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2

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图书

Information

SSAPID:101-1725-0877-86
ISBN:978-7-5097-101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社会的工具。本书以信息社会为背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研究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政府的应对。这是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第一本专著,作者对当下中国国情与实际,对制度运行现状和制度建设需求有较为深入的把握,提供了很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吕艳滨
编 辑:颜蝶;刘骁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信息社会及政府治理概述

   一 信息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三)信息的作用

   二 信息社会概述

    (一)信息社会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三 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研究综述

   一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信息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

   二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打破知识的垄断

   三 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四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活动

  第三节 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的研究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信息传播的变革

   一 信息保存和复制方式的进步

    (一)信息记录媒介的演进

    (二)信息复制方式的演进

   二 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

  第二节 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 信息以及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 信息社会促进个人提升自主判断能力

   三 信息社会进一步保障了自由获取和传递信息这一基本人权的实现

  第三节 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 信息社会是一个信息流动更为自由的社会

   二 信息社会是一个参与更充分的社会

 第三章 信息社会与政府治理风险

  第一节 风险社会概述

  第二节 信息安全风险

   一 信息安全风险的由来

   二 信息安全风险的主要形式

    (一)信息安全漏洞

    (二)对系统硬件的破坏

    (三)恶意代码及网络攻击

   三 信息安全风险的主要危害

  第三节 信息社会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风险

   一 政府行政管理中信息收集的不畅通

   二 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内部沟通不畅通

   三 政府行政管理中政府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不畅通

  第四节 信息滥用的风险

   一 个人信息滥用的风险

   二 垃圾信息肆虐的风险

  第五节 监控与被监控的风险

   一 个人被监控的风险

    (一)个人被监控的主要形式

     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2.身份识别

     3.个人活动轨迹追踪

     4.信息监听与拦截

    (二)个人被监控的主要危害

   二 政府被监控的风险

 第四章 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

  第一节 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变迁

   一 政府治理与现代行政法

   二 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方式

    (一)从命令服从到参与、协商、合作

    (二)加强政府的信息沟通能力

    (三)充分运用信息提升政府治理的权威

   三 应对信息社会发展的政府治理的内容

    (一)满足社会和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维护信息安全

    (三)遏制信息滥用

  第二节 信息——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

   一 信息治理工具概述

   二 信息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三 运用信息实施政府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准确原则

    (二)全面原则

    (三)及时原则

    (四)有效原则

  第三节 遏制信息滥用: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

   一 信息滥用的治理手段

   二 治理信息滥用应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基础

   一 知情权的产生和发展

   二 知情权的宪法依据

   三 知情权的实现与保障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源流

   一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概况

   二 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主要动向

   三 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有关经验

  第三节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

   一 中国的政务公开实践

   二 中国地方有关政府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

   三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制度评述

   一 不公开信息

   二 公开申请人资格

   三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处理程序

   四 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

   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例外

 第六章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第一节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法律基础

   一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属性

   二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与隐私权

    (一)隐私权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与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差异

   三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

  第二节 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立法动态

   一 加速立法正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一项重要潮流

   二 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主要动力

   三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之争

   四 个人信息保护的先行国家对后进国家的影响

  第三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政府管制与行业自律机制的协调

   一 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重视行业自律机制的必要性

   二 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推行行业自律机制的实践

   三 行业自律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四节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主要机制

   一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适用范围

   二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原则

   三 敏感的个人信息

   四 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机构

   五 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机制

 第七章 结论——挑战与机遇

  一 信息社会对政府治理提出挑战带来机遇

   (一)政府的意义

   (二)传统社会的政府治理方式

   (三)现代信息社会对政府治理的挑战

   (四)信息社会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机遇

  二 信息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政府治理的革新

   (一)电子政府

   (二)政府信息公开

   (三)个人信息保护

  三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治理的必然之路

   (一)培养公开透明的文化

   (二)完善相关立法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管理

  四 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是政府治理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现状

   (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的展望

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打破了社会精英对知识的垄断,推动社会走向开放。信息流动也改变了权力运行的模式,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信息不是风险,却可能加剧或者减弱风险,因此,当代政府治理的任务便是善用信息,把握信息社会发展中的机遇,规避信息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本书从信息社会政府治理面临的风险入手,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为切入点,用实证分析、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信息社会政府治理的变迁,总结了政府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以及治理信息滥用应遵循的原则。本书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乃是:信息既是政府治理的对象,更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书提示政府管理者:善用信息提升管理水平并有效治理信息滥用等已经是信息社会政府的重要任务。

1.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信息理论与信息传播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论文精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曲炜、朱诗兵编著《信息论基础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梁志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

