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9

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图书

The Poverty Aid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Yunnan Border Mountain Area

SSAPID:101-2031-7957-02
ISBN:978-7-5201-256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以滇西边境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滇西边境山区普遍性与差异性特点,通过背景分析、概念界定、理论梳理、现状剖析、政策建议等,将滇西边境山区及该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多维度内在发展需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改进完善结合起来,对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本书丰富和发展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理论,为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生态安全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减贫研究书系·案例研究
作 者: 李洁超
编 辑:杨阳;杨鑫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ABSTRACT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编辑委员会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

   二 关于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

   三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

   四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路径选择的研究

    (一)关于扶贫开发中健全制度保障的研究

    (二)关于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人力资源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

   五 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研究

   六 关于国外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 实证研究法

   四 比较分析法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概述

  第一节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 扶贫开发政策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 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三 扶贫开发政策是巩固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推力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定依据

   一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论

   二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积大

    (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

  第三节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 放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标准及扶持范围

   二 加大扶贫资金和金融信贷方面的倾斜

   三 组织实施“东西扶贫协作”的对口帮扶

   四 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重点扶贫

 第二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历程与成就

  第一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概述

   一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简况

   二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

    (一)确保边疆稳定的前沿区域

    (二)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区域

    (三)实现统筹发展的难点区域

    (四)保护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

   三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特点及民族关系特点

    (一)在贫困区域上集中连片范围广

    (二)在贫困形态上普遍存在综合性、复合型贫困

    (三)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境边疆地带

    (四)在民族关系上民族成分多且情况复杂

  第二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5年):救济式扶贫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以解决绝对贫困户温饱为主的扶贫

   第三阶段(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1994~2000年):以扶贫到户为主

   第四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阶段):综合性整村推进

   第五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

  第三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成就及经验

   一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成就*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四)社会事业较快发展

    (五)社会扶贫成效明显

    (六)易地搬迁户安居乐业

   二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经验

    (一)政府主导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保障

    (二)改善生存条件是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

    (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社会参与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境与问题

  第一节 扶贫开发困难大、任务重

   一 贫困地域广,贫困程度深

   二 返贫现象频发,代际贫困传递严重

    (一)返贫现象频发

    (二)代际贫困传递严重

   三 城镇化困难重重,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城镇化困难重重

     1.城镇数量少,辐射能力弱

     2.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存在隐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节 复合型贫困现象较为突出

   一 人力资本的困境

    (一)民众普遍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

    (二)医疗健康条件差

   二 社会资本的困境

    (一)社会关系简单

    (二)缺乏社会资本拓展途径

   三 民族文化的困境

    (一)传统思想的桎梏

    (二)民族文化面临断裂风险

   四 扶贫开发与保护自然的矛盾

  第三节 扶贫开发机制不够完善

   一 扶贫开发政策执行中的缺陷

    (一)各级扶贫开发规划雷同

    (二)扶贫开发配套资金投入不足

    (三)扶贫开发资金使用不当

   二 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的参与缺失

    (一)贫困人口在扶贫项目运行中参与权利缺失

    (二)贫困人口在扶贫事务中参与意愿缺失

 第四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出现困境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地理环境原因分析

   一 地形地貌原因

   二 自然气候原因

  第二节 经济原因分析

   一 经济功能不完善

    (一)地区经济的人才吸引能力弱

    (二)地区经济的自我增生能力弱

    (三)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能力弱

   二 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因素多

    (一)城镇化主体的局限与不足

    (二)产业发展层次低,城镇支撑能力不足

    (三)城镇化进程给民族关系带来挑战

  第三节 文化教育原因分析

   一 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

    (一)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自身的局限性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二 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二)教育意识淡薄

    (三)双语教育面临困境

  第四节 扶贫开发机制原因分析

   一 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上的一些缺陷

    (一)多头管理、层层上报导致资金和项目管理效率受限

    (二)利益博弈导致扶贫资源流失

   二 扶贫开发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一)基层干部对扶贫资源的分配主观性大

    (二)扶贫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定位存在偏差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有待增强

