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7

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功能探究图书

Case Studies on Social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Assist Vulnerable Groups

SSAPID:101-1968-0319-75
ISBN:978-7-5097-400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90年末以来,关于非政府组织和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热门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论述,真正深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服务对象内部进行参与式调查的实证性成果并不多。而本书稿则以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原瓷娃娃关怀协会)及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为主要案例,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理想及实际文化模式为主线,运用社会结构分层、公民社会、参与式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国情实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之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杜倩萍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Abstract

 内容提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二 相关理论综述

   (一)人类学文化模式理论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

   (三)罕见病及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的影响

  三 文献回顾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分类、功能及特性

   (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

   (三)非政府组织个案研究

   (四)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

   (五)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非政府组织

   (二)草根非政府组织

   (三)弱势群体

   (四)成骨不全症及瓷娃娃关怀协会

  五 本书架构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与框架

   (二)具体章节安排

   (三)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想与现实: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弱势群体

  第一节 中外关于社会结构分层的主要理论

   一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加剧

   二 有关社会分层的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

   三 国内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的论述

    (一)断裂社会论

    (二)社会分层论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三)碎片论

    (四)结构论

    (五)标准参数化论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的客观后果

   一 漠视中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的普遍价值观

   二 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

   三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使社会公正性受到质疑

  第三节 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

   一 “弱势群体”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二 对“弱势群体”理解的误区

   三 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生活贫困化

    (二)政治地位边缘化

    (三)社会排斥

    (四)心态边缘化、极端化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社会定位

   一 弱势群体的分类

    (一)三分法

    (二)两分法

    (三)四分法

   二 弱势群体的社会定位

    (一)平等是弱势群体对主流社会的基本需求

    (二)弱势群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节 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一 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沟通不畅的原因

    1.制度安排不合理

    2.弱势群体与政府沟通的程序烦琐

    3.与弱势群体相对口的政府部门,大多没有实权

    4.缺乏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二 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有缺失

   三 专家学者相关表达的局限性

   四 非政府组织的无奈

 第二章 脆弱及坚强:成骨不全症患者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

   一 中国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

   二 部分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状况的数据和实例

    (一)身体状况

    (二)经济状况

    (三)受教育状况及就业状况

    (四)婚姻状况

    (五)心理状况

  第二节 罕见病及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的破坏和缓解因素

   一 一个疑问——罕见病的社会属性

   二 缓解罕见病、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破坏的各种因素

    (一)个人意志

    (二)社会文化氛围

  第三节 政府在对弱势群体救助中的作用

   一 弱势群体扩大趋势

   二 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三 社会救助呼唤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第三章 传承与发展: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及相关基本理论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民间社团之渊源及发展

   一 民本思想、原始信仰及儒释道等构成民间社团的思想渊源

    (一)民本思想

    (二)原始信仰

    (三)儒释道三教合流

   二 社祀、盟誓结拜等成为民间社团的组织渊源

    (一)社祀

    (二)盟誓结拜

   三 近代化社会转型及明清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

  第二节 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一 我国非政府组织兴起的国际背景

   二 新中国成立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三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快速发展之原因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兴起的理论基础

   一 经济学视角:政府失灵论、合约失灵论

    (一)政府失灵理论(Government Failure Theory)

    (二)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 Theory)

   二 政治学视角:第三方管理理论、依存理论

    (一)第三方管理理论(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 Theory)

    (二)依存理论(Collaborative-partnership Theory)

   三 社会学视角:公民社会理论(Civil Society Theory)

   四 发展人类学视角:参与式发展理论(Participant Development Theory)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一般特性及基本分类

   一 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性

   二 非政府组织基本分类

    (一)萨拉蒙分类法

    (二)美国通常分类法

    (三)我国各种分类法

 第四章 参与及互动:草根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的一般功能

   一 扩大公共意识和理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 致力参与公共服务,约束公共权力的使用,监督公共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 多渠道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提倡“参与式发展”“造血式扶贫”,支持弱势和边缘群体

