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3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 Employment Development (2019)

SSAPID:101-1291-8967-97
ISBN:978-7-5201-456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编撰的年度就业形势报告。本书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共19篇研究报告,以权威翔实的统计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讨论了中国就业的总体状况和面临的形势,涉及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当前就业形势及走向、新技术变革对就业的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相关信息

丛书名:就业蓝皮书
作 者: 莫荣 陈云 熊颖
编 辑:关少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皮书数据库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年)》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Contents

 Ⅰ 总报告

  B.1 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报告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改革与发展

    (一)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的认识禁锢

    (二)坚持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三)着手改革就业制度,探索劳动力市场建设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的就业改革与发展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就业机制,制定新时期就业方针

    (二)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新认识、新定位

    (三)逐步确立就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优先位置

    (四)制定和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就业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新定位

    (二)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新任务

    (三)创新就业方针,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坚持以改革和发展促进就业创业

    (五)丰富和发展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六)调整人口政策,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供给

    (七)拓展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全球化新进程中推动促进就业创业

   四 就业40年改革发展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

     1.化解就业压力,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形势

     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适应和助推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

     3.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与政策体系

    (二)主要经验

  B.2 当前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

   一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城镇就业实现稳定增长

    (二)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

    (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四)市场供求维持动态平衡

   二 2019年就业稳中承压

    (一)就业形势维持稳定具有多重基础

    (二)稳就业的压力依然存在

   三 未来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就业总量高位承压,就业增长模式由增量转向增量存量开发并重

    (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对就业影响将日益凸显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双刃剑效应”给就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四)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也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新挑战

    (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为就业带来新挑战

   四 政策建议

    (一)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产业,夯实就业增长的经济基础

    (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帮助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三)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加强就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动能

    (五)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引导就业稳定发展

    (六)建立完善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制度,防控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Ⅱ 经济与就业篇

  B.3 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

   一 智能化特征和趋势

    (一)智能化是系统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二)智能化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层次的重大变革

    (三)智能化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前沿领域

    (四)智能化进程呈现渐进性

   二 数据化就业替代

   三 智能化就业创造

    (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就业

    (二)职业体系创新的规模效应更强

    (三)中国总体就业转型升级趋势平稳

   四 智能化就业转型特点

    (一)行业和地区影响存在差异

    (二)技能变迁是智能化就业效应的实质

    (三)各类就业人群影响效应不同

    (四)就业方式多元化发展

   五 政策建议

    (一)向就业治理的思路转变

    (二)建立产业就业协同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四)发展开放、灵活、可持续的培训机制

  B.4 中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报告

   一 新就业形态发展背景及意义

    1.新就业形态的历史背景

    2.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地位

   二 新就业形态的内涵定义

    1.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

    2.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统计定义

   三 新就业形态现状及特征

    1.平台就业发展规模

    2.平台就业特征——以网约车就业为例

     (1)网约车就业发展概况

     (2)网约车司机人口学特征

     (3)网约车工作情况

     (4)网约车优势特征

   四 当前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经验

    1.支持发展多种灵活性就业创业方式

    2.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3.用多种法律形态规范部分非标准就业关系

   五 新就业形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1.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需进一步健全

     (1)顶层设计和法制保障较为缺失

     (2)新就业形态统计不全、底数不清

     (3)促进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4)新就业形态公共服务方式较为滞后

    2.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政策与经办服务有待完善

     (1)国家社会保险体系设计未针对新就业形态特点

     (2)社会保险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覆盖率不足

     (3)灵活就业社保政策二元化产生制度障碍

     (4)灵活就业缴费比例偏高造成一定参保阻力

     (5)社保经办服务方式不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

    3.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关系对传统劳动关系产生挑战

     (1)现有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对新就业形态应对不足

     (2)非标准劳动关系治理面临法律制度缺失的困境

     (3)当前劳动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不适应新就业形态趋势

   六 发展新就业形态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1.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总体思路

    2.实施一系列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就业扶持政策

    3.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政策和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4.未来研究展望

 Ⅲ 就业服务与就业扶贫篇

  B.5 加快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 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素