 第五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

   一 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二 以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发展动力

   三 以集中连片开发战略为发展依托

  第二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策

   一 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与生活环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二 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

   一 提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以学校教育为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的权利

    (一)在扶贫开发中要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该地区各级政府应当尊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

    (三)应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参与扶贫开发的各项权利

   三 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一)树立和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保护意识

    (二)务实而理性地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第四节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机制建设

   一 提升扶贫资源整合机制

    (一)建立扶贫资源整合平台

    (二)完善贫困监测系统

   二 健全扶贫开发监督机制

    (一)拓宽对扶贫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监督渠道

    (二)完善对扶贫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监管流程

   三 构建扶贫开发风险评估机制

    (一)搭建扶贫开发风险评估框架

    (二)建立扶贫开发风险评估体系

 结语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出版说明

 摘要

 索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消除我国贫困现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巩固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自1986年国家有组织地开展扶贫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集中力量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的新阶段,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而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战场及难点所在,其减贫与发展课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是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地区扶贫开发问题尚未进行专题研究。为此,本书将此项研究置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大背景之下,首先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战略意义,以及国家的倾斜性政策措施。随后,本书全面阐述了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贫困现象特征、民族关系现状,以及扶贫开发的工作历程与成就及经验。本书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现阶段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挖掘其深层根源。着重指出:区内文化教育事业滞后、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薄弱,以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不足等因素给扶贫开发带来了巨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和困境,本书将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及其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多维度内在发展需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改进完善问题结合起来,重点聚焦在该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能力素质提升,其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权利的制度保障,以及扶贫开发的机制完善方面,并深度探讨了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扶贫工作的紧密联系。本书强调了扶贫开发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必要性,论证了组织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扶贫开发是该地区长期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前提和保障。由此,本书对区内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给出了具有较为长远和战略眼光的总体原则和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地区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进而为我国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2012。

国家民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5。

国家民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1。

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2005。

国务院办公厅:《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2012。

国务院办公厅:《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

国务院办公厅:《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2007。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云南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实施细则》,2007。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2007。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2009年总结和2010年工作重点》,2010。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1。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案)》,20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199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20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安树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陈津云:《云南布朗族(莽人、克木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陈全功、程蹊:《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樊怀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范小建:《扶贫开发形势和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范小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方铁:《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葛珺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5》,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耿德铭:《滇西抗战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郭亚平:《滇西1944》,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民族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2、2013。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概要》,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译:《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何光文:《滇西抗战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胡鞍钢、胡光宇:《援助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胡德才:《新农村扶贫开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黄承伟、王建民:《少数民族与扶贫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黄承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黄健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黄颂文、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姜德华:《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焦国栋:《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金炳镐、康基柱:《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周:《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林毅夫、李永军:《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刘维忠:《新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刘学:《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以滇东北为例》,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孟庆红:《纵论滇西经济发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潘泽江:《中国特困民族地区农户脆弱性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荣仕星:《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宋明:《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开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外交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外交部云南扶贫十五周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

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连芳:《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王洛林:《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王义明:《云南省滇西地区资源开发和生产布局》,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

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夏英:《贫困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向德平:《连片开发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谢冰:《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许树华:《云南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杨昌儒:《民族政策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杨东萱:《德昂族整体脱贫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袁德政、赵俊臣:《云南多民族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袁德政:《云南多民族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张琦、王建民:《产业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张琦、王建民:《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赵俊超:《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赵立雄:《农村扶贫开发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朱晓阳:《边缘与贫困:贫困群体研究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郑志龙:《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国扶贫基金会编:《中国扶贫论文精粹》,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印度〕让·雷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印度〕迪帕·纳拉扬:《谁倾听我们的声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挪威〕斯泰恩·汉森:《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商务印书馆,1994。

