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人大史学研究论集(上、下)图书

SSAPID:101-1966-8677-27
ISBN:978-7-5097-466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历史也将考验历史学家的研究。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职教师多年研究成果的精心凝练与集中展示。这里,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鼎足而立、共同发展的历史印记。这里,既有“实证史学”的丰硕成果,也有“新史学”的积极探索;既有醉心于“纯学术”研究的执着与痴迷,也有根基于“以史为鉴”的热诚与冷静。“人大史学”,不仅仅是单位归属的标志,也是我们的愿望寄托——按照“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古训,努力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史学境界与治史风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孙家洲 陈桦
编 辑:王晓鹏;叶娟;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1 世界史

 前言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素

  一 法缘人情而制,“安民”成为评价法律优劣的依据

  二 法律与皇帝诏旨的制衡

  三 执法宽平,议法从轻

 读《张家山247号墓汉简法律文献研究及其述评(1985.1~2008.12)》*

  一 本书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二 对各部分之延伸阅读

   (一)研究概括部分

   (二)相关书评部分

   (三)专题讨论部分

   (四)附录部分

  三 出土文献的性质及其他

 魏晋法律体例的变化与学术风气之关系

  一 魏晋法律体例变化诸方面

  二 《新律》的名理学特征

  三 《泰始律》《注律表》的玄学化

 北魏史官制度与国史纂修

  一 从刻木记事到设置史官

  二 著作局与著作官

  三 集书省与记注官

  四 北魏国史纂修

 《首罗比丘经》文本内容及创作时代考

  一 研究史概述

  二 《首罗比丘经》:文本及内容的考察

   1.《首罗比丘经》的著录情况

   2.经文内容分析

   3.《首罗比丘经》C部

  三 《首罗比丘经》创作时代考

   1.《首罗比丘经》中的“古月”之谶

   2.“古月”之谶与后赵时期的反胡斗争

   3.明末清初民间宗教的“平胡”思想

 靖恭杨家

  第一节 “靖恭杨家”称呼的来历背景

  第二节 靖恭杨家的社会特征

  第三节 杨家与“牛李党争”

  第四节 靖恭杨家的佛教信仰

  第五节 归葬祖茔

  第六节 小结

 “瑟瑟”考

  一 白居易诗中“瑟瑟”释义之争

  二 作为宝石的“瑟瑟”及其在唐代和周边民族中的应用

  三 从“瑟瑟”看外来物品进入唐诗语汇

 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

  一 京城

  二 区域中心城市

  三 州县城市

  小结

 通进银台司与宋代的文书运行*

  一 前言

  二 通进银台司的职掌及其沿革

   (一)

   (二)

   (三)

   (四)

  三 通进银台司的文书运行与宋代政务运作

   (一)

   (二)

  四 小结

 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研究

  一

  二

  三

  四

   (一)文件进呈时间与进呈者情况的说明

   (二)相关史事与相关文件的介绍与附录

    1.相关史事的介绍

    2.相关文件的附录与说明

   (三)对文件运行情况的说明

  结语

 他乡之神

  一 引言:从“祭不越望”到“行祠”林立

  二 张王信仰及其在南宋之前的传播

  三 南宋张王行祠的分布

   1.江南东路的张王行祠

   2.两浙西路的张王行祠

   3.两浙东路的张王行祠

   4.福建路的张王行祠

   5.江南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荆湖南路的张王行祠

  四 推动张王信仰传播的力量

  五 余论

 从全国市场看18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 市场:触摸“康乾盛世”经济脉动的不二法门

  二 20世纪60年代:围绕“民族市场”与“统一市场”的讨论

  三 20世纪80年代:吴承明及其清代国内市场研究

  四 20世纪90年代以后:清代全国性市场的提出

  五 简短的结语

 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 清初兵民合营的移民垦殖政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向农牧交界地带挺进的垦殖政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 垦殖山地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区域间的灾后移民垦殖政策对生态的影响

