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6

专利权的刑事保护图书

on the crime of counterfeiting patent of another

SSAPID:101-1966-6900-08
ISBN:7-80190-69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从刑法基本理论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假冒专利权构成特征、外延界限、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和专利权刑事保护程序诸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专利权利保护实务价值的结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法学文库
作 者:
编 辑:范广伟;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第一章 专利权的刑事保护概说

  第一节 专利权法律保护方式概述

   一 知识产品的基本特征与专利权法律保护之根据

    (一)专利权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进步偕行

    (二)知识产品的基本特征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专利权之根据

   二 专利权法律保护的通常方式

    (一)专利权法律保护的意义

    (二)专利权法律保护方式之一:行政救济

    (三)专利权法律保护方式之二:民事救济

   三 专利权法律保护的最后手段:刑事保护

  第二节 比较与借鉴:若干专利权刑事保护立法例考察

   一 英美法系国家专利制度的刑法保护

    (一)英国保护专利制度的刑事立法

     1.伪造专利记录的行为

     2.擅用专利局名义的行为

     3.冒充专利代理人或专利代言人的行为

     4.冒充专利的行为

     5.冒充已申请专利的行为

    (二)美国保护专利制度的刑事立法

     1.假冒他人专利(False Marking,直译为虚假标记。这类行为与中国法上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类似,遂如此称谓)的行为

     2.冒充专利的行为

     3.冒充已申请专利的行为

   二 大陆法系国家专利制度的刑法保护

    (一)德国保护专利权的刑事立法

    (二)法国保护专利权的刑事立法

    (三)日本保护专利权的刑事立法

   三 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制度的刑法保护

   四 以刑事制裁保护专利权的国际条约

 第二章 假冒专利罪的概念

  第一节 中国刑法典上的假冒专利罪

   一 中国保护专利权的刑事立法之源流

    (一)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开端

    (二)中国专利法上关于保护专利权的附属刑法条款

   二 假冒专利罪:中国刑法保护专利权的唯一罪名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的概念

   一 假冒专利罪:选择的目的犯

   二 假冒专利罪:情节犯

   三 假冒专利罪的定义

 第三章 假冒专利罪的构成特征

  第一节 假冒专利罪的客体特征

   一 犯罪客体之争议

   二 假冒专利罪客体之我见

    (一)关于假冒专利罪客体的争议

    (二)假冒专利罪的客体之我见

     1.“标注权”可以成为本罪的客体

     2.“专利权人身份权”可以成为本罪的客体

     3.国家的专利管理制度可以成为本罪的客体

   三 假冒专利罪客体之特征

    1.假冒专利罪是复杂客体

    2.假冒专利罪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专利管理制度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的犯罪对象

   一 犯罪对象的概念之界定

   二 假冒专利罪对象之争议

   三 假冒专利罪对象之我见

    1.专利号可以成为假冒专利罪的犯罪对象

    2.专利证书、专利文件、专利申请文件也可以成为假冒专利罪的犯罪对象

  第三节 假冒专利罪的客观方面特征

   一 情节犯之情节

    (一)情节犯的概念

    (二)假冒专利罪的情节犯之情节

   二 从简单罪状到空白罪状

    (一)假冒专利罪:2001年之前应属简单罪状

    (二)假冒专利罪:2001年以后应属空白罪状

   三 非法实施专利不是该罪的构成要件

    (一)三类意义不同的违犯专利法的行为

     1.非法实施他人专利行为

     2.冒充专利行为

     3.假冒他人专利行为

    (二)非法实施他人专利行为不是假冒专利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1.非法实施专利行为可以与假冒专利行为并存于犯罪事实中

