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第25辑图书

SSAPID:101-1510-8736-72
ISBN:978-7-5201-253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共有民族史研究、民族关系研究、路学研究、边疆学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宗教人类学研究、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研究、生态与环境人类学、学术评价九个栏目,内容涉及西南古代民族人类学研究、西部民族亲属关系、滇藏怒江通道周边历史演变、中国边疆县治理、西北“花儿”非遗的传承、纳西族深化与仪式、洱海周边农村的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佟英磊;杨阳;赵娜;隋嘉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编委会

 民族史研究

  继承与突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前景及其可能

   一 继承:关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的学术轨迹

    (一)中国古代的西南民族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的西南民族研究

   二 突破: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可能

    (一)突破的动力与方向

    (二)关于西南民族历史人类学研究已有的实践

   三 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须再向纵深发展

    (一)在文献中做“田野”

    (二)用时段理论指导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三)必须以西南民族文化为中心进行民族志阐释

   四 小结

  卫藏与康区的界线形成演变过程探讨

   一 卫藏与康区界线的形成

   二 卫藏与康区界线的演变

   三 清末卫藏与康区界线的打破与近代康藏界务争端

   四 几点认识

  传统与现代:一个普米族村落的百年生计变迁史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传统构建:集体化以前生计模式的继承与转变

   三 延续传统:集体化时期生计模式的拓展与偏颇

   四 走向现代:集体化以后生计模式的多样与割裂

   五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若干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广西传播概述

    (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联刊物

   二 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力量与干部,强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导保障

    (一)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培育了大量少数民族革命力量,埋下了红色种子

    (二)通过抗日大学、党校及学校培育少数民族干部

   三 东兰讲习所——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的典范

    (一)东兰讲习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东兰讲习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特点

   四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效果

    (一)启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二)提升了文化教育普及度

    (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五 结语

 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

  共生的实际:论中国西部民族间拟亲属关系

   一 共生的理念

    (一)无共鸣的宽容

    (二)民族共生

    (三)他者的“咒力”

   二 干亲的逻辑

    (一)血缘边界

    (二)文化边界

   三 干亲与追求幸运

    (一)限制自我的幸运

    (二)扩大自我的幸运

    (三)回避不和

   四 共生的实际

  从生存需求到族群团结和国家认同:拉祜族敬老仪式的文化表达

   一 拉祜族春节拜年:仪式性、集体性敬老活动

   二 拉祜族敬老仪式的由来

   三 与生存需求关联的“敬老”之礼

   四 从“敬老”到“敬尊”:民族团结的需要,国家认同的表达

   五 结语

  区隔与交融:资源利用中的民族关系

   一 资源利用中民族互动的多维度展演

    (一)合理分配资源

    (二)族际共享资源

    (三)相互争夺资源

   二 资源纠纷过程中的解决机制

   三 讨论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前川南民族关系浅析

   一 新中国成立前川南苗汉民族关系状况

   二 新中国成立前川南苗汉民族隔阂的成因

   三 余论

 路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阿公路修筑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

