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7

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政策:效应计量与退出机制图书

The Effects and Adjustment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Policy Combatting Financial Crisis: Econometric Analysis and Mechanism Design

SSAPID:101-2105-5108-06
ISBN:978-7-5097-604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而深远。为应对危机不利影响,中国采取了强力刺激政策。本书对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入的数量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措施对于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确保2009年实现“保八”的增长目标,且在2010年及其后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需要全面评判政策效应,完善刺激性政策调整退出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文军
编 辑:姚冬梅;李春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总述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二 历史与现实背景

   (一)20世纪90年代全球主要金融危机的启示

   (二)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其评价

   (三)本轮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及应对措施

  三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模拟分析

   (二)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模拟分析

  四 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计量模型分析

   (二)DSGE模型模拟分析

  五 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及投资效应分析

   (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

  六 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调整的实证研究

  七 基于GVAR模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影响分析

  八 扩张性政策退出的时机、机制及政策选择

   (一)扩张性政策退出的时机选择

   (二)退出机制选择

   (三)短期和长期政策的搭配与相机抉择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金融危机分析

   (一)墨西哥金融危机

    1.墨西哥金融危机概述

    2.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3.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1)根源

     (2)社会经济原因

    4.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5.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教训

   (二)亚洲金融危机

    1.亚洲金融风暴概述

     (1)第一阶段:1997年7~12月

     (2)第二阶段: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

     (3)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至1998年底

    2.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3.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直接触发因素

     (2)内在基础性因素

     (3)世界经济因素

    4.危机传导机制

    5.危机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6.危机的教训

     (1)完善金融体系

     (2)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

     (3)金融危机不在开放本身

   (三)俄罗斯金融危机

    1.危机过程

    2.危机的影响

    3.危机原因

    4.危机的应对措施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二 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其评价

   (一)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我国经济形势

    1.关于经济增长

    2.关于物价上涨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三 本轮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其应对措施

   (一)本轮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二)中国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章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的模拟分析

   (一)前言

   (二)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

    1.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2.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情况

    3.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4.中国的贷款余额增长情况

   (三)中国宏观经济年度计量模型和模拟分析原理

   (四)4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模拟方案设定

   (五)4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模拟结果和分析

   (六)结论

  二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4万亿元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

    1.传统的计量方法

    2.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3.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DID)

    4.匹配方法

    5.面板数据方法

   (三)基本原理

    1.基本模型

    2.构造反事实的面板数据方法

   (四)数据及实证结果

    1.数据说明

    2.相关国家的选择

    3.经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章 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 货币政策效应及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三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回顾

  四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计量分析

   (一)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计量方法

    3.数据处理

   (二)协整检验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四)构建结构VAR(SVAR)模型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六)方差分解

   (七)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1.我国利率时滞性较长的原因

    2.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贡献度偏小的原因

  五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计量方法

    3.数据处理

    4.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二)Grange因果检验

   (三)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调整对股市的影响

   (四)金融危机以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效应

    1.银行贷款较快增长

    2.CPI和PPI持续下行后反弹

    3.房价指数持续走高

    4.股市一路高歌

   (五)小结

  六 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检验

   (一)DSGE模型的一般框架

    1.居民

    2.厂商

     (1)最终产品生产商行为

     (2)中间产品生产者行为

    3.资本生产商

    4.企业家

     (1)企业家的生产技术

     (2)企业家的融资决策

     (3)企业家净财富

    5.银行

    6.政策制定部门

    7.商品市场出清

   (二)线性方程系统

    1.生产商

    2.资本生产商

    3.企业家

    4.银行部门

    5.居民

    6.总体约束

    7.货币政策

   (三)各种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2.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四)小结

  七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及投资效应分析

  一 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路与措施

   (一)钢铁、汽车、纺织产业

   (二)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产业

   (三)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业

  二 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效应

   (一)实施效应的分行业分析

   (二)实施效应的整体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总产值变动情况的分析

    3.亏损企业数的变动分析

   (三)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效应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启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甄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对比的启示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与集聚效应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诠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

 第五章 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调整的实证研究

  一 前言

  二 文献回顾: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

  三 实证方法与结果

   (一)理论模型与方法

    1.通货膨胀预期

    2.产出缺口

    3.货币缺口

    4.生产率快于价格的变动

    5.其他控制变量

   (二)数据与说明

   (三)实证证据与分析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基于GVAR模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影响分析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概述

