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公共财政职能转换图书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Finance

SSAPID:101-1678-1870-53
ISBN:978-7-5097-873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中国公共财政应该向何处去?或者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思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感的重要命题。本书紧密结合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市场化进程中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演进脉络和现实全景,对完善中国公共财政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解构,并进而尝试探求其未来发展中可能的路径选择。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闫坤 于树一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前言

 1.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公共财政:约束前提与制度演化

  1.1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制度约束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1 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比较典型的“二元经济”条件下“双重转型”的特点

   1.1.2 我国的社会转型路径呈现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轨迹

   1.1.3 政府部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制度演化

   1.2.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财政:简要回顾

   1.2.2 放权让利: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逻辑起点

    (1)减税让利与收入分配格局调整

    (2)“分灶吃饭”与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

    (3)“利改税”与政企关系调整

   1.2.3 走向市场经济:中国公共财政的体制创新

    (1)1994年财税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

    (2)1994年财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3)1994年财税制度创新体现我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财税规范的种种努力

 2.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公共财政的目标模式

  2.1 公开透明:建设阳光财政体系

   2.1.1 建立符合国情的预算透明度标准

   2.1.2 建立具有指导性的预算透明度标准

   2.1.3 建立不断完善的预算透明度标准

  2.2 预算公共化:当代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时代主题

   2.2.1 预算公共化是一个渐推渐进的动态过程

   2.2.2 预算公共化是一个传统政治哲学与现实国情的融合过程

   2.2.3 预算公共化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演进过程

   2.2.4 预算公共化是一个实体公共化和程序公共化分别推进的非均衡过程

   2.2.5 预算公共化是一个以“边角改革”推动“核心改革”的演化过程

  2.3 政策工具组合的多样性:中国财政政策的螺旋演进

   2.3.1 财政政策的调控工具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演进

   2.3.2 财政政策融入经济全球化后的被动相机抉择色彩日趋浓厚

   2.3.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螺旋式组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界定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1.1 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关研究述评

   3.1.2 政府干预的理由与制约: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3.1.3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模式

    (1)相互替代

    (2)相互补充

    (3)完全排斥

    (4)共同失灵

   3.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确立

  3.2 当前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及职能转换

   3.2.1 政府按职能范围分类

   3.2.2 我国市场化改革及其政府职能转换

    (1)1990年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

    (2)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2000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2000年以来以加入WTO为契机的政府职能转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职能界定

  4.1 关于公共财政职能及其实现工具的理论观点综述

   4.1.1 关于公共财政职能的理论观点综述

   4.1.2 关于公共财政职能实现工具的理论观点综述

  4.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与政策职能

   4.2.1 公共财政的基本属性决定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属性决定公共财政的政策职能

  4.3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与实现机制

   4.3.1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的内容

   4.3.2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的实现

  4.4 公共财政的政策职能与实现机制

   4.4.1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与实现机制

    (1)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涵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思路

    (3)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制

   4.4.2 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与实现机制

    (1)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内涵

    (2)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思路

    (3)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

   4.4.3 公共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与实现机制

    (1)公共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内涵

    (2)公共财政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思路

    (3)公共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

 5.公共财政收支的职能分析

  5.1 财政收入的基本职能:满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需要

  5.2 财政收入的政策职能

   5.2.1 财政收入的资源配置职能

   5.2.2 财政收入的收入分配职能

   5.2.3 财政收入的经济稳定职能

  5.3 财政支出的基本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5.3.1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体

   5.3.2 公共产品最佳规模的确定

  5.4 财政支出的政策职能

   5.4.1 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职能

   5.4.2 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职能

   5.4.3 财政支出的经济稳定职能

 6.开放环境中的中国公共财政

  6.1 开放环境中公共财政体系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公共财政体系的国际竞争因素

   6.1.2 影响公共财政体系的国际合作因素

  6.2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面临的开放环境

   6.2.1 债务风险扩散

   6.2.2 金融风险财政化

   6.2.3 实体经济困顿和悲观预期

   6.2.4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

   6.2.5 世界经济面临困局

  6.3 开放环境中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要点

   6.3.1 通过结构调整破解实体经济增长困局

   6.3.2 控制债务和赤字

   6.3.3 通过财政政策稳定经济预期

   6.3.4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

 7.健全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路线图与实施方略

  7.1 从效率走向公平:现代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7.1.1 加大高收入群体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税收支出

    (1)提升垄断行业的财政收入贡献水平

    (2)加大对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征税力度

    (3)完善财产税制度

   7.1.2 降低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的税收负担

    (1)提高劳动者报酬

    (2)减轻低收入者消费的税费负担

   7.1.3 促进高就业企业发展

   7.1.4 扭转地区间不合理税收转移

    (1)区域性优惠政策的侧重点,应体现“向西倾斜”的导向

    (2)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应进行合理调整

    (3)转变资源性初级产品扭曲定价问题

  7.2 以民生看待发展:基于绩效取向的公共支出管理改革

  7.3 政府间有序分工:构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道路规则

   7.3.1 转移支付支出的“来龙”与“去脉”:非规范化的体制调整与资金转移

   7.3.2 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的道路规则:推进转移支付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1)合理划分事权是转移支付立法的基本前提