    (一)全方位就业服务的主要内涵

     1.覆盖全体对象——服务对象的全方位

     2.贯穿就业全程——服务过程的全方位

     3.配备齐全功能——服务项目的全方位

     4.运用多种方式——服务手段的全方位

     5.实现便捷高效——能效提升的全方位

    (二)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

     1.制度标准要素

     2.硬件建设要素

     3.智能建设要素

     4.机构合成要素

     5.能力建设要素

     6.体制保障要素

   二 加快构建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坚持统筹兼顾

     3.坚持效能质量第一

     4.坚持创新驱动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5.坚持与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

    (三)目标任务

     1.均等化程度大大提高

     2.全过程服务基本实现

     3.“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实施

     4.组织机构运行良好

     5.能力建设重点加强

   三 实施工作措施建议

    (一)重点工作

     1.全面推进均等化,实现服务普惠化

     2.深入推进标准化,实现服务规范化

     3.大力推进专业化,实现服务精细化

     4.全力提升信息化,实现服务智能化

     5.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服务社会化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队伍建设

     3.加强资金保障

     4.加强绩效评价

     5.加强宣传引导

  B.6 “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优化案例报告

   一 “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改革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一)内涵

    (二)理论依据

    (三)现实意义

   二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现状:以公共就业服务为例

    (一)浙江人社系统“最多跑一次”基本情况

     1.以群众视角锚定改革重点

     2.以“八统一”规范办事标准

     3.以“三个不提交”精简申请材料

     4.以“三个打破”推动数据共享

     5.以“互联网+”支撑“最多跑一次”

    (二)主要成效

     1.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2.撬动人社改革初显成效

     3.整体性政府改革模式基本形成

   三 “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典型实践

    (一)杭州市

     1.“云平台+就业”:应用云计算,提升开放度

     2.“工作流+就业”:权力阳光化,经办规范化

     3.“一体化+就业”:实现“最好不要跑,最多跑一次”

     4.“精准化+就业”:围绕“人”圆心,做足“精”文章

     5.“无纸化+就业”:多让数跑路,少让人跑路

     6.“大数据+就业”:共享加开放,电脑助人脑

    (二)金华市

     1.打造乡村(社区)基层平台,推行“同城联办”,让群众“就近”能办事

     2.打造市民卡网点平台,推行“一卡联办”,让群众“一卡”能办事

     3.打造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推行“一网联办”,让群众“网上”能办事

   四 “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优化分析

    (一)就业系统“最多跑一次”事项确定情况

    (二)面临问题

     1.事项确定方面的问题

     2.政策实践方面的内生问题

     3.地方探索的外部约束因素

   五 推进浙江“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 建设深度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坚持深化理念认识

    (二)创新服务内容方式

    (三)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四)突出改革重点任务

    (五)拓宽向外赋能渠道

    (六)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七)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B.7 人力资源服务与就业

   一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市场服务规模

     1.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发展格局:集中度较低,行业稳中求进

     2.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增长后劲十足

    (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概况

   二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一)国家政策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大政方针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廓清道路

     2.行业政策规范市场有序发展

     3.细分领域鼓励政策落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二)科技发展给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科技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科技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1.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可以优化市场配置、丰富劳动力市场

     2.政府强扶持、高补贴、多渠道优化社会各类资源

     3.人力资源服务业有多种渠道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三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带动社会直接就业的贡献

    (一)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直接就业人数增速较快

    (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直接就业人数占比逐年上升

    (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强

     1.就业弹性的概念: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

     2.就业产值弹性直接反映了一个行业的就业吸纳程度

     3.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全行业和服务业水平

     4.2017年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存在上升趋势

    (四)小结

   四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带动社会间接就业的贡献

    (一)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可辐射的行业范围广

    (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服务用人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加

    (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间接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上升

    (四)小结

  B.8 就业扶贫政策及实施情况

   一 我国就业扶贫政策梳理

    (一)中共中央政策文件

     1.通过产业扶贫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

     2.通过资产收益扶贫为贫困人口创造增收机会

     3.为贫困人口直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

     4.帮助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

    (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扶贫政策

     1.就业扶贫政策的目标群体和就业扶贫的任务目标、目的

     2.就业扶贫政策的内容

    (三)各地的就业扶贫政策

     1.部分地方的就业扶贫政策

     2.部分地区就业扶持政策总结

   二 就业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

    (一)就业扶贫政策的实施经验

     1.鼓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2.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3.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