     2.非法实施他人专利行为不是假冒专利罪的构成要件

   四 假冒专利罪选择构成的20种格式

    (一)假冒专利罪选择构成的格式:概念和意义

    (二)假冒专利罪的20种构成格式

  第四节 假冒专利罪的主体特征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

   二 假冒专利罪主体的典型

   三 假冒专利罪主体不典型

    (一)同一罪名项下,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并存而表现为不典型

    (二)同一罪名项下,单位犯罪主体的成立要件不同而表现为不典型

  第五节 假冒专利罪的主观方面特征

   一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通说

   二 假冒专利罪的主观方面特征

 第四章 假冒专利罪的外延界限

  第一节 假冒专利罪与非罪的界限

   一 伪造权利终止的专利证书、文件不是假冒专利罪

    (一)对现行立法的学理解释:该等行为不具刑事违法性

    (二)来自其他立法例的启示:该等行为不宜以犯罪论

    (三)体现刑法的谦抑性:该等行为适宜行政处罚

   二 假冒专利行为一般排斥正当行为

    (一)经专利权人承诺而伪造或者变造其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行为,不是正当行为

     1.对该等行为的形式判断

     2.寻找正当行为的实质根据

     3.对该等行为的实质判断

    (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一般排斥正当行为

   三 与专利相关联,不构成假冒专利罪,亦非正当行为的行为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与彼罪的界限

   一 假冒专利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区分

    1.两者的直接客体不同

    2.两者的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

    3.两者的犯罪数额标准不同

    4.两者犯罪主体的成立条件不同

    5.两者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

   二 假冒专利罪与虚假广告罪的法规竞合与分野

    (一)假冒专利罪与虚假广告罪的分野

    (二)假冒专利罪和虚假广告罪的法规竞合

 第五章 假冒专利罪既遂的类型

  第一节 犯罪既遂的标准和《刑法》分则的既遂模式

   一 犯罪既遂概念之争议

    1.关于既遂的结果说

    2.关于既遂的目的说

    3.关于既遂的实际损害说

    4.关于既遂的构成要件说

   二 犯罪既遂概念之我见

    (一)犯罪既遂的实质概念

    (二)犯罪既遂的形式概念

    (三)犯罪既遂的混合概念

     1.应受刑罚处罚的绝对性

     2.危害行为的实行性

     3.犯罪过程的完整性

   三 犯罪既遂判断之标准

    (一)犯罪既遂的形式判断

    (二)犯罪既遂的实质判断

   四 既遂立法模式之确定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既遂的类型

   一 假冒专利罪既遂之结果犯

    (一)假冒专利罪既遂之结果犯的构成格式

    (二)假冒专利罪之结果犯排除未完成形态的理由

   二 假冒专利罪既遂之数额犯

    (一)假冒专利罪既遂之数额犯的构成格式

    (二)假冒专利罪之数额犯排除未完成形态的理由

   三 假冒专利罪既遂之行为犯

    (一)假冒专利罪既遂之行为犯的构成格式

    (二)假冒专利罪行为犯排除未完成形态的理由

 第六章 假冒专利罪的共同犯罪形态

  第一节 共同犯罪人的类型

   一 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共犯的分类

    (一)共犯与正犯

    (二)正犯的类型

    (三)共犯的类型

   二 中国刑法上共犯的分类

    (一)中国刑法上的共犯概念

    (二)主犯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即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2.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三)从犯

     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人

     2.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人

    (四)胁从犯

    (五)教唆犯

   三 中国刑法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共同犯罪人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与主犯相对应的类型

