心川:《道教与密教》,《中华佛学学报》1999年第12期。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康豹(Paul R. Katz):《道教与地方信仰——以温元帅信仰为个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2,第1~31页。

黎志添:《〈青鬼律〉与早期天师道地下世界的官僚化问题》,《道教研究与中国宗教文化》,(香港)中华书局,2003,第2~36页。

李丰楙:《许逊与萨守坚:邓志谟道教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7。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0。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

李远国:《道教“北极驱邪院”考辩》,《道学研究》2003年第1期。

李远国:《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三)》,《中国道教》1999年第1期。

李远国:《道教雷法初探》,《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李远国:《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李远国:《道教咒术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志鸿:《雷法与雷神崇拜》,《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李志鸿:《神圣的帷幕:民众思想世界中的雷神崇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李志鸿:《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志鸿:《天心派的三光之说与三光密咒》,《中国道教》2006年第6期。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刘春银、王小盾、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刘黎明:《〈夷坚志〉与“天心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刘黎明:《〈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

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刘仲宇:《存想简论——道教思维神秘性的初步探讨》,《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刘仲宇:《道家与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刘仲宇:《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刘仲宇:《道教法术二十七问》,《上海道教》1989年第3~4期合刊。

刘仲宇:《两宋新符箓道派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载陈鼓应、冯达文主编《道家与道教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道教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401~418页。

刘仲宇:《五雷正法渊源考论》,《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学林出版社,1990。

柳存仁:《和凤堂文集》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8。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罗敬淳:《道教天心正法系统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硕士学位论文,1992。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马西沙:《孔老的社会关怀》,载于《原道》第一辑。

马西沙:《论全真道的民间性》,载《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论文集》,第91~96页。

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任继愈主编、钟肇鹏副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石泰安(Rolf A. Stein):《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吕鹏志译,《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中华书局,2002,第39~67页。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三联书店,1995。

孙克宽:《宋元道教之发展》,(台中)私立东海大学,1965。

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线装书局,2003。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80。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华书局,2002。

王见川:《敦煌卷子中的钟离权、吕洞滨、韩湘子资料——兼谈“伯三八一〇”的抄写年代》,《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3期,(台北)台湾宗教研究会,2002年4月,第118~133页。

王见川:《张天师之研究:以龙虎山一系为考察中心》,(台北)“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1月。

王卡:《〈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目击记》,《道韵》第四集,(台北)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第2~9页。

王卡:《道教符咒与中国文化》,2004年未刊论文。

王卡:《敦煌本灵宝金箓斋仪校读记——金箓斋的源起及仪式》,载《道教学探索》第9期。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育成:《道教法印考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455~458页。

王育成:《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奇异符铭考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王宗昱:《道教的“六天”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辑,三联书店,1999。

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徐山:《雷神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

徐蔚一:《雷神及雷法钱》,《上海道教》1992年第3期。

徐祖祥:《论过山瑶道教的科仪来源和教义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严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杨彦杰主编《闽西的城乡社会与村落文化》,(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

杨彦杰主编《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

叶明生:《试论“瑜伽教”之衍变及其世俗化事象》,《佛学研究》1999年第8期。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

詹觐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詹石窗主编《道韵》第八辑,《方域道迹考原》,(台北)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张洪印:《易县龙兴观与道德经幢》,《文物春秋》2002年第3期。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线装书局,2005。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下),中华书局,1987。

周广荣:《梵语〈悉坛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周密:《宋代刑法史》,法律出版社,2002。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间信仰》,汲古书院,2006。

丸山宏:《道教礼仪文书の历史的研究》,汲古书院,2004。

Robert P.Hymes,Way and Byway:Taoism,Local Religion,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Judith Magee Boltz,Not by the Seal of Office Alone:New Weapons in Battles with the Supernatural,i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ed.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pp.241-306.

Judith Magee Boltz,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Berkel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1987.

John Lagerwey,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New York,1987.

Paul R. Katz,Daoism and Local Cults: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Marshal Wen,Heterodoxy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Edited by Kwang-Ching Liu and Richard Shek,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pp.17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