     4.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5.完善就业服务

     6.其他实践

    (二)就业扶贫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

     1.各项就业扶贫的扶持政策落实难

     2.就业扶贫载体建设亟须改进

     3.乡村公益性岗位总体开发不足

     4.贫困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5.对口扶贫任务艰巨

     6.公共就业服务手段不足

     7.跨部门协调困难

   三 完善就业扶贫政策的思路建议

    (一)完善就业扶贫政策面临的形势

     1.需要帮扶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数量大,就业机会不足

     2.帮扶难度大

     3.已经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不高,稳定就业难

     4.深度贫困地区就业帮扶难度大

    (二)完善就业扶贫政策的思路建议

     1.完善就业扶贫载体的政策

     2.进一步完善就业扶贫专岗的政策

     3.提高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4.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就地就近就业的空间

     5.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精准性

     6.完善现有就业扶贫政策

     7.研究制定攻坚期后的就业帮扶政策

     8.完善就业扶贫制度机制

  B.9 连片特困地区就业扶贫报告

   一 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劳动力需求分析

    (一)贫困群众的培训意愿及需求

    (二)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及需求

    (三)贫困群众的创业意愿及需求

    (四)基层就业服务提供情况

   二 各地就业扶贫措施及实施成效

    (一)全面开展贫困户就业情况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扶持扶贫车间等载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三)推进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有效输出贫困劳动力

    (四)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脱贫

    (五)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帮扶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三 当前就业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压力较大

    (二)就业扶贫载体建设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审慎处理

    (三)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且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企业用工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劳务输出遇到一定挑战

    (四)就业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就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五)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六)部分贫困地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四 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就业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贫困人口信息台账,精准掌握贫困人口就业情况

    (二)开发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帮扶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开展有序劳务输出,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务收入

    (四)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五)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

    (六)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Ⅳ 群体就业与创业篇

  B.10 青年创业跟踪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一)个体特征分布

    (二)项目特征分布

   三 创业项目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坚持创业组的分析

    (三)放弃创业组的分析

   四 不同注册类型创业项目发展变化情况

    (一)总体变化情况分析与比较

    (二)坚持创业组的分析与比较

    (三)放弃创业组的分析与比较

   五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发现

     1.调查样本一年后创业保持率接近70%

     2.坚持创业组的创业项目发展稳中向好

     3.放弃创业的原因主要是项目本身问题

     4.不同项目注册类型发展变化情况各异

     5.创业时间在3~4年的创业保持率较低

     6.部分群体创业保持率相对较低

    (二)对策建议

  B.11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 引言

   二 文献研究

   三 样本数据及描述性分析

   四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变量说明

    (一)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指标说明

    (二)计量分析变量设置情况

   五 学用匹配度、就业满意度和收入影响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一)模型解释

    (二)回归结果

   六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B.12 中国残疾人就业及政策分析

   一 全球残疾人就业概况

   二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残疾人总量逐年增加,肢残者占主体

    (二)残疾人就业总体形势仍然严峻,就业持续增长乏力

    (三)残疾人城乡就业结构稳定,但绝对量波动明显

    (四)残疾人就业形式仍以务农为主,不同就业形式下新增残疾人就业绝对量均有下降

    (五)残疾人就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业产业结构偏低

   三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技能及素质与市场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精准服务及信息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就业歧视仍然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残疾人自身心理因素降低其就业积极性

   四 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迁

    (一)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

    (二)1978~2007年

    (三)2008年至今

   五 当前我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创新性做法及总结

    (一)增加残疾人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

    (二)增加残疾人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发展残疾人就业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Ⅴ 职业技能培训篇

  B.13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报告

   一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一)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是适应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三)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四)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需要

    (五)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需要

   二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

    (一)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技能劳动力比例

    (二)改善技能人才结构,满足高技能人才需要

    (三)优化劳动者技能和结构,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三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则