    (二)与从犯相对应的类型

    (三)与胁从犯相对应的类型

    (四)与教唆犯相对应的类型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的共犯

   一 假冒专利罪的共同正犯

   二 假冒专利罪的帮助犯的一般表现形式

   三 可以成立帮助犯的专利侵权行为

   四 不能成立帮助犯的专利侵权行为

   五 假冒专利罪的片面帮助犯

    (一)关于片面共犯问题的争议

    (二)假冒专利罪的片面帮助犯

 第七章 假冒专利罪的罪数形态

  (一)一罪的类型

   1.单纯的一罪与实质的一罪

   2.法定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

  (二)数罪的类型

   1.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

   2.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

  第一节 假冒专利罪的营业犯

   一 营业犯罪数形态的概念和成立要件

    1.以营利为目的

    2.意图反复实施一定的行为为业

    3.法律的规定包含了可能实施的数个同种犯罪行为亦作为一罪处理的意图,并且,实施一个犯罪行为也成立该种犯罪

   二 假冒专利罪的营业犯:法定的一罪

    (一)可以成立营业犯罪数形态的假冒专利行为

     1.假冒专利罪危害行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与营业犯成立条件的符合性判断

     2.假冒专利罪危害行为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与营业犯成立条件的符合性判断

     3.假冒专利罪危害行为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与营业犯成立条件的符合性判断

    (二)不可以成立营业犯罪数形态的假冒专利行为

  第二节 假冒专利罪的牵连犯

   一 牵连犯罪数形态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一)牵连犯的概念

    (二)牵连犯罪数形态的成立条件

     1.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

     2.具有两个以上的行为

     3.数个行为触犯不同的罪名

     4.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

   二 假冒专利罪的牵连犯:处断的一罪

    (一)假冒专利罪与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牵连犯

     1.“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这是行为人为数个行为而成立牵连犯的首要条件

     2.“具有两个以上的行为”,是成立牵连犯的第二个条件

     3.“数个行为触犯不同的罪名”,这亦是成立牵连犯不可缺失的条件

     4.“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也是成立牵连犯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假冒专利罪与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牵连犯:处断的一罪

 第八章 专利权的刑事保护程序

  第一节 假冒专利罪案件提起刑事诉讼的程序

   一 应当提起公诉的假冒专利案件

    1.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涉嫌假冒专利犯罪案件

    2.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嫌假冒专利犯罪自诉案件中,认为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3.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认为该案涉嫌假冒专利犯罪而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4.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与本案有牵连,但与本案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涉嫌假冒专利犯罪的线索,而移送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5.人民法院已经立案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认为有假冒专利犯罪嫌疑而建议移送的案件

    6.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假冒专利犯罪而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

   二 假冒专利案件提起公诉的程序

    (一)立案

    (二)侦查

    (三)提起公诉

   三 假冒专利案件提起自诉的程序

    (一)假冒专利自诉案件的范围

    (二)假冒专利刑事案件的自诉人

    (三)假冒专利自诉案件的被告人

    (四)假冒专利案件提起自诉应当具备的条件

    (五)假冒专利案件提起自诉的程序

  第二节 假冒专利刑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

   一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一)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二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讨论

    (一)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司法解释

    (二)美国知识产权刑事赔偿制度:比较和借鉴

    (三)关于扩大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立法建议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第三章 专利的申请

   第四章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第五章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六章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第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八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专利的申请

   第三章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 专利申请的复审与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五章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第六章 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第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八章 专利登记和专利公报

   第九章 费用

   第十章 关于国际申请的特别规定

   第十一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专利标记和专利号标注方式的规定

 序

 《21世纪法学文库》总序

当专利权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往往寻求专利行政部门或民事诉讼程序的保护。但是,面对情节严重的假冒专利者,专利权人更需要刑事保护,因为刑事诉讼程序不仅可以冻结涉案财产,而且可以依法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并采取具有强制力的侦查手段,既惩罚了犯罪,又为专利权人获得经济赔偿奠定了基础。这时,权利遭受侵犯的专利权人需要专家的帮助,而本书是中国自1984年颁布专利法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专门研究专利权刑事保护的学术专著。本书从刑法基本理论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就假冒专利罪的构成特征、外延界限、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和专利权利刑事保护程序(包括附带民事诉讼)诸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专利权利保护实务价值的结论。本书既可以为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专利权遭受侵扰的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为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指导工具之书。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卷、第23卷。

2.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3版。

4.王牧:《犯罪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第1版。

5.吴振兴:《罪数形态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第1版。

6.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第1版。

7.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1版。

8.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版。

9.姜伟:《犯罪形态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第1版。

10.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11.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12.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13.陈兴良:《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2版。