  四 中国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GVAR模型的设定

   (二)模型的统计检验

  五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二)冲击反应函数分析

    1.对中国GDP冲击的反应

    2.对美国GDP冲击的反应

    3.对美国证券价格冲击的反应

   (三)4万亿元财政刺激政策效果估计

  六 结论

 第七章 扩张性政策退出的时机、机制及其政策选择

  一 文献综述

  二 扩张性政策退出的时机选择与机制设计

   (一)扩张性政策的风险

   (二)扩张性政策退出的时机选择

   (三)退出机制选择

  三 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搭配与相机抉择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调整优化财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货币政策回归中性,防范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

   (四)做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大文章

   (五)实施消费刺激政策,扩大消费需求

   (六)采取倾斜政策,启动民间投资

   (七)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的附加值

 附录 全球金融危机下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

  附表1 2008~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附表2 2008~2009年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附表3 2008~2009年日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附表4 2008~2009年欧洲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内容摘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而深远。为应对危机不利影响,中国采取了强力刺激政策。本书对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帀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入的数量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措施对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确保2009年实现“保八”的增长目标、在2010年及其后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资产结构泡沫、投资与消费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恶化等负面效应。需要全面评判政策效应,完善刺激性政策调整退出机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实现平稳健康较快的合意增长,宏观政策制定和调整要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将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有机结合,及时应对和化解短期风险,把握长期转型升级发展主线,合理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疏解制约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障碍。

[1] Abadie,A.(2005).Semiparametric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or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pp.1-19.

[2] Andrea Pufahl,C.R.(2008).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Farm Programs:Results from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odelling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pp.1-15).Sevilla,Spain.

[3] D.B.,R.(2008).For objective causal inference:design trumps. analysis. The Annual of Applied Atatistics,pp.808-840.

[4] Daniel O.Gilligan,J.H.(2008).The Impact of Ethiopia’s Productive Safety Net Programme and its Linkages.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ititute.

[5] Dorsett,R.(2005).Unemployed Couples:The Labour Market Effects of Making Both Partners Search for Work.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pp.365-385.

[6] Gershon Feder,R.M.(2004,January).Sending Farmers Back to School:The Impact of Farmer Field Schools in Indonesia.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pp.45-62.

[7] Gregory Acs,S.N.(2004,Feburary).Changes in Living Arrangements during the Late 1990s:Do Welfare Policies Matt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pp.273-290.

[8] Iacus,G.P.(2009).Random Recursive Partitioning:a Matching Metho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pp.163-185.

[9] James J. Heckman(1974).Effects of Child-Care Programs on Women’s Work Effor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pp.136-162.

[10] James J. Heckman(1979).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Econometrica,pp.153-179.

[11] James J. Heckman,H.I.(1997).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ing Programm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pp.605-654.

[12] James J. Heckman(2008).Econometric causality.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pp.1-27.

[13] Jayanta Bhattacharya,J.C.(2006).Breakfast of Champions?The School Breakfast Program and the Nutrition of Children and.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pp.445-466.

[14] Perkins S.M.,T.W.(2000,September).For objective causal inference:designtrumps analysis. The Annual of Applied Atatistics,pp.93-101.

[15] Puhani,P.A.(2000).Poland on the Dole: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Unemployment Benefit Entitlement Period.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pp.35-44.

[16] Rosenbaum P.,R.D.(1983).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 Biometrika,pp.41-55.

[17] Sandra Cavaco,D.F.(2009).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a Retraining Program on the Re-Employment Rate of Displaced Workers. Bonn,France: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18] Shaohua Chen,R.M.(2008).Are There Lasting Impacts of Aid to Poor Area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084.

[19] Stewart,M.B.(2004,March).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he National Minimum Wage. The Economic Journal,pp.110-116.

[20] Wooldridge,J.M.(1999),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2002,Cambridge,MA:MIT Press.