   五 加强人际纽带,引导“社会适应”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节 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开展之项目

   一 瓷娃娃关怀协会的建立及组织结构

   二 瓷娃娃关怀协会针对成骨不全症群体开展的关怀服务工作(项目)

    (一)综合信息(Info & Advice)

    (二)《瓷娃娃》(CHINA DOLLS)

    (三)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National Conference for OI Patients)

    (四)一对一资助(One Help One,OHO)

    (五)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China-Dolls Fund for Rare Disorders)

    (六)医疗救助项目(Medical Aid for OI Patients)

    (七)“梦想支点计划”(Dream Aid Plan)

    (八)大礼包项目(Big Gift Package)及“拥抱阳光”计划

    (九)天津、山东关爱之家

   三 有关政策法律、公众宣教、调查研究及志愿者等工作

    (一)政策法律(Policy & Law)

    (二)公众宣教(Education)

    (三)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 Research)

    (四)星期八电影公社(Film Salon on Sunday)

    (五)志愿者发展(Volunteers Development)

  第三节 从瓷娃娃关怀协会看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特点

   一 更能深入基层,贴近下层民众,具有民间性的特点

   二 在扶助中,可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

   三 能够施行个案扶助,以弥补政府在覆盖面及精神领域中救助之缺失

   四 多渠道筹集资金,开辟救助新途径

   五 强调参与式发展,充分调动被扶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六 相对而言,具有扶助专业化之优势

   七 志愿性扶助行为,更有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权益上的保护

 第五章 反思与整合:草根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

   一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四种模式

    (一)“强政府、弱社会”下的对立

    (二)“三失灵”情况下的合作与互补

    (三)职能转变还权于社会形势下的依赖与制约

    (四)尊重对方法律地位,各行其道与互不干预

   二 现行体制下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中的错位现象

    (一)政府为领导者,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

    (二)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治”大于“法治”

    (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职能往往重叠,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 政府立法不健全,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一)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双重管理体制,控制型管理模式严重制约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三)厚此薄彼,不利于非政府组织间公平竞争

    (四)购买服务及免税政策有待提升

    (五)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自身制约因素

   一 发展经费不足,资源匮乏

   二 人力资源水平偏低,能力不足

   三 自身治理机制缺乏,出现公信力危机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完善管理体制,从控制型管理转向培育服务型管理

    (一)采取分类对待的原则,逐渐构建分类监管

    (二)分两步走,改革双重管理制度

    (三)建立并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督和自律机制

   二 健全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 资源引导,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互动合作关系

