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49

小农为基础的农业发展:中国与非洲的比较分析图书

Smallholder-bas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frican Experiences

SSAPID:101-1797-5855-80
ISBN:978-7-5097-168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和完整的数据分析,对中国和非洲农业发展起源、现状、战略政策、生产条件、生产投入、科技推广、外部支持以及农业组织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致力于寻求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通过在利比里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实地案例分析,对宏观政策与微观组织间的链接以及微观农业组织运作进行了深度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学术文库
编 辑:宋培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致谢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中非农业发展的绩效比较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中非农业生产能力

  第三节 中非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 农业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

  第五节 农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六节 农业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第七节 农业对减贫的贡献

  第八节 小结

 第二章 中非农业发展的历史要素对比

  第一节 中非的农业起源

   一 起源于中非的主要农作物种类

   二 中非农业起源的时间

   三 中非农业起源的多中心特点显著

  第二节 非洲民族独立之前的中非农业

  第三节 非洲民族独立之初的中非农业

  第四节 中非农业发展历史对现代中非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中非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比较

  第一节 中非农业发展战略定位

  第二节 中非农业政策内容

   一 农业土地制度

   二 农业税收政策

   三 农产品收购政策

   四 农业补贴政策

   五 农产品贸易政策

   六 农村金融政策

  第三节 中非农业政策执行

   一 农业政策执行环境

   二 农业政策执行机构

   三 农业政策执行程序

   四 农业政策执行效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非农业生产条件比较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一 土地资源存量和利用方式

   二 中国的水土保持经验,可以为提高非洲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三 降雨、气温等气候资源状况对中非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灾害对于中非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内的资源以及生产供给平衡协调能力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非农业生产投入比较

  第一节 财政农业投入总量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

  第三节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第五节 农业基础设施

   一 水利

   二 农村交通

   三 农村市场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中非农业科技发展比较

  第一节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节 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

  第三节 农业科研能力

   一 科研投入

   二 农业科研机构的设置

   三 农业科研人员

   四 农业科研领域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非家庭农业生产组织与运行比较

  第一节 家庭农业对资源的利用

   一 土地利用

   二 劳动力利用

  第二节 家庭农业组织运行与小农家庭的收入结构

  第三节 家庭农业的生产技术应用过程

   一 小农水稻种植过程及“投入—产出”比较

   二 小农玉米种植过程及“投入—产出”比较

  第四节 小农家庭与农业政策制度

  第五节 小农的技术及信息服务获得性

  第六节 小农的信贷及市场获得性

  第七节 小结

 第八章 中非农业发展中的对外学习与外部支持

  第一节 中非历史上农业发展中对外学习与外部支持回顾

  第二节 20世纪中叶以来中非农业发展中对外学习和外部支持对比

   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农业发展中对外学习和外部支持对比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非农业发展中对外学习和外部支持对比

    (一)中非接受粮食援助对比

    (二)中非在农业领域利用国际官方援助和投资对比

    (三)中非在农业技术领域对外学习和外部支持对比

  第三节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

   一 援建农场

   二 援建试验站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三 派出农业技术专家

   四 培训

   五 提供粮食援助和物资援助

  第四节 中非农业经济合作

   一 中非贸易合作

   二 中国对非的农业投资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果

   一 中非农业发展的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土地生产力的悬殊

   二 不同的历史遗产影响了中非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三 依托国家干预确保粮食生产,是中非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要差异

   四 中国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非洲,从而造成了双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差异

   五 中国农业已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体系,而非洲农业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陷阱之中

   六 依托科技发展农业是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而非洲农业科技能力一直未能建立起来,严重制约了非洲农业的发展

   七 中国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正在逐步摆脱“过密化”困境,而非洲小农则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状态

   八 中国和非洲在农业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与外界学习的模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非洲应加强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二 调整和改造非洲农业的二元结构,开发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带

   三 发育非洲自身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是促进非洲农业发展的关键

   四 非洲农业生产系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过低,通过提高复种指数从而提高对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 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是非洲农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可能的选择是突破劳动力不足和过剩并存的双重困境

