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1

政治的定数图书

The Destiny of Politics

SSAPID:101-2152-0237-83
ISBN:978-7-5097-479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原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修昔底德的叙事和评论从而抽取其所展现的政治规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以政治学的语言,从人民、党争、政治家、政体、国家间关系、外交、人的限度七个层面探讨修昔底德所展示的政治规律。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作 者: 卢向国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序三

 序一

 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Abstract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主题

   二、著作的性质

   三、演说词

   四、人物

   五、政制

   六、第八卷和其他

  第二节 对修昔底德的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出路

   一、对修昔底德的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民

  第一节 多疑的人民

   一、人民多疑的一般事件

   二、人民多疑的典型事件

  第二节 非理性的人民

   一、不理智的人民

   二、受演说影响的人民

   三、易过激的人民

   四、易丧失信心的人民

   五、易被欺骗的人民

  第三节 反复无常的人民

   一、伯里克利的遭遇

   二、派娄斯和议中的追悔

   三、对西西里远征的后悔

  第四节 人民的其他品性

   一、总是不满的人民

   二、易被操纵的人民

   三、不负责任的人民

   四、朝令夕改的人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党争

  第一节 党争的普遍性

   一、历史上党争的普遍性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党争的普遍性

  第二节 党争的残酷性

   一、表现与目的

   二、根源与后果

  第三节 党争的规律性

   一、党争的一般规律

   二、党争的特殊规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家

  第一节 第一等政治家

   一、伯里克利的行状

   二、修昔底德对伯里克利的盖棺定论

   三、伯里克利关于海洋利益的远见

  第二节 第二等政治家

   一、远征西西里之前的尼西阿斯

   二、反对西西里远征的尼西阿斯

   三、不断失误的尼西阿斯

  第三节 第三等政治家

   一、亚西比得的出场

   二、亚西比得煽动远征西西里

   三、亚西比得危害雅典

   四、亚西比得背叛斯巴达

   五、亚西比得的弥天大谎

  第四节 等外政治家

   一、波桑尼阿斯

   二、福里尼卡斯

  第五节 政治家与国家兴衰

   一、伯里克利的矛盾

   二、国家兴衰的根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体

  第一节 修昔底德笔下的政体种类

   一、君主制和僭主制

   二、贵族寡头制

   三、民主制

  第二节 民主政治下个人与城邦的关系

   一、伯里克利的陈述

   二、两个事件的展示

  第三节 理想政体

   一、非优良的僭主政体

   二、寡头政治之恶

   三、作为理想的混合政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间关系

  第一节 友谊

   一、雅典的友谊和密提林人的驳斥

   二、伯里克利的过誉

   三、“解放希腊”口号的虚伪性

   四、国家间友谊之不可恃

  第二节 利益

   一、国家间关系的实质

   二、种族与政治制度的位置

  第三节 恐惧

   一、国家间关系中的恐惧

   二、两篇演说谈恐惧

   三、国家间恐惧的特殊形式

  第四节 强权

   一、什么是强权政治

   二、普拉提亚的灭亡

   三、在弥罗斯的对话

  第五节 荣誉

   一、因荣誉受损而采取对抗行动

   二、因要获得荣誉而采取积极政策

   三、荣誉未受损时和解的可能性

  第六节 国家间关系的变动性

   一、雅典与斯巴达、亚哥斯关系的变动

   二、麦加拉与雅典关系的起伏

   三、斯巴达同盟的分与合

   四、柏第卡斯对雅典的反复无常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交

  第一节 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影响外交

   二、外交影响内政

  第二节 民族性格与外交

   一、斯巴达人

   二、雅典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人的限度

  第一节 人性

   一、笼统的人性

   二、具体的人性

   三、人性的不可阻止规律与下降规律

  第二节 偶然性

   一、雅典的瘟疫

   二、雅典人占领派娄斯

   三、记错进攻日期事件

   四、亚哥斯与雅典结盟的偶然性

   五、其他偶然性事件

  第三节 命运

   一、对命运的信仰

   二、命运的变动性

  第四节 神明

   一、修昔底德的人文主义观念

