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0

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图书

Cultural Roots of YiWu Miracle

SSAPID:101-2102-7277-63
ISBN:978-7-80230-86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浙江省合作进行重大国情调研项目成果。书中从文化的角度对义乌发展奇迹进行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深入调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孙以年;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组成

 总论篇

  第一章 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奇迹

   第一节 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奇迹

    一 综合经济绩效遥遥领先,综合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二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三 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小商品市场辐射全球

    四 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五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教科文卫体育全面进步

    六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二节 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一 乘虚先发(1978~1984年)

    二 以商兴市(1984~1992年)

    三 工商联动(1992~1998年)

    四 国际商贸(1998年至今)

   第三节 义乌发展奇迹的时空格局

    一 分析框架与方法

     (一)工业化的时空分析模型

     (二)工业化的指标及标准

     (三)评价方法与步骤

     (四)样本及其数据处理

    二 义乌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领先

    三 义乌的发展阶段超常跨越

    四 义乌的工业化加速推进

   第四节 义乌发展奇迹的经济学解析

    一 经济增长理论对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一)古典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二 分工贸易理论对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三)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四)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三 区域理论发展对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一)佛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二)萨伦巴的点轴开发理论

     (三)弗农的梯度转移理论

     (四)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

     (五)劳尔·普雷维什、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二章 义乌发展奇迹的文化解析

   第一节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文化作为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二 文化作为环境,为经济发展营造社会环境

    三 文化作为增长极,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义乌发展奇迹的文化解析

    一 穷则思变变则通

    二 农商皆重重则灵

    三 内外相合合则兴

    四 耕读包容容则大

    五 义利共举举则明

    六 刚正勇为图发展

  第三章 当代义乌崛起的精神秘密

   第一节 边缘地带群体性创业精神与内在活力

    一 “颜乌葬父“与”鸡毛换糖”:传统与现代的两大起点故事

    二 从经商传统折射出的市场经济伦理

     (一)“思想解放”在义乌体现为“民意认可”

     (二)“克勤克俭、将义取利”:义乌市场经济形成时期的经济伦理

   第二节 植根现实善抓先机的理性选择与引导力

    一 商贸义乌的开创者谢高华

    二 历届义乌领导集体的接力与创新

    三 植根实际把握发展先机

 文化溯源篇

  第四章 义乌历史沿革及区域文化的萌生

   第一节 义乌的历史沿革

    一 史前掠影、上古扬州地

    二 於越春秋

    三 从乌伤到义乌

     (一)秦汉——会稽郡下的乌伤

     (二)六朝与隋——东阳郡下的乌伤

     (三)唐宋元——婺州下的义乌

     (四)明清——金华府下的义乌

   第二节 於越文化对义乌的影响

    一 於越发展中的义乌古地

    二 於越青铜文化

    三 商业精神溯源

   第三节 乌伤置县与中国传统孝文化

    一 乌伤县名由来与孝子颜乌的故事

    二 汉县乌伤与颜乌的故事

    三 乌伤置县与中国传统孝文化

    四 孝与义的结合

  第五章 三国至唐宋义乌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共生

   第一节 义乌对佛学发展的推进

    一 梁国师惠约

    二 傅大士与双林寺

    三 天台八祖玄朗

   第二节 节义之美与卫国之忠

    一 唐骆宾王与《讨伐武曌檄》

    二 抗金名将宗泽

   第三节 婺学与朱子学的传承

    一 陈亮永康学术在义乌的传承

    二 吕祖谦与唐仲友学术在义乌的传承

    三 朱子学在义乌的传承

   第四节 商业的孕育与逐渐兴起

    一 宋以前义乌商业发展概况

    二 两宋东南经济的发展与浙江士人的商业思想

    三 两宋义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丝织业

     2.制瓷业

     3.制酒业

     4.印刷业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义乌文化的繁盛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义乌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 义乌学术的传衍与更新

