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1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图书

A Study with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Rural Households' Credi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Jiangxi Province

SSAPID:101-1829-5515-93
ISBN:978-7-5097-887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了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一并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三大问题:农户借贷和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以及农户借贷行为的现状和特征;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前期阶段;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中期和后期阶段。进而得出:农户借贷正由生存型向生产型转变;不同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借方和贷方仍以强关系为主,结构洞决定话语权;社会资本可以成为防控农户借贷违约风险的利器。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陈熹
编 辑:赵慧英;张玉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后记

 附录

 序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户

   二 农户借贷行为

   三 正规借贷

   四 非正规借贷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第四节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农户经济行为特征的研究现状

    (1)舒尔茨-波普金命题

    (2)道义命题和生存命题

    (3)小农命题

   二 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的研究现状

    (1)有关借贷行为特征的研究

    (2)有关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3)有关农户借贷行为的福利效果研究

   三 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1)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

     ①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及其主要观点

     ②社会资本的国内研究及其主要观点

    (2)有关农村社会资本的研究

    (3)有关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 文献述评及研究发展趋势

 第三章 农户借贷和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一 金融发展理论

   二 金融约束理论

  第二节 金融风险理论

   一 逆向选择

   二 道德风险

  第三节 农村金融理论

  第四节 社会资本理论

   一 社会资本的内涵

   二 农村社会资本的内涵

   三 农村社会资本的一般测量

  第五节 结构洞理论

  第六节 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与类型

   一 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

    (1)农村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

    (2)农村社会资本的一般特性

   二 农村社会资本的类型

  第七节 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变迁

   一 传统宗法依附型社会资本

   二 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

  第八节 社会资本在农村金融借贷活动中的作用

   一 事实存在的无形“抵押物”

   二 “看不见”的资源配置操控手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借贷行为现状和特征

  第一节 农户借贷行为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3年

   第二阶段:1994~2002年

   第三阶段:2003~2007年

   第四阶段:2008~2014年

  第二节 农户借贷行为基本现状

  第三节 农户借贷行为的比较分析

   一 纵向比较:时间差异分析

   二 横向比较:区域差异分析

   三 条件比较:类型差异分析

  第四节 农户借贷行为主要特征

   一 农户借贷行为调查数据说明

   二 借贷发生率较高、借贷规模大都在10万元以内

   三 借贷资金来自正规和非正规途径

    (1)非正规借贷途径

    (2)正规借贷途径

   四 借贷用途向生产性需求倾斜

    (1)生活性需求

    (2)生产性需求

   五 借贷利率、期限、借据和担保

    (1)借贷利率

    (2)期限和借据

    (3)担保和抵押

   六 政府担保小额贷款

    (1)贷款的对象有明确规定

    (2)贷款由政府出资提供担保

    (3)贷款风险由政府、经办金融机构共同承担

    (4)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获得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扶持

    (5)贷款的利率由国家进行规定

    (1)经济效应

    (2)生态及辐射效应

    (3)带动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分析

  第一节 不同社会资本类型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 农户的六种社会资本类型

   二 样本数据来源和Logistic回归建模

   三 社会资本与农户借贷机会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一)交叉列联表分析原理

    (二)社会资本类型的变量选择

     1.亲戚走往数量与有效借贷机会

     2.亲戚信任与有效借贷机会

     3.邻居和睦与借贷机会变量交叉列联表

     4.是否参与合作社与有效借贷机会

     5.信用评级等级与有效借贷机会

     6.是否参与农户联保与有效借贷机会

     7.诚信评价与有效借贷机会

     8.党员身份与有效借贷机会

     9.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与有效借贷机会

  第二节 不同社会资本类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一 宗族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二 乡土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三 社团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四 法理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五 口碑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六 身份型社会资本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构洞、强弱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的案例研究

