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0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图书

IMPORTANT DISSERTATION SELECTIONS ON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SSAPID:101-1508-3825-56
ISBN:978-7-5097-277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化软实力强弱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研究议题广、与者众,成果多,影响大,效果好。为了满足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理论工作者、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的需求,便于集中、选优、择要领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精髓,我们邀请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编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该文集内容涉及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文化教育、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军队建设、国际战略等,分十一个专栏,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范畴和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理论舆论引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掌握话语权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国际政治国际形象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收入一些名家的文章,要论纷呈。尤其是,文集还将云杉同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原载《红旗文稿》第15、16、17期)收入文集作为首篇以飨读者。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国祚
编 辑:张景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软实力 硬道理 大可为(代序)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一 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战略地位

  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60年和文化问题

  对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提升

  文化如何成为软实力

   一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二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三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能够流行的文化

   四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转化为民众素质的文化

  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来源

   二 中国国家战略中的文化软实力

   三 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

   四 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及其层面

  软实力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 软实力概念的“中国阐释”

   二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

   三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新形势下多向度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文化力量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反对西式教条主义

   一

   二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一 文化地位作用的新提升

   二 文化科学发展的新统筹

   三 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新任务

   四 文化事业建设的新目标

   五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六 文化建设领导的新要求

  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

   一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国家兴亡和人民祸福

   二 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形势好,但存在隐忧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选择

   四 我们应当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五 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真谋划意识形态工作

 三 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三大知识体系基础上提炼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一 自由集体观

   二 民主集中观

   三 文明进步观

   四 和谐仁信观

   五 富强和平观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

   一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鲜明价值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价值取向

    (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关联上的价值规定

   二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

    (一)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基点

    (三)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四)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价值资源

   三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要求

    (一)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表达务求简洁通俗

    (四)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

  关于“普世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一 所谓“普世价值”的所指是什么

    (一)有些人崇拜和迷信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制度,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制度进化归宿”

    (二)有些人认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离开甚至背离了人类近代文明主流”,改革开放是向资本主义的“价值回归”

    (三)有些人断言我们党提倡“解放思想”,就是要“确立普世价值”,并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曲解和归结为“普世价值”

    (四)有些人大谈“普世价值”,名曰谈“学术”,实则是做政治文章,即公开主张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五)还有一个典型实例,就是有些人所搞的《零八宪章》中更为露骨的所谓“普世价值”

   二 “普世价值”的历史根源和政治背景

    (一)在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学说,即剥削阶级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都是以普世的或以“普遍性的形式”出现

    (二)一些世界性宗教教义也往往把自己的宗教教条说成是“普世的”

    (三)从现实背景看,“普世价值”也是当代西方的“舶来品”,是呼应西方资产阶级战略家“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的错误主张

   三 思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剥削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四 所谓“普世价值”在学理上也不能自圆其说

    (一)所谓“普世价值”提法和内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

    (二)从事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看,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普世价值”

    (三)从思想文化观念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历史进步性的辩证关系看,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普世价值”

    (四)从思想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关系看,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普世价值”

    (五)我们之所以说没有所谓“普世价值”、没有全人类统一的普世价值观,是因为没有这样统一的价值主体

  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

   一 关于“普世价值”的本质界定和论争边界

   二 抽象的人和“普世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社会“抽象化”的产物

   三 马克思主义对抽象的人和“普世价值”的解构和超越

   四 我们在今天如何抢占“道德制高点”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二)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取得成绩的原因

     2.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主要经验

     1.取得的成绩

     2.主要历史经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

   三 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三)产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错误认识的原因分析

   四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二)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取得成绩的原因

     2.存在问题的原因

   五 对策建议

    (一)理论研究层面

     1.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研究

     2.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3.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研究

    (二)实际工作层面

     1.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努力提高党领导和驾驭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2.从源头上治理党内腐败,提高党的威信

     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和消除两极分化

     4.积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要进一步把知荣明耻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从自己、从小事做起

     6.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7.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

     8.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途径

 四 理论舆论引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

   二

   三

  我党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一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思想保证

   二 坚决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三 坚决奉行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强劲的教育保证

   四 正确处理继承、引进、创新中的辩证关系,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科学的思路

   五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做到“两轮同转,双翅齐飞”

  有效传播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

   一 有效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我国新闻媒体有效传播能力逐步增强

   三 加强有效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一 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二 国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一)国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1.加强立法,政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主导互联网管理

     2.严格管理政治性网站及网上政治性言行

     3.依法打击和严惩网络犯罪

     4.重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

    (二)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三 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从实际出发,逐步加大网络的立法力度

    (三)理顺网络管理体制,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四)把握规律,提高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水平

    (五)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的行政监管

    (六)净化环境,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七)不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强化网络管理的技术保障

