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

“流行社工”路图书

Social Work in Action with Mobility: Indigenous Practices of Yunnan Heart to Heart Community Care Service Center

SSAPID:101-1951-0298-79
ISBN:978-7-5201-237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过去十年的探索中,通过“深耕”一个昆明市郊的城乡结合部社区,陪伴一群流动儿童、妇女和非正规就业工友,从最初的不被看到、刻意忽视到如今的三社联动,有效参与社区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发展型社会工作的新道路。本书正是这个过程的翔实记录,它不仅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探索,更是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制定的有益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研究文库
编 辑:陈之曦;佟英磊;冯婷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编委会成员

 序言三 积极引进专业社工力量,助力社区和谐发展

 附录2 民盟省委第四届民生论坛文章

 理论篇

  云南连心发展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一 发展型社会工作范式

   二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与云南连心在探索发展型社会工作范式的实践经验

    (一)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型社会工作需要探索小群体和社区充权与社会服务提供的结合策略

    (二)发展型社会工作在开发社区经济、提供个人或社区就业上发挥的作用

    (三)发展型社会工作需要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应具备深入辨认社会问题和需求,整合、开发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促进和维护服务使用者的发展权益也是发展型社会工作一大工作目标

    (五)发展型社会工作在营造发展型社会工作生态中的策略和意义

    (六)发展型社会工作超越了传统社会工作方法,需要加强对相关工作模式的研究、总结和整合

   三 总结与思考

  创新、共融、整合:走出当下社会工作教育十字路口的路径探索*

   一 前言

   二 反思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特色的“教育先行”话语

   三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教育比较依赖英美知识体系

    (二)国家行政嵌入的深化

    (三)文化守成主义回应从弱到强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双一流”的标准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

    (五)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和市场化

   四 全球化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

    (一)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五 走出十字路口的社会工作教育:六位一体的整合式教育研究实践

    (一)直接服务开发:基于社区为本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开发

    (二)行动研究

    (三)经验式学习:服务-学习与实习

    (四)宏观社会工作的政策倡导:融合

    (五)社会创新的社会企业开发:跨界、合作

    (六)社会工作行业推动:营造发展型社会工作生态的策略和意义

   六 “六位一体”新融合发展型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分析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后现代知识立场

    (二)新融合发展型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七 总结:新融合发展型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实践篇

  构建流动儿童社区安全网

   一 儿童活动中心缘起

   二 坚持探索实践

    (一)拆迁-搬迁-重建

    (二)肩负责任,重新出发

   三 社区儿童保护机制的体系化过程

   四 儿童自组织管理模式

    (一)小跟班,协助帮忙

    (二)做小主人,参与管理

    (三)做主人,组织策划活动

   五 儿童活动中心定位

   六 儿童活动中心运营的关键要素

    (一)儿童活动中心小管理员的发展

    (二)中心管理员的分配

    (三)管理员工作内容

    (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角色

    (五)实践反思

   七 儿童活动中心的业务板块与实务操作

    (一)功课辅导

     1.社区需求

     2.服务过程

     3.服务现状

     4.困难及挑战

    (二)兴趣小组

     1.社区需求

     2.工作手法

     3.困难及反思

    (三)儿童自组织服务

     1.组织目标

     2.工作手法

     3.服务流程(见图1)

     4.小结反思

    (四)外出主题活动

    (五)假日营期

     1.社区关系

     2.孩子的成长

     3.传播及影响力

     4.营期套餐

    (六)接待与同行交流

     1.目标

     2.接待类型

     3.申请来访及接待流程

   八 活动中心工作挑战、不足及思考

    (一)儿童流动性大,工作人员、流动儿童、志愿者的流动带来的挑战

    (二)社区工作深入的复杂性和及时性思考

    (三)活动中心工作事无巨细,人力不足,配置方面的总结与思考

   附件一 活动中心值班员及积分说明

   附件二 儿童自组织活动计划书

   附件三 儿童自组织活动总结表

  直面生命的脆弱

   一 困境儿童:从看见到理解有多远?