   六 强化非洲本土农业科研与开发能力,是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七 改造小农的生产系统,是非洲农业发展的基础

   八 非洲需要开发适合非洲情况的农业技术道路,开发土地外延生产与增加适用技术为主的双重技术路径

   九 如何将外部的支持逐渐移植到非洲本土的生产系统中,并将与外部的交流转变成有效的学习,是支持非洲农业发展有效化的根本性问题

   十 中国援非农业的经验值得国际发展组织和西方援非农业工作参考和借鉴

   十一 非洲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体系结构失衡

   十二 非洲国家需要在土地政策中明晰小农权益

   十三 非洲国家需要重视资源保护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和完整的数据分析,对中国和非洲农业发展起源、现状、战略政策、生产条件、生产投入、科技推广、外部支持以及农业组织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致力于寻求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通过在利比里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实地案例分析,对宏观政策与微观组织间的链接以及微观农业组织运作进行了深度研究。作者提出的相应建议对非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特别是改造小农的生产系统以增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开发适宜于非洲的农业技术道路等。作者对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也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例如指出中国经验的核心是政府、市场与农民三方力量的有效结合。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赴非进行农业合作和投资等提供参考,为有志于为非洲农业发展作贡献的人士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为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和非洲农业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为农村发展国际发展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艾周昌、陆庭恩:《非洲通史》(总序),何芳川、宁骚等主编《非洲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白鹤文等:《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财政部:《2000~2007年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投入情况》,http://www.mof.gov.cn/mof。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防灾救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1]232号,2001年12月13日。

财政部:《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

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15日。

财政部:《加大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力度》,http://www.mof.gov.cn/mof。

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陈晓华:《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2009年9月26日,http://www.agri.gov.cn/wszb/zb30。

陈艳娇、乔娟:《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农业》2005年第2期。

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崔友平:《目前居民倾向储蓄有六大动机》,《经济论坛》1999年第5期。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人民出版社,1982。

杜志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状况和发展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第7期。

非洲发展银行:Bank Group Co-financing Statistics,http://www.afdb.org。

非洲国家网,《莫桑比克银行高利率阻碍农业发展》,http://www.all-africa.net。

非洲投资网,《津巴布韦农业政策》,http://www.invest,net.cn。

费孝通:《禄村农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冯海发:《我国农民的储蓄动机:特征和趋向》,《调研世界》1994年第3期。

冯天瑜:《试论道咸间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龚七一、沈勤家:《中国化肥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化肥工业》2004第1期。

顾章义:《崛起后的非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第五号)》,2008年2月27日。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胡玉坤:《失落的选择:村妇依旧守农田》,《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0期。

胡跃高:《20世纪中国农业科学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扈立家、李强、刘彩华:《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6期。

黄季焜:《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黄季焜:《中国农业发展与展望》,《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黄季焜:《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黄季焜等:《从农业政策干预程度看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整合》,《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黄季焜等:《农业科研与推广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子课题报告,2002年3月。

黄智虎:《赞比亚指南:旅游、贸易和投资》,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蒋和平、孙祎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6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程国强等校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孔令平:《关于农耕起源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李贵华,董立光:《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地理教育》2006年第1期。

李惠红:《翻译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农业考古》2009年第3期。

李继东:《非洲农业的起源和贡献》,《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李志远、李尚红:《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及发展模式的选择》,《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李智彪:《制约非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谈世中主编《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8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08。

廖星成:《农业税取消后农民不合理负担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三农中国》2006年第11期。

廖永松:《灌溉水价改革对灌溉用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期。

林椿:《从亩产变化看未来农业技术革命的必由之路》,《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林毅夫:《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林忠辉、陈同斌、周立祥:《中国不同区域化肥资源利用特征与合理配置》,《资源科学》1998年第20期。

刘伯颖,齐顾波:《强制性技术变迁对农民土地流转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调研报告(待发表)。

刘昌勤:《科特迪瓦调整农业战略和政策》,《西亚非洲》1989年第4期。

刘怀宇、李晨婕、温铁军:《“被动闲暇”中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刘坚:《中非农业合作源远流长》,《世界农业》2000年第10期。

