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8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图书

SSAPID:101-1731-2021-75
ISBN:978-7-5201-301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期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战斗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齐锡生
编 辑:李期耀;郭锡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文前辅文

 出版说明

 人名索引

 序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

   (一)1937年中国政府对美国的衡量

   (二)胡适外交生涯的源头

   (三)胡适对中日关系看法的演变

    1.胡适在卢沟桥事变前的和平主张

    2.胡适转变成主战派的心路历程

   (四)蒋介石抗战思想在1937年的演变

    1.蒋介石的主战言行

    2.和战选择的纷扰和胡适的转变

    3.1937年底和谈气焰再度高涨和蒋介石的对策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

   (一)内外夹攻的和谈压力

   (二)蒋介石的心态

   (三)如何理顺国内问题

   (四)对外关系

    1.对于德国和苏联关系的处理

    2.蒋介石对于欧洲局势将如何影响中日战争的思考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

   (一)王正廷大使的缺失

    1.公共关系

    2.借款交涉

    3.官方外交接触

   (二)胡适成为候选人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一 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

  二 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

   (一)促进中美两国的了解

   (二)借款谈判

   (三)征召陈光甫到美国服务

   (四)中国政府的谈判方针

   (五)谈判中的困难

   (六)陈光甫离美返华

  三 中立法和禁运事务

   (一)中立法案

   (二)禁运政策

  四 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

   (一)中国政府国际视野的改变

   (二)欧洲局势发展对蒋介石战略盘算的冲击

   (三)蒋介石与胡适对于国际合作问题在认知上的差异

  五 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

   (一)在胡适介入前,中国领袖们对于和战的态度

   (二)1938~1939年中国外交的挫折

   (三)胡适对和平的态度

   (四)胡适在汪精卫叛逃后影响力的增加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胡适的性格

   (二)胡适的知识理念

   (三)中国对美外交究竟应该遵循何种途径?

    1.外交工作的定义是什么?

    2.胡适对重庆的忠告——“苦撑待变”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一)日本战略改变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中国日趋严重的军火危机

   (三)渐行渐远的中苏关系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

   (一)财政困境

   (二)政治和军事上的挫折

    1.军事危机

    2.地方势力集团的阻碍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

   (一)中国对美日关系的新思维和对美国援华数量不满情绪的升高

   (二)中国逐渐改变了自我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对西方国家利益究竟有何重要性?

   (三)中国政府传统对美外交政策逐渐失去民心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

   (一)宋子文和胡适的关系

   (二)宋子文与美国官方的互动关系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

   (一)国军战力低落带来的震惊

   (二)日本实施新一波残暴轰炸

   (三)对外生命线切断的危机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

   (一)贷款谈判

    1.中国目标的提高

    2.宋子文精力旺盛的表现

    3.美国方面的反应

    4.蒋介石态度的改变

   (二)军火购置

    1.国际局势对中国军火需求的冲击

    2.飞机是最高优先考虑

    3.摩根索倡议派遣重轰炸机进驻中国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

   (一)中国领袖们不同的反应

   (二)危机的化解

   (三)新一波的和谈动向

    1.日本的主动

    2.外国的斡旋

    3.缅甸路和对美关系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

   (一)最初的尝试

   (二)对国际局势的新评估

   (三)国际合作计划的酝酿

   (四)西方国家的相应不理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一 内外情势

   (一)1941年日本继续大轰炸

   (二)日本的南进和北上政策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

   (一)蒋介石与抗战前的中国外交

   (二)1937~1940年蒋介石处理外交问题的行为模式

   (三)蒋介石初次尝试“个人外交”:颜惠庆访美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

   (一)宋子文新作风的一个实例:与摩根索的较劲

  五 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

   (一)居里访华

   (二)争取美国协助中国建立空军

    1.美国派遣空军调查团访华

    2.招募美国志愿航空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AVG)

   (三)拉铁摩尔的任命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一 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美国援华意念的落实及组织体系

   (二)租借法案的内容

   (三)租借法案的总格局

    1.拨款数量

    2.美方的组织

  二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

   (一)中国国防供应公司的成立、组织及运作

    1.成立及内部组织

    2.中国国防供应公司的申请项目如何产生

   (二)中国提案的作业程序、与美方基层的协调及双方人员的互动

  三 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

   (一)要求的目的

    1.30个陆军师整军计划

    2.中国政府对租借法案的具体要求

   (二)美方提供援助的承诺和实际状况

  四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一)美方本身的压力

   (二)国际竞争

   (三)中美双方互责的内在原因

    1.程序层面

    2.实质层面

   (四)其他几个常被美方诟病的问题

    1.中国申请的武器不适用于中国战场

    2.中国囤积武器之嫌

    3.琐碎的批评

   (五)中国对飞机的要求

  五 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

   (一)美国决定派遣军事代表团

   (二)代表团的成就

  六 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

   1.中美两国在租借法案产生歧见的隐形原因

   2.优越感的作祟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1941年春夏季的局势

   (二)1941年秋季的警讯

  二 危机终于来临

  三 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

  四 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

   (一)胡适的角色

   (二)拉铁摩尔的角色

   (三)宋子文的角色

   (四)蒋介石的看法

  五 危机回顾

 第十章 结论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

  四 历史评价

 后记

 文前彩插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期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战斗的盟友?