    (一)从案例中看到困境

    (二)困境儿童陪伴的案例启发

   二 不是个案: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共性

    1.经济困难

    2.养育困难

    3.人际交往困难

    4.个别成长支持

   三 系统性回应:困境儿童支持体系建立

    (一)建立了一套及时发现困境儿童的筛查机制

     1.民办学校开展在校学生筛查

     2.社区儿童中心开展社区儿童筛查

     3.社区外展及走访开展困境儿童筛查

    (二)建立了一套较为专业的困境儿童需求评估方法

    (三)建立一套困境儿童干预服务机制

     1.建立“社工+义工”的一对一陪伴个案服务方法

     2.探讨激发困境儿童及家庭互助的小组工作方法

     3.建立在城中村以社区楼栋为单位的邻里互助体系

    (四)探索有效的公众倡导及政策建议,引发公众及政府对困境流动儿童的关注

   四 项目实施中的困难或问题

    (一)困难与挑战

     1.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分类的复杂性,影响社工设计回应策略的挑战

     2.机构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政府及社会对流动困境儿童的认识不足,投入资源有限

     4.专业困境儿童服务的社工机构数量少,机构之间相互转介的机制尚未建立

     5.公众倡导的目标需更加聚焦

  让民办小学的孩子也享有全人教育的机会

   一 背景介绍

   二 学校需求和意义

   三 学校工作目标

   四 学校工作经验总结

    (一)学校情况简介

    (二)建立关系

    (三)提供服务

     1.学生层面的工作

     2.教师层面的工作

    (四)资源整合

     1.联动社会资源

     2.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四 工作反思和建议

  孩子也能塑造自己的社区

   一 背景介绍

   二 需求分析预估

   三 服务计划

    (一)工作理论

     1.儿童基本权益视角

     2.增能理论

    (二)工作目标

    (三)组建小组的基本情况

    (四)工作程序

   四 服务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二)小组过程组员能力提升

    (三)小组中期的公众及政策倡导工作

   五 工作总结和评估

    (一)总结和评估活动

     1.评估的方式

    (二)取得的成效

     1.提供了流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使流动儿童小公民意识得到培养,激发他们关注更多社区公共事务

     3.提供了流动儿童发声的重要渠道,使社会公众、媒体及政府能够更多地从流动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他们面临的困境

     4.提供了市民走近流动人口现实生活的机会,促进了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5.小组过程,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实习生和志愿者得到了专业能力上的提升

   六 工作反思

  与底层劳动者走在一起

   一 从工厂到社区:我的劳工社会工作脉络

   二 比法律底线还要低:非正规就业社群社会工作

   三 社群主要面临的问题与需求

    (一)生计问题

    (二)普遍存在的劳资纠纷和工伤问题

    (三)赌博酗酒严重

    (四)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法律及制度等社会支持体系的需求

    (六)社群关系疏离,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七)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四 连心非正规就业社群工作的服务实践

  在流动边缘追寻姐妹情谊

   一 流动妇女工作需求分析

    (一)非正规就业为主,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二)居住条件差,居住权利缺乏保障

    (三)流动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问题较为突出

    (四)流动妇女缺乏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医疗费、分娩费成为家庭重要负担,大病致贫情况尤为突出

    (五)社区公共空间缺乏,妇女基本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缺乏

    (六)多元文化及社区融合问题突出

   二 连心流动妇女工作的目标、策略和内容

    (一)建立关系:提供基本服务及信息

    (二)稳定关系:选取工作的切入点并搭建不同层面平台

    (三)关系重构:挖掘社区骨干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四)三社联动,撑开公共参与和政策倡导空间

    (五)社区共融,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看见

   三 连心流动妇女工作成效

    (一)通过不断的社区走访和基础服务工作,服务和支持了一批流动妇女,并初步掌握了流动妇女的基本生存状态和需求

    (二)初步探索了一套针对流动妇女工作的方法

    (三)建立了与省内外伙伴机构进行广泛交流学习的机制

   四 连心流动妇女工作的困难与挑战

    (一)经验的传承、学习与累积不足

    (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资源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三)工作团队的能力培养和意识提升

   五 总结与思考

  编织身心灵安顿的休憩之网

   一 云南的本土特点与发展少数民族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的少数民族社群需求

    (二)机构使命:连心希望推动的流动人口社区工作是具有文化多样性视角的社区共融

    (三)文化多元视角对于流动人口社区工作的特有价值和贡献

   二 连心在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工作

    (一)妇女工作

     1.在工作过程中建立关系

     2.小组的运作

    (二)妇女小组与连心的关系:探讨少数民族妇女赋权的路径

    (三)从儿童入手的家庭服务工作

     1.工作目标

     2.工作过程

    (四)文化多元视角下的社区共融工作

    (五)连心流动职工联合工会的成立:有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三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经验与所面临的挑战

   四 作为工作者的我

  从看见到同行

   一 缘起:我们为什么要在流动人口社区开展反家暴工作

   二 缘分:我与反家暴工作的前世今生

   三 使命:他们在我心中火上浇油

   四 实践:多样化系统化的尝试与策略

    (一)借力原有社区平台,扎根社区开展一站式社工专业化服务

     1.在社区“进城务工妇女之家”的平台上整合社区资源,与社区共建“反家暴社工服务站”