   一 研究背景

   二 成阿公路修筑概况

   三 “以往没见过汽车”:新生政权的力量展示场域

   四 宏大时空叙事下的筑路故事

   五 公路修筑与意象建构

   六 黑水藏胞的筑路事迹报道:“化生为熟”的技术

   七 修筑公路的磋商意味:少数民族精英的表态与表率

   八 结语

  滇藏怒江通道之历史演变考察

   一 滇藏怒江通道发展简述

   二 内地至怒江峡谷贡山段道路的形成及变迁

   三 贡山丙中洛到西藏察瓦龙段的道路变迁

   四 结语

  境外中籍背包客的性别差异:基于加德满都市的调查

   一 导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数据、方法与样本概况

    (一)数据来源

    (二)分析方法

    (三)样本概况

   四 游客旅游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旅游动机

    (二)旅游方式

    (三)跨文化交际

   五 基于性别差异的语义分析

    (一)目的地及居民感知

    (二)旅游体验

    (三)消费水平

    (四)纪念品购买

   六 结语

 边疆学研究

  中国王朝国家的疆域格局与边疆形态

   一 两种疆域类型及其异质性格局

   二 边疆在王朝版图中的存废盈缩

   三 边疆与内地间的二元性区隔

   四 边疆板块间的区域性差异

   五 余论

  “边治”与“县治”:中国边境县治理的双重路径

   一 边境县的性质和特点

   二 边境县治理中的“县治”路径

   三 边境县治理中的“边治”路径

   四 “边治”与“县治”的结合

  生存政治与边区历史

   一 家谱编纂的过程与背景

   二 力量的积蓄与权力的依附

   三 族谱掩盖下的真实

   四 余论

 非物质文化研究

  节庆转型视角下呼伦贝尔那达慕节庆利益相关者参与问题的观察研究

   一 节庆旅游经济背景下的那达慕节庆功能演变

    (一)节庆文化空间娱乐性的增强

    (二)节庆文化的展演性生产转型

    (三)那达慕节庆的商品交易功能转变

   二 那达慕节庆转化中的各参与主体互动模式分析

    (一)政府:政治资本再生产与话语权争夺

    (二)蒙古族民众:文化特征彰显与经济资本转化缺失

    (三)旅游者:多种诉求满足与资本再生产参与

    (四)旅游服务者:参与边缘与资本注入障碍

   三 结语

  原生到再生:非遗保护语境下西北“花儿”的传承与创新

   一 文化熔炉:西北“花儿”的族际共融及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

   二 时代困境:新时期西北“花儿”的生存境遇

    (一)传播主体的流失和网络媒介对“花儿”的冲击

    (二)“花儿会”的变异挤压了“花儿”生存的空间

   三 现代之路:再生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传承和创新路径

  中缅跨境区域傣族乐器“光邦”的变迁与当代传承

   一 引言

   二 乐器“光邦”的跨境变迁

    1.物缘背景下衍生的乐器新样态

    2.神缘背景下乐器功能的演变

    3.语缘背景下乐器名称的勘定

   三 乐器“光邦”在跨境互动中的当代传承

    1.个体互动与简单易学的光邦节奏

    2.文化互动与跨境表演的激励作用

   四 结语

  物、仪式实践与权力生产

   一 研究概述及田野点简介

   二 白族火把节的展演过程

   三 仪式实践与升斗文化意义的塑造

    (一)升斗作为仪式之物的神圣化过程

    (二)升斗的流动与象征的让渡

    (三)升斗抢夺机制下的社区权力生产

   四 结语

 宗教人类学研究

  刍议涂尔干“神圣”与“凡俗”的二元性

   一 导言

   二 “神圣”与“凡俗”的二元理论与中国宗教实践

    (一)“神圣”与“凡俗”二元结构

    (二)中国社会宗教的“神圣与凡俗”

   三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神圣与凡俗的相嵌

    (一)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

    (二)神圣与凡俗的相嵌结构

     1.僧侣的神圣与世俗的转换

     2.神圣事物的多元相容

     3.神圣场所与世俗场所的混合

    (三)仪式庆典中的“圣俗共欢”

    (四)佛教教育与凡俗教育的统一

   四 结论

  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

   一 妙香佛国认同下的佛寺空间营建

    (一)从礼仪之都到妙香佛国:佛寺的空间分布

    (二)神圣与世俗空间的交融:寺院建筑构形的汉式倾向

   二 佛教密宗认同空间与密檐式塔形的互证

    (一)塔、寺之关系

    (二)密宗认同空间与密檐式塔形分析

   三 建筑中的佛教认同空间意素

    (一)佛教建筑构形中的密教空间特征

     1.佛寺

     2.曼陀罗坛场

     3.塔

     4.幢

    (二)民居建筑中的佛教意素

    (三)本主庙的佛教意素

  “二元一体”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德宏傣族特色村寨景观解析

   一 傣族宗教信仰的源起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

   二 “二元一体”的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傣族村寨景观

    (一)寨神崇拜影响下的整体村寨布局和结构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直接影响下的村寨公共建筑

    (三)原始宗教影响下的具体景观物质载体

     1.寨心

     2.寨门

     3.垄林

     4.大青树

     5.小结

    (四)“二元”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景观装饰艺术

   三 结语

  起源与回归:纳西族神话与仪式中的死亡与灵魂

   一 人类起源神话《崇搬图》

   二 祖先之路

   三 纳西传统葬礼

   四 结论

  论宗教仪式中艺术的心理治疗功能

   一 彝族宗教艺术治疗的田野镜像

   二 作为象征疗法的音乐、图像、舞蹈和口头传统

   三 结论

 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卫生防疫中的去污名化与权力扩张

   一 频发的疟疾疫情与原因

   二 文化概念下的“瘴疠之地”与少数民族医药

    (一)“瘴疠之地”

    (二)“巫医一家”

   三 社会动员下的疟疾防治

    (一)加大抗疟宣传教育,建立抗疟的组织网络

    (二)进行广泛的普及型服药,治疗疟疾患者

    (三)启动群众性的卫生清洁与灭蚊工作,从预防源头做起

   四 防治西北乡村地区宗教组织绩效:生理健康与心理认同

   五 结语

 生态与环境人类学

  纳木依人的灾害叙事与文化记忆

   一 灾害叙事——灾因解释逻辑与灾害记忆建构

    (一)口头叙事——灾害记忆的形成与传播

    (二)地方性知识与应对路径

   二 民间信仰介入下的灾害认知——伦理价值的建构

   三 灾害禳解——仪式的展演

   四 遇灾、解难、成俗——文化记忆的演进

  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洱海周边农村环境保护

   一 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 洱海周边农村生态文化正面临严重危机

    (一)传统自发式农耕生态文化的衰落

    (二)“建房热”背后村规民约被破坏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阵痛

    (四)白族传统道德观念削弱下的洱海生态危机

   三 从白族传统民族生态文化中挖掘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之方

    (一)白族风俗习惯中有关水的生态观念

    (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

   四 结语

 学术评介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研究综述

   一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研究

   二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现状调查研究

   三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变迁研究

    (一)婚俗变迁中的族际通婚研究

    (二)通婚圈变迁中的族际通婚研究

    (三)婚姻观念变迁中的族际通婚研究

   四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研究

   五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法律政策研究

   六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心理研究

   七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产生影响研究

    (一)族际通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三)族际通婚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四)族际通婚对生育水平及“不婚”问题的影响

  乡土性与城市融入

   引言

   一 “棒棒”及其乡土性

   二 都市感知作为一个切入点

   三 从心态来考察身份认同

   四 实践与行动者的研究

   五 讨论与反思

    (一)“棒棒”含义的多样性

    (二)乡土性弥散作为“棒棒”独特性?

    (三)乡土性之于城乡关系

    (四)多点田野局限

    (五)田野中的性别与伦理

   六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