    (一)普惠均等

    (二)需求导向

    (三)突出重点

    (四)政府推动

    (五)市场主导

    (六)多元推进

   四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对象

    (一)初高中毕业生

    (二)大中专毕业生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

    (四)城镇青年劳动力

    (五)在职就业劳动力

    (六)转岗下岗失业劳动力

    (七)农民工

    (八)退役军人

    (九)特殊群体

   五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类型

    (一)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三)创业创新培训

    (四)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

   六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

    (一)企业举办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

    (二)企业培训机构自主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模式

    (三)职技院校与企业合作培训模式

    (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按市场需求培训模式

   七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载体能力建设

    (一)提升多元化培训载体能力,提高培训供给能力

    (二)加强培训载体软件能力建设,确保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八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与使用方式

    (一)政府就业资金投入

    (二)失业保险基金投入

    (三)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四)劳动者个人投入

    (五)社会捐赠赞助投入

    (六)资金使用方式

   九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建设

    (一)建立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

    (三)建立培训实施社会协作机制

    (四)建立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

    (五)建立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

    (六)建立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

  B.14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

   一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模式介绍

    (一)德国:双元制

     1.历史沿革

     2.模式介绍

     3.主要特点

    (二)美国:社区学院

     1.历史沿革

     2.模式介绍

     3.主要特点

    (三)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新型学徒制

     1.历史沿革

     2.模式介绍

     3.主要特点

    (四)澳大利亚: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1.历史沿革

     2.模式介绍

     3.主要特点

   二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可借鉴经验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可借鉴经验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以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最佳途径

     3.实行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4.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立法

    (二)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趋势

     1.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2.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

     3.职业技能培训更加开放

   三 经验借鉴与相关建议

    (一)打通职业技能培训环节

     1.建立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2.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

     3.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4.激励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5.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1.探索建立“四元制”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发挥技能公共实训主体实训平台作用

     3.打造职业技能培训集合共享平台

    (三)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配套保障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法制建设

     2.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机制改革

     3.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4.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Ⅵ 劳动力市场篇

  B.15 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测量*

   一 就业质量评估指标分类

    (一)理想指标和实用指标

    (二)统计指标与调查指标

   二 就业质量评估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一)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与就业机会

     1.城镇调查失业率

     2.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增长率

     3.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率

     4.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

     5.就业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6.每个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对应服务人数

     7.就业机会感受

     8.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二)劳动报酬与就业公平

     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数

     2.离校未就业的女大学毕业生比例

     3.城镇残疾人未就业比例

     4.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

     5.最低工资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之比

     6.同等职业条件下的男女收入之比

     7.劳动者工资增长率

     8.就业歧视

    (三)就业能力与教育培训

     1.取得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

     2.大专以上就业人口比例

     3.专业技术人才增长率

     4.职业技能人才增长率

     5.职业培训

    (四)就业稳定与社会保障

     1.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补贴比例

     2.失业保险参保率

     3.社会保险参保率

      (1)养老保险参保率

      (2)医疗保险参保率

      (3)工伤保险参保率

      (4)生育保险参保率

     4.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

     5.就业稳定性

     6.工作满意度

    (五)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

     1.劳动争议处理案外调解率

     2.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3.集体合同签订上升率

     4.工伤事故下降率

     5.工作时间

     6.休假时间

   三 调查表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表

     1.统计表

     2.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

     1.普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制度

   四 关于建立各地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一)指标体系方面

    (二)统计方法方面

    (三)地方需求拓展

  B.16 提高就业质量的国际比较借鉴

   一 国外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比较

    (一)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

     1.墨西哥和意大利——促进劳动力市场正式用工

     2.捷克和丹麦——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3.奥地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帮助弱势群体就业

     1.澳大利亚和日本——帮助青年从学校学习过渡到社会工作

     2.拉脱维亚——帮助青年人就业

     3.爱沙尼亚和比利时——促进失业青年创业

     4.比利时——让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

     5.加拿大——为老年工人提供支持

     6.智利——为低收入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7.土耳其——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8.德国和冰岛——促进工作中男女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9.荷兰——帮助残疾学生找到工作

    (三)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1.波兰——促进社会企业的就业

     2.巴西——减少小微企业的负担

     3.葡萄牙和西班牙——促进创业

    (四)大力开展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1.爱尔兰和美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

