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7

转型期农业风险与保障机制图书

Agricultural Risks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Reriod

SSAPID:101-2090-9290-90
ISBN:978-7-80230-96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者在借鉴相关理论和国外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农业风险及保障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转型期风险变化的趋势,介绍了农业风险保障模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风险救助、收益补偿、投入补偿三种具体的保障模式,论证了投入补偿是中国转型期应对农业风险的最佳模式,提出在投资补偿模式下构建及如何构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现代社会学文库·研究系列
作 者: 潘晓成
编 辑:林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界定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全书结构和篇章安排

 第二章 理论借鉴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农业发展经济理论的借鉴与分析

   一 二元经济理论与农业转型

   二 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风险

  第二节 市场均衡理论借鉴与分析

   一 市场均衡理论与农产品供需一般性分析

   二 国家低收入状态下农产品供需分析

   三 国家工业化与农业风险

  第三节 关于农业产业特性分析的理论借鉴

   一 产业“弱质性”与农业风险分析

   二 蛛网模型与农业风险分析

  第四节 政府行为理论借鉴与分析

   一 公共产品理论与农业风险保障分析

   二 信息公共品理论与农业风险保障分析

  第五节 基本假设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假设

   二 分析框架

   三 数据主要来源

 第三章 农业风险与风险保障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业风险的概念框架

   一 不确定性与风险

   二 农业风险的概念

   三 农业风险的特征

   四 农业风险后果及主体识别

  第二节 农业风险的分类及系统构成

   一 生态系统风险

   二 经济系统风险

   三 社会系统风险

  第三节 农业风险的发生机理和衡量指标

   一 农业风险的发生机理

   二 衡量农业风险的指标体系

  第四节 农业风险保障的内涵

   一 农业风险保障的概念界定

   二 农业风险保障模式界定

  第五节 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构成

   一 生态系统风险保障体系

   二 经济系统风险保障体系

   三 社会系统风险保障体系

  第六节 对几个相关概念的诠释

   一 农业支持与农业保护的界定

   二 农业风险保障与农业风险管理的界定

 第四章 风险保障与国外农业政策借鉴

  第一节 保护与支持:国外农业风险保障的政策模式

   一 保护农业:政府对农业风险的收益补偿

   二 支持农业:政府对农业风险的投入补偿

  第二节 美国农业政策借鉴

   一 美国农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 美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形式

   三 美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第三节 欧盟农业政策借鉴

   一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二 欧盟农业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三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政策形式

  第四节 日本农业政策借鉴*

   一 日本价格支持政策及调整

   二 日本农业收入补贴政策

   三 一般政府服务政策

  第五节 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借鉴

   一 巴西农业政策借鉴

   二 印度农业政策借鉴

  第六节 借鉴意义:国外农业政策的启示

   一 对农业提供风险保障是各国农业政策的目标

   二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视具体国情而存在差异

   三 各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

 第五章 中国传统农业风险及保障制度考察

  第一节 传统农业与风险形成

   一 传统农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二 传统农业风险的形成

   三 传统农业风险源的识别

  第二节 灾害:中国农业生态风险考察

   一 风险因素考察:灾害种类及区域分布

   二 风险事故考察:农业灾害发生特点

   三 风险损失考察:对农业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第三节 灾害救助:传统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考察

   一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荒政思想*

   二 中国传统荒政制度与实践

   三 中国传统济贫制度

   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农业风险及保障绩效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特征及阶段