《蒋介石日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

“蒋介石档案”,“国史馆”藏。

“外交部档案”,“国史馆”藏。

《翁文灏日记》,“国史馆”藏。

蔡德金编注《周佛海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耿云志:《胡适年谱》,四川出版社,1989。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

《顾维钧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5。

《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5a册,手稿油印本。

何凤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远流出版公司,1989。

《胡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分日记》,《近代史资料》1995年第2期。

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联经出版公司,1984。

《蒋廷黻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孔祥熙关于1937—1939年财政实况的密报(上)》,《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

梁锡华选注《胡适秘藏书信选》,远景出版社,1982。

秦孝仪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第三编 战时外交》,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1。

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2003。

《王世杰日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徐永昌日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中华书局,19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3。

周谷编著《胡适、叶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联经出版公司,2001。

周质平编译《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联经出版公司,1998。

陈兴唐:《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郭岱君编《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1938)》,联经出版公司,2015。

李传玺:《做了过河卒子:驻美大使期间的胡适》,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刘绍唐编《民国大事日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

吕芳上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军事作战》,“国史馆”,2015。

唐德刚:《胡适杂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华文出版社,1990。

任骏、蒋:《胡适与蒋廷黻》,未刊稿。

藤井志津枝:《诱和:日本队华谍报工作》,文英堂出版社,1997。

王世杰等:《胡适与中国》,中国文艺社,1962。

王松:《宋子文传》,武汉出版社,1992。

王松等:《孔祥熙和宋霭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1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余伟雄:《王宠惠与近代中国》,文史哲出版社,1987。

张忠栋:《胡适五论》,允晨文化公司,1987。

张忠绂:《迷惘集》,文海出版社,1978。

郑炎、蒋慧:《陈光甫传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第1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

中华民国外交研究会”编《抗战时期封锁与禁运事件》,编者印行,1967。

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

耿云志:《胡适与抗战》,张宪文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第799页。

耿云志:《七七事变后胡适对日态度的改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

蒋永敬:《抗战期间中法在越南的关系》,“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辑,编者印行,1985。

孔庆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助日侵华和苏联援华抗日》,张宪文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

刘锴:《备受美国朝野敬重的外交家》,《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1976年5月。

任东来:《中美桐油贷款外交史末》,《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邵铭煌:《孔祥熙与抗战初期的谋和试探》,中国近代史学会编《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联经出版公司,1996。

唐培吉、王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张宪文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

王世杰:《傅先生在政治上的两三事》,《传记文学》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吴景平:《抗战初期蒋介石与宋子文关系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3期。

吴景平:《孔祥熙与宋子文》,《档案春秋》1994年第2期。

杨奎松:《抗战前夕陈立夫赴苏秘密使命失败及原因》,《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联经出版公司,1996。

Claire Lee Chennault Papers,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Foreign Relation of United States,Japan,1931-1941,vol. 1(Washington,D. C.:Department of State,2008).

H. H. Kung Papers,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Mr. K. P. Chen's Private Papers,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Columbia University.

Stanley K. Hornbeck Papers,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Armstrong,Alan. Preemptive Strike:The Secret Plan That Would Have Prevented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Guiford,Delaware:Lyons Press,2006).

Blum,J.. From Morgenthau Diaries,Years of Crisis,1928-1938(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9).

Ch'i,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

Chennault,Claire Lee. Way of a Fighter(New York:G.P.Putnam's Sons,1949).

Chou,Chih-ping,ed.. A Collection of Hu Shih's English Writings(Taipei:Yuanliu Publishing Co.,1995).

Chou,Min-chih. Hu Shih and Intellectual Choice in Modern China(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4).

Dallek,Robert. Franklin 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32-194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Divine,Robert A.. The Reluctant Belligerent:American Entry into World War II(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65).

Ford,Daniel. Flying Tigers:Claire Chennault and His American Volunteers,1941-1942(Washington D. C.:Harper Collins Smithsonian Books,2007).

Garver,John. Chinese-Soviet Relations:1937-19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Grieve,William G.. The American Military Mission to China,1941-1942(Jefferson,N.C.,McFarland & Company,2014).

Hull,Cordell. 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New York:Macmillian Co.,1948).

Morgenthau,Henry,Jr.. Morgenthau Diary(China)(New York:Da Capo Press,1974).

Schaller,Michael. The U.S. Crusade in China,1938-1945(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Schultz,Duane. The Maverick War:Chennault and the Flying Tiger(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7).

Young,Arthur N..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