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3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3)图书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in Metropolitan Area (2023)

SSAPID:101-1196-8252-88
ISBN:978-7-5228-325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都市圈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开放巨系统,将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历经三年,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应顺应发展规律,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1+4+4”体系,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都市圈。本书综合运用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经济、交通经济、开放经济、公共管理等理论,深入分析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规律,重点研究成长期成都都市圈的发展规律,系统总结成都都市圈重点领域的先进经验,全面借鉴国内外先发都市圈的建设经验,为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为成长期都市圈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都市圈蓝皮书
编 辑: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7 贸易经济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

   一 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一)纵向剖析: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规律

     1.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2.功能关系——由竞争向竞合转变

    (二)横向审视:都市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起步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

     2.成长期——城镇体系基本成型

     3.成熟期——都市圈协同发展

   二 步入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

    (一)成长期成都都市圈的发展基础

     1.全国领先的顶层设计

     2.外畅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

     3.初具雏形的现代产业协作体系

     4.不断增强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

     5.逐渐凸显的引领带动能力

     6.持续优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及生态环境

    (二)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困难

     1.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2.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突出

     3.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4.高端要素集聚水平有待提升

   三 国内外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及启示

    (一)国际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

     1.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

     2.强调多中心化发展

     3.注重增长动能转换

     4.实现都市圈耦合发展

    (二)国内都市圈发育成长的重要经验

     1.顶层设计为引领

     2.产业协作为核心

     3.交通设施为支撑

     4.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为保障

    (三)国内外都市圈对成都都市圈的重要启示

     1.完善的顶层设计将引领都市圈的发展方向

     2.产业分工协作是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动力

     3.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的关键

     4.便利高效的交通网络是都市圈发展的保障

     5.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与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 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秉持顶层设计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引领

     2.以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为推力

     3.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加速器

    (二)聚焦重点任务:深化关键领域合作

     1.打造互通互联的交通圈

     2.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3.打造优质共享的生活圈

     4.加快建设创新共同体

    (三)强化发展支撑:提升资源集聚能力

     1.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2.建立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3.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4.推进高水平区域协作

 Ⅱ 重点领域篇

  B.2 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规划编制推进有序

     1.持续优化《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2.编制完成《天府大道北延线、南延线科创走廊和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二)都市圈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1.“三轴”发展趋势明显,集聚高能级功能载体

     2.“三带”发展动能显著,产业项目加速引入

     3.“三廊”建设推进有力,科技创新要素加速流通

     4.“交界地带”同城化支撑点作用与示范作用突出,以点带面推动格局形成

    (三)协同机制日益完善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突出功能引领与项目带动,推动“三区三带”差异化发展

     1.突出“三区三带”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打造,优化提升基本功能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向“三区三带”集聚

    (二)促进交界地带、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同标实施

     1.共同加强邻接地区引导与管控

     2.促进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三 发展构想

    (一)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报批

    (二)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保障重点项目,提高重点区域发展水平

    (三)加强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规划衔接,探索毗邻地区规划合作模式

  B.3 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枢纽能级加快提升

    (二)对外通道持续拓展

    (三)城际网络逐步完善

    (四)跨市出行更加便捷

    (五)协作机制不断深化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创新工作机制,共促综合交通同城同网专项合作

    (二)坚持项目为先,共建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三)提升服务水平,共享都市圈同城化公共运输服务

   三 发展构想

    (一)继续完善交通协同发展机制

    (二)继续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三)继续畅通都市圈公路交通网

    (四)继续推进运输服务共建共享

  B.4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共兴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都市圈产业协同体系持续完善

    (二)成都—德阳产业协作持续深化

    (三)成都—眉山产业协同走深走实

    (四)成都—资阳产业协作成效明显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致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协作编制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图谱

    (三)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三 发展构想

    (一)持续“建圈强链”构建差异化协同格局

    (二)持续升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持续构建都市圈一体化招商格局

  B.5 成都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同体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都市圈教育共同体建设更加稳定