5.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李景峰:《信息与传播》,科学出版社,2004。

7.司有和:《信息传播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邬焜:《信息哲学问题论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邬琨、李琦:《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1.〔日〕大冢先:《信息社会的构造——IT·媒体·网络》,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

12.〔日〕木村顺吾:《情报政策法——网络社会的现状与课题》,东洋经济新报社,1993。

13.柯平、高洁主编《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7,第2版。

14.刘钢:《信息哲学探源》,金城出版社,2007。

15.〔美〕多丽斯·A.格拉伯:《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张熹珂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德〕尼可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翟铁鹏、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美〕约翰·纳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孙道章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21.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曲维枝主编《信息社会:概念、经验与选择》(上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1984。

24.〔日〕北原宗律:《情報社会論》,ふくろう,2007。

25.符福桓主编《信息社会学》,海洋出版社,2000。

26.熊澄宇:《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建构新对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7.舒炜光:《信息时代的曙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8.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9.〔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变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

32.〔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吴迎春、傅凌译,中信出版社,1996。

33.〔美〕詹姆斯·马丁:《信息化社会漫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4.〔美〕约翰·希利·布朗、保罗·杜奎德:《信息的社会层面》,王铁生、葛立成译,商务印书馆,2003。

35.〔美〕帕特里斯·费里奇:《现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刘大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美〕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编《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万岩、邱艳娟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7.〔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9.〔美〕Richard Saul Wurman:《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李银胜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0.〔美〕马丁·威尔逊:《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管理》,施昌奎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1.〔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2.〔美〕简·芳汀:《构建虚拟征服——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3.〔美〕林达·M.阿普尔盖特、M.本赛欧、迈克尔·厄尔等编《信息时代的管理》,陈运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5.周宏仁:《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2008。

46.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

47.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8.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49.王俊秀:《监控社会与个人隐私:关于监控边界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0.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1.王众托主编《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2.李啟、吴廷俊、关颖超主编《信息时代的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2。

53.〔美〕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4.童晓渝、蔡佶、张磊编著《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5.朱晓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播与定向传播》,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56.〔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2版。

57.〔美〕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58.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9.〔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谢新洲、王宇、鲁连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孙星:《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2.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

63.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4.〔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5.〔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6.李林主编、田禾执行主编《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7.姜明安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8。

68.刘子富:《新群体性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新华出版社,2009。

6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

70.〔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1.〔日〕奥平康弘:《知情权》,岩波书店,1979。

72.黄琼枝:“论公务员之守秘义务与国民知的权利”,中兴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年6月。

73.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4.〔日〕久田荣亚、水岛朝穗、岛居喜代和:《宪法·人权论》,法律文化社,1984。

7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76.〔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

7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7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79.〔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80.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81.〔日〕芦部信喜:《现代人权论——违宪判断与基准》,有斐阁,1983。

82.〔日〕清水英夫编《信息公开与知情权》,三省堂,1980。

83.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84.田禾主编《亚洲信息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85.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草案·说明·理由·立法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86.〔日〕新保史生:《隐私权的生成与展开》,成文堂,2000。

87.〔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普:《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石宏、郝倩、刘相文、徐开辰编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88.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第2版。

89.〔日〕芦部信喜著《宪法学Ⅱ人权总论》,有斐阁,1994。

90.〔日〕田中二郎:《新版行政法》下卷,弘文堂,1983。

91.〔日〕原田尚彦:《行政与纠纷解决》,载《基本法学8—纠纷》,岩波书店,1983。

92.王家福主编《人身权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3.田禾主编《亚洲法论坛(第一卷)——法律与亚洲社会的变革》,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94.〔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5.〔日〕盐野宏:《行政法Ⅰ》,有斐阁,1999,第2版增补。

96.〔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97.〔日〕稻垣隆一:《新版: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企业对应》,清文社,2004。

1.李康、杨介林:“信息概念简论”,《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2.刘新文:“对信息、情报、资讯概念适用范围的分析与认识”,《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增刊(1)。

3.Debra L.Shapiro,Blair H.Sheppard,and Lisa Cheraskin,“Business on a Handshake”,Negotiation Journal,October,1992。

4.赵静:“政府治理的工具选择”,《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杨卫玲:“公共信息:政府治理工具箱中最有效的‘软工具’”,《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6.周子学:“中国的信息社会展望”,《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1期。

7.刘泉龙:“中国文字历史可能有7000年”,《暸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8期。

8.李颖娟:“印刷术发明前中国诗歌的传播媒介初探”,《华夏文化》2008年第4期。

9.花家明:“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古代书籍的流通形式”,《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2期。