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卢新雄:《植物种质资源库的设计与建设要求》,《植物学通报》2006年第1期。

卢勇、王思明、郭华:《明清时期黄淮造陆与苏北灾害关系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鲁礼新:《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变动及效果评价》,《经济史》2008年第2期。

陆庭恩:《非洲农业发展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吕建秋:《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分析与对策探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Ⅺ期。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1。

毛泽东:《毛泽东主席向苏联政府代表团致谢的信》,《新华月报》1954年第11期。

毛泽东:《写给省、市、县、社、队同志们的一封信》,《党内通讯》1959年4月29日。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8月。

姜忠尽:《中非农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再论“非洲粮仓”战略》,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暨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演讲稿,2008年10月23日。

曾尊固等编著《非洲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84。

闵宗殿:《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

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年9月26日。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8中国农村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民的技术与市场信息需求调查》,中国农业信息网,2004。

潘岳等:《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秦富、李宇彤、张吉祥等:《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

邵侃、卜风贤:《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的引入和传播——基于甘薯的考察》,《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2期。

沈志忠:《美国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利用——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的研究》,《中国农史》2004年第10期。

石弘之:《地球环境报告》,张坤民、王伟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史清华、卓建伟:《农村居民的储蓄与借贷行为——基于晋鄂豫苏吉5省3年的调查》,《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6期。

世界银行:《1999/2000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孙东升、刘合光、周爱莲:《中非农产品贸易的结构与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

孙凤:《中国居民的不确定性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谈佳隆、陈婧:《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33期。

谭冉、陈璇:《从中非合作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6期。

唐丽霞:《穷人的生计资产:特征、获得和利用——来自甘肃省定西市水村的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月。

唐正平:《前景广阔的中非农业合作》,《西亚非洲》2002年第6期。

唐正平:《中国农业对外交流合作50年》,《世界农业》1999年第10期。

田岗:《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我国农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个包含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及检验》,《经济科学》2005年第1期。

佟屏亚:《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中国种业》2001年第3期。

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阿卜杜拉耶·瓦德:《非洲之命运》,新华出版社,2008。

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第5期。

王丹莉:《统购统销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王东京:《补贴农业不如放开粮价》,《人民论坛》2008年第10期。

王东来:《马拉维发展农业的政策与措施》,《西亚非洲》1988年第5期。

王平、杨巍:《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投资现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第4期。

王曙光:《农村信用社改革30年》,《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5月9日。王在德、陈庆辉:《再论中国农业起源与传播》,《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罗尔·范德·维恩:《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温家宝:《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年11月8日。

温铁军:《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综述》,2006-12-05,http://forum50.cei.gov.cn。

吴宏耀:《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展望》,2001-12-20,http://www.hljnw.com/lanmu/zjzx/zxdetail。

吴慧:《清代粮食亩产的计量问题》,《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吴永常、王道龙:《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趋势及中长期预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年第1期。

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向非:《塞内加尔的农业改革》,《西亚非洲》1987年第1期。

新华网:《近十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新华网:《中国水资源状况》,2005-09-1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9/content_3512629.htm。

徐秀丽:《面向穷人的科技政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杨栋、李四新:《原生性信贷与小农正规信贷的变迁:一个长期视角——基于天津农户正规信贷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3期。

杨林:《湖南省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析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湘阴县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5期。

杨林:《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02,http://old.iwep.org.cn/chinese/gerenzhuye/yanglin/pdf/nongyejiegoutiaozheng.pdf。

姚桂梅:《非洲农业危机的根源探析》,《西亚非洲》2002年第3期。

姚洋:《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衣保中、刘洁:《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中国农史》2000年第5期。

佚名:《非洲农业生产主要特点》,《中国农业信息》2007年第4期。

佚名:《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启示》,《人民日报》2009年1月16日第7版。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

