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6

观念与制度:以考察北朝隋唐内侍制度为中心图书

Ideal and System: Focusing on the Lord Chamberlain System in Northern Wei、Sui and Tang Dynastyies

SSAPID:101-1902-6908-56
ISBN:978-7-5201-2526-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北朝至隋唐时期内侍制度的演变,凸显了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北魏早期无内外朝之分。隋统一南北,设内侍省,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李唐前期,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至安史军兴,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而宦官把持的内朝机构及职能转而扩大。唐末的动乱中,宦官突破内朝体制的参政模式。然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优势丛书
作 者: 徐成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结语

 文前辅文

 图表目录

 序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总序

 后记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综述评骘

   (一)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的整体研究

   (二)北朝(含隋代)内侍制度的研究

   (三)唐代内侍制度研究

    1.唐代宦官权势演变的研究

    2.宦官与军事研究

    3.宦官与司法、监察研究

    4.内诸司使研究

    5.宦官层级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研究旨趣

 第一章 北魏内侍制度考述

  第一节 北魏前期的内侍制度

   一 “内小”与“中散”

   二 宦官的出现与北魏内侍地位的变化

   三 北魏前期内侍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太和改制后北魏之内侍设置

   一 太后宫中之内侍官

   二 皇后宫中之内侍官

   三 归属待考之内侍官

  第三节 北魏内侍中的士人

  第四节 北魏内侍之仕途迁转及地位

  第五节 太和中两次《官品令》所见北魏内侍机构之变化

 第二章 北齐、北周、隋三朝内侍制度

  第一节 北齐内侍制度考述

   一 厮养家奴:高氏前期内侍的主体

   二 恩倖内侍与恩倖朝臣之辨

   三 北齐的中侍中省与长秋寺

   四 北齐宦者权势论析

   五 由胡小儿与“内参”看北齐中后期的内廷体系

   六 小结

  第二节 北周内侍制度考述

   一 北周天官所属之职官架构

   二 北周内侍的组织形式

   三 北周内侍的构成及政治运作

  第三节 隋内侍省考述

   一 周体齐用:隋代内侍省溯源

   二 从内侍省到长秋监:隋炀帝的取舍

   三 隋代政治运作中的内侍职能及地位

   四 小结——北朝内侍制度的整合与演变

 第三章 唐前期内侍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唐初内侍制度的确立及运作

   一 内侍省抑或是长秋监——唐初的选择

   二 唐初内侍的运作

   三 释宦官与南北衙之关系

   四 优宠抑或防禁——唐初内侍职权的再探讨

  第二节 李武政权的更迭与宦官势力的变迁

   一 由外廷而内廷——武后私党之嬗变

   二 李武政权宦官权势的膨胀

   三 释“品官给使”

   四 唐初外戚、妃主政治与内侍之关系

  第三节 玄宗朝内侍制度的变革

   一 玄宗“崇重宫禁”与内侍省的变迁

   二 十王宅的设立与飞龙禁军

    (一)十王宅的设立

    (二)飞龙禁兵

   三 玄宗政治理念与内侍运作

   四 持国柄而无权——高力士权势分析

  第四节 肃代二朝宦官角色的转变

   一 唐代宦官监军的普及与制度的完善

    (一)藩镇监军之组织

    (二)其他种类监军

    (三)监军之运作及职能

   二 内外职之间——从李辅国到鱼朝恩

    (一)由侍从而朝臣——释李辅国身份之转变

    (二)宦官与禁军的初次结合——判元帅行军司马

    (三)由观军容使到神策军兵马使——鱼朝恩权势辨析

  第五节 略说北朝至中唐内侍参政模式的终结

 第四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上)

  第一节 唐代枢密使再研究

   一 从传宣诏命到参议谋划

   二 枢密与枢籍

   三 枢密院与翰林学士院之联系

   四 枢密使的内廷地位及其演变

  第二节 神策中尉与神策军研究

   一 从神策监军到神策中尉

   二 神威军始末及神策军规制的扩大

   三 宦官与神策军组织的若干问题

    (一)监铁冶使

    (二)宴设使

    (三)监征马使

   四 神策行营与宦官势力在军务上的延伸

    (一)京西北和籴使

    (二)京西、京北行营宣慰计会使

    (三)京西、京北行营都监

    (四)京西京北制置堡戍使

   五 军容使与神策军在晚唐的变更

 第五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中)