  全球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与文化软实力

   一 让世界听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

   二 能否成为新理论新制度的策源地

   三 促使涉华报道贴近中国现实

   四 谁掌握“普世价值”概念的定义权

  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基本状况与传播特征分析

   一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空特征

    (一)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分布

    (二)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空间分布

   二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与类型

    (一)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

    (二)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类型

   三 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与传播途径

    (一)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

    (二)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途径

   四 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

    (一)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

    (二)网络舆论事件中媒体影响力比较

   五 结论与启示

  互联网企业纷纷海外上市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

   一 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海外上市

   二 外资控制中国互联网

   三 互联网企业纷纷海外上市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

    (一)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轻松上市,需要防止经济被政治企图所裹挟

    (二)“冷战”后,国际安全越来越凸显为综合安全,以“文化”、“民族精神”、“软实力”为表征内容的“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态势是权力争端与较量的结果,高度警惕美国大张旗鼓地输出其在线软实力

  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

   一 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两重性

   二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亟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三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一 大学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

   二 大学是文化创新的主阵地

   三 大学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四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弘扬大学文化 强化育人为本

   一 大学的生命在于大学文化

   二 当前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大学文化

   三 四川大学以大学文化强化育人工作的实践

    (一)传承川大文化,凝练育人理念

    (二)弘扬川大文化,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1.构建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教育课外活动

     3.营造了以“四馆一廊”为主要载体的人文环境

    (三)发掘川大文化,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四)以大学文化强化育人工作,构建“三个全”的育人理念、机制和模式

     1.树立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实施了“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3.完善了“全方位服务”的育人管理体系

  大学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精神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 从几个相关概念谈起

   二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三 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四 为什么应该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目的

   五 为什么应该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

   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七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围绕一个核心构成的,这个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贯穿在整个体系中的灵魂

   八 关于“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关于“公民教育”

    (三)关于教育方针中“接班人”的提法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 从1998年抗洪看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精神的当今升华

    (二)物质技术基础的现实折射

    (三)政治领导成熟的时代标志

     1.中央的正确领导与科学决策是抗洪抢险夺取胜利的“主心骨”

     2.受灾省区的各级领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和决策,全力以赴地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

     3.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二 回眸历史探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价值认同

    (二)“一则多力,多力则强”的群体意识

    (三)宽厚待人、团结和睦的民族情感

     1.“天人合一”的民族情怀

     2.大同理想的民族情结

     3.“兼爱”、“贵和”的民族情义

     4.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操

    (四)根系万邦、聚而不散的民族心理

     1.民族的归属感

     2.民族的认同感

     3.民族的倾向性

     4.民族的御侮性

   三 面对现实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促进祖国统一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 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二 把理想主义的原则性同现实主义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四 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纪念五四运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

   二 五四运动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人民作出对社会主义郑重选择的新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 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开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国学与中华崛起之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

   二 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 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软实力”的另一种解读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和合乐章

  中国古代“文化”概念的“软实力”内涵

   一

   二

  “唱读讲传”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红船精神与党的先进性

   一

   二

 七 和谐社会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的现代作用

   三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精神的现代意义

  论建设和谐文化

   一 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二 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

   三 弘扬和谐的哲学思维

   四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的根本指导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的思想方法

    (四)努力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基础工程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二)“礼之用,和为贵”

    (三)“致中和”,“无过无不及”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价值诉求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与人的和谐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模式

    (一)儒家的仁义德政说

    (二)墨家的“兼爱”“交利”论

    (三)道家的“自然无为”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一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

    (三)提倡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

   二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着力点

    (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

    (二)以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为重点

    (三)以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

   三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途径

    (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二)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

    (三)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四)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五)大力扶持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六)着力塑造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哪些现实针对性

   二 把握这一理论应该着重抓住哪些要点

    (一)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三)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理论延伸,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这一理论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文化建设主体追求的共同理想信念

    (三)明确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精神动力

    (四)明确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八 发展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快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 文化产业应当而且能够成为支柱性产业

    (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有国际先例又有国内成功实践

    (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政策支撑

    (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有国内文化消费需求又有国际文化市场空间

   二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应当而且必须选择科学路径

    (一)面向市场、遵循规律,走现代产业之路

    (二)瞄准前沿、提质升级,走科技创新之路

    (三)拓宽渠道、转变方式,走资本运作之路

  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出版“走出去”战略

   一 文化软实力语境下的出版“走出去”战略

    (一)文化软实力与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二)出版“走出去”战略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 出版“走出去”战略的设计

    (一)确立战略指导思想

    (二)明确战略目标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 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应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战略实施的艰巨性

    (二)战略实施的长期性

    (三)战略实施的阶段性

    (四)战略实施的整合性

  确立文化产业评价的文化维度

   一

   二

   三

 九 掌握话语权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发出中国的声音

   一 对话语权的基本认识

    (一)话语权:权利还是权力

    (二)话语权的本质及表现

    (三)话语权的提升

   二 客观冷静分析认识当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

    (一)中国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提升

    (二)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三)中国面临的主要话语权挑战

   三 进一步加大提升话语权的建设力度

    (一)现在是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机遇期

    (二)要像重视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样,将中国声音“走出去”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三)要有理有力有节地应对国际话语权的挑战

    (四)要重视重大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对西方话语体系应有清醒的判断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

   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制高点

   二 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

   三 争取话语权要打主动仗

   四 推动跨文化交流,共创话语权的双赢

  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 既要发展硬实力,也要发展软实力,并促成软、硬实力的相互转化