    (一)引导、培育式资金支持

    (二)政府采购、委托服务、税收政策规范化

   四 美国税收政策的启示

  第四节 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一 拓宽非政府组织获取资金渠道,力保可持续发展

    (一)筹款渠道

    (二)筹款模式

    (三)非政府组织通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等方式,拓宽筹款渠道并用好资金

   二 提倡参与式发展,建立与政、企、扶助对象及志愿者的互动合作模式

   三 提升专业化能力 广泛吸纳人才

    (一)组织内部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能力

    (二)建立一批能够为非政府组织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支持组织

    (三)改善内外环境 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

   四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多元立体监管体系

  第五节 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

   一 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二 志愿者管理体系亟待加强,专业化程度也需提高

    (一)逐步完善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

    (二)构建志愿者管理体系,成立全国统一志愿者组织

    (三)提升志愿者专业服务水平,设立各种激励机制

   三 他山之石:英国《框架协议》和志愿者“时间银行”等

    (一)《框架协议》的签署、内容及实施机制

     1.《框架协议》的签署及基本原则

     2.《框架协议》的实施机制

    (二)英国注重提高对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

    (三)采取各种鼓励褒奖措施,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

     1.政府的鼓励与褒奖

     2.未来工作的重点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关于非政府组织和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出版了不少论著,网络上的点击率也日益增长。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论述,真正深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服务对象内部进行参与式调查的实证性成果并不多。本书以北京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原瓷娃娃关怀协会)及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为主要案例,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理想及实际文化模式为主线,运用社会结构分层、公民社会、参与式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国情实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之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一,本书将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而论述了目前中国的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更多草根非政府组织,以激发集体智慧及社会力量扶助弱势群体,避免群体性过激行动的发生,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二,本书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了我国古代民间社团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组织渊源,以及近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对明、清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特点及相关理论。第三,本书以北京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原瓷娃娃关怀协会)、壹基金等济困救助型非政府组织实施的扶助弱势群体之各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自下而上或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功能、优势和不足之处。第四,本书针对草根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时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和自身制约因素,提出对策性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完善管理体制,从控制型管理转向培育服务型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引导,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平等合作关系;与美国税收政策作比较,论证了提升税收优惠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对非政府组织而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拓宽获取资金渠道,力保可持续发展,提倡参与式发展,建立与政府、企业、扶助对象、志愿者的互动合作模式;提升专业化能力,广泛吸纳人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多元立体监管体系;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最后,本书以英国《框架协议》及“时间银行”等为例,提出要重视从小培养志愿风尚,强化鼓励褒奖制度,使公益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结语中,本书还运用文化模式的整合理念,勾勒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共同整合各方资源,扶助弱势群体的框架图,以期更好地发挥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使社会公益事业能够更健康、迅速地发展。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属性、类型、功能各异,组织结构形式千差万别。如果详细分类论述和总结,恐怕是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专著也难以说清楚。笔者在书中,主要探究的是社会认同度较高,以服务弱势群体及人文关怀为己任的医疗救助型草根非政府组织。与其他专注于政治、经济、宗教、环保等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相比,这类组织有其自己的特性功能和社会定位,即助残扶贫,鼓励参与式发展,呼吁社会爱心及政府重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平等、尊重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罕见病群体学习、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益和生活质量。书名以草根非政府组织统称之,并非有意以偏概全,只是为简单明了而已。

1.〔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北京志愿者服务基金会成立》,北京社会建设网,http://www.bjshjs.gov.cn/86/2009/12/15/24@756.htm。

3.毕向阳、范盱阳:《弱势群体:话语生产及社会建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1934),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946),商务印书馆,1990。

7.〔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8.陈光金:《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达0.5》,http://www. business. sohu. com/20101215/n278315457.shtml。

9.陈武雄:《志愿服务理念与实践》,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10.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骨质疏松症及骨骼疾病全国资源中心、美国成骨不全症基金会编注《成骨不全症指南》(2007),瓷娃娃关怀协会志愿者翻译组翻译,2009。

12.《瓷娃娃》,瓷娃娃关怀协会,第1~10期,2009~2010。

13.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1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邓国胜:《两种NGO:此要发展彼要改革》,《中国社会报》2004年5月26日。

16.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视频分析》,http://www. chinanpo. gov. cn/cn/web/showBullte-tin. do?id=157978&dictionid=1835。

17.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年5月31日。

18.《调查称近五成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西安晚报》,2010年12月5日。

19.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0.福兰克·帕金:《马克思主义与阶级理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9。

21.〔美〕波亚士(又译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杨成志译述,商务印书馆,1985。

22.〔美〕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1911),项龙、王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3.高丙中等:《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1997。

25.顾建键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6.顾晓今、甘东宇:《国际化:中国青基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3期。

27.《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民政部,2005年12月8日。

28.《关于改革我国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建议》,http://www.china.com.cn/2007lianghui2007-03/14content-7960561htm。

29.《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48号)。

30.《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民政部,2003年10月29日。

31.《管子·轻重甲》。

32.《管子·牧民》。

33.《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安排志愿者抢险应购买保险〉》,《广州日报》2008年12月4日。

34.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国务院1998年发布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http://www.mca.gov.cn/policy/index.asp。