 “五岭”考辨*

  一 唐以前的记载

  二 唐人的说法

  三 后人的探讨

  四 由《元和郡县志》的相关记载引出的

  五 结语

 “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

  一 “六经皆史”还是“史皆六经”——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

  二 六经皆史学——清季、民初的经学和史学

  三 六经皆史料——民国时期新史学视野下的经学研究与传统经学的解体

  四 传统经学的解体及其在现代学科谱系中的分属

  五 结语

 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

  二

  三

  四

 论《甲寅》杂志与“甲寅派”

  一 《甲寅月刊》、《甲寅日刊》和《甲寅周刊》*

  二 “前甲寅”与“后甲寅”

  三 机关刊物还是同人刊物

  四 前期“甲寅派”与后期“甲寅派”

 从交往的历史探讨“文化”和“民族-国家”

  一 问题提出

  二 马长寿的生平及学术脉络

   (一)研究经历

   (二)治学背景

  三 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化

   (一)文化背后的历史:变迁的动力

   (二)历史的内容:族际交往

   (三)族际混融:对民族-国家叙事的反思

  四 结语

 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

  一 功力

   (一)史德

   (二)才、学、识

  二 视野

   (一)整体视野

   (二)多元视野

   (三)比较视野

   (四)跨学科视野

  三 理论

   (一)开拓一切可能的渠道理解历史

   (二)探索和运用历史解释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

   (三)始终坚持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提取现代价值这一研究方向和重要使命,深化、细化现代价值,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揭示历史真理、历史精神、历史意义和历史智慧上

   (四)大胆吸收和借鉴中外学术研究的广泛成果

 浅析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的变化

  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庄园工场

  个体生产阶段的工业组织——城乡工匠家庭作坊

  商人控制产销阶段的工业组织——城乡外包工工场

 试论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

  一 福特斯鸠及其时代

  二 两类王国的划分和“王在法下”的图景

  三 开源节流以巩固君权

  四 重组“国王的会议”辅政

  五 对福特斯鸠之学说的再认识

 近现代英国政府的医疗立法及其影响

  一 近代早期医疗行业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二 政府的医疗立法

  三 政府立法的影响

 论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希腊文化史研究

  一 从师友看布克哈特希腊文化史研究的思想来源

  二 从本书的内容看布克哈特对希腊研究的主要贡献

  三 从学界的褒贬看布克哈特的史学研究思想和特色

 论撒切尔主义

  一

  二

  三

 北约扩张的历史与现实分析

  一 北约历史上的扩张及其分析

  二 冷战结束后的北约东扩

  三 北约扩张的历史与现实总结

 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运动影响评析

  一 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运动的推动

   1.十月革命首先推动了印度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组织随之产生

   2.十月革命对印度政治生活产生的另一个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就是推动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其影响程度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大地震

  二 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运动影响局限性评析

 美国西部土地立法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一 有偿分配国有土地与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 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与小农土地所有制

  三 宗法式小农转变为农场主和雇佣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

 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

  一 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

  二 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政策

   1.军政府时期通过的相关法案

   2.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这是美国为菲律宾制定的一个重要的政府组织法

   3.1902年法案还包括一个权利法案,规定保障菲律宾人的人身和财产权不受侵犯,菲律宾人享受民主、自由和选举权,但实际上,这些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三 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的后果和影响

 自然与都市的融合

  一 从一条河流说起

  二 都市中的自然

  三 一片完整的景观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一 开创期(1920~1949年)

  二 发展期(1949~1999年)

   1.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2.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三 新世纪(2000年~ )

 新疆鄯善洋海青铜时代居民颅骨创伤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二 结果与讨论

  三 结论与讨论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金陵与畿上塞围

  一 序言

  二 北魏金陵

  三 北魏长城与畿上塞围

  四 结语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历史也将考验历史学家的研究。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职教师多年研究成果的精心凝练与集中展示。这里,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鼎足而立、共同发展的历史印记。这里,既有“实证史学”的丰硕成果,也有“新史学”的积极探索;既有醉心于“纯学术”研究的执着与痴迷,也有根基于“以史为鉴”的热诚与冷静。“人大史学”,不仅仅是单位归属的标志,也是我们的愿望寄托——按照“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古训,努力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史学境界与治史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