     2.芬兰——通过成人教育促进就业

     3.意大利——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

     4.斯洛伐克——为弱势群体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五)加强劳动者保护

     1.奥地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保护力度

     2.奥地利——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

     3.匈牙利——就业保护法案促进就业增长

    (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1.斯洛文尼亚——改善就业服务

     2.奥地利、韩国和瑞典——在危机期间提供保护

     3.瑞典——支持求职者

   二 国外提高就业质量可借鉴的经验

    (一)促进就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本前提

    (二)弱势群体是提高就业质量的突破口

    (三)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长效举措

    (四)劳动者保护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内容

    (五)公共就业服务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B.17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构建分析*

   一 引言

    1.研究意义

    2.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二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理论框架

    1.总体思路

    2.理论模型框架

    3.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 人力资源市场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1.人力资源市场指数体系构成

    2.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指标体系

    3.人力资源市场指数计算方法

    4.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验证分析

   四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实施方式及完善建议

    1.工作流程

    2.继续扩充人力资源市场指数的样本

    3.完善数据采集工作

    4.试运行人力资源市场指数

  B.18 北京市就业指数分析*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宏观方面

    (二)微观方面

   二 北京就业指数的定位设计

    (一)国内外就业指数研究现状及运用

     1.就业景气指数

     2.就业质量指数

     3.人力资源指数

    (二)北京就业指数的定位及体系框架

     1.北京就业指数的定位

     2.北京就业指数体系框架

   三 北京就业指数具体研制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可操作性和可量化原则

     3.有效性和敏感性原则

     4.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北京市就业指数指标体系

     2.区就业指数指标体系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1.北京市就业指数的权重分配

     2.区就业指数的权重分配

    (四)指标数据的处理

     1.对缺失数据或异常数据的处理

     2.对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五)就业指数的编制

     1.北京市就业指数编制

     2.各区就业指数编制

   四 推广和运用就业指数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指数计算的公平性问题

    (二)指标选取的合理性问题

    (三)指数的考核及发布

    (四)就业指数的运用

  B.19 中国劳务用工指数研究报告*

   一 CTG劳务用工结构趋于定型

    (一)劳务用工指数趋于稳定

    (二)劳务用工数量变动趋于稳定

    (三)劳务用工结构趋于稳定

    (四)客户劳务用工平均规模趋于稳定

   二 劳务用工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劳务用工形势走稳回升

     1.从劳务用工指数看

     2.从分行业劳务用工客户情况看

     3.从分行业劳务用工结构看

    (二)劳务用工的行业增长动力转变

     1.劳务用工的行业结构正在调整

     2.劳务用工的行业吸纳能力正在变化

    (三)派遣用工回归正常状态

     1.从劳务用工企业看

     2.从劳务用工情况看

     3.从劳务用工结构和平均规模情况看

     4.从劳务规制的影响看派遣用工回归

    (四)当前劳务用工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从劳务用工性别结构看

     2.从五险一金平均缴费基数看

   三 劳务用工趋势分析及建议

    (一)CTG劳务用工趋势分析

     1.CTG劳务用工会继续良好发展势头

     2.劳务用工形式日益多样化

    (二)建议

     1.应密切关注劳务用工市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服务

  B.20 后记

 中国皮书网

 摘要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以权威翔实的统计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讨论了中国就业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形势,涉及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的总结研究、当前就业形势及未来走向、新技术变革对就业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等方面内容。本报告内容既有全面的形势分析、敏锐的前沿观察、浅明的理论阐述、精准的政策解读,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典型的地方经验和精彩的案例剖析,是政策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可读性都较强的一部专业研究报告。《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由总报告和五个专题篇组成,共19篇研究报告。总报告包括《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报告》和《当前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两篇,梳理了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分析各时期就业形势背景变化、就业理论和理念演进、方针政策的制定,总结历史性成就和贡献,提炼工作经验和规律,系统全面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未来走势,解读就业政策新进展。经济与就业篇,分析技术进步和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状况。就业服务与就业扶贫篇,研究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公共就业服务经验,分析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系统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及实施情况,以及连片特困地区就业扶贫经验。群体就业与创业篇,对各类群体就业创业状况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包括中国青年创业状况、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残疾人就业创业状况等。职业技能培训篇,主要包括大规模职业培训、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等。劳动力市场篇,包括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提高就业质量的国际比较借鉴研究,人力资源市场指数、北京市就业指数以及中国劳务用工指数等最新研究成果。

[1]《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创立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7]张小建主编《民生之本——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而奋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8]莫荣等:《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形成、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蔡昉:《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

