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7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Industri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2022)

SSAPID:101-2086-5072-79
ISBN:978-7-5201-9734-2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与成效、挑战与机遇;重点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进科技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政策建议;并从产业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江中游城市群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谷丹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1]Antonietti,R.,Cainelli,G.,& Lupi,C.,“Vertical disintegration and spatial co-localization:The case of Kib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of Mila,” Economics Letters 118(2013):360-363.

[2]Asikainen,A.,“Innovation modes and strategies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Service Business 9(2015):77-95.

[3]Bell,D.,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Americn Educational,1974)p.47-49.

[4]Bigliardi,B,Galati,F,Marolla,G,et al.,“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performance in the Italian food context,”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7(2015):361-363.

[5]Carayannis et al.,“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industry (GUI) 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 and France”,Technovation 9(2000).

[6]Chichkanov,N.,Miles,I.,& Belousova,V.,“Drivers for innovation in KIBS:evidence from Russia,”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41(2021):489-511.

[7]Ciriaci et al.,“Do KIBS make manufacturing more innovativ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our European countrie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95(2015):135.

[8]Den,H. P.,“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4(2000):491-528.

[9]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Research Policy 5(1991):499.

[10]Gallego,J.,& Maroto,A.,“The specializa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cross Europe:Permanent co-localization to debate,” Regional Studies 49(2015):644-664.

[11]Hanson E C,Rothwell R,Zegveld W.,“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American Political ence Review 76(1981):699.

[12]Henderson,“J. 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3(2003):1-28.

[13]Hershberg,E.,Nabeshima K.,Yusuf S.,“Opening the ivory tower to business: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intensive clusters in Asian cities,” World Development 6(2007):931-940.

[14]Kenneth J. Arrow,“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1962):155-173.

[15]Koschatzky,K.,“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research and industr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Slovenian innovation system,”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7(2002):27-38.

[16]Mina,A. et al.,“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firm’s search for external knowledge,” Research Policy 5(2014):853.

[17]Muller,E.,Zenker,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30(2001):1501-1516.

[18]Nestle V.,T?ube F. A.,Heidenreich S.,et al.,“Establishing open innovation culture in cluster initiatives:The role of trust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9):146.

[19]OECD,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Third edit(2005).

[20]Pina K.,Tether B. S.,“Towards understanding variety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by distinguishing their knowledge bases”,Research Policy 45(2016):401.

[21]Pina,K.,Tether,B. S.,“Towards understanding variety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by distinguishing their knowledge bases,” Research Policy 45(2016):401-413.

[22]Rodriguez et al.,“Innovation strategies,innovator types and openness:a study of KIBS firms in Spain,” Service Busines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2016):629.

[23]Saxenian,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4]Serrano,V.,& Fischer,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8(2007):599-615.

[25]Shearmur,R.,& Doloreux,D.,“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use and user innovation:high-order services,geographic hierarchies and Internet use in Quebec’s manufacturing sector,” Regional Studies 49(2015):1654-1671.

[26]Strambach,S.,Innovation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Physica-Verlag HD:Innovation Networks,2005),p.53-68.

[27]Thorgren,S.,Wincent,J.,& ?rtqvist,D.,“Design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for innovation: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formation and governan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6(2009):148-166.

[28]Zieba,M.,Bolisani,E.,Paiola,M.,& Scarso,E.,“Searching for innovation knowledge:insight into KIBS companies,”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15(2017):282.