    (2)集权抑或分权的取向体现了转移支付的立法原则

    (3)相对简单易行的转移支付模式是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

   7.3.3 制度创新的运行平台:构建财政转移支付预算体系

  7.4 从满足公共需要到实现公共管理:阳光财政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7.5 与国际环境和谐相融:健全对外开放的中国公共财政体系

 8.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定位与转换的政策建议

  8.1 根据政府职能转换的内在要求,把握公共财政职能转换的方向和深度

   8.1.1 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关系

   8.1.2 政府职能对财政职能转换的影响

   8.1.3 把握财政职能转换的方向和深度

    (1)把握好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调整方向

    (2)深化财政职能定位,摆正财政分配顺序

  8.2 以公平效率为标准,实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与政策职能

   8.2.1 公平与效率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8.2.2 协调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

   8.2.3 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

  8.3 以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对象,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8.3.1 我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准则及其实现机制

   8.3.2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8.4 以缩小收入差距为目标,实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8.5 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8.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约束下,搭建公共财政职能体系新框架

[1]Axelrod,D.,Budgeting for Modern Government,St. Martin’s Press,Inc.,1988.

[2]Bailey,M. T.,Richard T.Mayer,Public Management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Greenwood Press,1992.

[3]Beck,Thorsten,Ross Levine,“Leg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3136,2003.

[4]Beirman,H.Scott,Fernandez,Louis,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s Application. Addision-Welsley,1988.

[5]Borio and Love,“Asset Prices,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 the Nexus”,BIS Working Paper,No.114,2002.

[6]Buchanan,J.M. and Stubblebin,W.,“Externality”,Economica,20,1962.

[7]Buchanan,J. M. and Tullock,G.,The Calculus of Consent,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2.

[8]Budlender,Debbie,“Expectations versus Realities in Gender-responsive Budget Initiatives”,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2004.

[9]Coase,Ronald,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10).

[10]Corsetti,G.,Pesenti,P.,“Welfare and Macroeconomic”,NBER Working Paper,No.6307,1997.

[11]Cote,A.,“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rade—A Survey”,Working Paper,No.945.

[12]Cozzetto,D.A.,Mary Grisez Kweit and Robert W. Kweit,Public Budge—Politics,Institutions,and Processes,Longman Publishers USA,1995.

[13]Filardo,A.J.,“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2002(3).

[14]Frederic S. Mishkin and Eugene N. White,“Stock Market Bubbles:When Does Intervention Work?”,Milken Institute Review,(Second Quarter)2003.

[15]John Forest,“The Principal-agent Moadel and Budget Theory”,In Amman Khan & W. Bartley Hidreth eds.,Budget Theory in the Public Sector,2003.

[16]Krasner,Stephen,International Regim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17]Kui-Wai Li and Tung Liu,“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The World Economy,2001(24).

[18]Lanrenceson,J. and J.C.H. Chai,Financi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3.

[19]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20]Lorenzo,F.,et al.,“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in Demand for Non-tradable Goods in Uruguay”,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Research Project,2003.

[21]Lynch,T.D.,Public Budgeting in America (4th ed.),Prentice-Hall,Inc.,1995.

[22]Moreland,W.,“A Non-Incremental Perspective on Budgetary Political Actions”,In R. Ripley & G. Franklin eds.,Policy Making in the Federal Executive Branch,Free Press,1975.

[23]Musgrave,R.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McGraw-Hill,1959.

[24]Musgrave,R.,Peggy Musgrave,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5th ed.),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9.

[25]Niskanen,W. A. Jr.,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Aldine-Atherton,1971.

[26]Obstfeld and 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27]Peter Backe and Cezary Wojcik,“Credit Booms,Monetary Integration and 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8(32).

[28]Peter Hordahl and Frank Packer,“Understanding Asset Prices:An Overview”,BIS Working Paper,No.34,2006.

[29]Pigou,A.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acMillan,1951.

[30]Rawls,John,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1]Robert Axelro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Basic Books,1984.

[32]Robinson,T. and A.Stone,“Monetary Policy,Asset-prices Bubbles and the Zero Lower Bound”,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2005.

[33]Rosen,H. S.,Public Finance(5th ed.),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9.

[34]Rubin,I. S.,The Politics of Public Budgeting——Getting and Spending,Borrowing and Balancing(3rd ed.),Chatham House Publishers,Inc.,1997.

[35]Rudebusch,G. and T.Wu,“A Macro-Finance Model of the Term Structure,Monetary Policy,and the Econom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2004.

[36]Samuelson,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11).

[37]S.D.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38]Sitgliz,J.,“Whither Reform? Ten Years of Transition”,In B. Pleskovic and J.E. Stiglitz eds.,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World Bank,2000.