   一 案例1:结构洞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基本案情

    (二)案例分析

   二 案例2:强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基本案情

    (二)案例分析

   三 案例3:弱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基本案情

    (二)案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贷中和贷后分析:借贷违约风险和贷后福利效果

  第一节 农户借贷违约风险的形成

   一 农民财产权的模糊形成的抵押缺失

   二 农业生产特征的弱点形成的产业制约

   三 农村重亲轻理的思想形成的信用失衡

  第二节 农户借贷违约风险识别:基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分析

   一 基于直接型社会资本的借贷违约风险分析

   二 基于间接型社会资本的借贷违约风险分析

  第三节 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风险控制的作用机制

   一 建立非物质形态抵押担保机制

    (一)农户联保制度

    (二)担保人制度

   二 转变农业产业支撑机制

   三 完善农村信用约束机制

  第四节 农户借贷风险的重复博弈分析

   一 重复博弈的基本理论

   二 农户借贷风险的重复博弈分析

  第五节 农户贷后福利效果

   一 借贷资金带来的物质和心理满足

   二 农户贷后福利效果的理论模型

   三 农户贷后福利效果的实证

    (一)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借贷福利模型分析

    (三)不同社会资本类型贷款的福利效应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和主要结论

  第一节 政策建议

   一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一)农民房屋和土地产权亟待明确

    (二)推进农民财产权抵押担保

    (三)严格监管农村土地流转

   二 建立和完善具有农村特色的信用体系

    (一)逐渐脱离对政策性贷款的依赖

    (二)建立在农村社会资本基础上的信用体系

   三 鼓励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

    (一)承认和肯定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二)培育和发掘合适的农村民间借贷模式

    (三)加强国家和地方对农村民间借贷不同层面的监管

   四 小结

  第二节 主要结论

 总序

[1]〔印〕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12。

[2]〔美〕贝琪兹·阿芒达利兹(Beatriz Armendariz)、〔美〕乔纳森·默多克(Jonathan Morduch):《微型金融经济学》,罗煜、袁江译,万卷出版公司,2013。

[3]〔美〕海曼·P.明斯曼(minskg,H.P.)《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的视角(中文修订版)》,石宝峰、张慧贲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日〕青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张春霖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美〕约翰·G.格利(Guiley.J.G)、〔美〕爱德华·S.肖(Shaw.E.S),《金融理论中的货币》,王传强、陈昕、贝多广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边燕杰:《社会网络和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7]边燕杰、洪洵:《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网和职业流动》,《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8]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9]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1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卜长莉:《社会资本与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1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程昆、潘朝顺、黄亚雄:《农村社会资本的特性、变化及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14]陈天阁、邓学衷、方兆木:《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调查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15]陈熹:《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6]杜晓山、刘文璞、张保民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方文豪:《农户资金借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永康市5个村庄的调查》,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8]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5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1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

[20]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21]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22]宫建强、张兵:《农户借贷对其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农户调查的经验数据》,《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3]郭劲光、高静美:《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的新方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4]郭于华、孙立平:《关系资本·网络型流动·乡土型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提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改革出版社,1997。

[25]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林计发〔2004〕89号),2004。

[26]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国发〔1979〕56号),1979。

[27]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农村借贷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81。

[28]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的通知》1984。

[29]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1993。

[30]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国发〔1994〕25号),1994。

[31]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1996。

[32]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247号),1998。

[33]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2003。

[3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20号),1997。

[3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整顿规范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8〕145号),1998。

[3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48号),2004。

[3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2004。

[38]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9]何安耐、胡必亮:《农村金融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0]何广文:《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借入资金来源结构研究课题报告》,1999。

[41]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

[4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43]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资料库》2003年第8期。

[44]黄晓东:《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4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47]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

[48]江西省农信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2007。

[49]江西省农信社、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全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赣农信联社发〔2007〕5号),2007。

[50]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通知》(赣人社发〔2012〕48号),2012。

[51]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通知》(赣办字〔2004〕67号),2004。

[52]江西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评估课题组:《江西省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评估报告》,2011。