   一 国外农业转型发展阶段论观点

   二 国内对农业转型发展的研究概况

   三 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阶段划分

   四 中国农业的转型特征

   五 中国农业转型中的市场化导向

  第二节 中国市场化转型中农业风险变动趋势

   一 经济系统风险扩大带来农民增收困难

   二 社会系统风险扩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

  第三节 农业市场化转型中要素流动的风险分析

   一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和变动状况

   二 中国水利资源利用和变动情况

  第四节 中国农业转型期风险变动的经济学分析

   一 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 产量波动与价格波动的相关分析

   三 产量波动对国内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农业转型期风险保障绩效评析

   一 中国现阶段农业风险防控形式

   二 生产经营者利益的保障水平分析

   三 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绩效分析

   三 财政支农投入及效率分析

  第六节 小结:中国转型期农业风险扩大与保障低效并存

 第七章 主体行为:风险保障低效率内因分析

  第一节 农业风险保障与微观主体行为分析

   一 农户风险决策行为模式分析

   二 重庆市固定观察点农户行为实证分析

   三 农户对风险保障偏好的实证分析

   四 农业风险保障与企业组织行为分析

  第二节 农业风险保障与政府行为分析

   一 农产品供给安全与政府错位

   二 农业风险保障与政府缺位

  第三节 农业风险保障与中介组织行为分析

   一 农业中介组织的界定

   二 契约型中介行为:以生产经营合同分析为例

   三 服务型中介行为:以技术创新动力分析为例

   四 经营型中介行为:以农业保险制度分析为例

  第四节 综合结论:主体动力不足是风险保障低效率的内因

 第八章 环境约束:风险保障低效率外因分析

  第一节 农业风险保障与制度环境

   一 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二 农业风险保障的制度供给与需求

  第二节 制度约束:风险保障低效率与制度缺陷

   一 中国农业立法与法律制度缺陷

   二 市场发育滞后与市场制度缺陷

   三 土地制度的演进与土地制度缺陷

  第三节 环境约束:农业风险保障与经济不平衡发展

   一 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总体描述

   二 环境约束:不平衡发展与风险保障效率损失

 第九章 农业风险保障模式及转型期模式选择

  第一节 农业风险保障模式一般描述

   一 农业风险保障模式的系统构成

   二 农业风险保障的模式演进

   三 农业风险保障不同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农业风险保障模式选择

   一 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经济效应比较与模式选择

   三 保障目标比较与模式选择

   四 环境条件约束与模式选择

   五 投入补偿保障:选择结果及综合评述

  第三节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技术经济效应分析

   一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技术效应

   二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产业效应

  第四节 渐进演变:投入补偿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 风险保障模式边界划分

   二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渐进演变

 第十章 转型期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框架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基于投入补偿的风险保障体系的建构目标和原则

   一 体系建构目标

   二 体系建构原则

  第二节 基于投入补偿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结构

   一 风险保障体系的组织结构

   二 风险保障体系的功能结构

  第三节 基于投入补偿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框架

   一 生态风险保障手段调整与体系构成

    (1)生物手段

    (2)经济手段

    (3)工程手段

   二 经济风险保障手段调整与体系构成

   三 社会风险保障手段调整与体系构成

   四 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持系统构成

  第四节 基于投入补偿的风险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一 农业技术创新机制

   二 农业风险分解机制

   三 农业风险预警机制

    (1)指标体系

    (2)评价体系

   四 农业风险管理机制

 第十一章 基于投入补偿模式的风险保障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业风险保障的内在制度创新

   一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组织制度创新

   二 投入补偿保障与农业投资体制创新

   三 投入补偿保障模式的内部激励制度创新

  第二节 农业风险保障的外部制度创新

   一 农业风险保障与法律制度创新

   二 农业风险保障与市场制度创新

   三 “小农”改造与土地经营模式创新

  第三节 统筹发展: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制度

   一 建立财政对农业的补偿制度

   二 建立农业区域补偿制度

   三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需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业的产业特性、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不确定性”,将带来特殊时期的农业风险。当前,进一步关注农业,从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以消解农业在发展中的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对于确保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分析转型期农业风险入手,研究了政府对农业提供风险保障的模式和途径,对构建中国转型时期农业政策框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韩俊:《我国农户兼业问题探析》,《经济研究》,1988(4),第41~48页。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蔡昉:《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经济研究》,1994(6),第33~40页。