[10]张车伟:《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新特点和就业优先战略新内涵》,《人民日报》2017年7月19日。

[11]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

[12]刘社建:《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3]张明龙:《我国就业政策的六十年变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14]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5]姚裕群:《走向中国市场的中国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

[17]信长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208/c207270-26167924.html,2014年12月8日。

[18]石超明、张翠萍:《邓小平就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1]《工作性质的变革——2019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 worldbank.org/。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2016年3月5日。

[3]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人民出版社,2019。

[4]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180801174033821385.pdf,2017年2月。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年10月28日。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6。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

[8]〔美〕马丁·沃尔夫:《转型与冲击——马丁·沃尔夫谈未来全球经济》,冯明、程浩、刘悦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

[9]〔美〕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始终策略》,刘仲涛、康欣叶、候煜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0]〔美〕赖安·库纳缇、〔美〕杰里米·钮纳:《工作的未来——移动办公及创业的另一种可能》,林秀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1]〔美〕约翰·布德罗、〔美〕瑞文·杰苏萨森、〔加〕大卫·克里尔曼:《未来的工作——传统雇佣时代的终结》,毕崇毅、康至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集团,2015。

[13]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编著《〈我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4]腾讯研究院:《我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腾讯网,2016。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19》,http://www.shihang.org/zh/publication/wdr2019,2018年10月18日。

[2]李宗泽:《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7年12月。

[3]腾讯研究院:《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AI世代(微信号:tencentai),https://mp.weixin.qq.com/s/TT4AwXZtvxdg1b-cqkpxNA,2017年8月2日。

[4]郝建彬:《网络创业就业引领全球风向标》,第二届中国新就业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7月16日。

[5]德勤CEO Cathy Engelbert、德勤MD Scott Corwin:《无人车未必造成大量失业,反而会创造新的就业》,李杉编译,量子位QbitAI(微信公众号),2017年8月2日。

[6]德勤:《自动化时代——关于机器人自动化与智能自动化的行业领导者指南》,https://www2.deloitte.com/cn/zh/industries/financial-services.htmh?icid=top_financial-services,2017。

[7]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http://www.199it.com/archives/547283.html,2016年12月9日。

[8]World Economic Forum,“Future of Jobs 2018”,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the-future-of-jobs,September 14,2018.

[9]Bain & Company,“Labor 2030:The Collision of Demographics,Automation,and Inequality”,https://www.bain.com/insights/labor-2030-the-collision-of-demographics-automation-and-inequality/,February 7,2018.

[10]Robert D. Atkinson and John WuFalse Alarmism,“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and the U.S. Labor Market,1850-2015”,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17/05/08/false-alarmism-technological-disruption-and-us-labor-market-1850-2015,May 8,2017.转引自《决策者指南:技术进步与就业市场》,乔若静编译,世界科学(微信公众号),2017年8月15日。

[11]Stacy Rapacon,“10 Best Jobs for the Future”,http://www.kiplinger.com/slideshow/business/T012-S001-best-jobs-for-the-future-2017/index.html,August 2017.

[12]Anthony P. Carnevale,Jeff Strohl,Ban Cheah,and Neil Ridley,“Good Jobs that Pay without a BA,the Georgetown Universit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https://cew.georgetown.edu/publications/reports/,July 26,2017.

[13]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The Impact of Robots on Productivity,Employment and Jobs”,Frankfurt,Germany,April 2017.

[14]Anthony P. Carnevale,Jeff Strohl,Ban Cheah,and Neil Ridley,“Good Jobs that Pay without a BA,the Georgetown Universit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https://cew.georgetown.edu/publications/reports/,July 26,2017.

[15]Erik Brynjolfsson,Tom Mitchell,“What can machine learning do?Workforce implications,Science”,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8/6370/1530,December 22,2017.