郧文聚:《21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西亚非洲》2000年第5期。

郧文聚:《从国际援助的发展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西亚非洲》2000年第2期。

曾尊固:《试论非洲农业发展战略》,《西亚非洲》1988年第3期。

张家团、屈艳萍:《近30年来中国干旱灾害演变规律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中国防汛抗旱》2008年第5期。

张俊才:《5000万“留守村妇”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40期。

张永丽:《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8个样本村的调查与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2期。

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张子良:《苏联专家对东北林业工作的帮助》,《中国林业》1953年第2期。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7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研究报告》,2008。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编《跨进21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3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中国农村金融政策逐年放宽》,《农民日报》,2009年2月2日,http://www.aweb.com.cn。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中国土地学会:《赴南非、肯尼亚和埃及土地管理考察报告》,2008年11月25日,http://www.zgtdxh.org.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中棉所:《2008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中国农业信息网,2008年11月20日,http://www.agri.gov.cn/fxycpd/mh/t20081120_1175997.htm。

钟甫宁:《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小农经济的未来》,郭沛、辛贤、王秀清:《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周建民:《中国土壤质量变化趋势》,2006,http://www.fertilizer.org。

驻莫桑比克使馆经商处:《莫桑比克农业资源、农业政策和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简述》,2006年7月27日,http://mz.mofcom.gov.cn。

庄孟林:《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历史沿革》,《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庄仁兴:《非洲农业的地位和特点》,《世界农业》1982年第3期。

《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00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008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Frame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frica Fertilizer Financing Mechanism,Operations Policy and Compliance Department Agriculture and Agro-Industry Department,October,2007.

Alston,Julian M.,Connie,Chan-Kang,Marra,Michele C.,Pardey Philip G. & Wyatt T. J. 2000,“A Meta-Analysis of Rates of Return to Agricultural R & D:Ex Pede Herculem?”,Washington DC,IFPRI Research Report 113.

Anderson,K. and Masters W.A.(eds.),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in Africa,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8.

Asiema,J.,Africa’s Green Revolution,Bio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Monitor,1994,(19):17~18.

AusAID,Food Security in Africa:Toward a Support Strategy for Australia,2008,www. ode. ausaid. gov. au.

Barrios,S.Ouattara,B. and Strobl,E.,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s It Different for Africa?2007-12-12,http://mpra. ub. uni-muenchen. de/6240/MPRA Paper No. 6240.

Baum and Lejeune,Partners Against Hunger,Washington,D. C. :World Bank for the CGIAR,1986.

Beintema N.M. et al,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Zambia. ASTI Country Brief No. 18,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r?utigam,D.A.,Tang,X.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n Agriculture:Down to the Countryside. The China Quarterly,1999,2009,pp. 686~706.

Chongwe District Development Plan 2006~2011,Republic of Zambia.

Cleaver,K.M. and Schreiber G. A. ,Reversing the Spiral:The Population,Agriculture,and Environment Nexus in Sub-Saharan Africa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1994.

Cohen,JohnM.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The Ethiopian Experiences and The Debate. Uppsala,Sweden:The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1987.

Cornia,G.A.,and G.K.Helleiner(eds.),From Adjustment to Development in Africa:Conflict,Controversy,Convergence,Consensus?London:St. Martin’s Press,1994.

Crees,Jim,“Changing agriclutural policy in Tanzania”,Starkey P. and Simalenga T.(eds.),Animal power for weed control,Animal Traction Network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ATNESA),2000.

Niemeijer D.,The Dynamics of African Agricultural History:Is it Time for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 1996,(27):87~110.

Delgado,C.L.,African’s Chang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Past and Present Paradigms as a Guide to the Future. April 1995,Washitong D. 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Diouf,Jacques,The Challenge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Africa,Sir John Crawford Memorial Lecture,1989.

Djurfeldt,G.,Holme’n,H.,Jirstr?m,M. and Larsson,R.(eds.),The African Food Crisis:Lessons from the Asian Green Revolution,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05.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Land Tenure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s on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frica,2004.

Eicher,C.K. Flashback:Fifty Years of Donor Aid To African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Policy Conference“Successes in African Agriculture:Building for the Future”,Pretoria,South Africa,December 1~3,2003.