14.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1版。

15.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基础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1版。

16.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17.陈兴良:《刑法的启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1版。

1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版。

19.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2版。

20.孙谦:《逮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1版。

21.马克昌主编《比较刑法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22.张旭:《国际刑法论要》,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2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24.杨亚非:《比较法总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25.杨春洗、高格主编《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1版。

26.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27.姜伟主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1版。

28.〔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29.〔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邓又天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1版。

30.〔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1版。

3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第1版。

32.〔英〕J.C.K.史密斯、B.霍根:《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李贵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1版。

33.〔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第2版。

34.〔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第1版。

35.〔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第1版。

36.〔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版。

37.〔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1版。

38.〔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1版。

39.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版。

40.江礼华主编《刑法新增罪的司法认定》,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第1版。

4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1版。

42.赵国玲主编《知识产权犯罪调查与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第1版。

43.党建军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44.于世忠著《侵占罪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1版。

45.董玉庭:《盗窃罪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第1版。

46.聂洪勇:《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第1版。

47.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8.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版。

49.徐德志编著《WTO协议文本与世界商道通则》,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第1版。

50.龚培华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构成与证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1版。

51.龙文懋著《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52.江平主编《中国司法大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第1版。

53.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54.Jonathan Herring,Criminal Law,Law ress,China,2003,3rd edition.

55.Tina Hart & Linda Fazzani,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2003,2nd edition.

56.龙斯荣:《罗马法要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第1版。

57.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58.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第1版。

1.赵秉志、陈志军:《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法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六期(2003年11月)。

2.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法学研究》第二十卷第五期(1998年9月)。

3.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中国法学》2004年第9期。

4.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法学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999年9月)。

5.贾宇:《犯罪故意概念的评析与重构》,《法学研究》第十八卷第四期(1996年7月)。

6.贾宇:《犯罪故意类型新论》,《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李希慧、童伟华:《论行为犯的构造》,《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8.林亚刚:《论集合犯》,《法学研究》第二十三卷第三期(2001年5月)。

9.李洁:《罚金刑之数额规定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法学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004年5月)。

11.白建军:《论刑法不典型》,《法学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六期(2002年11月)。

12.高格:《关于共同犯罪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1期。

13.张明楷:《“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法学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99年5月)。

14.李希慧、逄锦温:《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评析》,《法学家》2001年第2期。

15.郑军男:《不能未遂犯论争——“客观危险说”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6期。

16.林亚刚、何荣功:《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7.董玉庭:《论诉讼诈骗及其刑法评价》,《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8.张文显:《法律文化的释义》,《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总第82期)。

19.沈宗灵:《当代中国借鉴外国法律的实例》,《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20.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第十九卷第四期(1997年7月)。

21.王家福:《WTO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法律制度建设问题》,《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22.郑成思:《对21世纪知识产权研究的展望》,《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23.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法学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一期(2000年2月)。

24.郑成思:《Trips中的几个国际与区际法律问题》,《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总第93期)。

25.王家福:《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总第73期)。

26.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法学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1996年3月)。

2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法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3年5月)。

28.李永明、张振杰:《知识产权权利竞合研究》,《法学研究》第二十三卷第二期(2001年3月)。

29.曹新明:《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原则》,《法学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99年5月)。

30.郭明瑞、仲相:《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当设立优先权制度》,《法学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4年7月)。

31.王毅:《WTO国民待遇在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法学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004年5月)。

32.陈安:《美国单边主义对抗WTO多边主义的第三回合—“201条款”争端之法理探源和展望》,《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总第118期)。

33.尹竹:《WTO框架下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问题述评》,《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总第119期)。

34.何易:《欧盟和WTO处理贸易与环境案件法律之比较》,《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总第119期)。

35.郑友德:《信息高速公路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问题》,《法学研究》第十九卷第四期(1997年7月)。

36.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37.罗玉中、易继明:《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38.林秀芹:《专利当地实施要求的法律思考》,《法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五期(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