[21] 陈玉萍、吴海涛、陶大云等:《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22] 黄清:《电力行业放松规制改革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发电侧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3] 李佳路:《扶贫项目的减贫效果评估:对3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调查》,《改革》2010年第8期。

[24] 李楠、乔榛;《国有企业改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25] 刘凤芹、马慧:《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敏感性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10期。

[26] 聂辉华、方明月、李涛:《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27] 王姣、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28] 胥佚萱、林志伟:《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面板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税务与经济》2011年第1期。

[29] 俞红海、徐龙炳:《股权分置改革有效改善了公司绩效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0] 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31] 朱宁宁、朱建军、刘思峰等:《我国政府建筑节能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第10期。

[32] 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33] 郭菊娥、郭广涛、孟磊、薛勇:《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测算分析》,《管理评论》2009年第2期。

[34] 岳国强:《4万亿新增投资的见效时间和拉动效应》,《中国投资》2009年3月。

[35] 陈其珏:《4万亿投资对建筑业初次拉动最大》,《上海证券报》2009年4月15日。

[36] 王曦、陆荣:《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7]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分报告执笔人:张亚雄、张鹏、赵坤):《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我国投资乘数测算和变动分析》,《统计研究》2011年3月。

[38] 汪同三、沈利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9]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1997年第2期。

[40] 沈利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周期联动——兼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解读》,《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1] Bernanke,Ben,and Alan Bliner(1992),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901-921.

[2] Christiano,L.J.,R,Motto and M.Rostagno(2002),Banking and Financial Frictions in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Manuscript,Northwestern University.

[3] Gali J.(2002),New Perspectives on Monetary Policy,Inflation,and the Business Cycle Model. NBER Woeking Paper.

[4] Mishkin,A.(2001),Monetary policy Actions,Intervention and Exchange rates:A reexamin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Using FederalFunds Rate Target Data,Journal of Business 71,147-177.

[5] Morgan,D.(1993),Asymmetry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Economic Review 2:21-33.

[6] 刘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7] 刘金全:《时变参数与货币政策的时变反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8]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9] 周锦林:《关于我国货币“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10] 孙小丽、杨晓光:《基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

[11] 郝雁:《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2] 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3] 高云峰:《金融发展中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第31~40页。

[14] 吴振信、许宁:《货币政策对股指影响的GARCH-M效应研究》,《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第65~66页。

[15] 杨新松、龙革:《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9~44页。

[16] 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74~84页。

[17] 周京奎:《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与住宅价格——对中国4个直辖市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5期,第12~22页。

[18] 何德旭、张捷:《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0期。

[19] 王钰、宋文飞、韩先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59~63页。

[20] 徐洪才:《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对策》,《经济视角》2010年第3期,第3~5页。

[21] 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第62~70页。

[22] 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第12~21页。

[23] 王小广:《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要注重调控资产泡沫》,《中国金融》2010年第8期,第28~29页。

[24] 马永波:《流动性新趋势与“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探讨》,《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第29~35页。

[25] 邢哲:《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的思考》,《经济论坛》2010年第2期,第22~25页。

[26] 高铁梅、王金明、吴桂珍、刘玉红:《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7]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〇〇八年第四季度》,http://www.pbc.gov.cn/。

[28]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〇〇九年第四季度》,http://www.pbc.gov.cn/。

[29]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〇一〇年第一季度》,http://www.pbc.gov.cn/。

[1]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第110~112页。

[5] 肖兴志等:《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8期。

[6] 宋河发、万劲波、任中保:《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第1期。

[7] 王利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

[8] 刘洪昌、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1] McCandless,George T.and Weber,Warren E.,“Some Monetary Fact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Vol.19,1995.

[2] Kuijs,Louis,“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and Inflation in the SlovakRepublic”,IMF Working Paper,2002.

[3] McKinnon,Ronald I.,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4] 范爱军等:《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拟合》,《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5] 范从来:《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6]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李占风、陈妤:《我国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定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8] 刘金全、姜梅华:《金融危机后期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与经济政策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9]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10] 渠慎宁、江贤武:《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基于产出缺口的实证解释》,《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11] 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12] 左大培:《围绕着通货膨胀的替换作用的经济学争论》,《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1] Assenmacher-Wesche,K.and M.H.Pesaran(2008):“A VECX* Model of the Swiss Economy” ,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080,Faculty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 Blanchard,O.J.and D.Quah(1989):“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and supply disturban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9(4),655-73.

[3] Dees,S.,di Mauro,F.,Pesaran,M.H.and Smith,L.V.(2007):“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 linkages of the euro area:a global VAR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Vol.22,1-38.

[4] Dennis,J.G.(2006):CATS in RATS,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ime series,version 2,published by Estima,Evanston,Illinois,USA.