    (二)卫生健康协同服务更加深入

    (三)医疗保障服务更加便利

    (四)社会保险同城协作经办服务更加便捷

    (五)都市圈人力资源市场更加融合

    (六)文旅同城化发展更加密切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建立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机制

    (二)建立都市圈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建立医保跨区统筹系列工作机制

    (四)加快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

    (五)共同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三 发展构想

    (一)持续加强智慧教育同城化建设

    (二)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协作新提升

    (三)持续推进医疗保障政策服务监管一体化

    (四)持续强化社保公共服务互通共享

    (五)持续深化公共就业服务协同

    (六)持续推动民生服务专家人才交流共享

  B.6 成都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形成《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建立“科创通”“协同创新中心”等分平台

    (三)扩大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服务范围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强化区域协同创新顶层设计

    (二)构建跨区域科技服务平台

    (三)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四)探索设立同城化科创基金

   三 发展构想

    (一)继续推进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二)推动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三)联动举办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B.7 成都都市圈协同开放格局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国际门户枢纽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二)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格局逐步成型

    (三)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平台更加夯实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紧抓制度创新,增强动能

    (二)畅通国际通道,激发活力

    (三)聚焦区域特色,叠加优势

    (四)促进产业联动,建圈强链

   三 发展构想

    (一)加快提升都市圈协同改革创新驱动

    (二)深入推进都市圈商务领域建圈强链

    (三)引领带动都市圈扩大开放协同发展

  B.8 成都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污染防控协同治理不断强化

    (二)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三)携手推动水旱灾害防御和流域综合治理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二)协同开展跨流域污染联合防治

    (三)协同开展环境执法检查联动

    (四)协同宣传四市生态建设成效

    (五)合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

    (六)协同开展水旱灾害防御

    (七)联合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三 发展构想

    (一)推进法规、政策和标准统一

    (二)补齐水资源基础设施短板

    (三)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四)坚持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五)深化防汛减灾合作

  B.9 成都都市圈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报告

   一 现状成效

    (一)健全同城化交通联建机制,促进交通网络互联互通

    (二)健全产业协作配套机制,加快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

    (三)健全要素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四)健全紧密协同创新体系,打造融合共享创新共同体

   二 工作举措及创新做法

    (一)系统研究部署年度重大改革任务

    (二)探索都市圈机制政策改革创新合作机制

    (三)积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

    (四)开展重大改革创新政策调查研究

   三 发展构想

    (一)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深入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三)深入推进都市圈“放管服”改革

    (四)探索推进都市圈放权赋能改革

 Ⅲ 专题篇

  B.10 强化双圈互动 共同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 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城市群建设背景下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突破口

     2.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三)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1.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

     2.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是实现都市圈能级跃升的重要支撑

   二 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发展现状

    (一)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发展概况

     1.成都都市圈概况

     2.重庆都市圈概况

    (二)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比较分析

     1.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2.区位条件各有优势

     3.空间格局各不相同

     4.主导产业颇为相似

     5.人口集聚能力俱强

     6.体制结构差异较大

   三 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分析

    (一)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基础

     1.历史联系紧密

     2.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强

     3.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大

    (二)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2.“双圈”竞争大于合作

     3.外围城市之间联系较弱

     4.区域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四 国内外先发地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功能互补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常态化合作机制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 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路径

    (一)机制协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双城”协同:强化极核城市互动的引领作用

    (三)产业协同:共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城乡协同:共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五)开放协同:共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六)生态协同:共建美丽家园

  B.11 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研究*

   一 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方面:经济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二)社会方面: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共建共享示范

    (三)生态方面: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先行

   二 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的合作基础与进展成效

    (一)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基础与进展成效

     1.合作基础

     2.进展成效

    (二)产业发展合作基础与进展成效

     1.合作基础

     2.进展成效

    (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基础与进展成效

     1.合作基础

     2.进展成效

     3.生态环保合作基础与进展成效

      (1)合作基础

      (2)进展成效

   三 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链条拓展难

    (二)产业发展协同资源环境承载和转型升级难

    (三)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网络构建和提档升级难

    (四)生态环保协同绿色体系建设难

   四 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的路径参考

    (一)加快向资源地延伸创新链条推进协同创新

    (二)依据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对接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三)加快水陆空交通和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建立健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