Eleni Z.Gabre-Madhin and Steven Haggblade. Successes in African Agriculture:Results of an Expert Survey. IFPRI MSSD Discussion Paper No. 53,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Evenson,R.E. 2003. Production impacts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Crop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its effect on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R. E. Evenson and D. Gollin,(eds.)Wallingford,United Kingdom and Cambridge,Massachusetts:CABI publishing.

Fan Shenggen.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New Measurement and Evidence,Food Policy,1997,(22).

Fan Shenggen,Michael Johnson,Anuja Saurkar,and Tsitsi Makombe. Investing in African Agriculture to Halve Poverty by 2015. IFPRI Discussion Paper 00751. February 2008.

Fan Shenggen,Qian Keming,and Zhang Xiaobo,China:An Unfinished Reform Agenda. 2006.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Irrigation development costs. Rome,1995.

FAO Media Centre,Red Locust disaster in Eastern Africa prevented:Biopesticides being used on a large scale,http://www. fao. org/news/story/en/item/21084/icode,2009.

FAO,IFAD and WFP. Reducing Poverty and Hunger:the Critical Role of Financing for Food,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Monterrey,Mexico: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18~22 March,2002.

FARA(Forum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Africa). Framework for Africa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Ghana,2006.

FARA,FARA 2007~2016 Strategic Plan:Enhancing Africa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Accra,2007.

Mrema G.C.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s in the ECA Sub-Region. Development of a Long Term Strategic Plan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African Region,Kampala,Uganda:ASARECA. 1997.

Gautam,Madhur,Debt Relief for the Poorest:An OED Review of the HIPC Initiative. Washington,D. C. :World Bank Operations Evaluation Department. Options,2003.

Government in Tanzania,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Security and Cooperatives,Annual Report,Tanzania,2007,(08).

Guy B.,Nkamleu,Kalilou Sylla and Abdoulaye Zonon. What Accounts for Growth in Africa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 3(1):379~388,2008.

Guyer,J.I. and Pauline E.Peters,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 18:197~214,1987.

Guyer,J. and Peters,P.(eds.),1987,Conceptualising the household:issues of theory and policy in Africa,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 18 No. 2:197~213.

Holmen,Hans,Myths about Agriculture,Obstacles to Solvingthe African Food Crisis,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Vol. 18,No. 3:453~480,September 2006.

Eswaran Hari;Almaraz Russell;Reich Paul and Zdruli Pandi,Soil Quality and Soil Productivity in Africa,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16 July 1997.

Havnevik,K.(ect.),“Africa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Bank:Development or Impoverishment?”,Policy Dialogue No. 1,The Nordic Africa Institute,1998.

Ho,Pingti,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pulation,1368~195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Holmén,H. ,The State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G. Djurfeldt,H. Holmén,M. Jirstr?m and R. Larsson(eds.),The African Food Crisis:Lessons from the Asian Green Revolution,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05,pp. 87~112.

Holtsberg,Christer,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Swedish Strategies for the Countryside,Swedish Aid in Perspective:Policies,Problems and Results. Eds. Pierre Fruhling. Stockholm:Almquist and Wiksell,Almqvist and Wiksell International,1986,pp157~164.

Huang and Rozelle,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Rur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

Huang,J. and H.Bouis,Structural Changes in Demand for Food in Asia,IFPRF’s Food,Agriculture,and the Environment 2020 Paper Series 11,Washington D. 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1996.

Huang,J. and S.Rozell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ood Consumption in Rural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9):25~45,1998.

Huang,J.,K.Otsuka and S.Rozelle,2008,Agricul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Past Disappointments,Recent Successes and Future Challenges,China’s Greas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eds.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G. Rawsk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Ijjoma,S.I.,《非洲的农业信贷:回顾与展望》,《农业发展与金融》,1996,(5).

InterAcademy Council(IAC),Realising the Potential and Promise of African Agriculture,InterAcademy Council:Amsterdam,2004.

FAO,Rapid Assessment of Aid Flow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Investment Centre Division Discussion Pape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September 2009.