   第三节 义乌兵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四节 经商传统与敲糖帮的兴起

  第七章 近现代义乌文化的转型与革新

   第一节 社会变奏时势下的文化抉择

    二 应对时代危机的文化抉择

   第二节 近代商业演进与敲糖帮的壮大

   第三节 新中国义乌文化的革新与发展

    一 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基础的确立

    二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立

   第四节 当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 义乌当代商业文化的勃兴与主要特征

    二 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精神篇

  第八章 义乌文化精神的地缘特征

   第一节 义乌文化圈

    一 义乌文化圈

    二 义乌的文化主脉

    三 义乌的边缘活力

   第二节 义乌文化精神

    (一)勇韧

    (二)义信

    (三)勤敏

    (四)开纳

  第九章 义乌文化精神的历史塑造

   第一节 义乌地方官与地方文化

    一 以民为本的地方官

    二 地方官在义乌发展与精神文化塑造中的作用

     (一)绣湖

     (二)义乌兵

     (三)小商品城

    二 地方官与义乌文化建设

     (一)重视地方志的编写

     (二)重视文教及文化精神的塑造

   第二节 名门望族与地域文化精神

    一 对义乌名门望族的历史考察

     (一)家族迁徙与地域文化精神的形成

     (二)名门望族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

    二 名门望族与地域文化精神

   第三节 义乌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

    (一)颜乌与义乌孝文化

    (二)宗泽与能臣文化

    (三)朱之锡的勤勉与专业精神

    (四)吴百朋的严谨敬业

    (五)义乌名人的专业风范

    三 义乌名人的耿介之气与秩序诉求

  第十章 重教传统与义乌民俗文化

   第一节 义乌民众教育

    一 历史上的义乌民众教育

    二 新时期的义乌民众教育

    三 教育对义乌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义乌民俗风貌

  第十一章 经商传统与义乌商业文化

   第一节 经商传统与现代商业发展

    一 义乌的经商传统

    二 义乌现代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义乌商业文化精神

    一 “敲糖”与深厚的商业传统

    二 义乌“商魂”与现代商业精神

 文化发展篇

  第十二章 文化建设战略与文化发展

   第一节 义乌文化建设战略和政策

    一 义乌发展战略转变的时代背景

    二 义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三 文化发展战略: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

     1.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体思路下设计文化发展战略

     2.以宽领域文化发展战略提升“义乌商圈”的层次和水平,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

     3.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

   第二节 义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 面向农村、基层和外来人群,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形式

     1.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2.坚持开展文化进社区(村)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便利服务

     3.面向外来人口,满足新义乌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 破除僵化的公共文化观念,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方式

    四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历史文化资源

    五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六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形式

   第三节 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 文化产品市场发达

    二 文化服务强势崛起

    三 创意经济崭露头角

  第十三章 文化建设重在塑造新义乌人

   第一节 文化融合与相互包容

   第二节 新义乌人的权利维护与融入

    一 社会化维权机制的发展

    二 外来人员的参政议政与政治融入

    三 基本权利平等与新义乌人

   第三节 全民学习与义乌人素质的提升

    一 努力打造全民学习型城市

    二 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四节 新义乌精神与新义乌人

    一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与实践

    二 思想道德与文化阵地建设

    三 当代“义乌精神”与“新义乌人”

    四 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第十四章 义乌文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义乌正处于创新的拐点

    一 义乌正处于创新的拐点

    二 义乌商业文化面临挑战

   第二节 通往现代义乌文化之路

    一 从义乌商业文化走向现代义乌文化势在必行

     (一)义乌商业文化只是义乌文化的主体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二)义乌文化的系统与表现

     (三)义乌文化的缺失与距离

    二 通往义乌现代文化之路

     (一)重视文化创新,推动义乌生存环境的改善

     (二)重视义乌文化价值的传播,努力打造新义乌形象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奠定义乌文化发展的长远基础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打造义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序

 后记

(崇祯)《义乌县志》。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

(宋)志磐法师:《佛祖统纪》。

(唐)道宣:《续高僧传》。

(万历)《义乌县志》。

(雍正)《浙江通志》。

(嘉庆)《义乌县志》。

《三国志·吴书》。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践世家》。

《史记正义》。

《宋会要辑稿·食货》。

《宋元学案》。

《光明日报》评论员:《科学理论的生动实践》,2006年6月19日《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义乌经验的启示》,2006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王卫平、张锦春编《义乌——没有围墙的城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义乌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件材料汇编》(1979~1993)。

《义乌先哲遗书六种》共九卷,刊于1933~1935年间。

《义乌县志·佛教》,义乌县志编委会1987年修。

吴蔚荣:《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定位》,载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商业文明》(专刊)。

吴蔚荣:《政府工作报告》,义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2月7日。

何美华:《在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7月19日。

C.A.冯·皮尔森著《文化战略》,刘利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白小虎:《交换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理论与历史考证——以义乌的“鸡毛换糖”、“敲糖帮”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包伟民、王一胜:《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