[53]蒋永穆:《农户借贷过程中信任机制的构建——一种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4]黎翠梅、陈巧玲:《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华容县和安乡县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55]黎东升、史清华:《湖北监利县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56]李海峰:《农村金融发展文献简述》,《经济视角》2011年第2期。

[57]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58]李锐、李超:《农户借贷行为和偏好的计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59]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0]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61]李守经、钟涨宝:《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2]李延敏:《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63]廖国良、肖四如、杨六华:《小实践破解大课题——江西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课题报告》,2007。

[64]〔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6]林聚任、刘翠霞:《山东农村社会资本状况调查》,《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67]罗芳、程中海:《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以新疆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8]罗家德、赵延东:《社会资本的层次及其测量方法》,载李培林、覃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9]〔美〕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0]〔美〕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任敏、李璐、林虹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1]吕世辰:《农村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2]马红梅、陈柳钦:《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2期。

[73]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中国金融》2003年第11期。

[74]〔美〕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张文宏译,格致出版社,2008。

[75]〔美〕马汀·奇达夫(Martin Kilduff),蔡文彬(Wenpin Tsai):《社会网络与组织》,王凤彬、朱超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6]〔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7]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78]〔孟〕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穷人的银行家》,吴士宏译,三联书店,2012。

[79]〔英〕帕萨·达斯古普特(Partha Dasgupta)、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Ismail Serageldin):《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张慧东、姚莉、刘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0]彭庆恩:《关系资本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81]钱海燕:《中小企业国际化:社会资本和组织创新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2]钱宁、银平均、杨为民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3]秦琴:《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4]申正茂、周立:《结构洞、信任半径和控制半径——江苏、山东两地资金互助合作社调查》,《银行家》2014年第3期。

[85]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86]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87]史清华、万广华、黄珺:《沿海与内地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比较研究——以晋浙两省1986~2000年固定跟踪观察的农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88]〔美〕斯坦利·沃瑟曼(Stanley Wasserman)、凯瑟琳·福斯特(Katherine Faus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陈禹、孙彩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9]童馨乐、褚保金、杨向阳:《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八省10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90]王爱俭:《20世纪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91]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2]王曙光:《金融发展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93]汪三贵:《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和前景》,《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

[94]汪三贵:《信贷扶贫能帮助穷人吗?》,《调研世界》2001年第5期。

[95]王丽颖:《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96]王卫东:《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97]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中经网2001年。

[98]吴晓灵、焦瑾璞:《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2009~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9]〔美〕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

[100]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101]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2]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行为与农村信贷短缺》,《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103]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4]严武、陈熹:《政府担保小额贷款:机制、行为与绩效研究》,2013。

[105]严武、陈熹:《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1294个调查样本的实证》,《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106]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107]杨瑞:《从问卷调查透视农户资金供求问题》,《金融纵横》2007年第3期。

[108]姚明霞:《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09]〔美〕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0]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1]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

[112]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13]张杰、谢晓雪、张淑敏:《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西安金融》2006年第3期。

[114]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5]张军:《储蓄差异及贷款需求的满足——一个经济外向型村庄农户金融活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3期。

[116]张龙耀、陈畅、刘俊杰:《社会资本与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

[117]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18]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19]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0。

[120]张晓山、何耐安:《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121]张新民:《农户借贷收入与中长期投入增长的不对称性》,载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2]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23]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24]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以赣东项村为例》,学林出版社,2007。

[125]郑世忠、乔娟:《农户社会资本及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乡镇经济》2007年第12期。

[12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12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12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3〕3号),2003。

[1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2004。

[1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2005。

[13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6。

[132]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2008。

[134]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008〕238号),2008。

[135]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银发〔2012〕188号),2012。

[136]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37]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38]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139]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课题组:《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2006。

[14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67号),2007。

[14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9〕48号),2009。

[14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工会创业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9〕89号),2009。

[14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监发〔2012〕50号),2012。

[14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2〕190号),2012。

[14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2〕191号),2012。

[14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2〕189号),2012。

[14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银监发〔2013〕32号),2013。

[149]周红云:《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0]周脉伏、徐进前:《信息成本、不完全契约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从农户融资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151]周小斌、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浙江金融》2004年第8期。

[152]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153]朱守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科学》2003年第3期。

[154]朱喜:《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0期。

[155]Adams,Dale W. “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 in 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2002.11.