36.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7.《汉书·五行志》。

38.何磊:《弱势群体:总理说的是哪些人》,《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7日。

39.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书屋》2000年第3期。

40.何耀明:《全纳职业教育与穷人经济学:转化弱势农民的新话语》,《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2.《红基金的公信力到底靠什么》,2009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

43.胡伟:《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当代世界》2005年第7期。

44.胡益芬:《“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S1期。

45.黄焕汉:《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求索》2010年第9期。

46.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7.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8.江柳依:《社会组织“松绑”,多方面临考验》,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11-30/content_4532104.html。

4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0.〔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1.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52.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4.〔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三联书店,2001。

5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11号)。

56.冷明权、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7.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58.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9.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0.李家瑞编《北平风俗志·会馆》,载《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

61.〔美〕里贾纳·E.赫玆琳杰:《公共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2.李路路、边燕杰主编《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3.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4.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6.李小云主编《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7.李新苗:《完善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体系》,载魏定仁主编《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68.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9.李源晙:《国际关系与NGO》,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70.《礼记·表记》。

71.《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

72.林甘泉:《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载《燕京学报》新八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3.林顺利、孟亚南:《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4.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75.刘俊:《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现状分析》,《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1期。

76.刘丽雯:《非营利组织:协调合作的社会福利服务》,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6。

77.刘培峰:《社团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从中国的许可登记制度出发》,载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8.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9.李江涛:《“后奥运时代”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综述》,新华社,http://www.gov.cn/jrzg/2010-08/07/content_1673287.htm。

80.李莹等:《国外慈善机构管理严》,《生命时报》2011年8月30日。

8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

8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3.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发展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

84.陆学艺、张荆、唐军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6.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7.马庆钰主编《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88.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89.〔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周晓红、李姚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9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91.〔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

92.马新:《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文史哲》1998年第5期。

93.迈克尔·C.霍华德(Michael C.Howard):《文化人类学》,李茂兴、蓝美华译,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94.〔美〕曼纽尔·卡斯特等:《千年终结》,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5.眉史氏:《复社纪略》卷一。

96.《孟子·公孙丑上》。

97.《孟子·尽心上》。

98.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www.mca.gov.cn/accessory/2009310160957.doc。

99.民政部:《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新浪公益网捐助报告专栏。

100.《民政部杨衍银副部长在北京市第三次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4日),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管理处编《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手册》(内部资料),1996。

101.欧阳恩良、潮龙起:《中国秘密社会》第4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2.〔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3.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4.(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

105.《三教平心论》卷上。

106.《上海市静安区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路》《“1+5+X”新模式服务静安,社会组织吹响集结号》,http//www.chinanpo.gov.cn。

107.《尚书·酒诰》。

108.《尚书·梓材》。

109.《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争夺战,欺诈挪用善款凸显》,《法制日报》2009年9月27日。

110.《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败已成腐败重灾区》,《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111.东方杂志社编纂《世界之秘密结社》,商务印书馆,1925。

112.〔荷〕施列格:《天地会研究》,薛澄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13.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14.《史记·管晏列传》。

115.史密斯—巴克林协会:《非营利管理》,孙志伟、罗陈霞译,中信出版社,2004。

116.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7.《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出台共列入64件立法条目》,新华网,2008年10月29日。

118.《收入差距加大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1日。

119.《谁来执掌760亿地震捐赠》,《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2日。

120.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21.宋宗合:《社区志愿者:飙飞还是常态?》,《公益时报》2008年12月18日。

12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3.孙立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4.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5.孙立平:《绝望比贫困更可怕》,《中国报道》2009年第3期。

126.孙婷:《政府责任视角下志愿失灵原因探析》,《学术界》2011年第5期。

127.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8.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9.陶鹤山:《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0.童世骏:《“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1989年以后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载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132.万江红、张翠娥:《近十年我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33.《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人民日报》2002年2月3日。

134.王迪:《药品价格急剧飙升 罕见病药登上最贵宝座》,《医药经济报》2010年3月22日。

135.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6.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7.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138.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9.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40.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1.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7年第6卷。