   二、与神明有关的行动的三种动机

   三、敬神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序二

 索引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过叙事和评论在多个方面展示了政治的规律,亦即政治的定数。在修昔底德笔下,不同制度下的人民虽然在拥有的权利上存在差异,但人民具有相似的品性。其一,人民多疑。其二,人民非理性,这体现在人民不理智、受演说影响、易过激、易丧失信心、易被欺骗等方面。其三,人民反复无常。除此之外,人民还具有其他品性,如总是不满、易被操纵、不负责任、朝令夕改等。在修昔底德笔下,党争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党争又是很残酷的。导致党争残酷的根源是多重的,包括个人的贪欲和野心以及激烈的疯狂情绪,所以,党争及其残酷性的根子在于人性。党争最大的恶果不是城邦的衰亡,而是人性的堕落。党争引进和招引外部势力是党争的一般规律。其中,引进外部势力是党争的主规律;招引外部势力是党争的次规律。此外,党争还有特殊规律,那就是内奸现象。内奸是党争的变种。依据个人的政治品德和政治才能,且首重品德的原则,修昔底德笔下的政治家可以被品评为三等。此外,还有等外的政治家。一个政治体系中大多都会存在这样四类政治家。所以,修昔底德笔下不同的政治家形象具有普遍的意义。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第一等政治家只有伯里克利一人,第二等政治家最典型的是尼西阿斯,第三等政治家的典型代表是亚西比得,等外政治家的典型代表是波桑尼阿斯和福里尼卡斯。政治家与国家兴衰甚至存亡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修昔底德在书中提到了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寡头制、民主制等多种政体。民主制下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民主制下的政治家纵然有特别高明的才能,也无法与这个体制抗衡,杰出的个人往往无法见容于这个体制。个人与城邦之间的这种张力的存在是民主政治的必然。修昔底德对君主制一笔带过,僭主政体则不是优良的政体。寡头政治压迫人民、寡头政权容易内讧、寡头政权出卖国家以及寡头政治的其他缺陷等寡头政治之恶,表明贵族寡头制不是理想政体。同时,单纯的民主政治也是不够的。民主政治需要融入新的要素来克服它自身的一些缺陷。以民主政治为基础,掺入君主制和贵族制因素的混合政体也许才是最理想的政体。在修昔底德笔下,国家间关系有友谊关系、畏惧关系、强权关系、利益关系、荣誉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这是国家间关系的实质。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典型地反映在国家间关系的变动性上。关于内政与外交的关系问题,在修昔底德笔下可以看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政影响外交,另一个方面是外交影响内政。同时,民族性格对外交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民族性格作用在外交上,呈现出的状况就大不相同。在修昔底德笔下,人本身受制于多种因素,这就是“人的限度”。它体现在人性、偶然性、命运和神明等对人的制约上。人的限度划定了人的行为的最大范围。其中,人性是理解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性意义与普遍性意义的关键。永恒的人性,使得修昔底德笔下政治规律的希腊性变成了普遍性。在所有具体的人性中,与政治密切关联的是人性的不可阻止规律和人性的下降规律。

[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孙艳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美]格雷纳:《古希腊政治理论——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笔下的人的形象》,戴智恒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美]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岩松、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白春晓:《修昔底德与雅典民主》,《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白春晓:《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上海,2006年8月。

陈玉聃:《战争始于何处?——修昔底德的阐述与国际关系学界的解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陈玉聃:《〈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国际正义观》,《国际论坛》2010年第6期。

郭海良:《关于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作品中对神谕的描述》,《史林》2003年第6期。

黄洋:《修昔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

李会龙:《略论修昔底德的战争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李颖:《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李永斌:《神话迷雾中的人本主义曙光——解读修昔底德的历史观》,《天中学刊》2009年第2期。

