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8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创新和发展图书

The Origin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Modern Times

SSAPID:101-1535-9806-23
ISBN:978-7-5097-079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奏响的嘹亮主题,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展开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成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泰文库·社会文化系列
作 者: 刘勇 张爱武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后记

 《扬泰文库》总序

 引论

  引论

 总论篇

  第一章 高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一 方向和形象: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科学结论

     1.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必然性

     2.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历史原因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 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根据

     2.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根据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条件

     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5.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品格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观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及意义

  第二章 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要坚持共产党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二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战略举措

   三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到江泽民

    (二)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基本内涵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路径

  第三章 倡导社会主义的全面创新

   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一)创新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动力

    (二)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三)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四)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 以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

   三 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一)要建设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

  第四章 把握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机遇

   一 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全球化意识

    (一)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二 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强调按照互利性原则加强对外联系与交往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基点

   三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篇

  第五章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及其成因

     1.我国所有制结构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公有制的演变过程*

     2.导致我国所有制结构高度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二)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认识发展

   二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及其成因

    (二)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1.提出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提出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4.提出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提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6.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三 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

  第六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

   一 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总结

    (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二 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二)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三 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江泽民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想主张

     1.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措施

   四 经济社会发展新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纲领

     1.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邓小平提出实现“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二)从温饱到小康: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中国人民走向小康的历史进程

     2.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科学把握总体小康的阶段性特点

    (三)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内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路创新

   一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邓小平关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克服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方法,学会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理经济

     2.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3.发挥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认真制定积极的、留有余地的、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计划

    (二)江泽民关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2.进一步提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二 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二)江泽民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力求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化道路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业化道路

     5.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三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一)农业、农村、农民:认识和探索的轨迹

    (二)新时期党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举措

     1.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2.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振兴农村经济

     3.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抓紧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5.积极发展村镇工业,加快农村现代化

   四 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2.西部大开发是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

    3.西部大开发是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治政篇

  第八章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 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义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义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在建设

     1.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要全面协调发展

     2.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二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不断扩大城乡基层民主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理念的提出

     2.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四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3.政治体制改革是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政治残余的必然选择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五 保持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标

     3.稳定是前提

    (二)坚持动态的、发展的社会稳定观

     1.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2.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成因及特点

     3.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第九章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 发展统一战线,调动积极因素,实现民族复兴

    (一)从战略高度明确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是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2.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

     3.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4.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1.人民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

     2.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三)调动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重要力量

     1.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要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

     3.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要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1.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是进入新世纪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2.统战工作涉及许多领域和方面,必须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相互协作的统一战线工作机制

     3.大力加强统战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各级统战干部的素质

   二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

     2.党的十六大对新时期宗教工作成就和经验的深刻总结

     3.全面把握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

   三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

    (二)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1.实现香港顺利回归

     2.实现澳门顺利回归

     3.保持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稳定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贯彻八项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

     1.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3.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第十章 加强国防建设,奉行和平外交,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可靠保证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成长壮大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推进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按照“五句话”的总要求搞好军队建设

     2.要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

    (三)走符合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国防建设之路

     1.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2.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3.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二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1.警惕、防范、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保卫国家的主权、安全与统一

     2.坚持中国的人权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三)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1.进一步推动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

     2.进一步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3.加强睦邻友好,稳定和改善周边环境

     4.在多边外交活动和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 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涵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途径

     1.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

     2.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3.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4.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5.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6.进一步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

 文化篇

  第十一章 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突出地位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的奋斗目标

    (三)要始终不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重在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针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重在建设要提倡以立为本

     1.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2.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必须团结鼓劲,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不搞“大批判”,不搞无谓争论

     3.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艰苦奋斗和优良传统教育,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5.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6.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三)重在建设要加强管理

     1.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中

     2.要注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五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3.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的主要途径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奋斗目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头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三)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从严治党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队伍

  第十二章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总体把握

    (一)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要求

    (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三)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统一

    (四)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五)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六)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总体把握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1.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和腐朽落后思想束缚的考验,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2.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多样化”的考验,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增强现实社会发展活力的需要

     3.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考验,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是适应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政治与经济相统一,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

    (二)必须坚持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牢牢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

    (三)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

    (四)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四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三)在全社会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党建篇

  第十四章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

   一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执政党建设

    (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透彻回答

    (二)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概括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于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

     2.“三个代表”是执政之基

     3.“三个代表”是力量之源

    (四)执政党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1.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

     2.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

     3.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到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

     4.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

   二 面向新世纪的执政党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一)执政党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二)执政党建设的总体要求

     1.一个执政党以什么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3.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是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4.各方面建设和工作的整体推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方法

    (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目标

     1.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

     2.把“三个代表”和“两个先锋队”共同作为党的性质的重要规定性鲜明地表达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意义重大而深远

     3.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了符合党和国家现实状况的进一步表述

    (四)解决好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两大历史性课题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

     2.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普遍性、历史性的问题

     3.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感

   三 执政党建设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和方针

    (一)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

     1.党要管党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客观需要

     2.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

     3.不断增强“管党”意识,坚决改变党不管党的现象

     4.建立和健全党要管党、加强党建的工作责任制

    (二)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1.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和保证

     2.从严治党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章和党的各项制度、规定办事

     3.从严治党要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4.从严治党首先必须从严治理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

     5.从严治党必须严肃党的纪律

     6.从严治党要靠制度作保证

  第十五章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一 “执政党思维”与兴国利民的执政理念

    (一)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

    (二)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1.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从根本上影响着党的纲领、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

     2.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从根本上决定着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

     3.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从根本上制约着党对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4.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归根到底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历程

    (三)面向新世纪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1.准确判断党所处历史地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应对严峻挑战和完成艰巨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

     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

     4.深刻总结别国执政党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2.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 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探索历程

    (二)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紧迫性

    (三)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

     1.实现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第十六章 坚持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掌权执政的本质所在

     2.坚持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

     2.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3.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4.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对待自身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二 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1.把党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由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的

     2.把党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的

     3.把党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由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确保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求决定的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1.坚决克服和摒弃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各种不良作风

     2.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3.必须把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4.把恪守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

     5.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不断加强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2.加强和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

   三 坚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一)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

     1.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反腐败斗争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

     3.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

     4.反腐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进程及创新发展

     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史进程

     2.新时期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1.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障,监督是关键

     2.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

     3.正确判断形势,坚定反腐败斗争胜利的信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1990。

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1994。

8.《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16.《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1982。

1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7~1988。

1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1993。

2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1999。

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2003。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

23.闰韵、丁信成、高鸣:《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4.翁杰明、张西明、张弢、曲克敏:《与总书记谈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5.陈雪薇、陈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6.李君如、郭德宏:《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7.马焱、裴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8.顾海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9.柳建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0.李秀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1.俞思念、于文俊、管仕廷:《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2.周惠:《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

33.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4.王伟光:《“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5.许志功、胡子克:《伟大的理论创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2。

36.顾海良:《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7.中共中央党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8.林建公:《一个伟大思想理论的诞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9.李慎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江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1。

41.张爱武等:《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2.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3.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1。

44.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5.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6.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8.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49.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0.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51.赵智奎:《“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2.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3.中共中央党校:《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4.李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5.编写组:《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概论》,研究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56.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7.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8.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