[29]白小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城市间分工协作的视角》,《科技和产业》2018年第12期。

[30]曾德明、何银芳、彭盾:《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软科学》2009年第7期。

[31]陈立枢:《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0期。

[32]陈文涓:《广州市科技服务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联状况研究》,《商业会计》2014年第11期。

[33]程红星、袁秋红、朱凌霄等:《互联网+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以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惠网”为例》,《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26期。

[34]戴丽娜、鲁媛欣:《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35]范文仲、吴婕:《德国在金融服务科技创业企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国际金融》2015年第12期。

[3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7]高丽娜、华冬芳:《创新环境、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群创新能力——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20年第9期。

[38]郭庆宾:《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化机理与提升路径——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39]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40]黄祖梅:《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11期。

[41]姜红、高思芃、吴玉浩:《区域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年第4期。

[42]金剑峰、温力健:《广东产业升级研究:基于科技服务业的视角》,《当代经济》2014年第4期。

[43]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华宏勋、华宏慈等:《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4]李宏、惠仲阳、陈晓怡等:《美国、英国等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点分析》,《北京教育》2020年第9期。

[45]李松江、孙博伟、杨迪等:《科技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哈长城市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年第4期。

[46]刘然、刘平峰、田琪等:《价值链视角下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评价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47]刘媛、黄斌、姚缘:《我国典型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对江苏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期。

[48]卢雨婷:《科技服务视角下创新驱动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海峡科学》2021年第4期。

[49]吕凤兰、陈红喜、赵小迪:《构建全流程科技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究-基于南京工业大学的转型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第12期。

[50]马莉:《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

[5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12。

[52]孟庆涛、徐以森、李海波:《科技服务组织类型与支撑能力组合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0期。

[53]慕静、李爽、马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知识融合协同创新研究——基于知识正逆转移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9期。

[54]秦松松、董正英:《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分析》,《管理现代化》2019年第2期。

[55]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高教探索》2012第4期。

[56]山峰:《自主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豆丁网,2021年8月25日,https://www.docin.com/p-606005722.html。

[57]施玉华:《上海科技服务业推进举措的研究》,《华东科技》2016年第7期。

[58]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9]宋谦、王静:《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0]汪英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化的政府科技支撑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61]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6期。

[62]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

[63]王晓红、张少鹏、张奔:《政府支持对产学知识流动双元效率的影响一一以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64]王智毓:《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20。

[65]吴泗:《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

[66]筱雪:《法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年第9期。

[67]肖尧、贾舒喆:《拜登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总体立场及施政重点》,博客中国官网,2021年8月25日,https://kejizhan.blogchina.com/805195407.html。

[68]熊素兰、徐欣:《基于要素构成的科技服务体系层级结构及路径规划》,《江苏科技信息》2021年第16期。

[69]徐欢、武盈、陈婧等:《京津冀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初探》,《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年第2期。

[70]许敏:《厦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厦门科技》2014年第6期。

[71]杨照德、熊延玲、钱学森:《中国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2]员宁波:《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创新驱动作用机制研究》,《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7期。

[73]张清正、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7期。

[74]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0期。

[75]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76]赵甜蜜:《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标准研究》,《中国信息导报》2007年第9期。

[77]重庆市红盾网,http://www.cqgs12315.cn/Mag/ShowMagz.asp?idno=233。

[78]周红、周祥、刘诗琪:《天津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9年第5期。

[79]周晓英、陈燕方、张璐:《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研究》,《科技情报研究》2019年第1期。

[80]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软科学》2013年第7期。

[81]周志英:《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24期。

[82]朱佳丽:《广东产业升级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企业研究》2011第4期。

[83]《2017~2022年中国科技服务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趋势报告》:https://www.doc 88.com/p-80699882253903.html?r=1。

[84]《世界各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综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08/165431428.shtm。

[85]《粤将创建珠三角构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8年8月23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3/content_5315821.htm。

[86]《泽平宏观: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年5月20日,https://mp.wei xin.qq.com/s/KPTMfOlDN0oj7w38byaghQ。

[1]王文光、刘涛、谢晓晖、熊剑坤:《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9期。

[2]杨世宇:《基于GEM模型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年第4期。

[3]魏纪林、郭建平、李凤宁:《湖北省科技园区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的创新与完善》,《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7期。

[4]潘建平:《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及投资机会识别与评价》,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5]冯德连:《安徽省自主创新的类型、路径与能力提升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安徽合肥,2011。