142.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43.王鹏:《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5.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146.王卫平:《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147.王锡源:《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作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8.王晓东:《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 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49.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150.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51.魏继华:《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5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19日,新华网。

153.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54.吴南海:《论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4期。

155.吴玉章:《双重管理原则:历史、现状和完善》,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6.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

15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58.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59.熊小叶:《社会资本与草根非政府组织筹资》,《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5期。

160.徐彤武:《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1.徐彤武:《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2.徐小江:《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3.徐宇珊、韩俊魁:《非营利组织筹款模式——兼论世界宣明会筹款模式》,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4.郇建立:《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65.《荀子·王制》。

166.杨炼:《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社科纵横》2008年第9期。

167.杨炼:《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168.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69.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

170.叶晓彦:《志愿者有望纳入统一资料库》,《北京晚报》2011年2月12日。

171.叶晓彦等:《全市出现10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北京晚报》2010年12月4日。

172.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第4期。

17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4.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5.俞可平:《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6.〔美〕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7.〔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8.张淼、黄晓维:《非政府组织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79.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80.赵黎青:《从比较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改革和社会转型》,载赵黎青等主编《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1.赵卫华:《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新趋势》,《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

182.章剑锋:《中国公益基金会“抗税”实录》,《南风窗》2010年第4期(《文摘报》2010年2月23日转载)。

183.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4.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5.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86.周大鸣、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87.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188.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9.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90.《周书·无逸》。

191.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192.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93.〔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4.《专家称我国弱势群体呈现扩大趋势》,《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195.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6.《中共深圳市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的通知》。

197.瓷娃娃关怀协会编《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调查报告——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状况》,2008,非正式出版物。

198.中国罕见病联合会编《中国罕见病》1~2期,2010。

19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00.《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表》,中国民间网,2009。

201.左颖:《本市评出十大公益品牌》,《北京晚报》2011年10月19日。

202.《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203.《庄子·养生主》。

204.《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中国社会组织网,2008年6月15日。

1.Bates,Daniel G. and Franklin,Elliot M.,2003,Cultural Anthropology,Pearson Education Inc.

2.Buchanan,James 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s.(February),1965.

3.Bury,Michael,1982,“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2).

4.Bury,Michael,1988,“Meanings at risk the experience of arthritis”,in Robert Anderson & Michael Bury(eds.),Living with Chronic Illness:Th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London/Boston Unwin Hyman.

5.Bury,M.,1991,“The Sociology of Chronic Illness: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ospects”.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13(4).

6.Bury,Michael,1997,Health and Ill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7.Cabinet Office,2006,“For the Record-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www.cabinetoffice.gov.uk..

8.Ferraro,Gary and Andreatta,Susan. 2009,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9.Gidron,Benjamin,Kramer,Ralph &Salamon,L.M.1992,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0.Hansmann,Henry,1980(89),“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

11.Hertzkovits,M.J.Hertzkovits.,1948,Man and His Work.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12.HM treasury and Home Office,2002,Next Steps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in the UK,Discussion Document,communities.homeoffice.gov.uk.

13.House of Commons,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2006,“Working with the Voluntary Sector”,Thirty-second Report of Session 2005-2006,Authorit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The Stationary Office Limited,London.

14.Internal Revenue Service,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Letter from the Director”,EO Annual Report and FY 2009 Work Plan.

15.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1922,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London.

16.March,James G.and Olsen,Johan P.,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New York:The Free Press.

17.Mead,M.,1963(4),“Socialization and Enculturation”,in Current Anthropology.

18.Office of Third Sector,2006,“Putting the Sector at the Heart of Government”,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sector.

19.Salamon,Lester M.,1981,“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Public Policy. 29(3).

20.Salamon,Lester M.,1994(7-8),“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New York.

21.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2006,“Partnership in Public Services:An Action Plan for Third Sector Involvement”,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 sector/volunteering.

22.Weisbrod,Burton,1974,“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Phelps. 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

23.Wuthnow,Robert,1991,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