[1]董保华:《论非标准劳动关系》,《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2]华迎放:《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经济学》2009年第1期。

[3]孟续铎:《新业态发展中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4期。

[4]孟续铎:《新经济下的就业市场变革:灵活就业发展问题及对策》,载刘燕斌主编《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任远、彭希哲:《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2007。

[6]童玉芬:《就业原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7]薛进军、高文书:《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特征和收入差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6期。

[8]詹婧等:《互联网平台使灵活就业者产生了分化吗?——传统与新兴灵活就业者的异质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第1期。

[9]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10]张丽宾:《灵活就业:危机之下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4期。

[1]中国就业促进会:《聚焦中国就业(2016~201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就业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

[2]张小建主编《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张小建:《与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路同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4]中国就业促进会编写《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创立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5]中国就业促进会编写《中国就业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003~201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郜风涛、张小建:《中国就业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7]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1]车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求是》2017年第20期。

[2]郁建兴、高翔:《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3]郁建兴:《“最多跑一次”开启政府自我改革新篇章》,《今日浙江》2017年第5期。

[4]陈丽君、童雪明:《整体性治理视阈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挑战及对策》,《治理研究》2018年第3期。

[5]叶慧:《激发浙江发展新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浙江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综述》,《今日浙江》2017年第8期。

[6]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江经济》2007年第13期。

[7]杨宜勇:《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刍议》,《中国就业》2010年第6期。

[8]刘燕斌:《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制度》,《中国劳动》2011年第9期。

[9]陈建刚:《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10]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调研报告》,http://www.zj.gov.cn/art/2017/9/4/art_5499_2247162.html,2017年9月4日。

[1]胡小玲:《经济型态的变迁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影响》,《中国劳动》2018年第12期。

[2]谭永生:《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9期。

[3]张翠:《我国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6。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http://www.gov.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2015年12月7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http://www. 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htm,2020年8月19日。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2/content_5099135.htm,2016年8月12日。

[4]《三部门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3/content_5147257.htm#1,2016年12月13日。

[5]《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9/content_5187179.htm,2017年4月19日。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8年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http://www.mohrss.gov.cn/jycjs/gongzuotongzhi/201803/t20180201_290116.html,2018年3月16日。

[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http://www.mohrss.gov.cn/gkml/zcfg/gfxwj/201808/t20180820_299549.html,2018年8月20日。

[8]《人社部印发〈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www.mohrss.gov.cn/gkml/zcfg/gfxwj/201809/t20180906_330061.html,2018年9月6日。

[9]苏仁社、刘荣华:《江苏省建设五大特色化就业扶贫示范区 引导更多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增收》,中国就业网http://www.lm.gov.cn/c/2018-08-14/40859.shtml,2018年8月14日。

[10]《人社部门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中国就业网,http://www.chinajob. gov.cn/c/2017-08-08/39276.shtml,2017年8月8日。

[1]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扶贫开发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1月。

[2]徐勇主编、邓大才等:《反贫困在行动:中国农村扶贫调查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

[3]向德平、张大维等:《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与减贫需求分析:基于武陵山片区8县149个村的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

[4]李余、蒋永穆等:《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1月。

[5]李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

[6]李娟、韩永江:《连片特困地区就业扶贫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年11月。

[7]邱小平:《积极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7期。

[8]李娟:《就业精准扶贫亟须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11月28日。

[9]郑东亮:《促进就业应关注困难地区和困难人群》,《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2月22日。

[10]张丽宾:《2017年,就业扶贫在路上》,《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1月18日。

[11]吕祥乾:《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李梦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中国就业促进会:《聚焦中国就业(2013—2014)》,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柯羽:《高校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3]刘燕斌:《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内涵及其衡量指标》,《中国劳动》2017年第12期。

[4]林燕玲:《体面劳动——世界与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5]赖德胜:《努力实现就业规模、结构、质量统一的规划目标》,《第一资源集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6]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人才》2007年第8期。

[7]徐晓雯、岳昌君、许锐:《高校毕业生学用匹配状况的影响因素及起薪效应》,《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6期。

[8]杨明:《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中国商论》2018年第28期。

[9]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讨会的发言》,《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年第1期。

[10]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1期。

[11]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尚珂、梁土坤:《新形势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张琪、吴江:《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张姿:《浅析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法制博览》2017年第7期。

[4]方仪、何侃、潘威:《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5]胡亚光:《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6]邱观建、于娣:《理念、实践、道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四十年》,《残疾人研究》2018年第3期。

[7]代懋:《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中国劳动》2014年第12期。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2015年5月8日。

[2]《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2018年5月3日。

[3]“Skills Forecasts Country Report-Germany,”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2015.