戴庆中、李德建:《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范小建:《60年:扶贫开发的攻坚战》,《求是》2009年第20期。

范小建:《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四个问题》,《老区建设》2009年第3期。

范小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求是》2007年第23期。

高飞:《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以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模型为工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郭洪、朱明熙、张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财经科学》2011年第4期。

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求是》1999年第20期。

韩广富:《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创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韩彦东:《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原因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何康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战略》,《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洪英华:《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6期。

胡阳全:《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黄承伟、蔡葵:《贫困村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及其启示》,《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第4期。

黄承伟、沈洋:《完善我国新型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思考——论“三维资本”协同下的反贫困机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姜锡明:《反贫困政策支持力度与扶贫效果: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经验》,《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焦国栋:《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匡远配:《新时期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匡远配:《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现状以及发展方向》,《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李俊杰、李海鹏:《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回顾与展望》,《民族论坛》2013年第5期。

李瑞华:《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5期。

李友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发展路径与对策选择》,《学习论坛》2013年第3期。

李忠斌、陈全功:《特殊扶贫开发政策助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30年改革回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廖富洲:《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扶贫开发》,《学习论坛》2006年第9期。

林乘东:《教育扶贫论》,《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刘贵平:《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及未来政策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刘丽君:《扶贫开发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2期。

刘绍吉:《滇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SWOT分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1期。

刘文光:《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1期。

刘志文:《21世纪扶贫战略新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龙晔生、杨盛海:《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城镇化战略研究》,《民族论坛》2013年第2期。

卢岳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中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思考》,《求索》2004年第2期。

罗一华:《试论江泽民同志的扶贫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3期。

马洪雨:《我国扶贫开发国家立法具体化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马贤惠:《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扶贫资金使用问题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孟庆瑜:《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彭谦、苗丽:《关于云南省临沧市扶持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实践与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冉茂文:《关于加快贵州少数民族极贫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尚明瑞:《扶贫开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4期。

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老区建设》2002年第7期。

汪三贵、匡远配:《贫困区域收敛与新时期扶贫开发研究》,《湖湘论坛》2012年第2期。

王海燕:《我国扶贫历程及其探索》,《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王建民:《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主体性讨论为核心》,《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王娟、程小放等:《云南异地移民扶贫开发的类型分析》,《生态经济》2002年第11期。

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王明黔、王娜:《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辨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王盛泽:《从温饱到小康——中国二十年扶贫开发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

王思铁:《关于新世纪初叶反贫困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3期。

吴海鹰、马夫:《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吴建国:《20世纪末叶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反贫困行动述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吴晓俊:《中国农村返贫困境分析与可持续扶贫探索》,《求实》2010年第6期。

肖立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邢成举、葛志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杨军:《“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探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杨秋宝:《反贫困的抉择:中国50年的实践、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张艾力:《论民族地区扶贫方略中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满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张帆:《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张光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张永亮:《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价值取向》,《民族论坛》2012年第6期。

赵国明:《新疆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赵慧珠:《走出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文史哲》2007年第4期。

赵思俊:《民族地区扶贫刍议》,《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郑长德:《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反贫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周鸿:《论民族地区人文价值观的优化——对民族贫困问题人文生态因素的一点思考》,《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周鸿:《论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反贫困意义》,《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朱坚真、匡小平:《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模式转换与重点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朱玉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就、措施及经验》,《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Abhijie Banerjee. Poor Economics-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Public Affairs. 2011.

Azizur Rahman Kha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Daron Acemouglu,James Robinson. 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Prosperity,and Poverty. Crown Business. 2012.

Ellis,F. 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Ethnic Polic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September).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9.

Karl Marx.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Cosimo Classics. 2008.

Kevin Lang. 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dgers,Harrell R. American Poverty in a New Era of Reform. M E Sharpe Inc. 2005.

Rowntree S.B.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 Macmillan Publishers,1901.

Schiller,Bradley R. 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 Prenrice Hal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