  第一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上)——内诸司使之内司诸使

   一 宣徽使

    (一)五坊使、鹞坊使、鹰鹞使、后坊都知

    (二)小马坊使

    (三)鸡坊使

    (四)宣徽内库使、文思院使

    (五)含光使

    (六)宣和殿使

    (七)酒坊使

   二 飞龙使、群牧使、骡坊使

   三 军器使

   四 内弓箭库使

   五 内作使

   六 如京使

   七 内园使、栽接使、冰井使、通掖使

   八 监医官院使

   九 监右银台门进奏使、门使

   一〇 琼林、大盈库使

    (一)琼林库使之支使——内中尚使

    (二)琼林库使之支使——内八作使、五作坊、毡坊使、毯坊使

    (三)琼林库使之支使——武德使

    (四)大盈库使之支使——染坊使

   一一 丰德库使

   一二 尚食、口味库使、进食、御食、御厨使

   一三 营幕使

   一四 三宫使、留后使

   一五 少阳院使、内坊使

   一六 仗内学案使

  第二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下)——内诸司使之外司诸使

   一 教坊使、梨园使

   二 牛羊使

   三 市舶使

   四 客省使、司宾使

   五 总监使

   六 功德使

   七 会仙院使

   八 华清宫使

   九 内庄宅使

   一〇 鸿胪礼宾使

   一一 僻(辟)仗使

   一二 威远军监军使

  第三节 宦官使职之外使

   一 监护使

   二 馆驿使

   三 粮料使

   四 解县榷盐催勘使

   五 排阵使、制置使

  第四节 唐代宦官高品、内养制度考索

   一 高品、内养的品阶分别

   二 内养的职能

   三 高品与高班

   四 殿前高班、内养的空间分布

   五 结论

 第六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下)

  第一节 内朝理念与北司狱

   一 正敕、特敕与内朝体制之演变

   二 北司狱考述

   三 北司狱与南衙、地方狱职权辨析

  第二节 晚唐内大臣的确立——以中尉、枢密权责的拓展为中心

   一 宦官礼仪之争

   二 中尉、枢密使中枢决策权的扩展

中国历史上,由北朝的分裂割据到隋唐走向统一,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书考察其内侍制度的演变,凸显了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北魏早期无内外朝之分。隋统一南北,设内侍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长秋监,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李唐前期,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至安史军兴,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位兼将相,任内外职,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而宦官把持的内朝机构及职能转而扩大。唐末的动乱中,宦官突破内朝体制的参政模式。然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阮元校刻本。

(西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第二版。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薛居正等撰,(清)邵晋涵重辑《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宋)司马光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9年第二版。

(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

(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

(唐)郭湜撰,丁如明点校《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2012年新版。

(唐)李德裕撰,吴企明点校《次柳氏旧闻》,《教坊记》(外三种),中华书局,2012。

(五代)马缟撰,吴企明点校《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外三种),中华书局,2012。

(唐)李德裕撰《文武两朝献替记》,收于(宋)晁载之编《续谈助》,《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郁知言撰《记室备要》,收于赵和平辑校《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

(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

(宋)王谠编,(清)四库馆臣补辑,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第二版。

(宋)叶梦得撰,(宋)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据商务印书馆1959年排印本影印。

(元)辛文房撰,周绍良笺证《唐才子传笺证》,中华书局,2010。

(唐)李肇撰《翰林志》,收于(宋)洪迈编《翰苑群书》,《知不足斋丛书》本。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

(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二版。

(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北魏)杨衒之撰,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

(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

(清)徐松撰,李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

(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

〔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

(元)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等点校《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

(唐)林宝撰,(清)四库馆臣重辑,岑仲勉校,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

(宋)王溥撰,方诗铭等点校《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

(宋)陈振孙撰《白文公年谱》,收于(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宋)赵崡撰《石墨镌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历代碑志丛书》据《知不足斋丛书》刊本影印。

(清)王昶编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赵万里集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

赵超编《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罗新、叶炜编撰《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

王其祎、周晓薇汇考《隋代墓志铭汇考》,线装书局,2007。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线装书局,2007。

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清)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订补本。

(清)赵翼撰,曹光甫点校《陔余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钱大昕撰,方诗铭、周殿杰点校《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2005。

(清)赵钺、劳格撰,张忱石点校《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华书局,1997。

(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2000。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

(清)沈家本撰,邓经元点校《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宋)李昉等编,汪绍楹点校《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释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中华书局,2014。

(唐)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据明刻本影印。

(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

(宋)孙逢吉撰《职官分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駉编《古今源流至论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应麟编《玉海》,广陵书社2003年据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影印。

(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中华书局,2006。

(唐)李绛撰,蒋偕编《李相国论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权德舆撰,郭广伟点校《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唐)柳宗元撰《柳河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排印本。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

(唐)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

(唐)孙樵撰《唐孙樵集》,《四部丛刊初编》本据明刊本影印。

(唐)杜牧撰,陈允吉点校《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新罗)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

(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据宋刻本与明刻本拼接影印。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据清光绪刻本影印。

韩理洲辑《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附(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扬州官刻本影印。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附《全唐文再补》、《全唐文又再补》),中华书局,2005。

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9辑、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7。

(宋)郭茂倩编,乔象锺、陈友琴等点校《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二版。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

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附于氏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华书局2004年新版。

岑仲勉:《金石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新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新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2011年新版。

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2011年新版。

唐长孺:《山居存稿续编》,中华书局,2011。

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中华书局2011年新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2011年新版。

周一良:《唐代密宗》,《周一良集》(第三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

安作章、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

王仲荦:《北周六典》,中华书局,1979。

郑钦仁:《北魏官僚机构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

郑钦仁:《北魏官僚机构研究续篇》,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

牛致功:《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严耀中:《魏晋南北朝史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二版。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阎步克:《中国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陈国灿、刘健明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大学,1997。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