[4]“Spotlight on VET Germany,” http://www.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8057,2013.

[5]“Become an Apprentice,” https://www.gov.uk/bis.

[6]“Employing an Apprentice,” https://www.gov.uk/take-on-an-apprentice/print.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201805/t20180521_294287. html,2018年5月21日。

[8]《多措并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就〈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答记者问》,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dzt/xxsjd2017/xxgc/201811/t20181101_304061.html,2018年11月1日。

[9]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8年4月27日。

[10]叶昊鸣、齐中熙:《我国技能劳动者超1.65亿人 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仅6%》,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8-01/25/content_50298983. htm,2018年1月25日。

[1]何小勇、张栋:《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中国劳动》2011年第12期。

[2]蔡跃、王继平:《从〈联邦职业教育法〉看德国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3]李云姝:《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特色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2期。

[4]刘江义:《美国的“人民学院”——关于美国社区学院的理念、经验和特点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期。

[5]马粤娴、罗明忠:《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及其启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王菲:《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7]石哉、山泉:《充满活力的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8期。

[8]喻本云:《澳大利亚职教学院严格质量与管理》,《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30日。

[9]莫玉婉:《“工业4.0”与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应对》,《中国工业评论》2017年第11期。

[10]安培:《日本“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7期。

[11]东莞市人力资源局:《东莞市“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东莞日报》2018年11月28日。

[12]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浙人社发〔2012〕141号)。

[13]Ma?gorzata Kuczera and Simon Field,“A Skills beyond School Re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3.

[14]Mihály Fazekas and Simon Field,“A Skills beyond School Review of Germany”,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3.

[15]OECD,“Key Messages and Country Summaries”,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5.

[16]OECD,“Learning for Jobs:Pointers for Policy Development”,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1.

[17]KathrinHoeckel Etc.,“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ustralia”,OECD,November,2008.

[1]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2013。

[2]赖德胜等:《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就业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赖德胜、石丹淅:《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理论探讨与政策建议》,《第一资源》2013年第1期。

[4]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4期。

[5]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6期。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报表制度》,2017。

[9]ILO:“Frameworks on DW Measurement and Measuring Quality of Employment,”2015.

[10]EWCS:“ILO and the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 Survey,”2015.

[11]UNECE:“Handbook on Measurement Quality of Employment,”2015.

[1]潘子荻:《莫荣:提高就业质量 增加人民收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0/c_1122516850.htm,2018年3月10日。

[2]白天亮:《民生三问: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如何提高》,《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0日。

[3]OECD,“OECD Better Life Index-Jobs”,http://www.oecdbetterlifeindex.org/topics/jobs/.

[4]OECD,“How Good is Your Job?Measuring and Assessing Job Quality”,OECD,“Defining,Measuring and Assessing Job Quality and Its Links to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2016.

[5]ILO,“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Progress on Decent Work (MAP)”,https://www.ilo.org/integration/themes/mdw/WCMS_123804/lang--en/index.htm.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5):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赖德胜:《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就业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4]刘燕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中国劳动》2013年第1期。

[5]孟续铎、李晓曼、詹婧、王阳:《新时代劳动力市场评价指标完善创新研究》,《中国劳动》2018年第2期。

[6]莫荣、李建武、李宏:《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技术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3期。

[8]田永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测度:2000~2014》,《改革》2016年第10期。

[9]童光荣、高杰:《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10]杨伟国、孙媛媛:《中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基于指标与方法的双重评估》,《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1]曾湘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和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13]张丽宾:《中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14]张原、沈琴琴:《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安全性——理论指标、实证研究及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15]郑东亮、陈云:《完善就业形势分析主要指标统计监测体系研究》,《中国劳动》2016年第4期。

[1]莫荣、鲍春雷:《失业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赖德胜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3]谌新民等:《中国就业景气指数及其公共政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3期。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充分就业指标体系研究》,2013。

[6]莫荣等:《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2002。

[7]莫荣、陈云等:《构建福田区乐业指标体系研究》,2011。

[8]Rafael Mu?oz de Bustillo (dir),Enrique Fernández-Macías,José Ignacio Antón,Fernando Esteve,“Indicators of Job Qua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http://www.europarl.europa.eu/activities/committees/studies.do?languag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