     2.规范化的工作站服务机制,保障专业化服务的有效开展

     3.社工与法律援助的无缝衔接

    (二)分析利益相关人群,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扎根低收入社区的反家暴干预

     1.微观家庭中受家庭暴力影响的人群

     2.社区中的相关人群

    (三)连心社区反家暴服务扎根流动人口社区,借原有社区关系,采用多种手法,进行社区反家暴宣传

     1.以社区公共空间为中心,辐射周边人群聚集点,张贴反家暴热线宣传牌

     2.利用多渠道实现12小时社区全覆盖,借助节日活动有针对性地发送宣传资料

     3.针对性宣传:对房东、社区居民、周边派出所、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相关群体进行不同方面的宣传

    (四)综合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紧贴低收入流动人群实际,联动多部门,以点带面促倡导

     1.家暴受害人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宣传反家暴的重要性

     2.在众多个案的基础上,针对低收入家庭具体现状,倡导成立家暴受害人专项基金

     3.通过系统性的反家暴工作,拉入资源相关方,联动地方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区力量

   五 挑战与思考

    (一)个案工作反思与困难

     1.家庭暴力干预必须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社会力量进行系统的干预

     2.案主流动性大,连续性的个案辅导难以持续

    (二)不同群体反家暴工作的反思和困难

    (三)宣传倡导和公众教育的反思和困难

  创新流动人口社区社会治理

   一 “三社联动”推动的重要意义

   二 云南连心“三社联动”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三社联动”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

    (二)培育专业社工机构,为“三社联动”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三)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三社联动”提供平台支撑

    (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三社联动”打造多元参与主体

    (五)创新社区工作手法,为“三社联动”提供重要抓手

    (六)联动多方资源,为“三社联动”提供资金保障

    (七)强化研究与培训,为“三社联动”提供智力支持

   三 云南连心“三社联动”工作经验与成效

    (一)探索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基层社区组织合作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经验

    (二)探索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何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协同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经验

    (三)为云南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云南的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四 不足及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社区工作政策倡导的实践探索

   一 背景

   二 对于倡导的假设

    (一)倡导推动使机构更具有合法性的工作身份

    (二)倡导政府更多关注流动人口议题,并将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范畴

    (三)倡导流动人口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机制完善

   三 倡导的路径与方法

    (一)借力使力,实现政社联动的互利共赢

    (二)在服务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总结研究

    (三)建立倡导工作的多种路径渠道

    (四)不断探索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创新,为倡导工作提供“弹药”

   四 倡导的经验与思考

    (一)倡导是倡导者和倡导对象相互理解和学习的过程,需要找到策略性的方法和路径

    (二)倡导需要借助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力量做协助

    (三)选择与具有战略眼光的资助方进行合作,是确保机构倡导工作的重要资源保障

    (四)倡导是充满了挑战性的工作,机构员工特别是负责人必须不断学习,提升倡导的能力

   五 结语

 组织发展篇

  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一 引言与综述

   二 志愿者的内涵

   三 连心志愿者

   四 连心志愿服务事迹溯源

   五 志愿者管理经验

    (一)志愿者的申请流程

    (二)高校合作经验

    (三)市民志愿者

    (四)志愿服务文化的构建及传播

    (五)志愿者案例:基于困境流动儿童及家庭陪伴计划的“社工+义工”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1.服务对象层面

     2.社区发展层面

     3.社会问题回应层面

     4.社工专业发展层面

     5.社会倡导层面

   六 实习生工作经验

    (一)实习生工作流程体系

     1.什么是连心实习生

     2.如何申请连心实习生

     3.实习生可以获得什么

     4.机构对实习生的要求

     5.实习生退出/中止

    (二)实习督导体系

     1.实习生协调人

     2.岗位督导

     3.机构督导

     4.团队负责人

     5.机构主任

    (三)实习基地合作模式

    (四)实习生讲述的故事

     1.实习生郭海萍

     2.实习生姚颖儿

  有了人,才有了组织

   一 组织人才推动

    (一)组织人才推动的提出

    (二)组织人才推动的意义

     1.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壮大是云南连心作为一个机构持续发展的保障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是机构服务品质的保证

     3.推动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于云南社工人才队伍和社工行业发展

    (三)组织人才推动的策略

    (四)组织人才推动所取得的成就

   二 机构督导实践

    (一)督导的提出

    (二)督导的意义

     1.协助工作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和经验的学习、分享,从而更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2.为工作人员提供情感支持,减少职业耗竭的发生