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李永明:《试论修昔底德的宗教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永明:《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看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神祇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刘淑梅:《修昔底德与孔子:两种国际政治思想的渊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刘淑梅:《战争中的权力与道义——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春秋左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毛丹:《修昔底德的正义论——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种政治思想史读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孙仲:《修昔底德与政治的悲剧性》,《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魏朝勇:《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松岩、李电:《修昔底德斯和平思想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徐莹、刘静:《修昔底德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颜贺明:《论演讲词在修昔底德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用主义思想为研究视角》,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张广智:《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张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悲剧色彩——论西西里远征对修昔底德史学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张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希腊古典史学的人本史观》,《考试周刊》2008年第2期。

赵绪磊:《〈左传〉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编年体异同》,《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朱春悦、纪振奇:《修昔底德的雅典情结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Antonios Rengakos and Antonis Tsakmakis eds.,Brill’s Companion to Thucydides,Leiden Boston:Brill,2006.

Athanassios G. Platias & Constantinos Koliopoulos,Thucydides on Strategy,London:Hurst & Publishers,2010.

Brent Malcolm Froberg,The Dramatic Excursuses in Thucydides’ History,Ann Arbor,Mich.:UMI,1972.

Carolyn J. Dewald,Thucydides’ War Narrative,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Clifford Orwin,The Humanity of Thucydid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Daniel Patchin Tompkins,Stylistic Characterization in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69.

Darien Shanske,Thucydid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Hist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David Boucher,Polit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David Cartwright,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Donald Kagan,Thucydides,New York:Viking,2009.

Edith Forster,Thucydides,Pericles,and Periclean Imperialism,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Emily Greenwood,Thucydides and the Shaping of History,London:Duckworth,2005.

Finley,Thucydide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3.

George Cawkwell,Thucydides and the Peloponnesian War,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7.

Gerald M. Mara,The Civic Conversations of Thucydides and Plato,Albany:Sunny Press,2008.

Gregory Crane,Thucydides and the Ancient Simplic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H.D.Westlake,Individuals in Thucydides,Lond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Jonathan J. Price,Thucydides and Internal War,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Joseph Losco & Leonard Williams eds.,Political Theory,Los Angeles,Calif.:Roxbury Pub.Co.,2003.

June W. Allison,Preparation in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75.

June W. Allison,Word and Concept in Thucydides,Atlanta,Ga.:Scholar Press,1997.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

Lisa Kallet,Money and the Corrosion of Power in Thucydides,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Lisa Kallet-Marx,Money,Expense,and Naval Power in Thucydides’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Lowell S. Gustafson ed.,Thucydide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

Luginbill,Thucydides on War and National Character,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9.

Marie Therese Volk,The Melian Dialogue in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71.

Mary Frances Williams,Ethics in Thucydides,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Mary Morse Fuqua,A Study of Character Portrayal in the “History” of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65.

Marshall Sahlins,Apologies to Thucydides,Chicago,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Martha C. Taylor,Thucydides,Pericles,and the Idea of Athens in the Peloponnesian War,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eter Hunt,Slaves,Warfare,and Ideology in the Greek Historians,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eter Richard Pouncey,Thucydides and Pericles,Ann Arbor,Mich.:UMI,1970.

Raymond Henry Larson,The Syntax of the Participle in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75.

Richard Ned Lebow,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Richard Schlatter,“To the Reader,”in Hobbes’ Thucydides,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5.

Robert Jacob Littman,Plutarch’s Use of Thucydides in the “Life of Nicias”,“Life of Alcibiades” and “Life of Themistocles”,Ann Arbor,Mich.:UMI,1973.

Simon Hornblower,Thucydides and Pinda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Simon Hornblower,A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Oxford,New York: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Simon Hornblower,Thucydidean Them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Stephen Brooks Heiny,The Articular Infinitive in Thucydides,Ann Arbor,Mich.:UMI,1973.

Tim Rood,Thucydides,Oxford New York:Clarendon Press,1998.

Thucydides,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trans. Rex Warner,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2.

Thucydides,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trans. Richard Crawley,New York:Barnes & Noble Classics,2006.

W.Robert Connor,Thucydid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