   二 要把政治理念、政策制度等作为文化软实力理设的源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 在涉及当代人类基本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概念上,要努力争夺定义权、解释权

   四 中国政府、媒体、学者都要积极行动,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议程设置权

   五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他国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企业界和舆论界建立联系

   六 努力塑造良好的媒介化的国家形象,但要注意中国形象并不等同于西方媒介化的中国形象

  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

   一 什么是话语权

   二 我们党为什么高度重视话语权

   三 如何拥有话语权

   四 如何做大做强话语权

 十 国际政治、国际形象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用道德力量塑造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国形象”

  要重视美国对华软实力战略

  塑造国际形象不能舍本逐末

  教育交流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一 软实力及其功能

   二 教育及教育交流能够促进软实力的提升

   三 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以软姿态进行教育交流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关注文化民族形态和文化间性的关系

     2.思考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二)坚持几个原则

     1.尊重他者的原则

     2.欣赏他者的原则

     3.学习他者的原则

     4.包容他者的原则

   四 软实力需要充满活力和具有时代感的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阈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一 对外文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 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

   三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

 十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

  肩负历史责任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 文化振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繁荣的基石

   二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

    (一)迅速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二)尽快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需要

    (三)实现民族生生不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三 文化建设应着力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文化内涵,构建和推广先进文化

    (二)营造崇尚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保障机制和浓郁氛围

    (三)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各项文化工作

    (四)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五)做好文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文化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

  关于国际文化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 凝聚共识

   二 夯实基础

   三 把握重点

  “唱读讲传”活动是群众自我教育的好形式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推进群众自我教育

   二 “唱读讲传”活动促进群众自我教育步入良性轨道

   三 “唱读讲传”活动在群众自我教育中的功能

   四 推进群众自我教育需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一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根本

   二 要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关键

   三 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基础

   四 要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

  繁荣发展学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一 科学发展战略

   二 价值主导战略

   三 文化融合战略

   四 自主创新战略

  军事“软实力”亟待增强

   一 从软实力公式看增强军事“软实力”是大势所趋

    (一)注重增强我军“软实力”是我军性质、宗旨、使命所决定的

    (二)注重增强我军“软实力”是适应世界军事领域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注重增强“软实力”是塑造和维护我军良好形象的形势所迫

    (四)注重增强我军“软实力”是促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提升军事“硬实力”的根本途径

    (五)注重增强我军“软实力”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求

   二 美国等一些国家军队“软实力”发展形势逼人

    (一)重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发挥舆论宣传的特殊作用

    (三)重视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

    (四)开展强势灵活的军事外交

   三 我军“软实力”状况有喜有忧

   四 大力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

    (一)要高度重视我军“软实力”建设,促进军事“软实力”、“硬实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军事理论创新力度,加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优化体制编制,落实依法从严治军方针

    (四)切实加强军事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军事外交水平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和教育训练,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巩固发展我军的政治优势和国防科技优势

    (六)切实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责任感不强等消极现象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一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宣传思想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改进,强化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与灵魂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创新和加固了文化软实力的经纬

    (三)文化体制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为文化软实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供了政策保证

    (四)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拓展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五)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不断出现新亮点

    (六)孔子学院的设立和汉语国际传播活动的开展,扩大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影响

   二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软实力战略,强化对华“西化、分化”图谋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领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存在隐忧

    (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落差较大

   三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宏观对策建议

    (一)牢固确立和有效引导全民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真正以质量为导向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

    (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四)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以全民族全方位文化素质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借鉴创新 解决问题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新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

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London:Penguin,1961,pp.100-103.

〔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戴木才、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陈静、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李长春:《在第十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200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刘云山:《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求是》2009年第1期。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王明成:《专家谈素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李政道:《致“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

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2006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80。

《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构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7。

刘云山:《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

江新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和基本途径》,《理论观察》2008年第3期。

聂震宁:《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出版“走出去”》,新华网,2007年10月18日。

彭松建、许力以:《中国出版如何走向世界》,《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5期。

张洪波、貌晓星:《多管齐下,力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编辑》2005年第4期。

张子辉:《出版“走出去”,经济可先行》,《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2期。

章红雨:《畅谈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七大关键》,中国新闻出版网,2009-4-20。

朱晓明:《改革创新,务实“走出去”》,《出版广角》2009年第10期。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

〔法〕洛朗·克勤通著《电影经济学》,刘云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美〕阿瑟·赫尔曼著《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张爱平、许先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贾磊磊:《功夫: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桥梁——首届北岳恒山·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主题报道》,2005年10月15日《中国电影报》。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黄文华:《中国迸发的活力令世界难以想象——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年第1期。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树国际形象,中国当务之急》,2006年9月21日《环球时报》。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约恩·吕森:《文明的冲突或认知文化:国际文化交流解题》,《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Man,The Free Press,1992.

《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上),2007年8月2日《光明日报》。

韩震:《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开放》,《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韩震:《创造性地对待历史传统》,1998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郭赫男:《传播视野中的“拟态环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冯建华:《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少峰:《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人民论坛》2008年第5期。

新华社《文化产业振兴规划》,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6/content_12114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