10.张升:“明代内府抄书初探”,《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5期。

11.潘亚林、林杉:“浅议古代公文书体、抄写制度和书法艺术”,《秘书之友》2001年第4期。

12.刘光裕:“印刷术以前的复制技术——搨书与拓石的产生、发展”,《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8、9、10期。

13.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14.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15.徐立军:“浅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运用”,《声屏世界》1996年第12期。

16.苏克军:“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传播革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7.杨林青:“信息传播技术发展中的大众传播”,《新闻记者》1998年2月。

18.卜卫:“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上、下),《当代传播业》1998年第3期、第4期。

19.明安香:“大众传播的变革——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一”,《新闻战线》1999年第3期。

20.黄凯健、高福安:“现代信息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1.刘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青年记者》2006年第7期。

22.若水:“网购十年:从生存秀到生活秀”,《中国信息化》2008年第5期。

23.廖秋红:“当代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概念再探讨”,《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

24.姜明安:“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参与”,《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25.陈潭、倪明胜:“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6.田禾:“论非传统安全”,《视界》2002年第6辑

27.杨天识:“恶意代码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第3期。

28.汤凌飞:“关于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现象的思考”,《理论导刊》2008年第12期。

29.〔日〕岡田薰:“DNA型鑑定による個人識別の歷史·現状·課題”,又『レフアレンス』平成18年1月号。

30.〔美〕戴维·里昂(David Lyon):“9·11以后的监视——技术对‘恐怖主义’”(Technology vs “Terrorism”:Circuits of City Surveillance since September 11),《法律时报》第75卷第12号。

31.龚文斌、龙敏、雷新生:“3G时代移动定位业务发展的思考”,《通信世界》2007年第6期。

32.〔美〕Jeffrey S.Lubbers:“米国規制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代替的規制手法と行政上の紛争解決”(Alternative Regulatory Approaches and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U.S.Regulatory System),《阪経法論》第54号。

33.王迁:“欧美转基因食品法律管制制度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34.朱虹、吴楠:“迈向参与回应型政府我国第三社会部门的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35.杜钢建:“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当代国外权利立法的新动向”,《中国法学》1993年第2期。

36.宋小卫:“略论中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37.〔日〕平松毅:“知情权”,《法学家·宪法的争点(新版)》,1986年9月28日。

38.〔日〕堀部政男:“制定情报公开法的意义与今后的课题”,《法学家》1999年6月号。

39.朱芒:“开放型政府的法律理念和实践——日本信息公开制度”(上、下),《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冬季号。

40.〔日〕田村悦一:“信息公开的法律与政策——法律与条例内容的协调”,《政策科学》第8卷第3号。

41.〔日〕牧野二郎:“网络与个人信息”,《法律时报》第72卷第10号。

42.〔日〕新保史生:“美国个人信息的网络利用与保护政策的现状”,“网络与隐私、因特网与法律信息”第2次研讨会(1999年11月27日)论文集。

43.〔日〕高桥和之:“个人信息保护与媒体之特权”,《法律时报》第75卷第2号。

44.〔日〕大桥洋一:“民事不介入的观念与行政型ADR”,《自治体学研究》第91号。

45.〔日〕美浓不达吉:“论警察权的界限”,《法学协会杂志》第31卷第3号。

46.〔日〕藤田宇靖:“民事不介入”,载〔日〕成田赖明编《法学家争点》,有斐阁,1990。

47.〔日〕西尾昭:“警察的民事不介入原则”,载〔日〕山田幸男等编《演习行政法》(下),青林书院新社,1979。

48.〔日〕户波江二:“国家的基本权利保护义务与自己决定之间——私人间效力论的新进展”,《法律时报》第68卷第6号。

49.〔日〕永松正则:“自己决定于基本权利保护义务——与私人间效力论之间的关联”,《名城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课研究年报》第30集(2002年度)。

50.〔日〕三并敏克:“人权的私人间效力论与国家的基本权利保护义务论——最近中国的学术动向”,《政策科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会)2006年3月。

51.〔韩〕李仁那、〔日〕永山茂树:“韩国的个人信息保护”(1),《东亚大学纪要》2004年第2号。

52.〔日〕桂敬一:“对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化动向的考察”,《东京情报大学研究论集》第3卷第3号。

53.〔日〕堀部政男:“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方式”,《法律家》第1190号。

54.“隐私国际”:“2005年度个人数据保护国家报告”,http://www.privacyinternational.org/article.shtml?cmd[347]=x-347-542783。

55.鄯爱红:“行政伦理责任:抑制行政腐败的有效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