    (三)机构督导机制建立的策略

     1.2005年机构成立初期零散培训和非常态化督导

     2.2010年机构发展初期的督导专职化和常态化方向的尝试

     3.2014年机构发展壮大期培育内部督导团队形成一对一督导机制

     4.机构迈向成熟期督导跨区域督导的尝试

    (四)机构内部督导工作的成效

   三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对推动云南本土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及社工人才培养的贡献

    (一)社工人才培养方面

    (二)社工机构培育方面

 序言一

 序言二 从连心在流动人口社区的工作说起:外来工与新市民

 序言四 既往开来,共建共创社工路

 序言五 传承历史、“流行社工”、十年一剑

 附录1 部分政协提案

中西部地区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已经呈现“城-乡”循环流动的新常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未来中西部城市社区将吸纳大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这一批“新市民”如何在互动中与城市社区产生连接与交融,并在社区中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过去十年的探索中,通过“深耕”一个昆明市郊的城乡结合部社区,陪伴一群流动儿童、妇女和非正规就业工友,从最初的不被看到、刻意忽视到如今的三社联动,有效参与社区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发展型社会工作的新道路。本书正是这个过程的翔实记录,它不仅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探索,更是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制定的有益参考。

方巍,2009,《社会福利发展策略的创新与偏颇——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评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马凤芝,2014,《社会发展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彭华民,2010,《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Schon,D.,2004,《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台北:远流出版社。

王思斌,2007,《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吴骏,2016,《发展性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析》,《社会工作与管理》第1期。

徐选国、戚玉、周小燕,201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理论创新与经验反思——以社会治理创新为分析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Estes,Richard J. 1998.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A New Paradigm For A New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IUCISD),Cairo,Egypt.

Midgley,James. 1996. “Social 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39:pp.5-12.

Midgley,James. 2010. “Communit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James Midgley and Amy Conley eds.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el,Leila,Tessa Hochfeld. 2012.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South Africa:Translat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June 11.

Van Breda,Adrian. 2015. “Developmental Social Case Work:A Process Model,”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December 4.

古学斌,2013,《召唤行动者的归来——社会工作教育与行动研究》,载杨静、夏林清主编《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雪松,2016,《基层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回应》,《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彭秀良,2016,《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几个问题的讨论》,《社会工作》第2期。

童敏,2016,《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困境及其解决路径——一项历史和社会结构的考察》,《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王名,2016,《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改革与趋势》,《中国人大》第7期。

卫小将,2014,《土生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之构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夏林清,2013,《行动研究的双面刃作用》,载杨静、夏林清主编《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向荣、陆德泉,2013,《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方法学的服务学习》,载杨静、夏林清主编《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向荣、陆德泉,2016,《服务-学习:从教学创新到社会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静,2013,《回观历史,辨识经验,寻找变的力量》,载杨静、夏林清主编《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环,2016,《社会工作的实践迷思及其范式转型》,《学海》第5期。

朱健刚,2016,《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合流》,《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Beres,L.,Batholomew,A.,Braaksma,H.,Cowling,J.,LaRochelle,N. & Taylor,A.,2008. “Professor as‘not knowing’:unsettling the expected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Radical Pedagogy 9(2)Available from http://radicalpedagogy.icaap.org/content/issue9_2/Beres.html.

Gray,M.,2006. “The diversity of‘backyard social work and lessons from afar.” Australian Social Work 59(4):361-364.

Healy,K. & Leonard,P. 2000. “Responding to uncertainty.” Journal of Progressive Human Services 11:23-48.

Hochifeld,T.,Selipsky,L.,Mupedziswa,R.,Chitereka,C. 2009.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Southern and East Africa.Johannesburg:Research Report,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

Kwaku Osei-Hwedie & Morena J.Rankopo. 2012. “Social Work in‘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The Sage of Handbook of Social Work,edited by Mel Gray,James Midgley and Stephen Webb,pp.707-722.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

Mason,R. 2011. “Confronting uncertainty:lessons from rural social work.” Australian Social Work 64:377-394.

Midgley,James. 1996. “Social 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39:5-12.

Razack,N. 2009. “Decolonizing the pedagog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2:9-21.

Saleebey,D. and Scanlon,E.,2008. “Is a critical pedagogy for the profession of social work possibl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5(3-4):1-18.

Staffen Hojer & Peter Delligran. 2013. “Academ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Sweden and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No.3:344-352.

Stoesz,D. & Karger,H. 2010. “Social Work Education.” from The Sage of Handbook of Social Work,edited by Mel Gray,James Midgley and Stephen Webb,pp.646-659.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

Walton,R. & Abo El Nasr,M. 1988. “Indigenization and authentization in terms of social work in Egyp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31:13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