[156]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Bantam Classics,2003.

[157]Ahmed,A.,Kennedy,J. “The Effect on the Viability of Bangladeshi Farm Households of Permitting Multipurpose Institutional Credit.” Savings and Development,1994 XVIII,(4):473-495.

[158]Counts,Alex. Small Loans,Big Dreams.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2008.84-97.

[159]Blau,P.M.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64.79-101.

[160]Bourdieu,Pierre. Le capital social:Notes provisoires.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80,(3):2-3.

[161]Bourdieu,Pierre.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in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37-85.

[162]Bourdieu,Pierre.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Polity Pres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15-263.

[163]Carmen M.Reinhart,Jacob F.Kirkegeard,and M.Belen Sbrancia. “Financial Repression Redux”. IM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11,(6):22-26.

[164]Coleman,James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Supplement),1988,(94):95-120.

[165]Cuevas,Carlos E.,Graham,Douglas H. “Agricultural Lending Costs in Honduras.” in Adams,Dale W.,Graham,Douglas H.,Vonpischke,J.D.eds. Undermining Rural Development with Cheap Credit. Boulder:West view Press,1984.96-103.

[166]Downes,D.A.,Cragwell,R.C.,Greenidge K.C.D. “A Demand Function for Private Individual Credit in Barbados.” Savings and Development,1998,XXII,(1):95-106.

[167]Duc Truong Pham,Izumida,Y. “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World Development,2002,30(2):319-335.

[168]Fabiyi,Y.L.,Osotimehin,K.O.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redit on Rice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Ondo and Oyo States Nigeria.” Savings and Development,1984,VIII,(4):351-361.

[169]Granovetter,Mark S.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973,(6):1360-1380.

[170]George A.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Vol.84. No.3:488-500.

[171]Woolcock,Michael.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1998,(27):151-208.

[172]Mitchell,J.C.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74,(3):279-299.

[173]Chayanov,A.V.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6.42-69.

[174]Coleman,James 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26-78.

[175]Shaw,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80-113.

[176]Gittell,Vidal. Community Organizing: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92-143.

[177]Iqbal,F. “The Demand for Funds by Agricultural Households:Evidences from Rural 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83,Vol.20,No.1.

[178]Iqbal,F.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Funds among Agricultucal Households in India,in Agricaltural Households Models:Application and Policy,editors Singh,Squire and Strauss. World Bank Publicati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6.

[179]Ledgerwood,Joanna. Microfinance Handbook-An Institutional and Financi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99.148-167.

[180]Ng,Y.-K. Welfare Economics: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2nd edition). London:Macmillan,1983.2-45.

[181]Pal,S. “Household Spectral Choice and Effective Demand for Rural Credit in India.” Applied Economics,2002,34(14):1743-1755.

[182]Smith,Phil and Thurman,Eru. A Billion Bootstraps-Microcredit,Barefoot Banking,and the Business Solution for Ending Poverty. New York:McGraw-Hill,2007.44-57.

[183]Pischke,Adams,Donal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160-199.

[184]Pitt,M.,Khandker. “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Programs on Poor Household in Bangladesh:Does the Gender of Participants Matte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98,(5):958-996.

[185]Popkin,S.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287-300.

[186]Ports,Alejandro. “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24.

[187]Putnam,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62-113.

[188]Putnam,Robert D. 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Singapore:Simon & Schuster,2000.78-145.

[189]Mckinnon,Ronald I.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11.

[190]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Bookings Institute,1973.68-89.

[191]Scott,Joh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