胡瑞华:《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农业技术经济》,1995(4),第24~27页。

俞进忠:《避免异常波动,保障有效供给》,《中国农村经济》,1995(11),第29~32页。

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巫国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6),第18~23页。

彭廷军、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国内资源成本的估计》,《中国农村观察》,1999(1),第28~31页。

胡靖:《粮食非对称核算与机会成本补偿》,《中国农村观察》,1998(5),第26~31页。

祁俊生:《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简明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白津夫:《中国改革20年经济理论前沿问题》,济南出版社,1999。

宋圭武:《农户生产经营风险研究》,《甘肃理论学刊》,1999(6),第45~48页。

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顾银祥、韩狄明:《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付晨、狄瑞珍:《贫困农户行为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2),第39~42页。

尹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利益仍遭侵害的原因》,《新东方》,2001(2),第11~15页。

缪瑞林:《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刘力、蒙慧:《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张孝德:《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刘思华:《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邓永成:《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焦必方、方志权:《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比较研究——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李腊生:《不确定性决策的经济学思考》,《经济科学》,2002(11),第109~115页。

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英〕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传波、丁士军:《农户风险及其处理策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11),第66~71页。

〔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景贵:《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理论导刊》,2003(4),第28~30页。

余年生、余泳:《高技术与风险投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德〕K.F.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意大利〕克里斯蒂安·戈利耶:《风险和时间经济学》,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秦富、王秀清、辛贤、何秀荣、张莉琴:《国外农业支持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日〕速水佑次郞、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戴思锐:《计量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韩官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腾藤、郑玉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

胡涵钧:《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熊银解、傅裕贵:《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宋圭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陈南岳:《中国过剩二元经济研究——来自国内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池泽新:《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李典军:《美国农政道路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12),第8~11。

朱希刚:《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12),第12~18页。

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米歇尔·科罗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 风险管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

海金玲:《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黃祖辉、胡豹、黃莉莉:《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行为及决策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

保建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何忠伟:《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上海三联书店,2005。

丁元竹:《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胡小平、刘岸东:《关于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5(4),第49~53页。

张彩丽:《中国工业化与“三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史清华:《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张改清:《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经谋:《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耿庆武:《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孙良媛:《经营环境、组织制度与农业风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刘颖秋:《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柯炳生:《中国农业经济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张林秀、李强等:《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情况及区域分布》,《中国农村经济》,2005(11),第18~25页。

李卫兵:《地位收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5(12),第29~34页。

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吴敬琏:《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张冬平、邓蒙芝:《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3),第43~45页。

C.彼得·蒂默(C.Peter Timmer,美国全球发展中心):《 农业和扶贫:国际经验与教训》,《农业经济问题》,2006(10),第24~28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2002。

A.C.Pigou. Industrial Fluctuations,London Mac Millan Co.Ltd.,1927.

Cheng Fang,Estimating Crop-Specific Production Growth and Sources in China,Selected Paper,AAEA Annual Meeting,July 28-31,2002.

Damodar N.Gujarati,Basic Econometrics(seco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1988.

Darren Hudson and Don Ethridge,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Expanding Our View,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0,5.

Agriculture Outlook/July 1993,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DA.

Ollila P,Farmer’s Co-operatives as Market Co-ordinating Institution,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s Economics,1994.

Zhu Tiequn(2000),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s in China,Rural Eco-Environment,No.3.

Zhu Y.(2004),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the Role of Migration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9,485-502.

Naughton B.(1995),Growing out of the Plan:Chinese Economic Reform,1978-199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New York and Melbourne.

FAO.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1989-1993.

FAO.Agriculture:Toward 2000.Rome,1991.

Brown L.R.Who Will Feed China. New Yorlk:W.W.Norton & Company,1995.

Sergio C.T.Transfer of Cleaner Technolog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Industrial Metabolism Restrict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

OECD(2001),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