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

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元金主编《义乌风俗志》,浙江省义乌县文化馆,1985。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程中原:《关于冯雪峰1936~37年在上海情况的新史料》,《新文学史料》1992年第4期。

董平、刘宏章:《陈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绪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冯志来:《傅大士》,载《义乌名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冯志来:《戚继光与义乌兵》,《义乌文史资料》第八辑。

冯志来:《勺水·於(乌)越城·义乌市》,《上海师范大学报》1999年第6期。

傅键:《佛堂经济百年回眸》,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2000。

傅键:《义乌商业史略》,浙江省义乌市志编辑部,2002。

桂栖鹏、楼毅生等:《浙江通史·元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

华柯:《乌伤正义与乌伤国考》,载《义乌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柯:《义乌东阳古代蚕桑业与蚕俗考》,《义乌方志》2005年第2期。

黄昌滉:《敲糖换鸡毛的演变》,《义乌方志》2003年第4期。

黄乃斌、朱盛卿:《青枣史话》,《义乌文史资料》第一辑。

黄乃斌、朱盛卿:《火腿春秋》,《金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贾祥龙:《义乌与婺剧文化》,《婺剧概述》,《义乌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江征帆:《重返义乌抗日根据地》,载《历代名人咏义乌》,《义乌丛书精选本》。

康寒:《义乌古代教育鸟瞰》,《义乌方志》2004年第3~4期。

李纲:《梁溪集》卷一百七十五《建炎进退志总序二》。

李景源、张晓明主编《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文化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思婧:《三个“新义乌人”看义乌新文化产业足迹》,2007年4月28日《每日商报》。

梁晓燕:《从青铜农具兵器看於越人的文化品格》,《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

林华东:《浙江通史·史前卷》之《总论》及《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刘文革:《二十世纪义乌教育概况的回忆》,《义乌文史资料》第一辑。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楼国华、吴蔚荣:《义乌丛书精选本·总序》,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整理《义乌丛书精选本》卷首。

楼国华:《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义乌》,《义乌文化》2006年第1期。

楼适夷:《诗人冯雪峰》,载《诗刊》1979年第7期。

陆立军等著《义乌商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陆立军:《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南怀瑾:《禅话》,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

屈伟祥:《解读义乌商业文化》,人民网信息导刊2004年第17期。

施章岳:《义乌精神》,《义乌方志》2005年第1~4期。

滕复、徐吉军等编著《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滕复:《陈亮与浙江精神》,《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王熹校释、戚继光著《止止堂集》,中华书局,2001。

翁本忠:《浅述义乌民间艺术》,《义乌方志》2006年第3期。

翁本忠:《中国儒学义乌学系》,《义乌方志》2005年第3期。

义乌名人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义乌名人传》。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吴松等著《中国农商关系思想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吴翼龙:《义乌现代基础教育溯源》,《义乌方志》2004年第3~4期。

谢高华:《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叶海、周娜:《专访义乌市市长吴蔚荣:义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浙江在线,2007年4月28日。

叶辉、严红枫:《文化的见识和强力——解读“义乌现象”的精神内核》,2006年6月20日《光明日报》。

叶建华、徐王婴:《拨浪鼓文化的昨天与明天》,2002年11月6日《浙江经济日报》第7版。

义乌稠城镇志编纂委员会编《义乌稠城镇志》。

义乌教育志编辑办公室:《义乌教育志》(2005年)。

义乌教育志编纂组编《义乌教育志》附录一,《义乌教育大事记》,1986。

义乌市博物馆:《乌伤遗珍》(2006年未刊稿)。

义乌市档案局编《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发展文件材料汇编》。

义乌市教育局:《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义乌市》(2006年)。

义乌市统计局:《2006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www.ccmedu.com/。

义乌市文联编《天南海北义乌人》丛书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义乌市统计局编《义乌市统计年鉴2006》。

义乌市志编辑部编《义乌历史大事记》(2006年)。

义乌县地名委员会编《义乌县地名志》,1984年印。

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义乌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04年1月3日《浙江日报》。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编《开放的义乌》。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的通知》,2006年5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朱新海、王茂松:《义乌商会史(1906~1949)》,《义乌文史资料》第六辑。

朱新海:《解放前佛堂镇钱庄的兴衰》,《义乌文史资料》第三辑。

朱雪芳整理《义乌抗日武装革命文化活动概况》,《义乌文史资料》第五辑。

宗泽:《宗汝贤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