     2.不断完善统筹能源、水利基础设施

     3.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发展

    (四)高标准打造四川省全域绿色体系

  B.12 坚持创新突破永葆都市圈发展活力

   一 都市圈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与新趋势

    (一)都市圈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二)都市圈创新发展的新挑战

    (三)都市圈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二 成都都市圈创新的成效水平及其制约因素

    (一)成都都市圈创新发展的现状成效

    (二)成都都市圈创新突破的制约因素

   三 纽约、伦敦、巴黎都市圈的创新发展经验借鉴

    (一)纽约都市圈的创新发展经验

     1.加大创新投资,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3.开放合作紧密,加强区域创新交流和合作

    (二)伦敦都市圈的创新发展经验

     1.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创新创业和新技术的应用

     2.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注重创新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巴黎都市圈的创新发展经验

     1.加强政策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打造创新中心,促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

     3.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品质和韧性

    (四)经验启示

   四 坚持创新突破永葆成都都市圈发展活力的建议

    (一)围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二)建设“数字化都市圈”,打造未来创新高地

    (三)推动都市圈产业创新“软链接”平台与网络建设

  B.13 强化产业协作激发都市圈协同发展动能

   一 产业协作在都市圈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建设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推动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

   二 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概况

    (一)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二)成都都市圈四市产业测度分析

     1.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与分析

     2.产业专业化程度测度与分析

   三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现状

     1.坚持顶层设计引领

     2.推进重点领域协作

     3.共促产业协同创新

     4.推动产业协作载体共建共享

    (二)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协作政策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产业协作基础有待提升

     3.产业协作园区建设有待加强

     4.产业链协同性有待提升

     5.产业协同创新有待增强

   四 国内外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经验和启示

    (一)东京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经验

     1.注重规划与引导

     2.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3.引导产业集群集聚

    (二)纽约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经验

     1.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2.不同城市之间实现错位发展

    (三)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经验

     1.注重产业协同创新

     2.共促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的经验

     1.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五)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经验对成都都市圈的启示

     1.以规划为导向

     2.以科学布局为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3.以协同创新为引领

     4.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统领

   五 强化产业协作激发都市圈协同发展动能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产业协作根基

    (二)深化产业协同创新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四)提升协作载体能级

    (五)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六)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B.14 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优化研究

   一 通勤网络对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人口及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集聚

    (二)有利于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三)有利于完善都市圈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二 成都都市圈通勤现状、特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建设现状

     1.多规聚焦,为通勤圈建设提供指引

     2.轨道交通引领,共建“1小时通勤圈”

      (1)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构建高速公路主骨架网

      (3)畅通城际快速通道

      (4)提升交通服务一体化水平

     3.创新工作机制,共促综合交通同城同网专项合作

      (1)构建专项合作机制

      (2)建立会议协商机制

    (二)成都都市圈通勤特征

    (三)成都都市圈通勤改善带来的成效

    (四)成都都市圈通勤存在的问题

     1.通而不勤,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有待提升

     2.公共交通衔接不畅,通勤效率较低

     3.“单核”集聚特征显著,都市圈内通勤流动强度偏低

   三 我国代表性都市圈通勤现状与趋势

    (一)首都都市圈通勤现状及趋势

     1.跨界通勤规模趋大、距离趋远、来源趋广

     2.形成5条主要廊道,西南廊道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

     3.形成7个廊道串联组团和两个相邻地区一体化组团

     4.北京郊区新城和临界地区有效发挥截流作用

    (二)广州都市圈通勤现状及趋势

     1.广州与周边城市双向通勤联系较为平衡

     2.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通勤特征

     3.跨市通勤联系强度与通勤交通等时圈的匹配程度较高

    (三)西安都市圈通勤现状及趋势

     1.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2.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3.通勤联系日益密切