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中华书局,2005。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顾蓉、葛金芳:《雾横帷墙——古代宦官群体的文化考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马良怀:《士人 皇帝 宦官》,岳麓书社,2003。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官吏制度研究》,巴蜀书社,2004。

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锦绣:《中国财政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1。

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赵雨乐:《从宫廷到战场:中国中古与近世诸考察》,(香港)中华书局,2007。

曹旅宁:《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中华书局,2013。

李全德:《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王守栋:《唐代宦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日〕宫崎市定撰《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

〔日〕宫崎市定撰《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杨晓钟、孟简、魏海燕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日〕谷川道雄撰《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日〕尾形勇撰《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中华书局,2010。

〔日〕川本芳昭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

〔日〕妹尾达彦撰《长安的都市计画》,讲谈社,2001。

〔日〕松下憲一撰《北魏胡族体制论》,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7。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向菲:《甘露之变及其对晚唐文人的影响》,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以宦官墓志及敦煌本〈记室备要〉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牟永良:《试论唐昭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仲亚东:《唐代宦官诸使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歌:《唐代宦官专权若干问题试探》,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唐飞:《唐代中使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曾鹏瑞:《唐代北衙神策禁军考论》,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任立鹏:《唐代宫廷消费问题初探》,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晶:《唐代五坊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伟歌:《唐代掖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史艳辉:《中晚唐宦官专权之政治利益关系分析——以唐文宗朝为例》,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郑天挺:《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探微集》,中华书局,1980。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牟润孙:《从初唐政制论中国文人政治之形成》,《注史斋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9。

黄永年:《〈北史·恩倖传〉记齐宦者仓头胡人乐工事杂说》,《燕京学报》新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光霁:《隋唐职官制度渊源小议》,《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齐陈骏、陆庆夫:《唐代宦官述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牛志平:《略论唐代宦官——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唐宦官年表》,《唐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陈庆连:《北魏宦官的出身及其社会地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6期。

陈仲安:《唐代后期的宦官世家》,《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王钟翰:《清代则例及其与政法关系之研究》,《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

孙昌武:《唐代的宦官与佛教》,《国学研究》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程应鏐:《释“幹”》,《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陈琳国:《北魏前期中央官制述略》,《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2期。

严耀中:《唐代中后期内侍省官员身份质疑》,《史林》2004年第5期。

严耀中:《唐代内侍省宦官奉佛因果补说》,《唐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俞鹿年:《北魏前期的内侍官》,《法律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牟发松:《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牟发松:《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杜文玉:《唐代长安的宦官住宅与坟茔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观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俸禄与食邑》,《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世家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杜文玉:《唐代内诸司使考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婚姻及其内部结构》,《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杜文玉:《关于唐内诸司使与威远军使研究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王永平:《论枢密使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张金龙《北魏前期的内侍、内行诸职》,《北大史学》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陈弱水:《唐代长安的宦官社群》,《唐研究》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黄洁琼:《唐代枢密使与神策中尉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冻国栋、黄楼:《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7期。

黄正建:《唐六尚长官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何敦铧:《唐代宦官集团势力及其在藩镇监军的影响》,《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

刘长江:《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马俊民:《唐代宦官专权与北军、马政的关系》,《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孙亚平:《论神策军》,《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贾宪保:《唐代枢密使考略》,《唐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贾宪保:《“甘露之变”剖析》,《唐史论丛》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贾宪保:《神策中尉与神策军》,《唐史论丛》第5辑,三秦出版社,1990。

陆扬:《从碑志资料看9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文史》2010年第4期,中华书局,2010。

尚民杰:《唐墓志中所见宦官诸使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唐研究》第1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罗永生:《晚唐五代的枢密使与枢密院》,《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王静:《唐大明宫内侍省及内使诸司的位置与宦官专权》,《燕京学报》新1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黄楼:《〈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撰者及制作年代考——兼论唐代市舶使职掌及其演变等相关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苹、马冬:《墓志所见晚唐内侍省官员与“赐紫绯”》,《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6期。

李向群:《论中晚唐宦官专权之官制与内争》,《南都学刊》1998年第2期。

张全民:《唐河东监军使刘中礼墓志考释》,《敦煌学集刊》2007年第2期。

张艳云:《论唐中后期的宦官参预司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一批唐代银器》,《文物》1966年第1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丘县文物局:《山西灵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文物》1997年第12期。

〔日〕加藤繁:《内庄宅使考》,《东洋学报》第10期(1920年)第2分册,后收入氏著《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

〔日〕横山裕男:《唐之官僚制与宦官》,《中国中世史研究》,东海大学出版社,1970。

〔日〕室永芳三:《唐末内侍省内养小论》,《长崎大学教育学部社会科学论丛》1991年第43期。

〔日〕室永芳三:《唐内侍省的宦官组织——高品层和品官白身层》,《日野开三郎颂寿纪念文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的诸问题》,(东京)日本中国书店,1987。

〔日〕窪添慶文:《文成帝期的胡族与内朝官》,张金龙主编《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韩〕柳浚炯:《试论唐代内养宦官问题》,《国学研究》第2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