[39]Tarschys,D.,“Rational Decremental Budgeting:Elements of an Expenditure Policy for the 1980’s”,Policy Sciences,1982(14).

[40]Wacht,R. F.,A New Approach to Capital Budgeting for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2nd edition),Business Publishing Division,Georgia University,1987.

[41]Wheelock,David C.,“Monetary Policy in the Great Depression:What the Fed Did and Wh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1992(2).

[42]White,Eugene N.“Bubbles and Busts:The 1990s in the Mirror of the 1920s”,NBER Working Paper,No.1213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March 2006.

[43]安体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财贸经济》2009年第7期。

[44]陈工:《公共支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5]丛明、朱乃肖:《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税务研究》2010年第1期

[46]崔守军:《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考察》,《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7]董承章等:《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8]邓力平:《国际税收竞争与合理调整税负——兼议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福建税务》2002年第1期。

[49]丁学东:《公共财产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0]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1]傅志华:《国家财政安全论》,人民出版社,2002。

[52]高培勇、温来成:《市场环境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高培勇:《共和国财税60年》,人民出版社,2009。

[54]高培勇:《“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5]高培勇:《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财贸经济》2010年第1期。

[56]高培勇:《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7]高培勇等:《财政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8]高艳、徐筱雯:《体制转型中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网,http://www. china.com.cn/chinese/OP-c/698066.htm。

[59]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0]郝昭成等:《财税:体制突破与利益重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61]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2]何振一:《理论财政学》(第2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3]黄凤羽:《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的制度设想》,《税务研究》2011年第3期。

[64]黄凤羽:《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路径选择:从分类到综合》,《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65]黄凤羽:《中国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若干原因分析》,《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66]贾康:《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税务研究》2008年第2期。

[67]贾康、程瑜:《2010年财政政策要点的前瞻性探讨》,《涉外税务》2010年第2期。

[68]贾康、赵全厚:《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69]贾康:《税费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1998年第4期。

[70]〔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71]孔志锋:《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2]李永友:《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稳定效应——基于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3]〔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74]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5]〔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平新乔、董勤发、杨月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6]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江经济》2007年第13期。

[77]刘溶沧、杨之刚编著《财政学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8]林品章:《国际财政若干问题的研究》,《财政研究》1995年第1期。

[79]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80]刘尚希、于国安:《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1]刘立峰:《政府投资规模的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3期。

[82]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3]吕冰洋:《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1978-2005》,《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2期。

[84]马蔡琛:《变革世界中的政府预算管理——一种利益相关方视角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5]马蔡琛、黄年吉:《政府债务的适度性问题:基于欧元区财政警戒线的考察》,《经济纵横》2011年第9期。

[86]马蔡琛、李璐:《中国预算管理公共化进程的典型特征与路径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7]马蔡琛:《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2期。

[88]马海涛、安秀梅:《公共财政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9]马胜杰、夏杰长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0]马骏:《论转移支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91]齐守印:《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点》,《中国财经报》2004年9月4日。

[92]〔美〕保罗·A.萨缪尔森、〔美〕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9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94]申书海:《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5]宋秀琚:《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理论”的不同解读》,《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

[96]宋其超:《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7]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8]孙开:《论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9期。

[99]汪晓风:《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

[100]王军:《公共财政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1]王磊:《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8期。

[10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03]〔美〕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04]巫建国:《经济转型期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0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06]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07]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8]项怀诚:《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9]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0]解学智、刘尚希主编《公共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11]谢旭人:《中国财政6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2]谢旭人:《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13]熊贤良:《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2期。

[114]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15]杨君昌主编《公共定价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16]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2008。

[117]阎坤:《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的相互关系研究》,《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118]阎坤:《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

[119]闫坤、刘新波:《从合作到合作力的脉络解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38期。

[120]闫坤、孟艳:《竞争力与合作力的关系简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28期。

[121]阎坤:《积极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122]闫坤、商瑾:《关于国际合作理论的研究综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36期。

[123]闫坤、师旭辉:《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对国际合作力研究的启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37期。

[124]闫坤、于树一、刘新波:《要防止地方债风险向中央财政转移——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报告》,《经济参考报》2011年10月27日。

[125]闫坤、于树一:《201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全球经济复苏的四大基本判断与中国财政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4期。

[126]闫坤、于树一:《2012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与我国财政应对策略》,《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50期。

[127]闫坤、于树一:《国际合作力的理论基础探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20期。

[128]闫坤、于树一:《世界经济困局下中国财政政策选择——2011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经济参考报》2011年7月27日。

[129]阎坤、王进杰:《公共支出理论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0]张平:《合作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31]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2]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33]张志超:《现代财政学原理(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13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35]李建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6]〔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中译本),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

[137]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

[138]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1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9]李霞、廖慧:《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140]〔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曾强、何志雄等译,春秋出版社,1988。

[141]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