    (四)国际都市圈通勤现状与趋势

    (五)经验借鉴

   四 优化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的目标导向和对策建议

    (一)优化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的目标导向

     1.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优化总目标及要求

     2.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优化阶段目标及要求*

    (二)优化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的对策建议

     1.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牵引,推动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

     2.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3.以通勤便利化为导向,优化通勤网络格局

     4.以数字经济为先导,加强通勤网络数字化建设

     5.以协同推进为方向,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B.15 构建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促进都市圈共享发展

   一 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新认识

    (一)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内涵与特征

     1.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内涵

     2.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特征

      (1)均衡发展是促进都市圈发展共享的重要前提

      (2)共享共建是促进都市圈发展共享的重要手段

      (3)优质服务是促进都市圈发展共享的重要推力

    (二)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意义

     1.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支撑和引领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

     2.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加强和深化都市圈产业联动协同

     3.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 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一)成都都市圈优质生活圈建设的现状基础

     1.成都都市圈发力推进教育发展共同体

     2.成都都市圈着力打造医疗协作共同体

     3.成都都市圈致力塑造社会保障服务共同体

     4.成都都市圈强力构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

    (二)面临的新要求、新趋势和新挑战

     1.新要求:人民城市理念引领的新型城镇化

     2.新趋势:数字都市圈的智慧转型

     3.新挑战: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与环境变化的三重交织

   三 国内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借鉴

    (一)南京都市圈的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1.塑造一体化走廊叠加轨道交通的共建共享骨架

     2.着重打造健康便民都市圈

     3.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4.建立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

    (二)武汉城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1.开展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2.推动住房消费“互认互贷”

     3.打造交通线网“优质服务”

     4.推动旅游景点“跨城通赏”

    (三)长株潭都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1.促进教育资源延伸覆盖

     2.推进长株潭政务管理一体化

     3.提升都市圈公共安全质态

   四 构建成都都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布局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通勤圈

    (二)协同多元力量共建共享都市圈,营造共生圈

    (三)强化文化中心和旅游枢纽作用,打造文旅圈

    (四)特色建设全域均衡社区生活圈,创造个性圈

    (五)均衡建设“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塑造韧性圈

 Abstract

 基本子库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3)》编委会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108~121页。

曹卓娜:《福州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世界轨道交通》2021年第8期。

方创琳:《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经济地理》2021年第4期。

方创琳:《以都市圈为鼎支撑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张江科技评论》2020年第6期。

郭彦卿、林杨、杨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首尔都市圈经验借鉴》,《城市》2016年第3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xxczhjs/ghzc/202012/t20201224_1260130.html。

蒋文超:《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杭州都市圈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第19期。

金霜霜、朱天可、朱喜钢:《杭州都市圈养老空间格局与一体化发展建议》,《城市建筑》2022年第10期。

雷霞:《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第11页。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地理科学》2003年第2期。

马燕坤:《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1期。

马振涛:《关于都市圈发展演变规律的三个基本认识》,《决策咨询》2021年第5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2023。

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研究所:《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东京为目标城市》,2022。

孙艳芳:《南京都市圈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汪光焘、叶青、李芬、高渝斐:《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9年第5期。

王文李:《新时代福州都市圈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福州党校学报》2022年第6期。

王应贵、娄世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3期。

肖金成:《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学术前沿》2021年第4期。

薛俊菲、顾朝林、孙加凤:《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杨召、刘光辉、饶伟等:《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研究初探》,《云南科技管理》2023年第1期。

殷耀宁、曾光:《国内重要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经验及对江西的启示》,《产业创新研究》2022年第2期。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张晓兰、朱秋:《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机制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第2期。

张学良:《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城市管理》2018年第5期。

张震、徐明威、张燕:《新发展格局下广州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及对策分析》,《商业经济》2022年第12期。

钟荣丙:《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新路径研究》,《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6期。

Jean Gottmann,“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Economic Geography,Vol.33,No.3,1957.