Isaac Minde,T.S.Jayne,Eric Crawford,Joshua Ariga,Jones Govereh. Promoting Fertilizer Use in Africa:Current Issu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Zambia,and Kenya,Regional Strategic Analysis and Knowledge Support System(ReSAKSS)Working Paper No. 13,2008.

Henao J. and Baanante C.A.,Estimating rates of nutrient depletion in soils of agricultural lands of Africa,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Development Center,Muscle Shoals,Alabama,USA,1999.

Tefft James,Agricultural Policy and Food Security in Liberia,ESA Working Paper No. 05~11,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Division,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March 2005.

Munthali Jerry,Mulenga Kasuba. Zambia removes tax o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Africa News Network,http://www. africafront. com,Feb 2009.

Killick,Tony. Macro-Level Evaluations and the Choice of Aid Modalities. Washington,D. C.,15~16 July 2003.

Lancaster,Carol. Aid To Africa:So Much To Do. So Little Don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Larsson,R.,Crisis and Potential in Smallholder Food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Micro Level,G. Djurfeldt and R. Larsson(eds.),The African Food Crisis:Lessons from the Asian Green Revolution,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pp. 113~37,2005.

Lele,Uma. ed. Aid to African Agriculture: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Donors’ Experienc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Lipton,M.,The Family Farm in a Globalizing World:The Role of Crop Science in Alleviating Poverty,2020 discussion Papers Washington,DC:IFPRI. 2005.

Putterman Louis,Agricultural Transition Year,Country Data Set,http://www. econ. brown. edu,2006.

Collinson M. P.,A History of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Wallingford:CAB International and FAO,1999.

Maddison,Angus.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Beijing:OECD Secretary General Angel Gurría,2007.

Maputo Declaration,To the Second Summit of the Heads of States and Governments of the African Union,Maputo,Mozambique,4th~12th July 2003.

Rosegrant Mark W.,Cline Sarah A.,Li Weibo,Sulser Timothy B. and Rowena A.,Valmonte-Santos,Looking Ahead Long-Term Prospects for Afric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August 2005.

Davies Martyn,Edinger Hannah,Tay Nastasya & Naidu Sanusha. How China deliver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Africa,Beijing;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February 2008.

McMillan,J. Zhu Lin,The Impacts of China’s Economics Reforms on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781-807.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anzania,Agriculture Basic Data,2004.

Msuya,Elibariki,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Kyoto University,MPRA Paper No. 3671,posted 07. November 2007.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operatives,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Republic of Zambia,2004-10-15.

Naughton,Barry,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 and Growth,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7.

NEPAD Secretariat,Implementing the Comprehensive Afric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Restoring Food Security in Africa,2009.

NEPAD,2003. Comprehensive Afric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The Africa Union and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

NEPAD/Abuja,Towards a Prioritized Outcome-based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Africa’s Food Security Commitments,Preparatory Meeting of Officials Attending the Food Security Summit,Abuja,4~7 December 2006.

Beintema Nienke M. and Stads Gert-Jan,Agricultural R & D in Sub-Saharan Africa:An Era of Stagnation,IFPRI Report,2006.

Oldeman,L.R.,Hakkeling,R.T.A.,Sombroek,W.G.,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Induced Degradation:An Explanatory Note,second ed.,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 1991.

Operations Policy and Compliance Department and Agriculture and Agro-Industry Department,Frame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frica Fertilizer Financing Mechanism,October,2007.

de Renzio Paolo. Can more aid be spent in Africa?http://www. odi. org. uk/publications/opinions,January 2005.

Pardey Pillip G.,Alston Julian M. and Piggott Roley R.,Agricultural R& D in the Development World:Too Little,Too Late?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6:29~64.

Poulton,C.,Kydd,J.,Wiggins,S.,& Dorward,A.(2006). State intervention for food price stabilization in Africa:Can it work?Food Policy,31(4),342~356.

Qian Yingyi,How Reform Worked in China,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umber 473,2002.