[5] Engle,R.F.and Granger,C.W.J.(1987):“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 ,Econometrica,Vol55(2),251-276.

[6] Garratt,A.,K.Lee,M.H.Pesaran and Y.Shin(2003a):“A Long Run Structural Macro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K” ,Economic Journal,Vol.113,412-455.

[7] Garratt,A.,K.Lee,M.H.Pesaran and Y.Shin(2003b):“Forecast Uncertainty in Macroeconometric Modelling:An Application to the UK Econom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Ap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Vol.98,829-838.

[8] Garratt,A.,Lee,K.,M.H.Pesaran and Y.Shin(2006):Global and National Macroecono metric Modelling:A Long-Run Structural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Granger C.W.J.and Yongil Jeon(2007),“Evaluation of Global Models” ,Economic Modelling,Vol.24,980-989.

[10] He D,Zhang Z,Zhang W(2009),“How large will be the effect of China’s fiscal-stimulus package 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Pacific Economic Review,14,730-744.

[11] Hendry,D.F.(1995):Dynamic Econometr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Johansen,S.and K.Juselius(1994):“Identification of the long-run and short-run structure,an application to the ISLM model” ,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63(1),7-36.

[13] Johansen,S.(1995):Likelihood-based inference in cointegrated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Juselius,K.(2006):The Cointegrated VAR Model: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Liu,Ligang,2009,“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implications” ,China &World Economy,Vol.17,No.6,pp.1-23.

[16] Liu,Ligang and Andrew Tsang(2008),“How much will China be affected by a simultaneous G-3 slowdown?” ,China Economic Observatory,BBVA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Hong Kong,October,No.9.

[17] Lütkepohl,H.(2005),New introduction to multiple time series analysis,Springer-Verlag。

[18] Naughton B.(2009),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stimulus package,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8.

[19] N’Diaye,Papa,Ping Zhang and Wenlang Zhang,2010:“Structural reform,intraregional trade,and medium-term growth prospects of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Perspectives from a new multiregion model,”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0,Vol.21,20-36.

[20] Nicolas,F.(2009):“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China” ,IFRI working paper.

[21] Pesaran,M.H.,T.Schuermann and S.M.Weiner(2004):“Modeling Regional Interdependencies using a Global Error-Correcting Macroeconometric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 Statistics,Vol.22,129-162 and 175-181.

[22] Pesaran,M.H.,T.Schuermann and B.J.Treutler(2006):“Macroeconomic Dynamics And Credit Risk: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8(5),1211-1262.

[23] Pesaran,M.H.and Y.Shin(2002):“Long-Run Structural Modelling”,Econometric Reviews,Vol.21,49-87.

[24] Pesaran,M.H.and Y.Shin(1998):“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in Linear Multivariate Models” ,Economics Letters,Vol.58,17-29.

[25] Pesaran,M.H.and R.P.Smith(1995):“Role of Theory in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67,61-79.

[26] Smith,L.V.and A.Galesi(2011),GVAR Toolbox 1.1,www.cfap.jbs.cam.ac.uk/research/gvartoolbox.

[27] 何新华:《多国(地区)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CM_QE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 陈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时机、路径与政策着力点》,《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

[2] 杜飞轮:《从当前经济运行看刺激政策的退出与转型》,《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6期。

[3] 黄卫平、丁凯:《也谈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机制》,《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

[4] 卢锋:《经济刺激政策的中国式退出》,《南风窗》2010年第15期。

[5] 马永波:《流动性新趋势与“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探讨》,《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6] 潘再见:《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的策略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2期。

[7] 孙文军、黄倩:《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及政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2期。

[8] 王铭利:《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9期。

[9] 文善恩:《美联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时机、路径和工具选择》,《南方金融》2010年第1期。

[10] 伍戈:《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美联储的案例及其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1] Gordon,Gary B,“The Subprime Panic”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October 2008 Issue Guide,Japan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May 2009,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9519/issue_guide.html.

[2] 巴曙松:《次贷危机中的中国宏观金融政策选择》,《武汉金融》2009年第1期。

[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化解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与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7期。

[4] 童展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救助措施及评论》,《武汉金融》2008年第12期。

[5] 封北麟:《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行为分析及其政策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7期。

[6] 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7] 李健旋、裴平:《“次贷危机”诱因及美国应对措施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8] 宋娜娜:《中外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 赵臣:《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与启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 赵飞:《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对策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