[6]管璞:《光谷之“光”》,《中国军转民》2015年第9期。

[7]刘晓青、刘阳:《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21年第5期。

[8]王竣:《上海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相关建议》,《商业经济》2011年第20期。

[9]胡志林、夏梁:《湖北长江经济带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4期。

[10]杨晟:《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为例》,《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年第6期。

[11]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2]李倩:《创新教育融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与实践探索》,《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年第8期。

[13]王成龙、容伯轩、胡华涛:《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湖北日报》2020年12月12日,第1版。

[1]蔡静、张志强、熊永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培育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研究》,《中国西部》2020年第6期。

[2]李远景、薛鹏:《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7期。

[3]郭亮、曾镜灵、林超辉等:《全球视野下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广东科技》2021年第6期。

[1]倪泰:《运用科学监管助推医药创新发展》,《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11月2日。

[2]徐伟鹏、匡欣怡、司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模式探讨——以湖北省为例》,《特区经济》2019年第8期。

[3]程磊:《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

[4]翟磊:《光谷生物城 全球眼光 布局未来》,《湖北画报(上旬)》2019年第11期。

[5]屈喜琴、童金杰、张思琴等:《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广场》2020年第6期。

[6]曹山河:《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促进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湖南日报》2020年3月12日,第8版。

[7]何六生:《切实推动生物医药产学研深度融合》,《湖南日报》2020年3月12日,第8版。

[8]金国军:《樟交会担当责任与使命: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国药都》,《中国工业报》2019年10月24日,第4版。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1月12日,第3版。

[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17期。

[11]魏敏:《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年第17期。

[12]张寒旭、邓媚:《新经济环境下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第15期。

[1]沈能、周晶晶:《技术异质性视角下的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及关键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基于Hybrid DEA和结构化方程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18年第4期。

[2]林洪、盛建新、牛婧红、范欲晓:《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模式与服务类别比较研究——以湖北省27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2期。

[3]韩炜林、廖志慧:《第一家开发区的传奇》,《湖北日报》2018年5月21日,第1版。

[4]张凯莹、卢敏、阮扬:《武汉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刍议》,《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第3期。

[5]宋春红、朱艳艳、王妍、王晶:《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33期。

[6]李延丽、柯文翔、丘剑山、邓欢、曹巍:《科技创新 引领“十四五”开局》,《湖北画报(上旬)》2021年第3期。

[7]丘剑山、柯文翔:《300亿基金助力科技强省建设——湖北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重大项目签约》,《湖北画报(上旬)》2021年第6期。

[8]文俊、刘然、江婷:《技术经纪人助力校企“联姻”——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湖北日报》2018年第5期。

[9]王立军:《从网上技术市场到科技大市场——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创新探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10]苗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科技广场》2018年第2期。

[11]吴寿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十)——技术经纪及相关概念解析》,《科技中国》2018年第3期。

[1]史敏、肖雪葵:《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方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期。

[2]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情报事业志(1959~2009)》,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黄健、马俊英、苗蕾:《关于推进我国竞争情报服务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年第7期。

[4]刘素华、史敏、刘瑛、刘纪红、肖雪葵:《产业跟踪路线图方法——以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24期。

[5]李维思、史敏、肖雪葵等:《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特色产业数据库与服务体系构建——以湖南省新材料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年第6期。

[1]翟万江:《整合优质创新资源 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解读〈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科技产业》2020年第7期。

[2]胡雅文:《基于“互动—耦合—支撑”视角的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航空大学,2018。

[3]童金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2018年第3期。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网络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年第6期。

[5]《十年探索与跨越——摘编自浙江省科技厅〈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调研情况汇报〉》,《今日科技》2012年第9期。

[6]齐美煜:《我省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江西日报》2021年4月25日。

[7]金国军:《专项补助线上交易 江西常设网上技术市场》,《中国工业报》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