Ravallion,M.,Are There Lessons for Africa from China’s Success against Poverty?World Development,Vol. 37,No. 2:303~313,2009.

REPOA,Views of the People,2007.

Sandrey Ron and Edinger Hannah,The Relevanc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for African Smallholder Farmer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 China. Prepared for the Afric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undation. April 2009.

Roseboom,J. and Philip G.Pardey. Statistical Brief on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of Zambia. ISNAR Indicator Series Project:Phase Ⅱ,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5.

Rosegrant,M.,and Perez N.,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Africa: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issues,potentials,and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Technology Division Discussion Paper No. 28. 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1997.

Rosegrant,M.,Cai X.,Cline S. and Nakagawa N.,The rol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of global foo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Division Discussion Paper No. 90. 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Sahn D.E.,Dorosh P.A.,& Younger S.D.,Structural Adjustment Reconsidered:Economic Policy and Poverty in Af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Moussa Sami Zaki,Technology Transfer for Agricultural Growth in Africa 2002,Economic Research Papers No. 72,African Development Bank,p. 6.

Scoones,Ian,Devereux Stephen and Haddad Lawrence,Introduction:New Directions for African Agriculture,IDS Bulletin Vol. 36 No. 2,June 2005.

Sicular,T.,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y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China’s Economic Dilemmas in the 1990’s:the Problems of Reform,Modernization,and Interdependence. A publication of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M. E. Sharpe.,1992.

Sones,K. R.,Duveskog D. and Minjauw B.,Farmer Field Schools:the Kenyan Experience. Report of the Farmer Field School Stakeholders’Forum. Nairobi:Kenya ILRI,March 27,2003.

Haggblade Steven,Hazell Peter,Kirsten Ingrid,Mkandawire Richard,African Agriculture:Past Performance,Future Imperatives,Buillding on Successes in African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4.

Stoorvogel,J.,Smaling,E.M.A.,Assessment of Soil Nutrient Deple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Winand Staring Centre,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 1990.

Thirtle,C.,Lin L. and Piess. J.,2003. The impact of research-l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Africa,Asia and Latin America. World Development 31(12):1959~1975.

Timmer,C.P.,Agriculture and Pro-Poor Growth:An Asian Perspective,Working Paper No. 63(July),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2005.

Tostau,E. & Brorsen,W.(2005). Spatial price efficiency in Mozambique’s post-reform maize markets. Agricultural Economics,33(2),205~214.

United Nations,Investment Policy Review of Zambia 2006.

UNU-INRA/World Bank(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nstitute for Natural Resources in Africa,and World Bank). Africa can feed just 40% of its population in 2025. Press release for World Food Day. Legon,Ghana,and Washington,D. C.,1999.

Weissleder,Luci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Ethiopia. University of Bonn,ECOFAI TRADE DIALOGUE Discussion Papers No. 12,2009.

Willett,A.,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view: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Bank and by Other Donors. Executive Summary. Washington,D. C. :World Bank. 1998.

Wopereis,M.C.S.,Tamélokpo,A.,Ezui,K.,Gnakpénou,D.,Fofana,B.,Breman,H.,Mineral Fertilizer Management of Maize on Farmer Fields Differing in Organic Inputs in the West African Savanna. Field Crops Research,Apr.,2006:Vol. 96 Issue2/3:355~362.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8.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4.

World Bank.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An Agenda for Action.(The Berg Report)Washington,D. C. :World Bank. 1981.

World Bank.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Lessons from World Bank Experience.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USA. 2002.

World Bank. Africa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Washington,DC.

简 介:本书基于在非洲多个国家(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等)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人类学观察和研究而撰写成书,通过民族志的方法呈现出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制度安排、人员互动、技术传递以及在非洲国家的发展遭遇等,系统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农业援助和长期主导国际发展援助的西方发展援助的差异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简 介:本书基于在非洲多个国家(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等)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人类学观察和研究而撰写成书,通过民族志的方法呈现出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制度安排、人员互动、技术传递以及在非洲国家的发展遭遇等,系统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农业援助和长期主导国际发展援助的西方发展援助的差异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