方创琳:《以都市圈为鼎支撑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张江科技评论》2020年第6期。

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

雷霞:《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4期。

廖斌、李琳、罗啸潇、刘莹:《城市蔓延、创新网络联通与区域协同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6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孙久文、史文杰、胡俊彦:《新时代新征程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与重点任务》,《经济纵横》2023年第6期。

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杨开忠、姚凯:《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杨柳青、季菲菲、陈雯:《区域合作视角下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实践成效及反思》,《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2期。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张学良:《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城市管理》2018年第5期。

周懿员、赵璐:《重庆都市圈空间联系及其发展研究——基于扩展强度和引力模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3年第5期。

范柏乃、张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认知、驱动机制与政策设计:文献综述》,《兰州学刊》2021年第4期。

樊杰、梁博、郭锐:《新时代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经济地理》2018年第1期。

付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经济增长极》,《开放导报》2021年第4期。

何伟、唐步龙:《基于增长极理论的苏北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管理学刊》2011年第5期。

尹成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杨凌、陈嘉盈:《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学习时报》2022年8月17日。

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国政府网,2022年12月28日。

许竹青、赵成伟、王罗汉、巨文忠:《高效协同联动:都市圈创新发展策略》,《开放导报》2022年第6期。

《伦敦:全球领先的开放数据中心》,伦敦发展促进署,2023年4月7日。

黄磊、朱江:《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7月7日。

Gottmann.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Economic Geography,Vol.33,No.3,1957。

刘长辉、周君、王雪娇:《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视角下跨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治理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三县(市)为例》,《规划师》2022年第6期。

王新军、张宪尧:《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都市圈产业合作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12期。

陈红艳、骆华松、宋金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与产业重构特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9期。

姜佳:《日本“东京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结构演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郑国楠:《推进梯次配套首都产业圈建设》,《前线》2022年第8期。

陈林、周圣强:《构建广佛都市圈的产业分析——区域产业协作与布局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5期。

宋立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7。

陆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

丁宏:《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陈友华、苗国:《隔离的城市际性与都市圈一体化》,《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5期。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林雄斌、杨家文:《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高速铁路供给机制与效率评估——以深惠汕捷运为例》,《经济地理》2020年第2期。

耿慧、焦华富、叶雷:《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研究重点》,《地理研究》2023年第2期。

高国力、邱爱军、潘昭宇等:《客观准确把握1小时通勤圈内涵特征 引领支撑我国现代化都市圈稳步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23年第1期。

朱雷洲、黄亚平、丁乙宸等:《“通勤圈”还是“交通圈”:新时期都市圈内涵及范围划定再认知》,《城市发展研究》2022年第10期。

王超深、赵炜、冯田:《成都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判析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22年第4期。

陈心雨:《都市圈空间与通勤交通发展机理初探与通勤视角都市圈空间规模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张超、王君慧、姚永玲:《通勤成本,地方品质竞争与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谢睿丰:《成都都市圈一体化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耿慧、焦华富、叶雷:《都市圈一体化研究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22年第4期。

刘晓元:《都市圈经济竞争均衡与城际通勤成本优化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吴挺可:《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单强:《中国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通勤绩效》,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汪光焘、叶青、李芬等:《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9年第5期。

张沛、王超深:《大都市区空间范围的界定标准——基于通勤率指标的讨论》,《城市问题》2019年第2期。

李永昌:《基于顺风车数据的北京都市圈通勤特征及通勤分布模型研究》,2023年9月13日。

凌小静:《四大世界级都市圈交通出行特征分析》,《交通与运输》2018年第6期。

王晟由、王倩、邵春福等:《都市圈通勤出行行为特性分析与建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年第5期。

汪光焘、李芬、刘翔等:《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现代化都市圈概念与识别界定标准》,《城市规划学刊》2021年第2期。

高煜、张京祥:《后新冠时代的都市圈发展与治理创新》,《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12期。

傅娟、耿德伟、杨道玲:《中国五大都市圈同城化的发展审视及对策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徐毅松、廖志强、张尚武等:《上海市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2期。

黄志强、甄峰、席广亮、李智轩:《南京都市圈日常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人文地理》2023年第4期。

金云峰、万亿、周向频、陈静:《“人民城市”理念的大都市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多维度精明规划》,《风景园林》2021年第4期。